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影的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检影验光的原理新解及应用

检影验光的原理新解及应用

检影验光是准确的客观验光方法。

对于验光师来说,不仅要熟练掌握检影验光的方法,而且还应掌握好检影验光的原理。

检影验光的原理是学习检影验光的基础,以往关于检影验光原理的论述大多是从光束的角度去解释的,这与我们对一般光学现象的解释并不一致。

在几何光学中,我们研究的方法一般是从光线的角度分析光学现象,那么能否利用几何光学的基本方法,从光线的角度分析检影,从而研究采用普通方法无法分析的问题呢?经过研究,笔者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视孔,如果将视孔看作是光阑,那么需要从光束的角度分析,才能解释检影的原理。

如果将视孔看作是一个几何点,那么就可以利用几何光学的知识,从光线的角度分析检影验光。

本文将详细讨论如何采用单一一条主光线分析检影验光的原理,并且以此利用几何光学的基本知识推导出影动相对速度的公式。

1 检影验光的原理检影验光的光路图如图1所示。

由检影镜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眼底光斑也会随之向上移动。

当检影镜向下转动时,眼底光斑也会向下移动。

在检影镜转动的同时,由于患者眼睛的屈光状态不同,检查者会看到逆动、顺动、中和三种不同的影动图像。

图11.1 逆动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会在它的共轭焦点(即眼睛的远点聚焦),同时,我们将检影镜的视孔看作是一个几何点。

如果眼睛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前面(患者的屈光不正度小于检影距离的屈光度w,w为负),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作用,再经过眼睛远点和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它的光路图如图2所示,在图中眼底光斑位于视轴之上,那么它所对应的眼睛的远点应位于视轴之下。

在检查者看来,患者眼底反光是由位于视轴之下的位置发出的,检查者就会看到逆动影动。

图21.2 顺动顺动的原理与逆动的原理相似,由眼底眼光斑发出的光线经过检影镜的视孔和眼睛的远点,此时眼睛的远点位于检影镜后面且位于视轴的下方,顺动的光路图如图3所示,在检查者看来眼底反光是由眼睛的上方发出,检查者会看到顺动图像。

浅析检影验光

浅析检影验光

检影验光是一种唯一可以获得患者真实屈光状态的好方法,更是验光师及眼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

近年来有不少从业人员虽经培训,但对于检影验光的原理还了解得不够深入,为此,我给我身边的员工及徒工,做了一个很通俗的浅析,以便易懂,在这里也和广大同仁交流探讨一下,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1、检影的原理1.1光影的产生检影镜光源发出的光,经平面反光镜反射后的走向,通过被检者眼球的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聚焦在视网膜上,使照亮的视网膜发出返回光,返回的映光又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射向检影镜,检查者(即验光师)可以从检影镜后面的窥孔中看到被检者眼视网膜照亮返回的光影。

通过特定的检影距离和所需的正负读书透镜片,使被检眼与检查者眼二者互成共轭,此时检查者看到被检眼视网膜上的映光,就变成了平行的映光。

1.2平行光正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发出的返回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离开眼球时也同样是平行光。

1.3集合光近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改变,当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而到达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弥散圆。

此时视网膜返回出来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在离开眼球不远的地方即5m距离内,成为一个集合焦点,而在5m外即无限远处也只是一个集合过后的散开光,需要用凹透镜来使其变成平行光。

1.4发散光远视眼在调节静止状态下,由于屈光系统的缺陷,当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后,焦点聚焦在视网膜之后,落在视网膜上的只是一个未成焦点的光环。

此时,在任何一个距离的地方只是一未成集点的散开光,需要用凸透镜来集合它的散开光,使其成为平行光。

2、检影的工作距离验光师给患者检影时,应选择便于观察屈光状态的距离。

根据被检眼的屈光状态及矫正屈光度数的要求,平行光线入眼后,经眼屈光系统传到视网膜时,反射出来的光影,在无限远处也是平行的映光光影。

由于在5m以外(即无限远处)作检影验光是不现实的,是无法观察到屈光状况和光影动向的,所以只好把检影的工作距离用合适的透镜变化到有限近距离。

检影验光技巧

检影验光技巧

检影验光技巧一、检影验光简介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 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 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顾名思义,视网膜检影实际上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验光方法。

二.检影在验光中的地位1. 动态检影可以快速确定屈光状态通过动态检影寻找远点和对调节幅度的判断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和程度。

2. 静态检影可以确定光度范围通过寻找中和点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光度范围,但是检影验光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处方上,还必须通过主观验光复查。

3. 动态检影可以简单确定调节幅度高中和点的位置,可以用来判断调节幅度4. 静态检影可以用于调节性近视初查静态检影的中和点光度等于实际光度减去工作距离的倒数,实际上就是在完全光度上加上一个符合检影距离的正透镜,以达到中和点。

我们知道在眼前加上一个正透镜可以使调节放松,因此,静态检影时的调节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放松,如果检影结果明显低于实际的近视度数时,可能存在调节性近视。

5. 检影的同时可以进行屈光间质的检查屈光间质的状态对验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检影来快速的确定屈光间质有无问题,主要通过对阴影位置及活动性的判断来确定屈光间质的状态。

三.检影验光分类(一)从光源的形状可分为点状光检影和带状光检影。

如上图点状光源与带状光源的形状。

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相比,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存在明显的区别,使用方法也略有不同。

(二)从检影时工作状态可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

静态检影是指,验光时被检查者的调节、集合与检查者的工作距离处于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是的检影方式。

测影工作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测影工作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测影工作的制作方法有几种
测影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无损检测方法,通常使用X射线或伽马射线来检测物体内部的缺陷。

以下是几种制作测影的方法:
1. X射线制作:使用X射线源将X射线束照射到被检测物体上,然后将透过物体的X射线束捕获到X射线胶片上,形成一张测影图。

2. 伽马射线制作:使用伽马射线源照射被检测物体,然后使用伽马射线探测器捕获伽马射线信号,形成一张测影图。

3. 数字化制作:使用数字化X射线或伽马射线设备直接将信号数字化,形成一张数字化的测影图。

这些方法在制作测影图时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技术,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4检影的意义

34检影的意义

检影的意义检影是目前最为常见的客观验光方法之一。

通常大家都是利用静态检影进行屈光状态及度数的检查。

但是实际上检影的作用远远不止这些,利用静态检影我们除了可以进行屈光状态的及度数的检查以外,还可以进行眼科的屈光间质的检查和调节性近视的筛查。

利用动态检影我们可以进行调节的测定,并且可以简单而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及程度。

一.静态及动态检影原理视网膜检影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客观验光方法。

检影根据工作距离、调节和集合的变化状态可以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两种。

静态检影是指患者注视远处目标不动,因此在检影的过程中工作距离、调节和集合始终处于静止状态。

动态检影中的动态是指调节与集合随着检影距离的改变而改变,在验光的过程中调节、集合以及工作距离始终处于运动状态。

动态检影与静态检影不同,动态检影时被检者的视线始终注视着近距离的目标,一般的视标在检查者与被检者之间,通常视标设置在检影镜的筒身上。

而静态检影的视标一般设置在5米以外。

动态检影实际上就是利用被检者调节产生的调节远点,使被检者的调节远点成像于检查者的视网膜上,此时的影动为中和状态,因此动态检影时调节远点的距离应与检影距离相同。

此时被检者的远点距离等于所用调节力的倒数。

例如:正视眼在使用2.00D调节力时的调节远点距离等于1/2.00D=0.5m。

也就是说当被检者使用2.00D的调节时他的调节远点在0.5m处,检查者在0.5m处观察影动时为中和状态。

二.静态检影确定光度范围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验光方法,静态检影时工作距离不变,被检者始终注视远处目标因此调节和集合都不改变。

静态检影是通过寻找中和点来确定屈光度的。

静态检影可以相对精确的检测出屈光不正的类型和光度。

这是非常常用且大家都很熟悉的验光方法,所以我就不做详细的说明了。

三.动态检影确定屈光状态利用动态检影测定屈光性质时,应先使用静态检影确定静态的影动状态,从而初步区分屈光状态。

检影技巧

检影技巧

检影验光技巧一.检影验光简介检影全称视网膜检影(retinoscopy或skiascopy)。

检影验光法已经有131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William于1859年于偶然间发现。

他用检眼镜检查散光时,无意间发现一种由眼底反射出来,并有特殊运动的光。

经过研究,直到1873年才由Cuignet用于临床。

1884年Smith建议使用检影(shadow test)一词。

1881年由Parent提出了视网膜检影一词。

顾名思义,视网膜检影实际上是利用光线经过视网膜反射后形成影像的明暗及运动规律来判断屈光状态的一种验光方法。

二.检影在验光中的地位1.动态检影可以快速确定屈光状态通过动态检影寻找远点和对调节幅度的判断可以简单快速的确定屈光状态和程度。

2.静态检影可以确定光度范围通过寻找中和点可以较为准确的判断光度范围,但是检影验光的结果不能直接用于处方上,还必须通过主观验光复查。

3.动态检影可以简单确定调节幅度高中和点的位置,可以用来判断调节幅度4.静态检影可以用于调节性近视初查静态检影的中和点光度等于实际光度减去工作距离的倒数,实际上就是在完全光度上加上一个符合检影距离的正透镜,以达到中和点。

我们知道在眼前加上一个正透镜可以使调节放松,因此,静态检影时的调节可以得到一定量的放松,如果检影结果明显低于实际的近视度数时,可能存在调节性近视。

5.检影的同时可以进行屈光间质的检查屈光间质的状态对验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利用检影来快速的确定屈光间质有无问题,主要通过对阴影位置及活动性的判断来确定屈光间质的状态。

三.检影验光分类一.检影验光的分类(一)如上图点状光源与带状光源的形状。

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相比,点状光检影与带状光检影存在明显的区别,使用方法也略有不同。

(二)从检影时工作状态可分为静态检影和动态检影。

静态检影是指,验光时被检查者的调节、集合与检查者的工作距离处于相对或绝对静止状态是的检影方式。

动态检影是指,检影时,被检者的调节与集合随着检影的工作距离改变而改变,调节、集合与工作距离始终处于活动状态的一种检影方式。

ct造影检查原理

ct造影检查原理

ct造影检查原理
CT造影检查是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通过向患者体内注射特定剂量的造影剂,结合X射线成像进行检查和诊断。

其原理如下:
1. X射线成像原理:X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辐射,通过穿透人体组织产生影像。

X射线投射到人体上时,会被组织吸收、散射或透射。

骨骼组织吸收X射线多,散射少,呈现亮白色;而软组织则吸收较少,散射较多,呈现灰白色或深灰色。

2. 造影剂原理:为了增强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可见度,需要向患者体内注射一种叫做造影剂的物质。

造影剂具有高密度和吸收X射线能力较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吸收X射线并反映在成像上。

这样,当在CT扫描过程中使用造影剂时,注射的区域就会以高亮度显示。

3. 注射器与扫描设备:在CT影像检查中,将造影剂通过注射器插入患者体内,通常会选择静脉注射。

当造影剂进入血液循环后,它会随着血液流动到达特定的组织或器官。

随后,通过CT扫描设备对该区域进行连续的X射线扫描,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

4. 图像生成与诊断:CT扫描设备会收集到大量关于患者体内组织结构和造影剂分布的数据。

通过计算机处理和图像重建,将这些数据转化为二维或三维的图像。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图像进行诊断,观察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异常情况。

总结来说,CT造影检查通过注射含有高密度造影剂的体内成分,结合X射线成像原理,能够增强特定组织或器官的可见度,从而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与治疗。

检影验光原理新解

检影验光原理新解

140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5·2021检影验光原理新解徐斌检影验光是一种常用的客观验光方法,实践证明,深入了解并熟练掌握检影验光原理,可以有效提高验光师的验光水平。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目前检影验光原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检影验光原理进行新的解释,以期与同行探讨交流。

1 目前检影验光原理存在的问题目前常见的检影验光原理的解释(如图1)比较繁琐,而且也不全面,主要问题在于它将检影镜的视孔看作是孔径光阑,而孔径光阑的作用是限制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束,但是在实际检影过程中,会看到在接近中和时,顺动影动往往是一个小圆光点,随着检影镜的转动而快速移动。

显然此时检影镜的视孔不是孔径光阑,因此目前的理论是不能解释这种影动图像的。

图12 检影验光的原理2.1 检影验光的光路图检影验光的光路(如图2):由检影镜发出的光,经过眼睛屈光系统的折射,在眼底形成一个光斑,由眼底光斑发出的光,再经过检影镜的视孔,进入检查者的眼睛。

当检影镜向上转动时,眼底光斑随之向上移动,当检影镜向下转动时,眼底光斑向下移动。

显而易见,检影镜的转动和眼底光斑的移动是一种“顺动”关系。

当检影镜转动时,由于被检眼的屈光状态不同,检查者会看到逆动、顺动、中和等3种不同的影动图像。

图 22.2 影动的形成原理在检影中,一般认为眼底光斑是发光点,检查者看到的眼底光斑像的移动就是影动(顺动、逆动和中和)。

假设眼底光斑是向上箭头的图标(如图3),那么检查者看到的像就是:O点表示眼睛的共扼焦点,由光线的直线传播性质可知,在A点检查者会看到正立的像,在B点会看到倒立的像,在O点会看到被检眼的瞳孔充满光。

图 3验光师之家因为O点同时是被检眼的远点,因此在远点前检查者会看到正立的像,在远点后会看到倒立的像。

由于检影距离的要求,实际检影时检查者只能看到眼底光斑模糊的像,不能确定是正立还是倒立,只有通过转动检影镜,判断顺动或逆动才可以确定是正立或倒立的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影验光的原理与方法
原理:。

眼的屈光系统相当于58D的凸透镜。

如果在眼前适当位置放一发光点,其发出的发散光线经过眼折射后肯定会汇聚成一焦点(也叫像点,以下同)在眼底的黄斑部;根据光线可逆原则,黄斑部某点发出的光线经过眼折射后同样会在眼前的某一适当位置汇聚成焦点。

这样的发光点与焦点就是一对共轭点。

在做检影时我们人为地将这对共轭点位置固定下来:
比如在1米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1米处;(相当于远点在1米,也就是近视-1.00D)
比如0.67米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0.67米处;(相当于远点在0.67米,也就是近视-1.50D)
比如0.50M处检影--------发光点在黄斑部,焦点在0.50米处;(相当于远点在0.50米,也就是近视-2.00D)。

再通过在眼前增加镜片来改变眼内射出光线的聚散度,使射出光线在指定距离处聚焦。

检影镜射出的光线为弱发散光线,进入眼后回照亮视网膜,视网膜黄斑部必定会将光线反射回来,反射光经眼屈光系统后:
1,如果刚好在检影距离1.0米聚焦,则光影不动,眼近视1.00D;
2,如果在检影距离1.0米内聚焦(意思是到达检影距离前反射光已经聚焦了),则光影逆动,眼近视在1.00D以上;3,如果在检影距离1.0米后聚焦(意思是到达检影距离时反射光还未聚焦),则光影顺动,眼远视,或1.00D内的近视,或正视;
方法:以一米距离检影为例
1,相对暗室,客人背靠墙,直腰,平视一远方固定目标点,你与客人面对面偏侧而坐,视线等高,你眼与客人眼相距1米。

2,执检影镜于你右眼前,通过镜的小孔正对客人的右眼瞳孔观察,分别在水平和垂直方位晃动检影镜,同时观察影动的状况:1)光影不动,不需加近视片,镜片为0,则0—1.00=-1.00,说明近视-1.00D;2)光影逆动,在眼前加近视片,直到光影不动,所加的片比如为-4.00,则-4.00-1.00=-5.00,说明近视-5.00D;
3) 光影顺动,在眼前加远视片,直到光影不动,所加的片比如为+0.50,则+0.50-1.00=-0.50,说明近视-0.50D;
比如为+1.00,则+1.00-1.00=0,说明正视;
比如为+4.00,则+4.00-1.00=+3.00,说明远视+3.00D;
3,用带状光检影,先将光带转到任意位置,在与光带垂直的方向晃动,观察瞳孔区的反射光带是否与眼外皮肤上的光带平行,不平行则有散光存在,需要调整检影镜光带使两者平行,记住此光带方位为经线A,与此光带垂直的方位为经线B,再分别测定经线A,和经线B上的屈光度数。

比如都用球镜来中和两个主要方向的屈光度的方法:将光带随意转到30度,与光带垂直(120度)的方向晃动,观察瞳孔区的反射光带不与眼外皮肤上的光带平行,则有散光存在,调整检影镜光带到150度,才两者平行。

(这样150经线方位和60经线方位就是两个主要方位)1,将光带调到150度位置,在与其垂直的方向(即60度)晃动,观察出现逆动,加片-2.00D达中和,则60度经线为-3.00D;
2,将前面那块镜片取下,把光带调到60度位置,在与其垂直方向(即150度)晃动,观察出现逆动,加片-3.00D达中和,则150度经线为-4.00D;完毕,该眼为-3.00-1.00*60.
3,也可不取下前面那块镜片,把光带调到60度位置,在与其垂直方向(即150度)晃动,观察出现逆动,加片-1.00D达中和,即在原基础上加的镜片就是散光了,轴线就在此时的光带位置;完毕该眼为-3.00-1.00*60.
总结:。

检影有点类似镜片的中和,不过影动方向,影动的速度刚好相反。

瞳孔大,反射出来的光量多,比较容易观察。

刚好中和时,焦点在你的眼位置,你看到的光会很明亮,晃动检影镜时不会有影动。

度数越高,你观察到的光会越灰暗,以致看不到光动,需要加大镜片,所见的光才会越来越亮,影动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需要客人配合,眼睛固定不动,只有检到黄斑部的反光才准确,如果是视网膜周边的反光就会有偏差,有时甚至很大。

广信眼镜2009年11月23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