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酒》龚光明教学案-xind

合集下载

《春酒》 备课教案

《春酒》 备课教案

《春酒》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春酒》。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春节习俗,以及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人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春酒》。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地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春节习俗。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态度。

(2)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春酒》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述的春节习俗。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问题。

(2)学生合作探讨,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分析课文,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春酒》中的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短文。

3. 背诵课文《春酒》。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述的春节习俗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程度。

4.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春节氛围的音乐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热闹的春节场景中,增强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和体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春酒教案》教学设计

《春酒教案》教学设计

《春酒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春酒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春酒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结构;2.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春节饮食文化;3.能够欣赏音乐,培养音乐鉴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春酒教案》基本内容和形式结构的介绍;2.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介绍;3.理解和欣赏选定节目的音乐;4.分组表演节目。

四、教学步骤及内容安排1.导入(10分钟)引入《春酒教案》的背景和内容,让学生了解本节目的特点和意义。

2.了解《春酒教案》(15分钟)通过视频资料或图片展示,《春酒教案》的基本内容和形式结构,包括节目的主题、主持人、嘉宾、音乐表演和选秀环节等。

3.介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20分钟)通过讲解PPT或观看视频,向学生介绍中国春节的饮食文化,如团圆饭、年夜饭、酒的意义等。

4.音乐欣赏(30分钟)选择《春酒教案》中的一首音乐,向学生介绍音乐曲目的背景和特点,教授相关的音乐鉴赏知识,并与学生一起欣赏这首音乐。

5.分组表演(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音乐,自行编排创意舞蹈或合唱,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6.总结与反思(15分钟)课堂结束前,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反思。

五、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视频展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授课:采用讲解、观看视频、欣赏音乐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3.分组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资源1.《春酒教案》视频资料或图片展示;2.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PPT或视频资料;3.音乐欣赏的音频或视频资料;4.分组表演需要的音乐和舞台道具。

七、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学生记录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2.分组表演: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八、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春节习俗、舞蹈、民族乐器等;2.参观音乐演出,提高音乐欣赏能力;3.组织班级活动,举办音乐表演比赛或文化展览。

《春酒》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春酒》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春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酒》。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春酒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亲身体验制作春酒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3)学会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春酒》。

2.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 了解春酒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体会作者对家乡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春酒的制作过程、图片等。

2. 教学视频:春酒的制作方法。

3. 道具:春酒的相关实物。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春酒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春酒的印象。

(2)学生分享对春酒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春酒》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春酒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视频教学(1)教师播放春酒的制作方法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春酒的制作过程。

(2)学生跟随视频学习春酒的制作方法,亲身体验。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酒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引导学生珍惜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6. 作业布置(1)正确朗读和背诵《春酒》。

(2)运用课文中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春酒的小短文。

7. 板书设计春酒1. 课文内容:描绘春酒的制作过程及其寓意。

2. 生字词:酒、酿、酵、醅、糟等。

3. 寓意:团圆、和谐、幸福、吉祥。

《春酒》优秀教学设计

《春酒》优秀教学设计

《春酒》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作用。

3.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各抒己见谈家乡春节的习俗导入。

二、资料链接:作者介绍:琦君,当代散文女作家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2001年,琦君的《橘子红了》销售10万册,她因此被选为台湾出版界的风云人物。

1918年7月24日,出生于温州,原名潘希真。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

高一时,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

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孤身一人迁居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7年,跟随丈夫定居美国。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斟.()酒两颊.()如法炮.()制气氛.()薏.()仁煨炖..()()..()()橄榄挑剔..()()家醅.()..()()枸杞2.解释词语。

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挑剔:家醅:三、初读课文——识春酒、知文意。

1.什么是春酒?(用一句话概括。

)作者围绕春酒写了哪些事情?2.文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对春酒的喜爱和怀念?3.文章哪句话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家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回答。

)四、细读课文——品春酒、悟情思。

1.细节描写是文章鲜活的花朵。

细节往往能以小见大,体现人物性格,表现文章中心。

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富有情趣,抒发了她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的浓浓情思。

找出你最感兴趣的细节描写,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小贴士: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描绘,...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课文《春酒》教案范文

课文《春酒》教案范文

课文《春酒》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春酒》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对家乡春节习俗的描述。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模仿、创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春酒》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春酒》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语和句型的理解与应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家乡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内容、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实践法:用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练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春节的习俗和活动。

(2)提问学生对家乡春节习俗的了解和体验。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春酒》。

(2)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修辞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并练习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 语言实践:(1)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型和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练习。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段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描述。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修辞分析和语言实践进行点评和反馈。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案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案

八年级语文《春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春酒》的主题思想。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词语。

1.3学习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2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真挚情感。

3.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2生字词及词语的掌握。

1.3课文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1.1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

1.2作者写作技巧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酒”是什么吗?2.学生回答:春酒是一种传统节日饮品,寓意着吉祥、团圆。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及词语。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及词语的意思。

三、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腻的描写、真挚的情感表现等。

3.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春酒代表了什么?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春酒》,谁能概括一下课文主题?2.学生回答:课文主题是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写作实践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家乡的美食”为题,写一篇作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六、课后作业1.复习课文《春酒》,理解课文主题和写作技巧。

《春酒》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春酒》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春酒》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春酒》的诗篇;(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能够解读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掌握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3)通过研究、探索等途径,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3)培养学生对诗人情感的感知和共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3. 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2. 诗人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4. 研究法:通过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春天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感受和联想;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释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5. 研究:让学生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7. 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朗读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2. 理解与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3. 研究能力:评价学生对诗人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的研究深度;4.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原文:提供《春酒》的诗文原文;2. 相关注释:提供诗文的相关注释,帮助学生理解;3. 背景资料:提供诗人的创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思想;4. 参考文献: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春酒》教案

《春酒》教案

《春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春酒》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2.了解《春酒》的背景和上下文,掌握其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味和欣赏能力;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分析《春酒》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写作并进行表达。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春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与文章内容相结合,并进行表达。

三、教学准备1.《春酒》的文本;2.投影仪和电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引入《春酒》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阅读理解 (20分钟)让学生阅读《春酒》的文本,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春酒》讲述的是什么故事?•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哪些?•文章的情感表达是什么?3. 分析文章结构 (15分钟)让学生分析《春酒》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引导他们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语感训练 (10分钟)通过句子分析和语言运用,让学生提高对《春酒》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句子进行分析,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象的描写。

5. 个人思考和表达 (1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春酒》中的主题进行联系,并进行个人思考和表达。

可以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春酒》的感受和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6. 写作练习 (2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表达,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春酒》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将《春酒》的故事情节进行再现;2.开展文学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酒》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组织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比较交流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春酒》的内容和情感表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酒》教学案龚光明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乡愁》中国是一个酒的国度,酒文化源远流长。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那是边关将士对家人的思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是文人墨客对挚友的留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代枭雄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台湾女作家琦君的这一杯《春酒》。

二、粗读课文:识春酒,知文意1. 美文需美读。

下面大家就美美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好,读完了大家想一想,找一找:文中那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学生带感情读这一句话)2、在作者心中,这“家乡味”到底是什么呢?(如学生答酒味,继续追问)仅仅是春酒的味道吗?生答:(对母亲的思念、对美好童年的追忆、对乡亲们的怀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杯春酒里所蕴含的母亲的味道。

三、细读文本:品春酒,晓情理(一)感受母亲人性之美:师:那么,琦君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呢?1、请同学们快速找出描写母亲的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

揣摩分析一下。

(1)、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生回答:甜蜜的神态。

问:在语句中并没有这样的字眼啊,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生答:跟喝过酒似的。

问:那你是否能通过具体的词语,把母亲当时的心理准确地说出来呢?明确:“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得到别人表扬后的得意和些微的“羞愧”。

一副农家妇人的样子。

“其实”这一副词十足地写出了母亲做八宝酒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够品尝到其中的浓香就很开心、荣幸和满足了。

一个贤妻良母就真实地再现了出来。

(2)“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这两句语言描写,人物心理宛然,请你读一读)前面一句写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情趣)请一个学生起来给大家读读,其他同学听他读得怎样。

为什么读出来了?(或为什么没有读出来?)明确:这一语气词表达出了母亲非常得意的心理。

朗读时注意读出这样的语气。

我们大家共同把这句话朗读一遍。

(3)【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写母亲的勤劳],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写母亲的聪明能干],总是分给别人吃[写母亲的热情大方],自己却很少吃[写母亲的克己]。

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写母亲的热情大方亲切]:“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写母亲的细致]。

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

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写母亲虽然说不出具体的分量,但还是很严谨细致的]】2、刚才几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母亲的性格特点在文中其他地方还有体现的,我们可以课后去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品味出了一位勤劳善良、热情大方、温柔慈爱的母亲。

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深情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最后一句)(二)感受作者童心之趣:J【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杯春酒里所蕴含的童年的味道。

请每一位同学找出一个关于“我”的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在课文中用批注法作点评。

【投影示例: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写出了我的活泼、调皮)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写出了我的嘴馋,我的调皮、可爱,也写出了八宝酒香甜诱人)】学生每人找出一句,并写出批注,然后说一说。

(1)、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生回答:写出了我当时情不自禁,对喝春酒充满期望而急切的热情;也写出了当时“我”很“馋嘴”、可爱的样子。

(情趣)问:“我”当时期望的热情和可爱,是通过哪些词语体现出的?生答。

师再问:想一想:如果把“一马当先,不请自到”,换成了“受邀请”,会怎样?如果把肚子吃得跟“蜜蜂似的”,换成说吃得“像小猪”呢结果会怎样?如果把“还”换成了“便”,效果又会怎样?明确:终于到来的急切心情,一副很嘴馋的样子。

就是因为蜜蜂是小小的,很可爱,很像当时的“我”,写出了“我”的可爱。

“还”捧一大包说明她吃饱了后竟然还拿,也正写出了孩子的可爱。

我们就请这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共同朗读,注意读出作者的情感来。

(2)、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了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

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生回答:“我”的可爱和情趣。

(情趣)问:为什么这样说呢?能否从具体的词语来说说呢?明确:“只”和“一点点”说明对母亲的“小气”而感到不满足。

“走来走去”表明了他即使是只得到了一点点的酒,但还是格外珍惜,舍不得喝。

“捏”是对撒了虽不是很多但自己很是珍惜的一点点后的失望。

“直”表现小花猫对八宝酒满是喜欢,舔个不停,煞是可爱。

“呼呼”地睡了,表现了小花猫舔碗酒后的相当满足和陶醉的情态。

“也是”一词,是以“我”当时的心理来揣摩小花猫的,可见“我”也同小花猫一样馋得要命,也写出了“我”的那种童趣。

请一个同学来给我们来示范朗读。

其他的同学注意欣赏,听他们读得怎样。

师再次强调几个重读的词语。

大家来共同朗读这两句话。

(3)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写出“我”的机灵、活泼,也写出大家是如此喜爱这个小姑娘。

还能表现邻里之间的关系亲密随和,气氛融洽温馨]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我”用筷子点酒,酒甜,人调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又品味出作者天真烂漫、充满乐趣、甜蜜幸福的童年。

让我们带着对甜蜜童年生活的回忆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最后一段(三)感受故乡民风之淳:【问题】下面我们再来品味这杯春酒里所蕴含的乡亲们的味道。

琦君的乡亲们是些怎样的乡亲?作者刻画了哪一个具体人物?分析一下。

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生回答:花匠阿标叔的老实善良、纯朴厚道的形象跃然纸上。

(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师提示:A、揣摩他当时的心理。

B、这是故乡浓厚、淳朴人情的最好体现,阿标叔不说话,总是乐呵呵地做事,能为很多人带来快乐,自己是非常高兴的。

请一位男同学来给大家读。

通过阿标叔,我们还品味出琦君那些随和融洽、淳朴厚道、乐于助人的乡亲们。

让我们带着对众乡亲的追忆再来读这句话。

齐读最后一段四、小结,再一次理解本文主旨:琦君远离了温柔、善良的母亲,无拘无束的童年就一去不复返了,淳朴、善良、热情的乡邻们更是隔山隔水。

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来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童年的回忆。

其间,流淌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也就是说,写春酒,就是写她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正如琦君在她的另一篇文章《烟愁》所说:(投影)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所以绮君在文章最后发出了感慨:(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再读一读,要带什么样的感情来读呢?(远离故土的游子思乡的无奈、失落、感伤、惆怅)五、拓展:琦君说过:“人和花草树木一样,都有自己的根。

”是啊!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有谁能够忘记生养自己的故乡呢?,远离故乡的人,无论与故乡的距离有多远,总不会忘记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一切。

1、琦君的作品除了《春酒》,还有不少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最后请几位同学来读读几段琦君的文字,让我们再一次体味这种思乡之情:投影1:我回家时,总捧一大袋桂花回来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杭州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投影2: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

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士的一事一物。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鱼鸭肉是家乡的鲜。

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家乡味》)(投影3:说实在的,即使是真正天然的矿泉水,饮啜起来,在感觉上,在心灵上,比起大陆故乡的‘山泉’来,能一样的清洌甘美吗?――(《水是故乡甜》))投影4:来到台湾,此心如无根的浮萍,没有了着落,对家乡的苦念,也就与日俱增了。

日里想,梦里思,昨夜梦魂又飞归故里,躺在双亲的墓园中,拥吻着绿茵覆盖的芬芳泥土,望着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怀得以暂感舒松,可是短梦醒来,泪水又湿透枕边,美丽的家园啊!它依旧是海天一角,水阔山遥――《乡思》2、一杯春酒,醉了母亲,醉了“我”,也醉了我们。

“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在“春酒”席上不断氤氲开来,弥漫成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弯浅浅的海峡在琦君心中乡愁是母亲酿制的浓浓的春酒,家乡宅院中清香的桂花大陆一泓甘美的山泉那么,作为来自四面八方,年少离家的同学们,在你的记忆中,乡愁又是什么?请用如下句式模仿大屏幕上的格式写几句。

在我的记忆中乡愁是板书设计:春母亲家乡味?童年思念故乡酒乡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