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石涛的艺术理论看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石涛论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石涛论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艺术பைடு நூலகம்与人 文
石涛论绘 画的继承 与创新
高旭 ( 宁夏 师范学院美术 系 76 0 ) 5 00
摘要 :本文主要 以 《 涛画语 录》基 本美学 思想和石涛 山水画 执 着 ,从而 造 成学 术 思想和 文 艺创 作富 于创 造性 和浓 于情 感 的时 石 代 特 征 。于是 ,一 度伴 随 资本 主义 萌芽 的产 生而在 明末 启 蒙思 想 家身 上喷 薄而 出 的那股 试 图挣 脱封 建礼 教束 缚 的炽 热情 感 ,到 清 初 进步 思想 家 这里 ,逐 渐转 化 为一股 强 烈的要 求 反抗 民族 压迫 的 不 平和 之情 。意识 形态 领域 内的这 一变化 反 映在 画坛上 , 便是 企 的 时 代 性和 独创 性 。 图摆脱 “ 物 ”束 缚 ,要求 突破 古人 窠 臼,从 而倾 一腔 不平 和之 外 情 于笔 底花 鸟 、 山水、 人物 形象 之 中的 “ 民 ”画 家群 的崛起 。 遗 关键词 :石涛 ;画语录; 继承;创新 其 代 表 人物 当推 以 “ 意 纵恣 ,脱 尽 窠 臼 ” 闻名 大 江 南 北 的石 笔 在 中国古代 有 成就 的画 家里 ,石 涛 的确 是一位 既 善于 革新创 涛 。 石 涛青年 时代 就对 董 其 昌的南 北宗 论提 出怀 疑 ,写 下 了一 条 造又 能对 绘画 实践 作精 深理 论思 索 的人 。因此 要研 究他 对待 传统 画有 南北 宗 ,书有 二 五法 。张 融有 言 : ‘ 不 绘画 的继承 和创 新 的观 点和 主张 ,就 要探 析他精 心 撰 写的一 本名 气 势不 凡的 画跋 : “ 叫 《 苦瓜 和 尚画语录 》 ( 简称 《 画语录 》) 这部 绘 画美学 名著 的 思 恨 臣无 二王 法 ’。今 问南 北 宗 :我 宗 耶 ?宗我 耶 ?一时捧 腹 日 : 想 内核和 美学价 值 。 因为 《 画语 录》 无论 从绘 画 的本体 论还 是绘 我 自用 我法 。 ” ( 《 涤子 题 画 诗跋 ・ 一 》 )这 则 画跋表 明: 大 卷 画的 生成论 和创 造论 意 义上都 阐 明 了创 作主 体 的审 美心 态 、生活 石 涛一 登上 画 坛 , 就抱 有 摆 脱 南 北 宗 门户 之 见 羁縻 的雄 心 ,怀 实践 和艺术 素养 等一 系 列重 要理 论 问题 。石涛在 《 画语 录》 中从 有 突破传 统技 法 束缚 的壮 志 。石涛 曾批 评摹 古 、拟古 的绘 画时 认 画家不 能 高古 ,病 在举 笔只 求花 样 。然此 花样 ,从 摩诘 打 哲学 高度揭 示 了中 国画 ( 以山水 画为代 表 )的美 学 本质 ,并 阐 明 为 : “ 了中 国画家 如何 在 艺术创 作活 动 中获得 自由这样 一个 根本 问题 , 到至今 ,字经 三 写 ,乌 焉成 马 ,冤哉 !”所 以石 涛对 正统 派的批 从而开 创 了中 国绘画 美学 地新 局面 因此除 了对 它 的理 论 内涵 和 评 的反批 评是 : “ 道眼 未 明 ,纵横 习气 安可 辨也 !”可谓 ~症 见 价 值 进行 挖 掘 外 , 不 能忽 视 这 部 画 论 的 实践 意 义 和它 的实 践 价 血 。他 强 调 “ 自用我 法 ”, 当然事 出有 因: “ 为 近世 画家 专 我 盖 值 。因 为它 是画 家写 的画论 ,是石 涛艺 术创 作生 命 的结 晶,侵 润 演 袭古 人 ,论之 者 变且 日 :某笔 肖,某笔 不 肖可唾 矣 。 ” (《 石 着 画家真 实的生 命体验 。 涛 山水 册 》 )是专 冲着 画坛那 股 “ 古 不化 ”的保 守势 力 的 。上 泥 我 们从 《 语 录 》这 部专 著 中就 可 以看 到石 涛 提 出的 一 些 述 这则 画跋 写 于康 熙三 十年 辛未 七 月客燕 京 慈源寺 时 。 同时而略 画 概念 和基 本观 点 ,以及 他 的审美 思想 和创 新 思维 。他 反对 画坛 因 早 , 即辛未 二 月石涛 客燕 京 且憨 斋 时,他 在另 一则 画跋 中表达 了 循 守旧 的习气 ,坚 持 “ 师古 造化 ”、 “ 古开 今 ”的 立场 ;反 对 相 类似 的 思想 。他 说: “ 之游 于笔 墨者 , ……道 眼未 明 ,纵横 借 今 画坛 拟 古成癖 的积 弊 ,强调 “ 尽奇 峰打 草稿 ”的思想 ;反对 画 习 气安 可辩 焉 , 自之 日此 某家 笔 墨 、此某 家法 派 ,犹 盲 人之 示盲 搜 坛拘 守成法 的颓 风 ,提 出 “ 无法 而法 ,是 为至 法 ”的观 点 。凡此 人 ,丑妇 之评 丑妇 尔 ,尝 鉴云 乎哉 !不立 一法 是吾 宗也 ,不舍 一 种种 ,为 中 国画家 摆脱 “ 物 ”的束 缚 ,奉造 化为 师 ,做 山川之 法 是吾 旨也 ,学 者知 之乎 !” 。 ( 《 外 题 搜尽 奇 峰打 草稿 》 )石 涛 友 ,进 入 审美 主客 体统 一、 合 目的性 与合 规律 性 的 自由境界 ,燃 提 出的 “ 不立 一法 ”和 “ 不舍 一法 ”,其 宗 旨是突 出创作 主体 的 亮 了一 盏指 路 明灯 。在这 部专 著 中 ,石 涛借 助 理性 思维 ,还对 中 情 感意 识 的表 现 , 它 是冲 击 复 古 、泥 古思 想 束 缚 的 重要 思 想 材 国画 的丰 富创作 经验 予 以升 华,提 出 “ 画 ”论思 想, 深刻 揭示 料 。明清 之 际,整 个文 艺 界兴起 一股 重 视主观 情 感意 识表现 的 时 一 了中 国画的审 美本质 ,从 而将 中国绘 画美 学推 向新 的高峰 。 代 潮 流 。在书 画领 域 ,徐 渭、 傅 山、八 大 山人 、石涛 等 ,书画 作 石 涛 论 绘 画 的继 承 和 创 新 ,大 胆 提 出 “ 古 以 开今 ”的 口 品 中那种 突奔 的情 感色 彩 ,不拘 成法 的创 作性 艺 术成就 ,正 是这 借 号 ,旗 帜异 常鲜 明 ,观 点 十分 辩证 。石 涛在 《 画语录 》 中,尖 锐 种 文 艺思 潮最 突 出的表现 。比之 元人 “ 国凄 凉气 已消 ”的悠然 南 的批判 了 “ 四王 ”等人 掀起 的这股 复古 思潮 ,也 剖析 了画 坛保 守 逸 气 ,更 具失 意落 魄 ,愤 懑 不平 的情 感力 度和 狂放 不羁 的气 质 作 势 力 “ 古不 化 ”的病 根所 在 ,鲜 明地提 出绘 画创 作要 “ 泥 我之 为 风 。 我 , 自有 我在 ”, “ 法而 法 ,乃 为至法 ”的结 论 ,深 刻 阐 明了 无 石 涛 在 一 则 画跋 中深 刻 剖 析 了明清 之 际画 坛 保 守 势 力 “ 泥 创作 主体 才情 、情 怀和 精神 意识 在绘 画创 作 中的主 导作 用 。从 而 古 不化 ” 的病 根 所在 ,指 出: “ 古人 未立 法之 先 ,不知 古人 法何 揭示 出艺术 革 新创造 的 核心 是强 化艺 术家 的生 命意 识 。这不 但是 法 ;古人 既立 法 之后 ,便 不容 今人 出古法 ,千 百年来 遂使 今人 不 石涛 在革新 创造 问题 上 的基本 思 想 ,也是 他的 画论 的基 本 内核之 能 一 出头地 出 。冤哉 ! ” (《 大涤 子 题 画诗 跋 ・ 一 》 )艺术 创 卷 造 当然不 能丢 弃传 统 。 中国 山水 画家在 成长 过程 中临摹前 人 的范 明末清初 原 是个 天崩 地拆 的 时代 ,清 王朝 的建立 和清 初统 治 作 是完 全 必 要 的 。石 涛 本 人 就 力 主 “ 临摹 皆备 ”,他 在 一 则 画 者在全 国强 制推 行落后 保 守 的政 治 、经 济 、文 化政策 这 一历史 变 跋 中 说 : “ 人虽 善一 家 ,不 知 临摹 皆备 ,不 然 , 何 有法 度 渊 古 故 的 降临 ,~种 屈辱 的愤 懑 的 民族 情绪 在广 大 劳动人 民和 知识 分 源 。 岂似 今之 学者 ,作 枯骨 死 灰相 乎 ?知此 即 为书画 中龙 矣 。” 子 的心底 激 荡而起 。汉 族 知识 分子 经历 了太 多 的动荡 和磨 难 ,思 (《 大涤 子 题 画诗 跋 ・ 一 》 )我 们从 石 涛有 关 的画 迹 中 ,知道 卷 想 情感承 受 了太 多的 隐痛和 忧 患。然 而 正是这 些 ,更 加激 发 了他 他 曾摹 过 高房 山的泼 墨 山水 ,仿 过倪 云林 的 山水立 轴 ,还 仿过仇 们 生命 意识 的潜 能 ,生 存 的抉择 促使 他们 对 生命价 值 的追 求更 为 实甫 的 《 百美争 艳 图》 。可 见石 涛从 理论 到 实践 ,都 是肯定 并坚

其具两端, 其功一体

其具两端, 其功一体

其具两端,其功一体
石涛(1642-1707)是我国清代初期著名书画艺术家,他的书法与绘画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总的来说笔墨豪放、意境深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质和革新思想,石涛的艺术成就不仅表现在绘画上,同时他还特别擅长诗文与书法,将诗、书、画在其作品中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其具两端,其功一体”的艺术效果。

《苦瓜和尚画语录》是石涛艺术理论的集中体现,他根据自己长期的艺术感受与实践经验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系统地阐述了绘画与书法及其艺术形式的各种辨证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艺术理论。

他一生坎坷,出生王室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感悟,本论题力求从他的历史背景与艺术渊源出发,探寻其个性特质及艺术理论客观内涵,多角度分析他的书画艺术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本课题绪论部分分析了论题的由来、产生的背景与研究的现状、目的及意义,同事客观分析了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思路与对策。

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主要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石涛艺术源起及艺术理论形成的内心变迁。

课题的第三章是第二章的进一步深化,力求从文学的高度和从哲学的深度广泛深入探讨石涛艺术理论的文化背景与哲学渊源,以揭示其深刻的书画艺术内涵。

课题的第四章也是本课题的重点,分两条线索进行研究,一条线索是石涛绘画特点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条线索是石涛书法艺术的个性特质,二者相互结合,其功一体,系统深入的阐述二者的逻辑关系,最后是对石涛艺术的总结与评价。

清人石涛留给我们的是一道丰盛的艺术饕餮大餐,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研究古人,
才能以明今世,继承传统,才能发展创新。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

石涛《一画》论前言石涛的绘画题材多样,构图新疑而多变化,擅画山水以及花果、兰竹和人物。

拜师于本月后多次游览黄山,注重户外实地写生,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以及创作激情。

后又师法梅青、王世贞、屈大均、程邃、戴本孝、髨残、龚贤等人,继承又得以创新,其独特的风格和充沛的生命力,充斥着当时画苑泥古不化、千篇一律的“八股山水”的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尚意”乃属文人画系统,发展了笔墨技法,对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画家简介石涛出生于1642年,去世于1707年,名叫朱若极。

字石涛,对于石涛的出生有两种说法,有的说是石涛出生于广西桂林,也有的说是在全州,他是明朝朱民皇族的后裔,朱亨嘉的儿子。

石涛在我国明清之际是著名的大画家和画论家。

二、石涛“一画”的绘画理念及渊源石涛的绘画理念主要源于哲学、儒家学说、易经,道家学说、佛学都对他的艺术理论和绘画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石涛在绘画理念的“一画”中都融入了哲学思想。

“一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卦太极阴阳学中,指“无极”、“太极”是一阴一阳的对立与和谐辩证的统一,它是在有方法的法和与没有法的对立与统一。

也指天地和万物这种客观世物与“心”自我主观意识的对立统一用于绘画中。

“一画”在客观事物、自我的审美对象以及绘画的形象方面去讲“一画”就是“蒙养”与“生活”对立统一,而所谓的“蒙养”就是指事物本身其最内在的东西。

即形与神、气与势、笔与墨、心与物、有法与无法、氤氲与资任的对立统一。

石涛认为绘画中的方法凭借什么而立,主要是突出自我,便利于“一画”。

石涛在晚年编写的《画语录》和《画谱》都有叙述,各有特点,在《画语录》中共18章,而反对传统绘画中的“法”和突出绘画中的“自我”的艺术思想始终都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章节中。

可见石涛历经身世与变故,游便名山大川,结交良师益友,精学传统佳作与名迹,对传统明代画家一味的摹古画风及摹古派以元四家为尊的过分推崇与崇拜的一味守旧模仿的传统给予蔑视与仇恨。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

浅析石涛山水艺术摘要)石涛,我国清代早期著名的书法绘画家。

他的书画最有趣的是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但一般表现的都是豪放、激情四溢的性格,也是在继承先人的基础上,不断进步创新,也添加了也许自己的鲜明个性和思想。

石涛不仅在绘画上,更在书法上有不小的造诣。

他以自己悠久的艺术感情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艺术论。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出生帝王家的特殊遭遇,造就了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知觉,他所存留的书画艺术,对后世留下的深刻久远的影响。

(关键词)石涛艺术绘画山水石涛的人生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差异,创造了不同的审美理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

在绘画创作中以独特多样的艺术风格特征来体现,重新诠释了诗道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取向,为现代山水画的创作提供了思想参考。

本文以石涛山水画为契机,通过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以及成就进行分析,来诠释对现代艺术的冲击影响。

一、石涛的艺术成就石涛的一生中不仅受到尊敬,而且在他去世后的几百年里都不乏有人对他尊重。

原因就是在于他的伟大艺术成就。

石涛在中国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历代所有人相比,艺术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石涛在艺术上可以说是“伟大的演员”。

他不仅擅长绘画、书法,还擅长诗歌,几乎每幅画都必有题。

而且精通多种艺术理论,其造诣达到了深不可测的地步。

其次,石涛的艺术作品的数量非常多。

今天,收藏着最广泛的石塔和书画的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石涛书画全集》中记录了400多幅作品,这些作品全部收藏在中国博物馆的收藏品、民间,以及海外作品。

在300多年的战乱和灾难之后的今天,可以看到这么多作品的传承实属不易,而且每张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最后,石涛艺术作品的革新和面貌多样。

石涛重视挖掘传统学习的精神层面,在用法中更是强调自用自法,再加上他对绘画上进一步强调自然,就不会被传统束缚,形成了今天和其他人完全不同的绘画面貌。

石涛一生不同时期的经验、交际、见识、心境等直接反映在当时的艺术创作中,每个时期都在创作风格上留下差异。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名词解释
石涛借古以开今是指中国宋代画家石涛(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的画风和艺
术手法。

石涛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山水画家,被誉为“南宗四家”之一。

石涛在他的画作中,常常创新并借鉴古代文人画的传统技巧并加以发展。

他运
用了诸如“轻重相间”、“构图匀称”、“用墨不加雕琢”等古代画家常用的表现手法,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个人理解和创造,形成了独特的画风。

石涛的画作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壮丽、雄伟和变幻无穷的景色。

他善于通过笔墨
的运用,表达出山水的形态、气势和变化,给人一种宏大而壮丽的感受。

同时,他的作品中还融入了诗词的元素,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审美观点。

这种与文人画的结合,使得石涛的画作既有山水画的传统风格,又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

石涛借古以开今的画风不仅影响了当时的艺术界,也对后来的山水画发展产生
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画作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山水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总结而言,石涛借古以开今是指石涛在其艺术创作中借鉴古代文人画的表现技
法并赋予新的发展,创造出独特的画风。

他的作品以壮丽、雄伟的山水景色为主题,同时融入诗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这种创新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在绘画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试述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油画家,也是当代最具特色的艺术大师。

他的一画论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改变当代艺术观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涛的一画论从思想上、审美上和内容上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他看来,“大胆地把你的观念表现出来,意识到艺术的个性化”是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强调挖掘一幅作品的内在精神,不要受外界的影响,尽量去把自己的内心隐秘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石涛的一画论中,也强调了挖掘作品的审美,他认为作品的审美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以使作品的风格更加独特,使人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此外,他还强调作品的内容,以及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观念,他认为艺术要取精英文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感受。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改变了当代艺术的观念,而且也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水平。

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当代艺术的概念,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令艺术受到在国内外的认可。

总而言之,石涛的一画论无疑是当代艺术发展巨大的助推器。

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观念,而且还使许多艺术家受益匪浅,极大地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及其意义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及其意义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及其意义1.引言1.1 概述历代画系编纂是中国绘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对于绘画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整理。

在中国古代,画系编纂是对于绘画流派、画家作品、技法传承等方面的系统整理和归纳。

从古代至今,中国绘画历经多个发展阶段,不同的朝代和时期都有各自的画系编纂工作,这些编纂成果保留了重要的绘画艺术痕迹,积累了丰富的绘画文化遗产。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不仅对于绘画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后世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历代画系的编纂和整理,可以深入了解到中国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变化,掌握各个时期绘画流派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同时,画系编纂也使得学者们能够对于不同画派的流传和传承进行更加详尽的考证和研究,推动了绘画研究的深入发展。

历代画系编纂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了绘画流派及其特点、画家作品及其风格、传世名作的整理和鉴赏等方面。

绘画流派编纂主要是对于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绘画学派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以便于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流派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画家作品编纂则是对于历代画家的作品进行搜集和整理,并对其艺术风格进行评析和研究。

这些作品的编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画家的创作特点和艺术贡献。

同时,传世名作的整理和鉴赏则是对于历代绘画经典作品进行梳理和评价,旨在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中国历代画系编纂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史研究领域,还对于绘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对历代画系的研究和整理,可以为当代绘画艺术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激发他们对于传统绘画的认识和创新。

同时,画系编纂也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到中国绘画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成就,从而推动了国内外对于中国绘画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画系编纂是对于绘画艺术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绘画进行编纂和整理,可以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为传承和发展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

石涛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搅起绘事的灵感!摘要:石涛主张画家应为“辟混沌手”,如鸿蒙初开的源力使得世界森然有序,艺术家的真性是艺术创造的原动力,无真性无以抒心,亦无以传递人生的妙悟。

石涛的“一画论”中的“一”,也是从真性的角度谈绘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果说艺术家内心的原始创作的冲动是“一”,那么笔下的“丘壑无尽”即是“一切”。

真性是艺术的缘起,也是创作的核心问题。

石涛的真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躁硬”“浓涂大抹”“丑”的形式。

关键词:石涛辟混沌手真性一画论石涛《画语录》说:“笔与墨会,是为缅综;缅绵不分,是为混沌。

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得墨之会,解缅绵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

是皆智者得知也。

”⑴他道出绘画的真谛,智者作画,以生命的真性——真实的生命冲动,搅起绘事的“根性”上的感觉,方可自成一体,流传古今。

石涛在《画语录》的开篇言到:“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太朴即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未分状态下的描述,也称之为混沌、鸿蒙、洪洞等。

“太朴一散”,即是混沌分散,山川万物随即井然有序。

石涛以此比绘事,认为一个人性(根性)的原始能量是成就创作的最根本的因素,在画家的妙悟之中,在合于造化精神的绘画过程中,画面秩序亦呈现了;又因画作是由每个不同的生命个体(人)转出,画作个性亦自然不同。

“艺术形式是开辟混沌留下的’迹’(如《画语录》所说的'迹化’)”,它由人们的生命根性传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不是对古人的重复,不是对外界的描摹,也不是有意追求与别人的相异,天生一人自有一人用,天生一艺即有一艺之品。

"⑵龚贤曾引禅语说绘事:“一僧问古德:’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答云:何以忽有山河大地?画家能悟到此,则丘壑不穷。

”在清静本然的觉性中,灵悟顿开,丘壑无穷,从根性的觉解中,方能灵光无限。

这个“觉性”即是艺术发生的一切根本,如混沌未分的状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艺术 与 人 文
由石涛 的艺术理论 看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发展
吴 媛 ( 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传媒 学院 7 0 3 102)
用我 法 ”就 是要 超越 古人 ,但 是 “ 自用我 法 ”并不 是 说要 将传 我 统 的 绘 画方式 不 加选 择 的完全 抛 弃 ,而 是选择 性 地继 承 了传 统 中 的优 秀 因素 ,加 以发展 ,而达 到 借古 开今 的 目的 ,在 古人 的基 础 上 成 就 自 己的 创 新 与 改革 ,创 造 出属 于 自 己的理 论和 法 则 。石 涛 的 “ 尽 奇 峰 打 草 稿 ” 的主 张 也 和 古 代 的 大 师 们不 谋 而 和 , 搜 入 了新 鲜 的 血 液 。 在 宋 代 的 范 宽 也 曾提 出过 类 似 的观 点 “ 其 师 古人 ,不 如 师 造 与 关键词 :石涛;创新 ;传统绘 画;笔墨 化 ” ,被推 为 “ 四家 ”之 首 的黄 公望 也 常年 醉心 于 山水 “ 曰 元 终 只 在慌 山乱石 丛 木深 中作 ,意 态 忽忽 ,人不 测 其 为何 ”, 即使 吾 石 涛是 清初 最富 创造 性 的画 家 ,在 山水 、花 鸟 、人 物等 各方 是 被 当 时 画 坛称 为 “ 朝 画学 之 祖 ”的 董 其 昌 , 也 曾反 复 告 诫 天 画家初 以古人 为师 ,后 以造 化 为 面 都取 得 了很高 的成 就 ,尤 其是 他 的 山水 画 ,想 象力 丰 富 ,景色 “ 闲十万 匹 , 皆画谱 也 ” , “ 新奇 ,面貌 千变 万化 。他 作 为清初 画 坛上 的杰 出人物 无疑 是 备受 师 ” , “ 以古人 为 师 , 己 自上乘 ,进此 当 以天地 为 师 ” 可 见师 瞩 目的 。尽 管石 涛的 艺术 主 张历来 都 是 以创新 和 反传 统而 著 称 , 法 自然 ,以造化 为 山水 创作 的 客观 对象 ,来 达 到天 人合 一 的最 高 他 的画 论看起 来似 乎 有些 离经 叛道 ,大胆 的无 视传 统 的法 规 ,提 境 界 ,才是 文人 画 源远 流长 的传 统 ,而 石涛 对此 也 做 出 了很 大 的 出 “ 自用 我法 ”的 绘画 理 论 。他 固然 在 绘画 艺 术上 有着 反叛 贡献 ,给一 味模 古清 初 画坛 带来 了新鲜 的血 液 。石 涛不 仅不 赞 同 我 与超 越 的一面 ,但 也有 着对 传 统继 承 与发 展 的一面 , 虽然 在大 众 味 的师 法 古人 并 且也 不赞 同简 单 的重 复 自然 ,真 正 的艺术 是源 看来 他对 传统 的 继承 与发 展只 是他 绘 画艺 术 中的 一个 支流 ,但 这 于 生活而 又 高于 生 活的 。在 这种 前提 下 石涛 提 出 了 “ 墨 当随 时 笔 支流 却有 着不 容忽视 的重 要 意义 。 代 ”的 艺术 思想 ,对 传 统绘 画 的发 展作 出 了重大 的贡献 ,推 动 了 任 何一 位 画家 总是 在绘 画发 展 的某 一 阶段进 入 其 中 ,而绘 画 传 统绘 画 的发 展 与 进 步 。 “ 墨 当 随 时代 ,犹 诗 文 风 气所 转 。 笔 发 展 的传统 ,乃是 一个 有众 多具 有 经典 意义 的名 家 和名 作构 成 的 上 古之 画 ,迹 简 而 意 淡 , 如汉 魏 六 朝 之 句 然 。中 古之 画 ,如 初 体系 ,它 具有 自己的规 律和 轨迹 ,这种 规律 无 时无 刻不 在 制约 着 唐 盛唐 雄 浑壮 丽 。 下古之 画 ,如 晚唐 之 句 ,虽清 丽 而渐 渐薄 矣 。 身在 其 中的 画家 ,谁 也不 能完 全摆 脱 的 。而这 种规 律又 十 分 的具 至元 ,则 如 阮籍 、 王粲 矣 。倪黄 辈 如 口俑陶 潜之 句 ‘ 佳人 之屡 悲 体 ,有 一 定 的构 图、用 笔 、技法 等 等 ,几乎 没有 画家可 以不受 它 沐 ,从 白水 以枯 煎 。 ’恐无 复 佳 矣 。 ” 此 处所 谓 的 “ 墨 ”是 笔 的影 响 。谢 稚柳 先 生说 : “ 流派 的 新生 ,从 没有 脱 离先 进 高雅 的 指 作 画 的风 格 , 石 涛 认 为 画风 的演 变 是 受 整 个 时 代风 尚 的影 响 熏 沐 与真 实 华美 的感 受 ,而 能绝 源 弃祖 ,混然 自生 的 。 ” 所 以 的 。时代 风 尚不 同 ,所 以导致 历 代 画风 的各 异 。上 古迹 简意 淡 , 石 涛 的艺术 思想 看 起来 似乎 与传 统 有着 很大 的差 异 ,甚 至有 时候 中 古雄 浑 壮 丽 , 下 古 清 丽 薄弱 ,都 与 当 时 的 诗 文 相 同 。而 到 元 好 像 匪夷 所 思 ,但其 实 却 如傅 抱 石所 言 “ 自经 典 中 出 ” 并没 代 ,虽 胸怀 超 然淡 薄 ,但 风雅 过之 雄 浑不 足 。当 时 的画坛 , 虽然 全 有 完全 无视 传统 的存 在 。文 人画 家 的最 大兴 趣 ,是在 于 如何 通过 表 面 上 正 统 派 仍 然 人数 众 多 ,风 光 无 限 , 但 实 际 上 已经 走 向衰 某 种形 式手 法 ,展现 其 自由独立 的人 格 、脱 俗 的胸襟 和 渊博 的学 退 ,程 式化 的东西 被 反复 的套 用 ,失 去 了继 续发 展 的空 间 。而石 识 ,在 历代 文人 画家 看来 形 势和 手法 只 是依 托和 载体 ,而人 格和 涛 敏锐 的观 察 到这 一潜 伏 的危 机 ,面对 着 已经 走 向衰 退 的传统 文 胸襟 才 是 目的和 灵魂 。宗 炳在 画 山水序 中说 “ 复何 为哉 , 畅神 化 ,石 涛一 方 面企 图用 “ 尽 奇峰 打草 稿 ”来 补救 画 家对 绘 画客 余 搜 而 已,神 之所 畅 ,孰 有先 焉 ”。 苏轼 说 “ 以适吾 意 ” ,他们 都 观对 象 的认 识 ,另 一方 面又 用 “ 墨 当随 时代 ”这 一规 律来 提 醒 画 笔 将表 达精 神境 界 作为 绘 画的终 极 目标 和最 高追 求 。而 石涛 的 艺术 大 家 。从这 些方 面 来说 ,石 涛对 传 统挥 发 的反 战做 出了重 要 的贡 精神 中则 完全 接受 了文人 画这 一传 统观 念 。石 涛 曾说 “ 中 画, 诗 献 。在 当时 的情 况 下如 果没 有石 涛 以及 他 的艺 术主 张 ,传统 绘 画 性情 中来 者也 ”从 中体 现 了他 “ 以画 为寄 ” 的观 点 ,与前 面那 些 很可 能走 上 了笔墨 的极端 ,而 越来 越衰 落 。 画家 的观点 是基 本相 同的 。 在 中国 的绘 画史 上 ,名 家众 多 ,但 像石 涛这 样 具有 杰 出艺 术 在 清代 ,向传 统学 习这 一 理念 首先 由董 其 昌倡 导 ,经 由 “ 四 才 华 ,并 对绘 画 的发 展做 出巨大 贡 献的 人却 不 多 ,他不 受束 缚 , 王 ”大 力发 展 ,绘 画 的表现 对 象 已经 由原来 的 自然 客体 慢慢 转 变 反 对 墨 守成规 ,敢 于 突破 陈法 ,这些 都对 后 世 山水 画 的发展 产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