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有什么传统美德小故事

有什么传统美德小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那你知道传统美德小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传统美德小故事:岳飞精忠报国金兵攻城掠地,烧杀抢掠的消息不断传到相州陰陽(今属河南)岳飞的家乡。
自幼习武研读兵书的岳飞再也抑制不住报国杀敌的心,参加了抗金队伍。
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操劳一生的母亲。
临行,深明大义的岳母为让儿子安心杀敌,在岳飞的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你一生的志向就在这四个字里面了,”岳母说,“我的期望也在里面了。
只盼你早日传来杀敌立功的喜讯。
”岳飞凭借他作战的英勇和韬略,很快成为抗金队伍年青的将领。
1127年,岳飞率岳家军渡过黄河,与义军的八字军联合攻打金军。
战斗中,岳飞将金军大将拓跋耶乌抓下马来,惊得金军弃甲而逃。
1129年,为灭南宋,金军将领兀术率大军渡过长江,建康(今南京)、镇江、杭州、越州、定海纷纷攻陷。
贪生怕死的宋高宗一路逃命,亡命途中还想与金议和。
岳飞难忍亡国的仇恨,率岳家军与金兵殊死激战,连胜六仗,将金兵赶到长江边。
接着,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韩世忠在镇江黄天荡围住金兵十万,岳飞在建康郊外大败金兵,收复了建康。
从此,金兵听到岳家军的名字便心惊肉跳。
1140年,为收复江南失地,岳飞与儿子岳云率军渡过长江,到河南郾城,准备与金军决战。
这次决战非同小可,宋军胜,金军就会被赶过黄河;金军胜,宋军就会败退长江以南,南宋朝廷便岌岌可危。
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决战,还将训练多年的战阵“铁浮图”、“拐子马”带到郾城。
“铁浮图”就是铁甲骑兵,士兵和战马头戴铁盔,身披双层重甲,战马以皮绳相连,上阵冲杀,刀槍不入,像一堵铁墙横扫敌阵。
“拐子马”就是轻骑兵,配在“铁浮图”两翼,当“铁浮图”冲乱敌阵后,“拐子马”便在乱军中驰骋冲杀。
金兀术怪异的战阵没有吓倒岳飞,他用极短的时间训练出一支使用长柄利斧和钩镰槍的队伍,来对付“铁浮图”和“拐子马”。
决战开始了。
传统美德的典故

传统美德的典故成语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语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传统美德的故事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传统美德的典故11、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4、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
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2、子路负米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
后遂用“负米、负米百里”等表示奉养父母或为奉养父母在外谋求禄米。
3、凿壁偷光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应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理解了林则徐的推荐,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
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
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
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
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5、黄香温席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年纪才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
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并使蚊虫远远地避开(黄香双亲的帐子),让父母可以更舒服的睡觉。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简短写几个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简短写几个1.子路借米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2.毛主席尊师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
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
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
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
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
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3.林则徐禁烟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
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
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
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
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
4. 七岁之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
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
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5. 铁杵磨针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
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德一直被视为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德小故事不仅为我们传递了优秀的道德观念,更是激励我们秉持美德、做好人的榜样。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感人至深的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吧。
故事一,孝顺父母。
从前,有一位名叫阿宝的小男孩,他非常孝顺父母。
有一年,他的父亲生病了,家里的药费用光了。
阿宝想了一个办法,他到处借钱,最后终于凑够了父亲的治病费。
父亲病好后,他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家务活,让母亲可以好好休息。
他的孝顺深深感动了父母,也感染了周围的人。
故事二,诚实守信。
有一个小女孩叫小芳,她非常诚实守信。
有一天,她在路上捡到了一只钱包,里面装满了钱和证件。
小芳没有犹豫,她第一时间把钱包交给了警察叔叔。
后来,失主找到了小芳,非常感激她的诚实。
小芳因为一次小小的行为,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扬。
故事三,友善乐观。
有一个男孩叫小明,他总是乐观向上,善待周围的人。
有一次,他发现同班同学小红情绪低落,于是主动和小红聊天,鼓励她。
小红因为小明的关心而慢慢走出了阴影,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小明的友善乐观感染了身边的人,让大家都感到温暖和快乐。
故事四,勤俭节约。
有一个女孩叫小美,她非常勤俭节约。
每次吃饭都会把剩下的菜带回家,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水。
她还会主动帮助别人,用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
小美的勤俭节约不仅让她的家人感到欣慰,也让她的朋友们受益匪浅。
这些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美德的力量。
无论是孝顺父母、诚实守信、友善乐观还是勤俭节约,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
让我们铭记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美德之光照亮我们的成长之路,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践行这些美德,让美好的品质成为我们的自然习惯。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

我国的传统美德小故事1.孔融让梨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
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吃梨都只拿最小的。
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
”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故。
2.曾子避席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战力,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鹅毛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唐太宗贡献天鹅。
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
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鹅毛并附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4.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5.车胤囊萤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
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
“车胤囊萤”也成为了勤奋学习的典故。
6.王恭身无长物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
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
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
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来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
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7.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的李士谦家境富裕,有一年他把几千石粮食借给乡亲,但当年灾荒,借粮的人无力偿还,他便将借契全部烧掉。
第二年庄稼丰收,借粮的人来还粮,他仍然坚决拒收。
这也成为乐于助人的典范。
8.张良拜师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鞋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
张良虽奇怪老人的举动,但出于尊敬老人,还是照做了。
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书,正是军事典籍《太公兵法》。
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典故。
9.崔枢还珠崔枢是唐代人,他赶考时曾和一个商人住在一起。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故事1.《孝经》中的故事:《钮秉忠忠孝传家》故事背景:晋朝时期,有一位叫钮秉忠的人,他是个孝子,为了尽孝敬养父母,不怕困苦,无论天气如何,他每天早上都要走十里山路去山上砍柴,扛回家给父母炊火取暖。
故事情节:有一天,钮秉忠砍柴刚好赶上下大雨,他湿透了身子,但为了孝敬父母,他并没有抱怨,继续砍柴、劈柴。
母亲见状,心生悲凉,问他为何不回家。
他恳切地说:“我是为了给父母取暖,请让我继续砍柴。
”父亲听到儿子的话,感动不已,泣不成声,对着儿子说:“忠孝传家,有志向的人应该学着像你一样顶礼膜拜山河万物。
你为我们取暖,就是在给我们尊崇,你的品德行为为我们带来了荣耀和自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使面临困难和苦难,也要坚守孝道。
2.《红楼梦》中的故事:《贾宝玉传承优良家风》故事背景:《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贾宝玉是主要角色之一,他出身贵族,但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家风。
故事情节:贾宝玉从小机智聪明,善良宽厚,对人友善。
他在贾府里与表妹林黛玉相互倾心,但他为了尊重家族的传统规则,选择放弃了爱情,配合家族的决定娶妻生子。
他对待家族的继承和身份更是持有一份敬畏和责任感。
他在红楼中恪守家训,尊敬姑妈和老姆,行事稳重,有礼有节,自觉地承担起作为家族传统继承者的责任。
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以及尊敬家长、恪守规矩、守正出好的传统美德。
3. 《西游记》中的故事:《孟光修德归正》故事背景:《西游记》是明代长篇小说,其中孟光是一个小角色,却通过修德归正的努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故事情节:孟光是个无恶不作的盗贼头目,欺压百姓,为非作歹。
然而,他遇到了唐僧一行人,被其正直和善良所感动。
他决定改邪归正,帮助唐僧取经,修行成正果。
在取经的路上,孟光经过了种种考验和磨炼。
他为了救师父唐僧,舍己救人,甚至愿意牺牲自己。
最后,他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宽恕,成为了正道人物。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导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杨业是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在抗辽⽃争中屡建战功,被⼈们称为“杨⽆敌”。
在杨业镇守北⽅边陲雁门关的时候,辽国派⼤军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告杨业,杨业在代州附近(今⼭西代县)设下伏兵。
等敌军⼀到,杨业率数千精骑出其不意进⾏阻击,敌军顿时乱了阵营。
杨业⼀马当先连斩数名辽将,辽军⼤败逃⾛。
公元986年,宋太宗⼤举攻辽。
刚开始,战事还算顺利,不久东路军失利,朝廷命令全军撤退,并命杨业的西路军在后⾯掩护。
在分析敌我形势之后,杨业和其他将领约定,由杨业出兵做诱饵,把辽军引到陈家⾕,宋军在此伏击,合⼒歼敌。
随后,杨业带兵⼊雁门关,半路上遭到辽军伏击。
虽然杨业⼿下的军⼠各个勇敢顽强,但毕竟⼈单⼒薄,只能边战边退,来到陈家⾕。
可是等杨业退到陈家⾕才发现,宋军早已撤⾛。
杨业只好率军与辽军激战,⾎染战袍,最后只剩⼀百多⼈,杨业⾃⼰⾝受⼗⼏处伤。
最后,将⼠们都牺牲了。
杨业的战马中了箭,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辽兵抓获。
辽军统帅想劝杨业归降,被杨业坚决拒绝。
他紧闭嘴唇,再也不说⼀句话。
三天中,他不吃⼀粒饭,不喝⼀⼝⽔,绝⾷⽽死。
杨业及他的⼦孙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故事流传开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
【篇⼆】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将领。
他⾃幼胸怀⼤志,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骑马射箭。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当时英勇善战的将军。
在舅舅的影响下,⼀天天长⼤的霍去病渴望着⾃⼰也有杀敌⽴功的那⼀天。
在霍去病还未满⼗⼋岁的时候,北⽅的匈奴⼈⼜⼀次⼊侵中原,霍去病主动请求领兵出征,汉武帝就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腔热⾎,率领⼋百骑兵,在茫茫⼤漠⾥奔驰数百⾥,杀敌两千余⼈,⾸战告捷。
匈奴单于的两个叔⽗,⼀个毙命,⼀个被活捉,⽽霍去病的队伍却没有⼀点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篇一】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杨业是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在抗辽斗争中屡建战功,被人们称为“杨无敌”。
在杨业镇守北方边陲雁门关的时候,辽国派大军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告杨业,杨业在代州附近(今山西代县)设下伏兵。
等敌军一到,杨业率数千精骑出其不意实行阻击,敌军顿时乱了阵营。
杨业一马当先连斩数名辽将,辽军大败逃走。
公元986年,宋太宗大举攻辽。
刚开始,战事还算顺利,不久东路军失利,朝廷命令全军撤退,并命杨业的西路军在后面掩护。
在分析敌我形势之后,杨业和其他将领约定,由杨业出兵做诱饵,把辽军引到陈家谷,宋军在此伏击,合力歼敌。
随后,杨业带兵入雁门关,半路上遭到辽军伏击。
虽然杨业手下的军士各个勇敢顽强,但毕竟人单力薄,只能边战边退,来到陈家谷。
不过等杨业退到陈家谷才发现,宋军早已撤走。
杨业只好率军与辽军激战,血染战袍,最后只剩一百多人,杨业自己身受十几处伤。
最后,将士们都牺牲了。
杨业的战马中了箭,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辽兵抓获。
辽军统帅想劝杨业归降,被杨业坚决拒绝。
他紧闭嘴唇,再也不说一句话。
三天中,他不吃一粒饭,不喝一口水,绝食而死。
杨业及他的子孙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故事流传开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
【篇二】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将领。
他自幼胸怀大志,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骑马射箭。
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当时英勇善战的将军。
在舅舅的影响下,一天天长大的霍去病渴望着自己也有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在霍去病还未满十八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人又一次入侵中原,霍去病主动请求领兵出征,汉武帝就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热血,率领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杀敌两千余人,首战告捷。
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队伍却没有一点损失。
汉武帝赞叹霍去病勇冠三军,将他封为“冠军侯”。
不久,汉武帝又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的河西大战。
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
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胡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此战中,霍去病带领的一万精兵仅剩三千人。
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胡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近九千人,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个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匈奴对汉朝军队再也不敢小视,霍去病也成为威震朝野的猛将。
从此,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怀疑少年将军霍去病的统军水平,他成为汉军的楷模,是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收复河西。
这个次,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他领兵孤军深入,消灭敌军三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匈奴大小王子五十九人、匈奴官员六十三人。
匈奴人被彻底赶出了祁连山一带。
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为他修建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对他说:“你去看看你的新府第吧。
”不过霍去病多次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去探看新居,并回答说:“匈奴没有消灭,我还不能经营自己的小家。
”【篇三】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程母侯夫人,是大中公程珦的妻子,程(颢)明道、程(颐)伊川的母亲。
她对公婆尽孝道,治家有规矩讲家法。
她性情谦和随顺,尊敬丈夫,即使小事,也必须报告大中公而后行。
她从不打奴仆,若见子弟对仆人稍有呵责,必定教训说:“人的贵贱虽不同,但同样都是人!”她待婢女仆人很宽厚,处处怕伤害他们;而对孩子,一有过错,小的责问批评,大的请示大中公,一定要其改过才罢休。
她曾说过:“子女之所以不孝,都是因为当母亲的隐瞒其过错,父亲不能得知,因而无法即时教训于他。
”程母生了六个儿子,死掉四个,只剩下明道、伊川两兄弟,怎么不极其珍惜!孩子才几岁,走路跌倒,仆人急忙抱扶,程母总是斥责孩子说:“你若慢慢走,会跌倒吗?”吃饭的时候,她让孩子坐在自己身边,若孩子要尝名贵的羹,程夫人即呵斥制止说:“小时处处满足他的要求,长大后怎么得了呀!”孩子要是与人争执、吵架,虽然儿子是对的,她也不袒护,说:“担心的是他长大后不能受委屈,不担心他不能伸啊!”所以二程夫子,从小时候对饮食衣服一点挑剔都没有,也绝无恶言骂人。
二人长大后,成为宋代大儒。
【篇四】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卜式是西汉时期的人,家里一直以放羊为生。
卜式有个弟弟,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了家产,卜式把家中的钱财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只羊。
后来这些羊繁殖到上千只,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
此时弟弟因不善持家而破产,于是,卜式又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弟弟一半。
卜式不贪图家中老人的钱财,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弟弟,这个行为感动了当地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后来匈奴攻打汉朝,卜式上书皇帝,表示愿意拿出一半家产捐献给国家抗击匈奴。
皇帝想奖赏他,卜式却拒绝了,他说自己不想当官,只想在家乡继续放羊。
战争结束后,国库空虚,人民贫困,卜式又拿出很多钱给当地的官府,用来协助老百姓渡过难关。
卜式重义轻财的故事广为流传。
【篇五】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包拯是北宋时期的清官。
他深知民间疾苦,不畏强权,秉公办案,为民伸冤,留下了很多故事,弹劾张尧佐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京城中的皇亲国戚权力很大,宋仁宗宠妃的伯父张尧佐便是其中之一。
张尧佐通过皇妃的关系进入京城,很快就成为主管财税的官员。
但是,他贪污腐败,胡作非为。
包拯知道后,和同僚们上书宋仁宗弹劾张尧佐。
皇帝知道理亏,只得罢免了张尧佐的官职,但过了不久,又将他任命为地方大员。
包拯得知后又当面劝谏宋仁宗,认为此人不可重用。
宋仁宗迫于舆论压力,只好免去张尧佐的官职。
一年后,宋仁宗又让张尧佐担任另一个官职。
包拯知道后再次进谏,严厉地指出了皇帝用人的过错,极力主张不能将此人留在京城做官。
皇帝辩论不过包拯,又迫于各种压力,只好下诏,明确昭示不再起用张尧佐。
通过此事,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品质更加深入人心。
【篇六】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
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
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
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诸葛亮于公元228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
因为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
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
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
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
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从公元228年到234年,因为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
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言。
【篇七】中国传统美德故事简短颜真卿是唐代名臣。
他深明大义、志节凛然,是一位忠义之士。
公元782年,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乱并自立为王,颜真卿因为得罪了权臣,被派去执行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劝李希烈投降。
当时颜真卿已经七十多岁了,却毅然接受了这个使命,亲朋好友都替他担心。
到了叛军那里,颜真卿遭受到李希烈手下的谩骂与恐吓,但是他镇定而又勇敢的气度,反而让李希烈敬畏不已。
后来有人劝李希烈说:“颜真卿是唐朝德高望重的太师,相公您称王称帝,而太师他自己就来了,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宰相的人选,除了颜真卿,还有谁会比他更合适?”颜真卿听到这番话之后,十分愤怒,大声呵斥他们不知廉耻,他说:“难道你们不知道我们颜家都是忠烈之士吗?颜家的子弟只知道要守节,牺牲生命也绝不变节,我怎么可能接受你们的利诱!”最后,李希烈以死相威胁,颜真卿还是不为所动,他事先写好了遗书,作了必死的准备。
叛贼看他毫不屈服,便杀了他。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颜真卿仍在大骂他们是“逆贼”,当时,他已经是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
颜真卿坚持操守、刚强不屈的气节让后世的人们永远追念。
颜真卿还是中国书画的书法名家,他的“颜体”字如其人,方正刚劲,洋溢着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