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与特征研究_洪步庭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

第 13 期
姜广辉等: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
267
村居民点异质性强,表明该区域背景条件较为复杂,应 实行更为灵活的土地管理政策。既有的分区研究常采用 构建一定的指标体系,其中农村居民点的综合管理分区 常选用的指标有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生活 条件等方面的指标,农村居民点呈现出的形态特征是在 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选 取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各类指标与其形态特征进行相关
(1.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2.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 100875) 摘 要: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可为农村居民 点分区提供基础依据。该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 征,测度其空间关联性,获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集聚格局,进而结合村庄定位、相关规划等,提出平谷区农村居民点 分区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规模、形状、分布均呈显著空间自相关,正相关类型多以组团形式出现,而负相 关类型则呈零星分布。不同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特点区域表现出不同的集聚格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控制下的农村居民 点规模、形状和分布的集聚区域空间一致性较强,而城市化、工业化等人文过程则降低了其空间一致性。可据此将农村 居民点分为 5 个管理区域,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管理应注重其用地综合效益的提升,适时调整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半山区应因地制宜推行区域统筹的综合管理模式;而山区则应突出村庄特色,完善居民点内基础设 施建设,实现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 关键词:土地利用;分区;自相关;农村居民点;形态特征;空间集聚格局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5.13.037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5)-13-0265-09 姜广辉,何 新,马雯秋,等.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5,31(13): 265-273. 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5.13.037 Jiang Guanghui, He Xin, Ma Wenqiu, et al.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zoning district based on spatial autocorrelation[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5, 31(13): 265-273.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10.11975/j.issn.1002-6于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适宜性[8]、发展实力[9]和区位[10] 等多元因素进行了农村居民点分区,多选取如自然条件、 人文条件、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指标[11-12]。而 在当前社会经济统计条件下,我国农村居民点研究基础 数据相对有限、系统性不足,这类分区指标常停留于镇 或片区等宏观层面,分区结果常常较为宏观,面临着划 区结果微观精度不足等问题。 农村居民点外在形态是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的集中体现[13-14],其规模、形状、分布等特征与 地貌、土壤、水文、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15], 同时受到政府调控、经济条件、城镇化水平、交通状况 和科技实力等因素的影响[16]。如农村居民点规模由地形 因素主导[17-18],同时也会受到政策、城镇化等其他方面 的影响[19-20];农村居民点形状除了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 水文条件、道路建设等也会对其产生空间引导作用[21]; 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同时土壤质 量、耕作半径等生产条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布局[22]。 因此可利用农村居民点的形态特征表征自然、社会、经 济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与之前的研究相比,以农村居 民点形态特征制定分区方案,可综合反映农村居民点自 然、社会经济特点,具有数据易获取、精度较高、可操 作性强等优势,也为村庄一级微观数据难以获取地区的 农村居民点研究提供一种可行思路。 同时,农村居民点分区的实质就是农村居民点用地 的聚类划界。而农村居民点作为小尺度的管理单元,针 对每一个农村居民点实行差异化管理的成本过高,因此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特征及其优化布局研究——以湖南临澧县为例

2 3 4 , 0 . 7 明显 高于 《 镇规划标准 》(B 0 8 - 3 规定 的最高 村 G 5 18 9 ) 的 V级 的 10 1 10 m 的标准。农村居 民点人均 用地面积最大 2 . - 5 2 的乡镇达 2 4 8 2 6 . 4 m,农村居 民点人 均用地面积 最小 的乡镇为
Ab t a t T k n Iic u t sa x mp e t e p p ra ay e h e o a — p t h r ce it so u a e i e t d a d p t owad s c : a i gU l o n y a n e a l. h a e lz d t et mp r s ai c a a trs c f r r sd n a l n u r r r l n l l a i r l i a l n f
居民点平均规模 由丘 岗 氐 —平 原依次减 小。⑨低 山区居 民 山
点分布比丘 岗、 平原区分散。因为平原区耕地面积 比重都较大 , 且成片分布 , 所以该区域的农村居民点相对于丘陵区的较 分散 、 且平均规模也比丘 岗区小 。 23 农村居 民点动态变化特征 . 利 用农村居 民点用 地的扩展指数 s 来分析农 村居民点动 I 态变化特征。S = (L— L) T ]0 % I [ R i i / L 10 式中:I为研究区域 i R s 阶
h t dt t o d tt s I f r e rne elm n a i . teme o a hw t rajs iuigG St oe f ecs oste et l n g h h o e u n o re t t p n n K yw r s ua rs et d h m oa saa caatrt s ot l rajs n; i i on ; I e od :rr i ni l ;tet p r -p t h rc ii ; pi d t tLn u t G S l ed a a l n e l i l e sc ma e u me lC y
基于GIS的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评价及整治分区研究

摘要:农村居民点人居适宜性研究是居民点整治分区的基础,也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以伊犁河谷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研究区,结合研究区实际地形特点,综合运用分布指数、gis空间分析和结构熵权等方法建立了基于伊犁河谷地区的农村居名点人居适宜性评价体系,并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居民点的城镇影响分值。
结果表明,地势较陡且距离水系越近的区域,人居适宜性越低,适宜性分布指数表明察县面积73.41%的农村居民点位于最适宜区,建议通过对内部改造区、迁移并点区等不同整治分区的初步整合,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合理引导,为农村居名点的整治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分布指数法;适宜性评价;引力模型评价;整治分区评价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2-3249-07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2.0621 研究背景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居住在一起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1,2]。
由于中国长期对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管控,因而引起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散乱、集聚能力差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目前进行居民点适宜性方面的评价案例较多,各学者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的研究区进行了评价。
如程文仕等[3]运用spss聚类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西南山区丘陵区进行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优化研究;郭月婷等[4]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三峡库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孔雪松等[5]对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整治进行了分区研究;李四高等[6]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研究了土石山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布规律及其评价体系;孟霖等[7]选取自然、社会、经济、政府和农户意愿5方面12个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理适宜性评价;朱亮等[8]应用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的居民点数据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三峡典型区进行了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双文元等[9]利用avc理论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体系,根据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评价值和其适宜性综合值,对大同市南郊区居民点进行了适宜分区;张颖等[10]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分区,为金牛湖街道未来居民点整理和村镇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GIS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GIS 支持下县域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优化研究
arrangement.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technology of GIS and Voronoi figure,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analysis QiXia and LiJin’s ru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QiXia, on the county scale, CV value was 51.3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random distribution; on the town scale, Yangchu town’s distribution was uniformly, Tangjiapo, Songshan, Zangjiazhuang and Cuiping street four towns were cluster distribution, other towns belonged to random distribution. For LiJin, on the county scales, CV value was 100.55%, 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cluster distribution; on the town scale, all towns’ distribution were cluster. Differ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two counties have close relations to different topography, resources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2) Using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function we realized the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terrain, water, traffic and town. The result shew that: in mountain area, terrain is the macroscopic background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distribution, which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ize and shape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Meanwhil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d by road, water, and urban. In plain area, without the bound of terrain, the rural settlements’ areas were larger than that of mountain areas, many were near water and road, where factories and mines and towns were around. (3) From ecological conditions, production condition and living conditions aspects, 11 index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land suitability index system, for single factor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multi-factors comprehensive sui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The study area were divided into key development-oriented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moderate redevelopment type, restricted expansion type and priority control typ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ll kinds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we put forward optimal regulation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The results reflected the land use status and 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and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renovation .This paper also improved the content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land analyzing, andenriched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y niche in different fields. (4) Research also shows that the GIS can consider the multiple interaction of factors and
基于GIS技术的武夷山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

21 0 2年 O 1月
现
代
测
绘
Vo. 5. .1 13 No
M o r r yi g a a i de n Su ve n nd M pp ng
Jn 2 1 a.02
基 于 GI 术 的 武 夷 山市 农 村 居 民 点 空 间分 布 特 征 S技
性、 缺乏 规划 的发展 所 带来 的 问题 也 逐渐 显 露 , 村 农
根据 研 究 区 域 概 况 和 研 究 对 象 的 特 点 , 以及
GI 间分 析 功 能 , 定 研 究 方 法 。概 括 为数 据 预 S空 确
处 理 、 间处理 和成 果分 析 3个 主要 步骤 , 空 研究 方法 流程 图见 图 1 。
保 证线 状地 物 的 相 通 , 于后 期 的 缓 冲 区分 析 , 便 将
提 取 面状河 流 、 路 的 中 心 线 , 线 要 素 合 并 和连 公 与
接 , 保河 流 、 路 的连通 性 。 确 道 数字 高程模 型 ( E ) 利 用 1:5万 地 形 图 矢 D M : 量化 成果 , 过 建 立 TI 模 型 , 化 生 成 数 字 高 程 进 N 转
…
…
…………源自空间分析 … … … … … 一
气候 属 中亚热 带 湿 润 季 风气 候 , 季 分 明 , 候 温 四 气 暖湿 润 , 山地资 源 丰富 , 生物 多样 性特 征 明显 。
武夷 山是 我 国 四个 世 界 自然 与 文 化 双 遗 产 地
之 一 , 中 国优 秀 旅 游 城 市 之 一 , 是 原 中央 苏 区 是 也
分居 民点分布在 不适宜人 们居住的 区域 , 有待调 整 。因此 本研 究能为 武夷 山市农村居 民点 整理 、 农村居 民点规 划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向 城市迁移和流动,导致农村居民点空 间格局发生变化,部分居民点可能逐 渐消失或转型。
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居民点的建设水平和规模可能得到提升,空间格局 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往往伴随着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组和优化,如发展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相应的规划和建设。
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作用
城镇化进程加速
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动了农村居民点 向城镇的转型和发展,部分农村居民 点可能逐渐融入城镇,形成新的城镇 空间格局。
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农村与城市之间 实现协调发展,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 局变化也需要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实 现城乡空间的有机融合。
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作用
风俗习惯
02
03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的传承和发展对农村居 民点的社会结构和空间形态具有 塑造作用。
宗教信仰的传播和场所建设对农 村居民点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空间 布局具有影响。
04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 作用机制
人口流动与迁移作用
人口增长与减少
农村居民点的扩张或收缩往往与人口 数量的变化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可能 促使居民点扩张,而人口减少则可能 导致居民点萎缩。
结构变化特征
农村居民点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农宅被新型住宅替代,同时公 共服务设施和商业设施也逐渐完善。此外,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村 居民点逐渐发展成为以某种产业为主导的专业村或特色村。
03
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 影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基于遥感与GIS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

收稿日期:2001 06 05;修订日期:2001 07 06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1 Y 02)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创新项目(CX000009)。
作者简介:田光进(1970 ),男,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等。
文章编号:10074619(2002)04 0307 06基于遥感与GIS 的中国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特征田光进1,刘纪远2,张增祥1,周全斌1,张宗科1,赵晓丽1,谭文彬1(1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 要: 利用2000年TM 图像判读的中国土地利用矢量图提取全国农村居民点信息,分析了中国农村规模分布的基本特征。
中国农村居民点密度呈现地带性差异,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西部较低。
农村居民点规模区域差异明显,北方大于南方,平原地区大于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大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国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平均规模越小的地区集中在规模较小的居民点较多。
全国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孔隙度指数与农村居民点密度相关程度较高,农村居民点密度较高的地区,孔隙度指数较小,农村居民点分布较为均匀,距离较低;农村居民点密度较小的地区,孙隙度指数较大,农村居民点分布不均匀,距离较远。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罗仑斯曲线;指数分布;孔隙度;空间分布;省际差异中图分类号: TP79/P208 文献标识码: A1 引 言长期以来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是经济的主体,农村是农民聚居的主要形态。
建国以来,城市化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量人口仍然居住在农村。
1999年全国乡镇有4.58万个,村民季员会73 74万个。
市镇人口为3 89亿人,乡村人口为8.7亿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9.1%[1]。
目前,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0 9%,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将加快。
根据预测,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而到时总人口将达到15亿[2],仍然将有大约7.5亿人口居住在广大农村地区。
基于GIS的镇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基于GIS的镇域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摘要:本文以乡村聚落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选择位于广州市边缘区的江高镇为研究对象,利用全镇域的卫星遥感地图,先用密度分析功能,分析出江高镇乡村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通过缓冲区分析等手段,探究江高镇各村落沿城镇、河流、交通路线的分布规律,利用SPSS软件对圩镇、河流、交通线路等变量相关分析,得出各变量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程度。
研究发现:(1)交通线路、河流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较强,相关系数较大;(2)圩镇对乡村聚落的辐射能力有限,对乡村聚落的辐射影响仅限于一定范围,随着中心圩镇规模的扩大,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和扩张影响将加强;(3)铁路、高速公路等对乡村聚落的分布影响不明显,且对乡村聚落的扩张起阻隔作用。
关键词:乡村聚落、分布特征、GIS、密度分析、缓冲分析,相关分析中图分类号:K901.2 文献标志码:A1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发展问题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乡村聚落地理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乡村聚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聚落体系、聚落规模、聚落形态、聚落分布区位因素分析、聚落内部空间结构以及聚落空间演化等领域。
部分学者重视乡村聚落区位研究,关注乡村聚落的分布位置、特征以及影响乡村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等。
如冯文兰等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乡村聚落集聚特征作了定量化研究,乡村聚落沿水源、交通等因素的分布规律;马利邦,郭晓东采用景观格局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分析,高程、河流、交通等因素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单勇兵等利用ArcGIS软件对空间分析模块对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得出乡村聚落沿水系、道路的分布特征。
当今的对乡村聚落分布的研究关注的影响因素不再集中于自然因素,而是结合城镇化、基础设施完善、市场发展、地域文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李全林等运用密度分析工具,对苏北地区的乡村聚落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从宏观上总结出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 期 :2013-04-05 修 回 日 期 :2013-05-02 资 助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11XJY019);四 川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优 秀 论 文 培 育 基 金 (201314-31) 作 者 简 介 :洪 步 庭 (1989— ),男 ,江 苏 昆 山 人 ,硕 士 研 究 生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土 地 管 理 与 房 地 产 开 发 。E-mail:302506861@qq.com 通 信 作 者 :任 平 (1978— ),男 ,湖 北 荆 门 人 ,副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国 土 资 源 管 理 、资 源 环 境 评 价 研 究 。E-mail:pren121680@126.com
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之 一 ,近 些 年 来 不 断 通 过 土 地 制 度 政 策 方 面 的 理 论 和 实践创新,如拆院 并 院、增 减 挂 钩、地 票 制 度 等,力 求 改变目前农村居民 点 低 效、粗 放 的 利 用 方 式,充 分 挖 掘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利 用 潜 力 ,最 大 限 度 地 促 进 农 村 土 地 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龙泉驿区作为成都东部的近 郊 城 区 ,同 时 也 是 国 务 院 批 准 的 成 都 市 城 市 向 东 发 展 的主体区域,其农村 居 民 点 现 状 存 在 用 地 总 量 偏 大、 村庄用地规模偏小和建新不拆旧等集约化程度低的 现象 。 [11] 因 此 本 文 以 成 都 市 龙 泉 驿 区 为 例,借 助 2005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运用 GIS技术和空 间 数 据 分 析 法 ,将 龙 泉 驿 区 的 农 村 居 民 点 分 布 抽 象 成 点 的 分 布 模 式 ,进 而 定 量 化 地 描 述 其 整 体 空 间 分 布 特 征 和 动 态 演 变 规 律 ,以 期 为 协 调 农 村 居 民 点 布 局 建 设 与环境关系、制定村 庄 发 展 建 设 规 划、推 动 新 农 村 合 理稳步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摘 要:基于2005年和2010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了成都市龙泉驿区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空 间 分 布 信 息 ,运 用 GIS 技 术 和 空间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龙泉驿区农村居民点的时 空 分 布 特 征 及 其 演 变 规 律 。 结 果 表 明:通 过 380 个 面 积 为 2.43 km2 的方格网覆盖整个研究区域,比较各格网中农村居民点分布的数量得出,2005 年 和 2010 年 龙 泉 驿 区 农 村 居 民 点 的分布存在显著的差异;通过计算最近邻点统计量,得出2005年 龙 泉 驿 区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空 间 分 布 总 体 上 呈 现 显 著 的 分散趋势;2010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则表现出聚集的态势,但却不具有统计显著性;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 村 居民点的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形态也愈发 地 趋 于 集 聚。 该 研 究 可 为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空 间 布 局 提 供 决 策 依 据 ,为 新 农 村 建 设 、增 减 挂 钩 规 划 、农 村 土 地 综 合 整 治 等 提 供 应 用 参 考 。 关 键 词 :农 村 居 民 点 ;空 间 演 变 ;样 方 分 析 法 ;最 近 邻 点 统 计 量 中 图 分 类 号 :F301.2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3409(2013)06-0284-05
Abstract:Taking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Chengdu Longquanyi district as a database which was set up by RS images of 2005and 2010,GIS and spatial analysis model we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ettlement and its evolvement rul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between 2005and 2010compared with the rural settlement quantity of each grid which number was 380and scale was 2.34 km2.Second,by calculating the nearest neighbor statistics,the rural settle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005 showed significant dispersion trend in general,while the 2010presented clumped pattern but insignificant in terms of statistics.Third,the quantity of rural settlement was decreasing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mor- phology trended to agglomeration in 2010compared with 2005.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rural settlement arrangement and application reference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increase and decreas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rural land integrated consolid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patial pattern evolvement;quadrat analysis;nearest neighbor statistics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 Evolvement and Features of Rural Settlement Based on GIS
HONG Bu-ting1,2,WU Fen-na1,2,REN Ping1,2
(1.Key Laboratory of Land Resources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in Southwest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610066,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Scienc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610066,China)
第 20 卷 第 6 期 2013 年 12 月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20,No.6 Dec.,2013
基于 GIS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与特征研究
洪步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吴芬娜1,2,任 平1,2
(1.四川师范大学 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0066;2.四川师范大学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 610066)
第6期
洪步庭等:基于 GIS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与特征研究
285
不 断 地 发 生 变 迁 ,在 反 映 出 社 会 发 展 进 步 过 程 中 人 地 关 系 演 变 趋 势 的 同 时 ,也 成 为 影 响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个重要因素 。 [5] 在当前我国土地后备资源严重 不 足, 要发展和无地可用这对矛盾愈来愈尖锐的大背景下, 农村居民点却由于在整体布局上缺乏规划指导和控 制,自然村 落 普 遍 形 成 了 “满 天 星 ”式 的 散 落 布 局 现 象 ,这 种 松 散 无 序 的 农 村 居 民 点 空 间 分 布 造 成 了 农 村 土 地 资 源 的 严 重 浪 费 和 建 设 用 地 结 构 的 不 合 理 ,影 响 了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6-7],甚至 成 为 了 新 农 村 建 设 和 统 筹 城 乡 发 展 的 一 大 阻 力 。 因 此 ,如 何 正 确 识 别 和 判 断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空 间 分 布 模 式 (聚 集 或 分散还是其他的分 布 形 态),揭 示 其 内 在 的 各 种 状 态 和变化过程显得至关重要。国内的学者大多从影响 农 村 居 民 点 空 间 布 局 的 因 素 入 手 ,通 过 建 立 相 关 的 指 标体系来研究其空间分 布 特 征 及 布 局 模 式 ,而 [8-10] 根 据农村居民点自身的分布形态来分析其空间布局模 式与演变规律的研究还较为薄弱。
数的53.41%。 考 虑 城 市 化 进 程 和 人 口 增 长,预 计 2030 年 仍 将 有 大 约 6 亿 人 口 居 住 在 广 大 农 村 地 区[2-3],可见未来较 长 一 段 时 期 内 农 村 居 民 点 仍 将 是 农村人口聚 居 的 主 要 形 态 和 场 所 。 [4] 随 着 社 会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外 在 特 征 和 空 间 结 构 也 在
思 想 观 念 的 影 响 ,该 区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分 布 很 不 均 匀 。 1.2 数 据 来 源 及 处 理
本文 所 采 用 的 数 据 包 括 龙 泉 驿 区 2005 年 6 月 11日与2010年11月15日 Quickbird多光谱遥感数 据(分辨率为2.44~2.88m)、龙泉驿区 1∶5万地 形 图 数 据 以 及 相 关 文 本 资 料 。 首 先 利 用 研 究 区 1∶5 万 地形图提取高分辨 率 DEM 数 据,基 于 Erdas 9.1 软 件对 Quickbird 遥 感 影 像 进 行 正 射 纠 正,接 着 采 用 Quickbird 432波段 进 行 真 彩 色 合 成,合 成 影 像 质 量 优 良 ,反 差 适 中 ,满 足 居 民 点 解 译 的 要 求 ,经 过 拼 接 裁 剪后的 数 据 均 采 用 西 安 80 坐 标 系、高 斯—克 吕 格 (Gauss-Kruger)6°分 带 投 影 ,18 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