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野外观察基本内容与程序

合集下载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地质工作方法

接触热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
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常见矿物类型
1. 石英 2. 斜长石 3. 碱性长石 4. 普通角闪石 5. 黑云母 6. 黄铁矿(多数褐铁矿化) 7. 磁铁矿 8. 红柱石 9. 石榴子石 10.透闪石
一、岩浆岩
肉眼鉴定火成岩的主要依据是岩石的产状 (野外产出形态)、颜色、结构、构造、矿物组 成等,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砂岩的粒度分类方案
按碎屑颗粒粒度(D)可划分为: 粗砂岩: D=1~0.5mm 中砂岩: D=0.5~0.25mm 细砂岩: D=0.25~0.1mm 极细砂岩: D=0.1~0.05mm
砂岩的成分-成因分类方案
考虑三种碎屑颗粒之间的比例:
1. 石英砂岩: Q>95%, F+R<5% 2. 长石石英砂岩: Q =95~75%, F:R>1 3. 岩屑石英砂岩: Q =95~75%, F:R<1 4. 长石砂岩: Q<75%, F:R>3 5. 岩屑长石砂岩: Q<75%, F:R =
变质岩分类命名
一、基本类型的划分——依据最显著的基本特征 (1)面理化的——岩石构造决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 (2)无面理至弱面理化——主要矿物成分(+产状)
如:石英岩 (以Q为主) 大理岩 (以碳酸盐矿物Cc、Dol为主) 蛇纹岩 (以Ser为主) 角岩 (接触变质,除石英岩、大理岩外)
色率
90
40
15
超基性岩 基性岩
中性岩 酸性岩
橄榄岩
辉长岩
闪长岩
花岗岩
钾长石和斜长石肉眼鉴定:
辉石和角闪石肉眼鉴定:
侵入岩
结构: 岩石结晶程度 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 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地质工作者野外鉴别岩石方法

地质工作者野外鉴别岩石方法

[转]岩石的鉴定,是地质系的都转载,太精辟了一、鉴定内容和方法:超基性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岩、金伯利岩基性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中性岩:闪长岩、安山岩、正长岩、粗面岩酸性岩:花岗岩、流纹岩脉岩:煌斑岩、细晶岩对照所列岩浆岩的主要鉴定特征,在肉眼下借助于放大镜、小刀等观察不同岩石类型的主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

二、岩浆岩肉限鉴别方法和步骤对岩浆岩手标本的观察,—般是观察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岩石名称。

1)颜色:主要描述岩石新鲜面的颜色,也要注意风化后的颜色。

直接描述岩石的总体颜色,如紫、绿、红、褐、灰等色。

有的颜色介于两者之间,则用复合名称,如灰白色、黄绿色、紫红色等。

岩浆岩的颜色反映在暗色矿物和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上。

一船暗色矿物含量>60%称暗色岩;在60—30%的称中色岩;<30%则称浅色岩。

2)结构: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玻璃质等结构。

岩浆岩结构的描述内容和方法:全晶质显晶质粗粒:>5mm;中粒:1~5mm;细粒:<lmm; 描述总体矿物及各不同矿物的颗粒大小,形态及在岩石中的含量不等粒:描述最大、最小及中间大小颗粒的大小及含量似斑状结构:大的为斑晶,小的为基质。

描述斑晶基质的相对含量,成分、形状,大小隐晶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半晶质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晶质):描述斑晶成分、形状、颗较大小及含量;基质部分的含量,颜色、断口特点玻璃质描述颜色、断口特点3)构造:侵入岩常为块状构造,岩石中的矿物无定向排列;喷出岩常具气孔状、杏仁状和流纹状构造。

要注意描述气孔的大小、形状、杏仁的充填物及气孔、杏仁有无定向排列。

4)矿物成分: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是岩浆岩定名的重要依据。

岩石中凡能用肉眼识别的矿物均要进行描述。

首先要描述主要矿物的成分、形状、大小、物理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其次对次要矿物也要作简单描述。

5)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蚀变成何种矿物。

岩石观察课程教案

岩石观察课程教案

岩石观察课程教案教案标题:岩石观察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学会分类和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资源:1. 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如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2. 放大镜。

3. 实验室器材(如锤子、锯子、酸等)。

4. 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步骤:引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岩石的了解,并激发他们对岩石观察的兴趣。

2. 展示一些岩石的图片,并让学生描述它们的特征和可能的形成过程。

实验观察(20分钟):1. 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分发给小组学生。

2.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并记录下来。

3. 学生讨论并尝试分类这些岩石,根据它们的外观和特征。

实验探究(30分钟):1. 学生使用实验室器材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测试。

2. 学生可以用锤子敲击岩石,观察其硬度和断裂情况。

3. 学生可以用锯子切割岩石,观察其内部结构。

4. 学生可以使用酸来测试岩石的反应性质。

总结和展示(15分钟):1. 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进行岩石分类的讨论。

2. 教师总结整个观察过程中学生的发现和学习。

3. 展示一些关于岩石形成、使用和保护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拓宽学生的知识。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在户外进行野外考察,寻找并观察自然环境中的不同类型的岩石。

2. 学生可以制作岩石模型,展示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

3. 学生可以进行岩石的收集和分类,建立一个岩石展示柜。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观察记录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对岩石分类的理解和能力。

3. 评估学生在总结和展示环节中的表达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

教案指导:1. 在引入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分享已有的知识,激发他们对主题的兴趣。

2. 在实验观察环节中,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观察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岩石,并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分享观察结果。

岩石的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岩石的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内 容
• 沉积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 岩浆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 火山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 变质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沉积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1.1、沉积岩类分类命名
根据岩石成因,沉积岩可分类为碎屑岩、化学岩、生物
化学岩和粘土(泥质)岩四大类。 岩石大类的定名是根据岩石的结构特征、物质组成定名。 如:粘土岩、碳酸盐岩。 岩石中的有用成分(元素、化合物)含量达一定量时,则作
未固结-弱固结 泥(粘土) 无纹理 无页理 固 结 有纹理 有页理 页岩 泥岩
含粉砂泥 高岭石粘土、蒙脱石 粉砂质泥 (粘土) (粘土) 粘土、伊利石粘土 含粉砂、 泥 岩 含粉砂、 页 岩 粉砂质、泥岩 钙质泥岩、铁质泥岩、硅 高岭石、粘土岩、伊 质泥岩 利石、粘土岩、蒙脱 石粘土岩、高岭石-伊 钙质页岩、炭质页岩、铁 利石粘土岩等 质页岩、 黑色页岩、 硅质 页岩、油页岩 泥板岩
原生 碎屑白云岩 白云岩 原地生物 白云岩
沉积岩野外观察及工作方法
1.5、化学岩的分类和命名
(1)碳酸盐岩的分类和命名
碳酸盐岩与粘土岩(粉砂、砂)的过渡类型
岩石名称 石灰岩(白云岩) 方解石(白云石)% 90—100 粘土(粉砂、砂)% 10—0
含泥质(粉砂质、砂质)灰岩(白云岩)
泥灰岩(泥质白云岩) 粉砂质(砂质)灰岩(白云岩) 灰质(白云质)粘土(粉砂、砂)岩 含灰质(白云质)粘土(粉砂、砂)岩 粘土(粉砂、砂)岩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分类命名表〔据地矿部,1984, 《土工试验规程》修改〕 <0.005mm <0.005mm 粒径及含量 <0.005mm 6-25% <6% 25-50% 磨圆状 漂石 含粘土漂石 粘土质漂石 ﹥200mm,>50% 棱角状 块石 含粘土块石 粘土质块石 >20mm(200-20mm 为主) 磨圆状 棱角状 >50% >10mm(20-10mm 为主) ,>50% >5mm(10-5mm 为主) ,>50% >2mm(5-2mm 为主) ,>50% 卵石 碎石 粗砾 中砾 细砾 含粘土卵石 含粘土碎石 含粘土粗砾 含粘土中砾 含粘土细砾 粘土质卵石 粘土质碎石 粘土质粗砾 粘土质中砾 粘土质细砾 砾质亚粘土 砾质轻粘土 砾质重粘土 含砾质亚粘土 含砾轻粘土 含砾重粘土 微含砾亚粘土 微含砾轻粘土 微含砾重粘土 亚 粘 土 轻 粘 土 粉质亚粘土 粉质轻粘土 轻 粘 土 重 粘 土 <0.005mm <0.005mm <0.005mm 10—30% 30—60% >60%

野外地质观察

野外地质观察

三大岩野外观察描述定名技巧经验总结.(一)岩浆岩的观察与描述对岩浆岩的观察,一般是观察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量,最后确定其岩石名称。

肉眼鉴定岩浆岩,首先看到的就是颜色。

颜色基本可以反映出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对岩浆岩进行肉眼鉴定●第一步是要依据其颜色大致定出属于何种岩类。

比如,若是浅色,一般为酸性岩(花岗岩类)或中性岩(正长岩类);若是深色,一般为基性岩或超基性岩。

由酸性岩到基性岩,深色矿物的含量逐渐增多,岩石的颜色也就由浅到深。

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岩石新鲜面的颜色和风化后的颜色。

还可根据其中暗色矿物与浅色矿物的相对含量来进行描述,如暗色矿物含量超过60%者为暗色岩,在30—60%者为中色岩,在30%以下者为浅色岩。

●第二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

据此,便可区分出是属深成岩类、浅成岩类或是喷出岩类。

根据岩石中各组分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半晶质和玻璃质等结构。

不仅要对全晶质的结构区分出显晶质或隐晶质结构,还要对其中的显晶质结构岩石按其矿物颗粒大小,进一步细分出等粒、不等粒、粗粒或细粒等结构。

对具有斑状结构的岩石要描述斑晶成分、基质的成分及结晶程度。

假如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呈等粒状、似斑状结构,则属深成岩类;假如矿物颗粒微细致密,呈隐晶质、玻璃质结构,则一般皆属喷出岩类;假如岩石中矿物为细粒及斑状结构,即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属于浅成岩类。

观察岩石中矿物有无定向排列,进而就能推断岩石的形成环境,含挥发组分多少以及岩浆流动的方向。

若无定向排列称之为块状构造;若有定向排列,则可能是流纹构造、气孔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深成岩、浅成岩大多是块状构造;喷出岩则为流纹构造和气孔构造等。

对于岩石中有规律排列的长柱状矿物、气孔捕虏体等均要观测其方向。

对于那些在接触面上有规则排列的片状矿物,要描述其组成成分,并测其产状要素。

●第三步是观察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矿物成分是岩石定名最重要的依据。

岩浆岩类别是根据SiO2含量百分比确定的,而SiO2含量可在岩石矿物成分上反映出来。

岩石观察描述的内容和步骤

岩石观察描述的内容和步骤

一、概述
鉴定岩石的一般工作程序是:先作野 外地质调查,了解岩石产状、采集手 标本,再对手标本进行鉴定、初步定 名。然后,进一步在偏光显微镜下对 薄片进行详细鉴定。最后,综合野外 产状、手标本定名及镜下的岩性特征, 参照有关命名原则确定岩石名称。
一、概述
野外地质调查时,天天都要观察描述岩石, 如果不会将是非常痛苦的。 回到室内需要磨薄片对岩石作进一步观察 鉴定。不会看薄片,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矿 物岩石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学研究提 供正确基础资料和研究方向。 遗憾的是,不少毕业生野外不用放大镜, 室内不会用显微镜看薄片,这不能不说是 地质教育的败笔。
二、岩石总体特征
3.矿物组成上的总特点 与手标本描述一样,通常是依次指出主要 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的矿物种类、各矿 物的百分含量(按含量自多至少为序);对 斑状结构或斑状变晶结构的岩石,先斑晶或 变斑晶,后基质;对碎屑(陆源、内源或构 造碎屑),则先碎屑,后填隙物质(基质和 胶结物),镜下要求严格区分基质和胶结物。
五、定名
根据岩石基本特征,结合分类命名原则给岩石以 正确定名。确定岩石类型后,进一步可按构造和 矿物命名,如片麻状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片 麻状黑云母花岗岩等。当岩石名称中有不只1个矿 物(一般不超过3个)时,矿物一般按含量“少前 多后”的原则排列,矿物直接用半字符“-”连接, 如十字石-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当要强调次生变 化或退变质时,用“××化”冠于岩石名称最前 面,如伊丁石化橄榄玄武岩。 实例 定名:灰绿色中粒海绿石质石英岩状砂岩
二、岩石总体特征
包括构造、岩石总体结构和矿物组成上的 总特点(矿物种类、含量)。 1. 构造 主要在手标本上观察,镜下对构造的 描述要求依据手标本对构造的描述和镜下 看到的岩石在矿物空间分布方面的特征, 确定岩石的构造类型。

岩石学的野外考察

岩石学的野外考察

岩石学的野外考察岩石学的野外考察是地质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观察和取样分析,可以研究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以及演化历史。

在野外考察中,地质学家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断层、岩石体或地质遗迹进行观察和研究。

岩石是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由各种矿物质组成的固体物质。

它们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或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例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构成地壳表面的岩屑、有机质等经过风化、搬运、沉积等过程而形成的,例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而形成的,例如片麻岩、千枚岩等。

野外考察是岩石学研究的基础,通过实地观测可以获得更真实、直接的信息。

首先,地质学家需要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考察。

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地质断层、地质构造或者沉积盆地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条件进行观察。

在现代地质学中,为了方便野外考察,地质学家会使用现代技术如卫星遥感、GPS定位等,方便找到适合的考察地点。

一般而言,野外考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

在地质学家来到野外考察地点后,他们首先需要对周围的地理条件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地势、水系及周围地貌特征等。

接下来,地质学家会对岩石的颜色、质地、结构等进行观察和描述,利用手镏和锤子等工具采集岩石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

通过对样品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薄片镜检观察等手段,地质学家能够获得更详细的岩石组成和构造信息。

在野外考察中,地质学家还需要注意对岩石的形态、结构和变形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例如,如果岩石中存在层状结构,地质学家会进一步研究其形成过程和构造特征;如果岩石中出现褶皱或断层等变形特征,地质学家会进一步研究其构造应力和演化历史。

除了观察和取样,地质学家还需要利用各种地质仪器进行测量和记录。

例如,地质学家可以使用全站仪或GPS设备测量地点的位置和高程;使用地震仪器测量地壳的振幅、频率等,以了解地壳的构造和变形特征。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

《岩石学》实验指导书目录目录 (1)岩浆岩实验指导 (2)实验一超基性岩类(2学时) (8)实验二基性岩类(2学时) (10)实验三中性岩类(2学时) (12)实验四酸性岩类(2学时) (14)实验五未知岩浆岩鉴定(2学时) (16)岩浆岩实验指导一、观察描述的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人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观察的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事物进行周密、系统、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不是消极地观看,而是积极关注和思维的过程,是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扩大感性认识,启发思考,导致新的发现,所以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获取经验事实的方法。

科学观察要有准确详实的记录,用专业的术语、规范的语言、约定的符号、标准的计量单位,并借助绘图、摄影等手段,把观察的结果详细记录下来。

二、岩石学实验的目的要求岩石学实验课是岩石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并掌握辩别岩石的基本方法。

通过实验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各类岩石的基本特征(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次生变化等特征)。

2.掌握岩浆岩手标本及镜下观察、描述和分类命名的方法,写出完整的岩石鉴定报告,最终达到正确地鉴定未知岩浆岩的岩石类型,并准确定名的目的。

3.学会利用岩石学特征确定矿物的成因类型、结晶顺序、次生变化和形成条件。

三、岩浆岩观察描述的内容与方法:岩浆岩的观察描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野外岩石或手标本的观察描述;二是室内鉴定描述,主要是偏光显微镜下的岩石薄片鉴定。

(一)手标本的肉眼观察与描述手标本的肉眼观察和描述方法应借助放大镜、小刀和简单试剂(如稀盐酸)。

观察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次生变化、其它特征和综合定名。

其中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是岩石的最基本特征,又是分类命名的基础,应该仔细观察和描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石学野外观察基本内容与程序
1.根据矿物成分和共生组合以及特征的结构构造,并结合岩石的产状特征,划定岩石大类,即岩浆岩(侵入岩、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
2.进一步根据各类岩石的鉴定要点、命名方法对岩石进行鉴定和命名,并详细描述和记录岩性;
3.在较大范围露头内,测量重要的有意义的结构构造,如花岗岩体的构造、沉积岩的波痕和层理构造、变质岩的面理等;观测测量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物质成分,如斑晶、包体、砾石等;
4.测定岩石的产状,如岩体产出的位置、规模、形态及大小、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岩体内部的分带性等
5.采集定向标本并编号,于图中(地质图、剖面图等)标注采集位置。

变质岩野外基本要求
1.查明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结构、构造特征,并根据地质产状和组合关系,划分为各种不同成因的变质类型。

2.根据各种类型变质岩及其矿物组合基本特征,划分不同变质作用形成的各种变质带、变质相,并查明其排列顺序和渐进变化情况;
在混合岩化和花岗质岩石发育地区,还应观察这些岩石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情况,并注意其与各种变质岩or变质作用的关系;
3.结合地质背景,总结区内各种变质作用类型or变质相系的特征,研究它们与其它地质作用,如火山活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等的关系;
4.查明变质岩系的地层层序和地质时代,划分合理的填图单位和地层单位;同时进行区域变质地层的对比,研究岩相在纵向、横向上的变化;
5.根据变质岩系岩石地层和变质作用的组合特点,研究变质建造偶尔原岩建造类型,分析变质作用在该区
地质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变质岩野外研究最主要的内容:
1.变质作用类型分析在露头观察变质岩,不仅仅鉴定和命名岩石,而且注意分析岩石是由什么变质作用形成的,尤其注意岩石的共生组合、产状和分布特征;
2.变形组构的观察和测量片状、片麻状、板状、千枚状等反映变质变形时应变特征的定向构造、面理(劈理、片理、片麻理等)的方向、多组面理的关系与生成次序、面理等与原生层理之间的关系、剪切应力方向的判断标志等;采集定向标本;
3.变质作用条件的分析
4.交代现象的野外观察
5.变质建造分析矿物共生组合及变余结构构造(即变质残留的各种原生构造),恢复原岩特征及判别岩层面向是否倒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