【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2.课标要求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3.中考考点新经济政策、苏联建立、斯大林模式。
二、教学思路:1.课前引导学生以学案为主要载体,阅读教材,建立对教材内容的基本认识。
2.课上检查课前预习内容,侧重疑难问题的合作释疑。
3.展示提升:以教材“动脑筋”及《学检》重难点练习为主,重点针对“列宁、斯大林探索措施”提升深化。
4.练习单元知识重点,以《学检》“单元测评”为主要内容,检查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5.查漏补缺,补充历年中考练习。
三、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问题:列宁与斯大林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主要措施。
2.问题: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解决方法:通过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斯大林模式的成绩与不足,课上通过同学之间讨论分析,逐步总结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国情出发、灵活应变的客观道理。
(2)练习巩固:练习《学检》第9页“学考体验”第3题。
二、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在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二、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点1.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二)学习难点1.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三、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教材第4页蓝色小字部分想一想: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采取了什么经济政策?2.结合教材第8页“列宁论断”,想一想,列宁在战后对上述政策是什么态度?3.结合教材第7页想一想: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4.苏俄开始“新经济政策”的时间、领导人、主要内容是什么?5.阅读教材第7、8页,识记“苏联的标志”及认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回答:苏联成立的时间、全称、加盟国?6.列宁在什么时间逝世,此后苏联的领导人是谁?这时苏联的奋斗目标是什么?7.阅读教材第8页回答:苏联在什么时间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重点?8.结合教材第8页蓝色部分及第9页“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回答: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9.结合教材第9页“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园在田间用餐”回答:这是什么现象?10.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的背景、内容及影响?11.结合教材第9页“邓小平论述”阅读“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1.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详细的批注和评分。
2.在批改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以下方面:
-作业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作业中的观点和见解是否具有逻辑性和合理性。
-作业的语言表达是否清晰、准确。
3.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并提供改进建议。
4.在作业反馈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5.对于作业完成的优秀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苏联初期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苏联模式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收集学生的预习笔记和问题,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理解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基本情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中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背景知识,包括俄国革命、苏联成立等历史事件。此外,学生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解释。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充满好奇心,尤其是那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在这个年龄段,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他们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在学习风格上,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讨论、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专注听讲,对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参与角色扮演等活动。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理解的部分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本课第一目"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以及历史作用;第二目"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讲述苏联通过完成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该模式的得与失。
二、课程标准:1.认识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2.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四、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播放《大国崛起》视频片段教师:俄国十月革命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了,社会主义作为新生的事物无先例可循,苏俄只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苏联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让学生从今天的俄罗斯联系到前苏联,观看视频自然过渡到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大声的朗读)教师:同学们有了目标我们就有了方向,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课文,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教师:一个国家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人民的追梦史,苏俄人民的第一个梦想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第一篇章“苏俄梦——富国梦”。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等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客观地叙述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同时实事求是地总结其成就与失误。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
②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是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创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然而,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苏俄又进入了三年国内战争时期,为了打击敌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苏维埃俄国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学生: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教师: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这一政策如果长期存在下去,对社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
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教师: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
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
如今革命胜利了,怎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
这节课我们所要共同学习的内容就是《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完成基础知识并思考问题: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联的成立: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初成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的加盟共和国个数:_______思考:1、苏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分别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2、、试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雁鸣湖镇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题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时安排共(1 )课时环节一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
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
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2)运用史料对比分析法,解读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2)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3)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性与成果的取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2)提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及特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史料对比分析:(1)让学生阅读相关史料,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发展;(2)对比分析不同阶段的政策措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艰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课后练习;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 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教学方法不当或课堂管理问题;3. 针对教学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doc

湖北省安陆市德安初级中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新人教版课题第2课对社僉主只通器的裸索年级:九年级主备参入备课人、知识与技能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五、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六、教具准备教材、相关图片及影视资料教师活动(教案)学生活动(学案)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提问: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后,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
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思考作答学生活动:看教材,讨论、分析,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一、列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1. 实施的原因(板书)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
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1.实施的原因(板书)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
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
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件显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
列宁的话说明了什么?旧政策已不能适应新情 况
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2)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有哪些内容呢?
(3)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苏俄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积极
教师补充:到1927年,当时的苏联经济已经恢复到了战前1913年的水平。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俄国国情决定的。它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列宁的这一创新精神直到今天仍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2、苏联的成立
成立时间:1922年
最初入盟: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1)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教师出示图片: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集体用餐
到1937年,全国基本完成工业集体化,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3%,耕地面积达99%,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特点: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强制组建;消灭富裕农民;大批牲畜被宰杀;强行征购粮食等
教师出示苏联国旗、国徽、国歌图片
请同学们注意区别这几个历史名词:“沙俄”、“苏俄”和“苏联”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的工业化
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那么,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的呢?取得了哪些成果?
苏联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也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 优越性
过程
方法
通过对向学生引入有关历史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的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思考、对比和分析,培养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科学观点和知识结构
情感
态度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认真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联系中国历史思考回答
在集体化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出现了一些不当的行为,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人民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思考材料反映的内容,自然过渡
明确历史概念。
激发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
为理解斯大林模式奠定基础
了解成果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理解不足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1)背景
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以后,苏俄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又会是什么呢?战争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出示材料: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也引起了他们的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 科
历史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能力
了解和掌握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工业化和成就、农业集体化、1936年宪法和斯大林模式的确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其作用,探讨斯大林模式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媒 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在国内战争期间,苏维埃政权实行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那么,当国内战争结束后,还要不要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 策的实施
教师出示图片: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思考:苏联工业化中存在哪些弊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苏联重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在牺牲农民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的最终结果必然是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发生饥荒、社会矛盾加剧、工业发展失去应有的保证,国家难以长治久安。
2、农业集体化
过渡: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
影响: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减产,饥荒严重
(4)结果:农业生产 长期停滞不前,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不平衡。
出示材料: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什么是“列宁的思路”、“后来苏联的模式”。
(3)农业化与集体化的关系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
出示材料: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
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和加盟国
沙俄:1547—1917
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
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 一位、世界第二位。
思考
回答: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从农工商三方面分组回答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做表比较
复习引入新课
引入历史人物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理解
全面深刻认识新经济政策
教学内容及问题 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
(2)“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