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4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学案(4篇)
4.布置练笔仿写:用上文中的句式仿写置身草原的感受。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作者感受的两句话。
①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 满心的愉快。②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2.用心默读描写“天”“地”的句子,圈画重点词句,并简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3.师生互动交流,感受草原天的可爱,草地的一碧千里、生机勃勃。
2.在想象告别画面时可以指导 学生进行融情想象。假如我是汉族游客,我会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回顾,激发情感(用时:5分钟)
1.总结文本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情感。
2.播放音乐: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4.汇报学习收获:抓住各个场景中草原人民的表现来谈自己的体会。
5.再读中心句,想象告别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6.欣赏优美句子的表达方法,如,“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探究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体会其表达之妙。
1.引导学生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词语“襟飘带舞”的意思。
4.指导回读中心句,小结在文中的作用。
1.用线画出文章的中心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大致交流句意,说说感受。
2.同桌合作互助,概括五个场面: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思考:从哪些场面描写中感 受到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自读、圈画、批注,准备小组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并相互补充完善,修正提升。
2.个别背诵第1自然段,师生评价。
3.明确学习目标。
在个别背诵的基础上,全班背诵。
二、品读文本,感悟情深(用时:20分钟)

一年级草原导学案

一年级草原导学案

一年级草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认识“原、碧、野”等 13 个生字,会写“风、草、羊”等 6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难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课文内容。

2、图文结合法: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生字和课文内容。

3、想象法:发挥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见过草原吗?草原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去感受它的美丽风光。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三)学习生字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

2、教师范写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课文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提出建议。

(五)理解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1)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这段话写了草原的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草原、蓝天、羊群”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2、学习第二自然段(1)出示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这段话写了草原上的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骏马、秋风、奔驰”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骏马的欢快和草原的热闹。

3、学习第三自然段(1)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思考:这段话写了草原上的什么?(3)引导学生理解“歌声、微笑”等词语。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六)背诵课文1、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草原导学案 杨丹

草原导学案     杨丹

《草原》第一课时导学案商丹高新学校杨丹【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

4、积累描绘草原的优美词句,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学习重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学习难点】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

【导学过程】(一)、自学字词,初步感知。

1、你能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吗?你能解释下列词语吗?学法指导:(1)查工具书;(2)联系上下文。

渲.染勾勒.疾.驰迂.回玻璃.马蹄.羞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2、自读课文后,我想到了下列成语。

学法指导:同桌之间合作积累。

A.含“草”字的成语:、、B.形容草原绿的成语:、、C.形容草原大的成语:、、D.形容热闹场面的成语:、、E.形容朋友间深厚情谊的成语:、、3、我能按以下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学法指导:逐段提炼法、纵观全文法。

这篇文章按照顺序,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的和的情景,文章是以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为顺序写的,具体是:,,,,。

赞美了草原,歌颂了。

(二)、走进草原,欣赏风光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用“△”标出景物及留给作者的印象,用横线划出比喻句,用波浪线划出拟人句。

(2)、读一读比喻、拟人句,并想想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想一想如何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多读几遍,读出景物的特点。

(3)、旁写批注法。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都写了、、、、、这些景物,按照的顺序写的。

2、我能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草原的总体印象。

空气()天空()草原()3、面对这样的景色,作者的感受是什么?(请用括号括起来)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可用词、句概括写在句子旁边。

)4、我积累的描写草原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写出了草原怎么样的特点?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读一读。

5、我积累的比喻句,想一想使用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A.B .6、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法指导:(1)第一自然段的描写顺序:从天、空气、天空、小丘、平地到羊群,然后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第1课《草原》导学案(学生案)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课《草原》导学案(学生案)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上册

《草原》导学案(教师案+学生案)——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

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景色,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 深入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朗读、默读、讨论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

2. 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对表达文章情感和描绘景色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够深刻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欣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通过文字所传达的情感和对草原的热爱。

2. 想象课文所描写的迷人景色,通过对文字的品味和理解,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二)难点1. 深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包括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草原的眷恋之情。

2. 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三、教学方法(一)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

(二)朗读法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三)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多媒体演示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草原的风光和风土人情,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丽和魅力。

《草原》导学案.xj.20200817.a4

《草原》导学案.xj.20200817.a4

1、草原老舍一、课前活动1、听说训练:词语接龙2、作业、预习检查(加扣分)二、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哪位同学到过草原?感受如何?展示近期图片(20200731三棵树售货蒙古包)。

视频欣赏。

(出示课题)三、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明确字音、字形和基本字义。

2、把握内容、了解文章结构和写作特色。

3、解决疑问,品析美句,学会思考,适度拓展。

四、字词听写:1、准备阶段:学生出题(不多于5个)。

2、老师念词(课后+学生出题)并酌情解析,学生配乐听写。

错字(按出错频率)板书强调。

3、评价:听写优秀(正确率+质量)的酌情加1-2分;出题分辨率高的学生加1分。

五、知识链接:教师介绍作者及背景知识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家、作家,有“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有散文《济南的冬天》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剧本《茶馆》等。

老舍的作品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写作背景知识1947年9月12日,老舍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了本文,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1961年10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六、理解课文1、课堂轮流朗读或自读基础上复述课文。

2、师生评议,表现优秀的同学加1分。

七、小组探究及展示1、抽签定题2、学生讲解:声音洪亮,思路清晰(表现优秀的同学加1分)。

3、教师形成板书。

4、参考答案(1)文章脉络(思路指导: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哪几段?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自然美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喜迎远客、友好相见、盛情款待、依依惜别----人情美(2)课后习题一:(3)课后习题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令人印象更加深刻。

(4)课后习题三:注释:蒙古族和汉族人民情意深厚,不忍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碧绿草原,在夕阳里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草原》导学案

《草原》导学案

《草原》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草原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2、圈点批注法:边读边圈点批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小组合作法: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

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

2、搜集有关草原的资料,了解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二)课堂学习1、导入新课播放草原的风光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草原的美丽。

提问:同学们,看到这样美丽的草原,你们有什么感受?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精读课文,感受草原风光美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草原景色的语句。

小组交流:这些语句写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碧绿、美丽。

背诵第一自然段。

4、精读课文,感受草原人情美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思考:草原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

5、总结写法,迁移运用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小组交流,教师总结: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处风景。

6、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草原-老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草原-老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草原-老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草原》是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2.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3. 分析小说中的文学手法和风格,了解老舍的写作特点;4. 探讨小说中的社会寓意和现实意义。

导学内容:一、《草原》简介1. 作者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作家和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2. 作品背景:《草原》是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汉族青年与蒙古族姑娘之间的爱情故事,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角色介绍1. 主要人物:- 王春梅:汉族青年,勤劳善良,对爱情忠诚。

- 贝勒格图:蒙古族姑娘,勇敢坚强,心地善良。

2. 辅助人物:王春梅的父母、贝勒格图的家人等。

三、情节分析1. 王春梅和贝勒格图的爱情:两个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相爱,面临重重困难和阻碍。

2. 社会背景描写:小说中反映了当时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现实,展现了民族融合和和平共处的理想。

四、文学手法和风格分析1. 描写细腻:老舍善于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2. 对比鲜明:通过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对比,突出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主题;3. 语言生动:老舍的语言流畅自然,情节曲折变化,引人入胜。

五、社会寓意和现实意义1. 尊重多元文化:小说中倡导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推崇民族融合和共生;2. 探讨爱情与婚姻:小说通过王春梅和贝勒格图的爱情,反映了爱情和婚姻在不同文化下的困境和挑战。

导学提问:1. 你如何理解《草原》中的爱情主题?2. 你认为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文化对比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 你对老舍的文学写作风格有何看法?小结:通过本次导学,我们对老舍的代表作品《草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理解了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文学手法和社会寓意。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阅读和讨论中深化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并思考其中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课时导语:《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展现了当时社会上普通人的艰辛生存现状。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导学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导学案【学习目标】1.我能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跌、偏西、天涯”等词语。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通过细读课文,我能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对西部有一些初步的了解。

4.通过揣摩优美语句,我体会到了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知识链接】《草原》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代表作《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学习过程】一、解读目标,设重难点。

(2分钟)二、初读课文,字词积累。

(15分钟)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我能圈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四字词语,并读两遍。

3.在本课生字中,我想提醒同学注意“”字的读音;还有“”字的字形。

4.我能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5.我的疑难:三、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13分钟)1.课文是按顺序,先描写的景色,再描写场面和的情景,最后以诗句“,”结尾。

2.课文主要记叙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赞美了和。

四、细读感悟,入情入境。

(50分钟)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讨论:(1)本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我能用横线画出中心句,并做好批注)“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写出了草原什么特点?(2)草原的景色到底美在哪里?(我能用波浪线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读一读,并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同时在文中做好批注。

)关键词:理解和体会:2. 品读课文第2至3自然段,说说蒙古族老乡是怎样迎接远客的?(我能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能抓住关键词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在文中做好批注)关键词:我的看法:3. 品读课文第4、5自然段,我能结合课文内容以及插图,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和体会,和同学分享读后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草原(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
一、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演、勒、鄂、涯”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并能借助课文注释、插图、找反义词等方法理解“渲染、襟飘带舞、羞涩”等词语。

2读通,读顺课文,能运用小标题的形式将课文几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在提示下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联系课文,能说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离别”这句话的意思,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4小组合作,通过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探究课文表达上一些特点(重点)
5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能模仿一些有特点的句式写几句话。

(难点)
二、正确认读下列词语,小组内交流有关加点字的资料。

(1)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渲染勾勒翠色欲流
(2)久立四望忽飞忽落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3)陈巴尔虎旗蒙古包奶豆腐手抓羊肉鄂温克
(4)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再举杯再回敬
借助课文注释,我理解了词语:;
借助课文插图,我理解了词语:;
我还借助通过找反义词理解下列词语:
洒脱—()迂回—()羞涩—()
三、整体感知
本文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可以分成3个部分,请在文中分段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部分大意,即用小标题形式概括
我会用段意串联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揣摩感悟
读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1)用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语句抄一来,并谈谈你的体会。

我的感受是:
用划出作者心情或联想的句子抄写下来,并谈谈你的体会。

我的感受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