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合集下载

课后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后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后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 1950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2. 三大改造: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通过合作化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国家资本主义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及答案: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A.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B.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D.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有()A.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B.我国的人民民主政治建设也在有步骤地向前推进C.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各个领域初步确立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下列选项中不是其理论依据的是()A.发达国家先进入社会主义B.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C.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不可以进入社会主义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各个领域初步确立答案及解析1.【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最后一个剥削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所以标志着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自考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重点笔记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6、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年内,为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实际步骤?
1949年至1952年期间,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1)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大部分走上了初级形式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3、试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所反映出的历史的必然性
(1)中共中央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出了历史必然性
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
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政治文化上: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已经确立。
(3)社会的两种基本矛盾: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从内外来说,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总体上社会主义因素在增长的过渡性社会。

第八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八章中国近代史纲要各章节答案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一、单项选择题: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上海的一位民主人士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段话指的是关于( B )的问题。

A、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C、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D、合作社经济社会主义改造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

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C )。

A、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B、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3、(C)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A、1951B、1952C、1953D、1954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副厂长。

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

以下四种意见,符合国家政策的是( D )。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5、中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C)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工业6、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的国家的主要任务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C、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确立社会主义制度7、社会主义的基本(A )制度建立起来,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

A、经济B、政治C、文化D、政党8、( B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9、对资本主义工商企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 B )政策。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一篇: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最终版)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本章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建国初期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4、过渡时期总路线及其所反映的历史必然性。

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政策、方针、原则、形式、步骤和经验。

6、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

本章提示比较工业化的两种道路,掌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推进中国工业化、现代化。

重要考点讲解一、基本概念和判断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性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义社会的建立,加标志着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中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10月,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大陆实现统一。

3、新中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建立起来。

1949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接收官僚资本企业的指示》。

4、“三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时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

5、“五反”运动:针对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1952年1月起历时半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6、“一边倒”外交方针: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新中国的情况下,在外交方针上紧密联系苏联。

7、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

1952年6月,在北京召开亚洲太平洋地区会议。

8、工业化的两条道路:欧美及日本所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八章
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1952年,全国已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少数农户还参加了半 社会主义及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些事实表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相对独立的社 会形态。它本身具有过渡性,它是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的。
3、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动态观察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1、七届三中全会召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全部 完成。1950年6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决定,首先集中力量 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和进 行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工作,以便 为开展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毛泽东主持七届三中全会 和全体与会代表
2、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没收官僚资本的工作即在全国范围展开,并于1952 年基本完成。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两重性质: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附庸——中国 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从反对中国的大资 产阶级的意义上看,它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随着没收官僚资本工作的完成,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确立了自己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 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 主义社会。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 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 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 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习题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习题

自学考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彻底完成一、单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到A. 资本主义社会B. 新民主主义社会C. 社会主义社会D. 共产主义社会2、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和实现统一的标志是A.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 1950年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 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D. 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3、西藏的和平解放时间是在A. 1949年10月B. 1950年10月C. 1951年10月D. 1952年10月4、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B. 《中国土地法大纲》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 《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5、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颁布的时间是A. 1950年5月B. 1950年6月C. 1951年7月D. 1951年8月6、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D.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7、1951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D.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8、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于颁布了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C. 《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D. 《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9、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通过A. 没收官僚资本B. 征用外国资本C. 赎买民族资本D. 合并公营资本10、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一次最重要的会议是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B.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C.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D. 中共八届二中全会11、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A. 全国大陆的完全解放B. 土地改革的彻底完成C. 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D. 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12、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A. 肃反运动B. 整风、整党运动C. “三反”运动D. “五反”运动13、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A. 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B. 反主观主义、反保守主义、反官僚主义C. 反贪污、反行贿、反盗窃经济情报D.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14、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打击不法资本家的A. 镇压反革命运动B. 工商业调整运动C. “三反”运动D. “五反”运动15、世界上第一个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A. 苏联B. 朝鲜C. 越南D. 蒙古16、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是A. 中苏互助同盟会议B. 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C. 社会主义国家论坛会议D. 亚非国家友好会议17、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A. 朱德B. 彭德怀C. 陈毅D. 刘伯承二、多选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A.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B.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C.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D. 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的重要条件是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现有工商业的调整C.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结束D.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俭3、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A. 反贪污B. 反浪费C. 反主观主义D. 反官僚主义4、中共中央在1952年1月决定开展的打击不法资本家的运动是A. 反行贿和反偷税漏税B. 反盗窃国家资财C. 反偷工减料D. 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5、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1949年至1952年开展的重大运动包括A. 土地改革运动B. 镇压反革命运动C. “三反”运动D. “五反”运动5、针对美国遏制新中国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针包括A. “另起炉灶”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一边倒”D. “全方位”6、在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已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A. 丹麦B. 瑞典C.法国D. 瑞士三、简答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严峻考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 “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 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尽管这项 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但整个说来,在一个 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 杂、困难、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 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 的胜利。”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 题的决议》
特征: 特征:
• 在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 社会形态 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 性质的社会; • 在政治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 政治 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 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 在经济 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 经济 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 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 在文化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 文化 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 当生产关系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 在阶级社会,就要求先进的阶级通过推翻 反动统治阶级的政治斗争,改变旧的生产 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 由此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使被束缚 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则要在坚持社会主 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不适合生 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 产力。正是从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个 革命性变革的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 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荣毅仁(1916年5月—2005、10、26)江苏无锡人。曾 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 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6 年底,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 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 人。1978年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9年任中国国 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年—2001年3月任 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1982年后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982 起草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校董事会董事长。1983年起任 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工 商联第六届执委会主席。1992年12月至1993年任第一届 海协会名誉会长。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任中华人民共 和国副主席。1993年3月辞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 长的职务。1996年9月9日被推举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第三 届理事会荣誉会长。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第一、二节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通过第三节讲授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社会最深刻的变革,中国共产党总是善于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教学重点】1、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征,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3、了解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程和经验,认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1949---1956年的中国已经具备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战略,但具体在什么时候转变,采取何种形式转变,党内前后有过两种不同的考虑。

原来设想过渡时期15年、采取“将来突变论”的形式,1952年9月后设想过渡时期缩短为五六年,采取“现在渐变论”的形式。

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内、国际环境,主观、客观条件所决定的。

【课时】两课时【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教学设计】本课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听、看、读、议、写”的教学模式(听即听老师讲课,看即参观、调查研究、观看电视录像资料,读即读教材、原著及其他参考材料,思即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议即讨论,写即写以心得体会为主要内容的小论文);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环节: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深化课程内容;实践性学习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社会调查、写出有质量的调查报告,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工业总产值中,一九五六年同一九 五二年相比:
社会主义工业由56%上升到67,5%; 国家资本主义工业由26,9%上升到32,5 %;资本主义工业由17,1%下降到接近 于零。
在商品零售额中,一九五六年同一
九五二年相比:
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由42,6上 升到68,3%;国家资本主义商业和由原 来的小私商组织的合作化商业由0,2上升 到27,5%;私营商业由57,2%下降到4, 2%。
思考
中国工业化应该选择一条什么 样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社会主义有几种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资本主义不能让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不得不选择社会主义 道路
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1)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 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为 改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富农。 民族资产阶级; 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 工人阶级
3、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 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 基础。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的社 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 史和人民的选择?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 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
第一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 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上: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 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 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4)国际环境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1950年2月14日 在莫斯科签订
三、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变革
十六大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后, 我们党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 会主义的过渡,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 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始了在社会主义 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 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 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基础。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国民收入的结构上,一九五六年同 一九五二年相比:
国营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 2%;合作社经济由1,5%上升到53,4%; 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以 上三种经济已达92,9%;个体经济由71, 8%下降到7,1%;资本主义经济由6,9 %下降到接近于零。

两大主要矛盾:
“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 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 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 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 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 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

至1949年底,没收官僚垄断企业2858个, 拥有职工129万人,其中包括控制全国资源和重 工业生产的“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垄断全国纺 织业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兵工系统和军事后 勤系统所办企业,陈立夫、陈果夫“CC”系统的 党营企业,以及各省市地方官僚系统的企业等。接 收了国民党政府的经济核心“四行二局一库”(即 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中央信托局、邮政汇业局、合作金库)系统,国民 党统治区的省市地方银行系统2400多家。接收 了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招商局所属全部运输企业, 计有铁路2.18万公里,机车4000多台,客 车约4000辆,货车4.6万辆,铁路车辆和船 舶修造厂约30个。还没收了复兴、富华、中国茶 叶、中国石油、中国盐业、中国植物油、孚中、中 国进出口、金山贸易、利泰、扬子建业、长江中美 实业等10多家垄断性的贸易公司。
(2)积累了一些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没收官僚资本 开始将资本主 义工商业纳入国 家资本主义轨道 土地改革后引 导农民走上互助 合作的道路
(3)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 济,已经成为整个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到1949年解放前夕,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 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 量的90%,电力的67%,煤炭的33%,有 色金属和石油的100%,水泥的45%,硫酸 的80%,织布机的60%,纱锭的38%,糖 的90%,还控制了全国的金融机构和铁路、公 路、邮电、航空运输、对外贸易,以及文化事业。
毛泽东两次修 改《党在过渡时期 总路线的宣传与学 习提纲》。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 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 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 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我们的工业化水平很低,不仅远远落后于 美国,甚至落后于印度。所以,从1953年 开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 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政治上:
“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 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这些阶级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团结起 来,组成自己的国家,选举自己的政府,向着帝 国主义的走狗即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及代 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们实行专 政”。

文化上: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 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 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 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人民大众的,因而即 是民主的。它就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 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