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读书》古诗陆游译文

《读书》古诗陆游译文嘿,咱今儿就来聊聊陆游的那些古诗译文!你知道不,陆游的诗那可真是一绝啊!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比如说那首,“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翻译过来不就是在那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嘛!你想想,这多形象啊,就好像你自己在那山间小路上走着走着,突然就看到了希望,多神奇啊!这就好比你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那种惊喜,啧啧,真让人兴奋!还有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就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这就像我们学习一样,得下苦功夫,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呀!你看那些学霸,哪个不是天天努力学习才有的好成绩,对吧?这就跟盖房子似的,得一砖一瓦慢慢垒起来,才能坚固呀!陆游的诗总是能给人很多启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哎呀呀,这话说得太对啦!你光看书本上的知识有啥用,得自己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呀!就好比你看了一堆菜谱,可你不去做,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来。
读书啊,真的是一件特别棒的事情。
它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能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丰富。
就像陆游的诗,每一首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等着我们去挖掘,去领悟。
我们读陆游的诗,不只是读那些文字,更是在读他的人生,他的智慧。
那我们自己呢,是不是也应该好好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呢?我觉得肯定是呀!所以,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读书吧!我的观点就是:读书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陆游的诗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益处。
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
言不尽意的古诗词

言不尽意的古诗词1《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3《读书》唐代:皮日休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4《寇准读书》宋代:佚名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5《昌谷读书示巴童》唐代:李贺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
君怜垂翅客,辛苦尚相从。
6《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宋代: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成语名称:言不尽意成语拼音:yán bù jìn yì成语简拼:ybjy成语意思:情意曲折深远,言语难以全部表达。
常用于书信末尾,表示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
成语出处:《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成语例子:朱自清《诗文评的发展》:“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
”近义词:言外之意词不尽意意味深长反义词:言之无物言讷词直空洞无物成语繁体:言不盡意感情色彩:褒义词常用程度:常用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用于书信末尾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形:尽意,不能写作“进义”。
英文翻译:I've got to end this letter now though I have so much more to tell you.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陆游的诗词《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注释

陆游的诗词《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注释《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释尽:原作“壶”,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腐儒:谓陈腐不合时宜之学者。
《汉书》:“为天下,安用腐儒?”碌碌:凡庸貌。
《史记》:“九卿碌碌奉其官。
”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
”青灯:指灯光。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姚偓《南源山》诗:“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
”策策:落叶声。
韩愈《秋杯》诗:“秋风一披佛,策策鸣不已。
”叠鼓:乐器名,俗称小击鼓。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冬冬:鼓声也。
《唐书》:“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其行李,以备窃盗,时人遂呼为冬冬鼓也。
”山药:即山薯。
琼糜:琼浆也,玉糁也。
《说文》:糜,糁也。
黄庭坚诗:“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
”扩展阅读:诗歌内容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
研思的古诗

研思的古诗一、原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衍生注释:1. “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把所有的力量都用上,表示古人做学问全力以赴的态度。
2. “少壮工夫”:年轻时候下的功夫,少壮就是年少力壮的时候。
3. “躬行”:亲身去做、亲自实践的意思。
三、赏析:主题上,这首诗强调了学问获得的途径。
情感是一种长辈对晚辈的教诲之情,陆游通过这首诗教导儿子子聿做学问的真谛。
表现手法很是直接,前两句讲古人做学问全力以赴而且要长时间积累才会有所成,是一种通过讲述普遍道理来引出下文。
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全诗的核心,用对比的手法,将纸上获取的知识和亲身实践得到的知识做对比,非常鲜明地点明了仅仅依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践才是更加深刻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
整首诗简单质朴,却道理深刻,可以说是深入浅出的佳作,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并且牢记诗中的教诲。
四、作者介绍:陆游,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
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作品数量众多。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
虽胸怀壮志,奈何仕途坎坷。
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命运,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既有抒发爱国情怀的壮丽诗篇,也有这种富含哲理教导后人的作品,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学校的读书分享会上,小明说:“大家读书都很勤奋,这是很好的。
但是我们不能只读死书啊,就像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里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学了知识一定要运用到实际生活里,去做一些小发明、小实践,这样知识才真正属于我们。
”例子二:在一次农业技术培训课上,老师看大家都在认真记笔记,但又担心大家只是纸上谈兵。
于是他就讲到:“刚才我讲的这些农业技术知识大家都记下来了,这很好。
但是呢,陆游说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掌握这些知识后,一定要到田地里去实际操作,光有理论可种不好庄稼啊。
宋陆游读书这首古诗的解释

宋陆游读书这首古诗的解释:归老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规定自己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知识拓展: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
②仗下:借指朝堂。
1.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
2.诗歌里蕴含哪些恩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首联运用了比喻的表现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的图画。
2.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导语】陆游在南宋诗坛上占有⾮常重要的地位。
南宋初年,虽然局势危急,但⼠⽓尚盛,诗坛风⽓也颇为振作。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陆游的诗词《读书》,欢迎阅读! 《读书》 归⽼宁⽆五亩⽥,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陆游是⼀个善于学习的诗⼈。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之中写出⼤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读书》七绝,如同诗⼈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在年⽼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并⽆他求的可贵精神。
⼀⼆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虽⾮昔,犹课蝇头⼆万⾔”。
把诗⼈在孤灯之下,⽼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活描写,更是对后⼈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祖陆轸是⼤中祥符年间进⼠,官⾄吏部郎中;祖⽗陆佃,师从王安⽯,精通经学,官⾄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亲陆宰,通诗⽂、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亦出⾝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七⽇,陆宰奉诏⼊朝,由⽔路进京,于淮河⾈上喜得第三⼦,取名陆游。
同年冬,⾦兵南下,并于靖康⼆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家⼭阴。
建炎三年(1129年),⾦兵渡江南侵,宋⾼宗率⾂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的⼼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①坚持抗⾦,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和亲⾃古⾮长策”,“⽣逢和亲最可伤,岁辇⾦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虚捐少壮年”。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书》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是为了黎明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不比从前,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归老:归家隐居的志向。
宁无:难道没有。
元元:指人民。
课:诗中作阅读解。
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
《读书》虽以读书为题材,但诗人的眼光早已离开书斋这个狭小的空间,他将目光投向于整个人民,所以他所有的读书诗包括《读书》,仍然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仍然流露着对生命的感慨,仍然是活色生香,精力充沛,是文学意味十分浓厚的好诗。
同时他的读书诗既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使他的诗内容充实,热情横溢,显得既沉郁悲壮,又恢宏雄放。
从平凡细微当中觅得诗情,写成活泼生动的好诗,一切都取决于诗人是否有灵心慧性。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这两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平民百姓,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诗人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诗人的可贵。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这两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诗人已是五十三岁,视力减退。
透过诗句,诗人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陆游的诗词《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注释

陆游的诗词《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注释陆游的诗词《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注释原文:《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释:尽:原作“壶”,据钱仲联校注本改。
腐儒:谓陈腐不合时宜之学者。
《汉书》:“为天下,安用腐儒?”碌碌:凡庸貌。
《史记》:“九卿碌碌奉其官。
”贾岛《古意》诗:“碌碌复碌碌,百年双转毂。
”青灯:指灯光。
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坐使青灯晓,还伤夏衣薄。
”姚偓《南源山》诗:“白雨鸣山麓,青灯语夜阑。
”策策:落叶声。
韩愈《秋杯》诗:“秋风一披佛,策策鸣不已。
”叠鼓:乐器名,俗称小击鼓。
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冬冬:鼓声也。
《唐书》:“马周上言,令金吾每街隅悬鼓,夜击以止其行李,以备窃盗,时人遂呼为冬冬鼓也。
”山药:即山薯。
琼糜:琼浆也,玉糁也。
《说文》:糜,糁也。
黄庭坚诗:“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
”赏析:陆游还具有史才,陆游的史学成就,主要不在三作史官时所修的《两朝实录》和《三朝史》,而在于他私撰的《南唐书》。
南宋时期,记述南唐历史的史籍有薛居正领导史馆所修的《旧五代史》、欧阳修私撰的《新五代史》等共计11个版本,陆游遍取诸本,按本纪、列传,编为《南唐书》十八卷。
陆游编撰《南唐书》的目的'在于借古鉴今,为南宋王朝树一面历史的镜子。
在本纪中,陆游肯定南唐烈祖李昪为“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孙(李恪)”,纠正了以中原五代为正朔的观念,并在书中多次使用“帝”、“我”等词语,借记述南唐国君治国、治民及用兵之法,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感。
陆游《南唐书》的史学成就主要表现在:①体制创新。
陆书只有本纪和列传,成为纪传体断代史中的一个特例;尤其是其“类传”,除人物以类相从外,又创设《杂艺、方士、节义列传》(卷十七)、《浮屠、契丹、高丽列传》(卷十八),归类精当,史识更胜前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诗词《读书》赏析
《读书》
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陆游是一个善于学习的诗人。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诗人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诗人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一二两句,确是议论。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确是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仔细琢磨,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把诗人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了。
既对自己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怎么能不说它寓意深远呢!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
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家眷逃回老家山阴。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降派。
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
守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
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陆游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
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
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③描写田园风光、日常生活。
陆游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现诗材。
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虫鱼,无论是农村的平凡生活还是书斋的闲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游山西村》一诗,色彩明丽,并在景物的描写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为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的《临安春雨初霁》,描写江南春天,虚景实写,细腻而优美,意韵十足。
④爱情诗。
由于宋代理学对士人思想感情的约束和宋词的发展,宋诗言情的功能渐渐减弱,宋代的爱情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和唐诗比肩,但陆游却是个例外。
陆游年轻时曾和前妻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悼念前妻的诗歌,情真意切,令
人动容,晚年创作的《沈园二首》,被后人称作“绝等伤心之诗”,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