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

合集下载

最新陕西导游词5篇精彩大全

最新陕西导游词5篇精彩大全

最新陕西导游词5篇精彩大全陕西,我国历史古都,悠久的历史造就不同的文化,而它的导游词更是能让我们了解山峡的一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陕西导游词,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最新陕西导游词1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黄帝陵导游词[智库]。

黄帝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

他用玉作兵器,造舟车弓矢。

他的妻子能养蚕,其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其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其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

我国后来能巍然屹立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这与黄帝的赫赫殊勋是分不开的。

黄帝还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118岁。

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

”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

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导游词《黄帝陵导游词》。

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

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

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

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

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

再后面便是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120_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

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

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陕西导游词15篇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可能需要进行导游词编写工作,导游词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

那么应当如何写导游词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陕西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陕西导游词1各位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华清池参观,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解这里的山、这里的水,以及曾经发生在这里并流传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第一部分:骊山得名,峰火戏诸侯,关中八景之一)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县)骊山北麓华清宫的故址,西距西安 30 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

大家请看前方山峦,这就是著名的骊山。

由于从远处看,尤如一匹青苍色的骏马,因此得名“骊山”。

“骊”在下汉语里是黑色骏马的意思。

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斜阳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艳丽的红装。

“入暮晴霞红一片,疑是烽火自西来”,令人误以为当年烽火还在燃烧,故有“骊山晚照”之称,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大家请看骊山山峰最这一处,这就是坐落在骊山西秀岭上的峰火台。

大家都知道,峰火台是古代发信号调兵遣将的一种报警设置,就在公元前779 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国为取悦周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集众爱于褒姒一身,不但废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

可是褒姒却终日闷闷不乐,为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说“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金千两。

”于是奸臣出计,点燃骊山的峰火,各路诸侯见到狼烟四起,赶来救驾,此时褒姒见惊恐万分的各路诸侯,却嫣然一笑,幽王惊喜若狂。

公元前771 年,当真正的战事来临时,幽王再次点骊山燃峰火时,各诸侯却以为仍是在为取悦,无人救驾,西周就此灭亡。

这也就是我们曾听说过的“周幽王峰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龙湖,飞霜殿)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一边一向前走一欣赏。

我们面前的这片碧波荡漾的水面叫做九龙湖,它属于华清池的西区。

大家一定会问这里为什么以“九龙”为名呢?其实这个湖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

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

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

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

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导游词1大家好我叫高瑞鑫,大家就叫我高导吧!是导游得到可不是捣乱的捣,很荣幸与大家见面!接下来就有我来向大家介绍黄河壶口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

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

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

壶口瀑布的宽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是,宽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扩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间。

瀑布下方,在连接山西、陕西的七郎窝大桥,瀑布与大桥相映,形成一道诱人景观。

近年来,壶口瀑布已成为中华壮士“飞黄”的圣地,继柯受良驾汽车飞黄成功后,朱朝晖又成功地驾驶摩托车在这里飞越黄河。

关于壶口瀑布,民间有众多传说。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禹凿孟门。

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水流到壶口,因受孟门山堵阻,平阳一带常遭严重水灾。

尧派鲧治水未成,禹去治水。

禹仔细了解了壶口至龙门的地形,决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孟门山在龙门之北,治水便从孟门山开始。

现在可以自由活动,请大家注意安全,现在又我想大家介绍几项安全事项:1、不要跨过警戒线!2、参观游览请注意安全,小心突涨水或凌汛。

3、请您在计划的安全区域内参观游览,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

一个小时后就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陕西导游词2亲爱的旅客们:大家好!我叫陈怡萌,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陈就行了。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

陕西导游词•相关推荐陕西导游词13篇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时常要开展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是导游员进行实地口语导游的基础和前提。

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陕西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陕西导游词篇1在峡东西除石窟外,存在自明成化年以来大小摩崖石刻字幅185块,其中东崖126块,刻字大的有4米见方,小者仅有0.03米见方,字幅长宽有1.8—44.8平方米不等。

石刻有题诗、记功、纪游、喻景、抒怀等,书法真草隶篆俱全,并兼有蒙文,笔法各异,镌刻有别,今存有巨幅题记84幅(其中东崖54幅、西崖30幅)。

有为庆功题刻如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7年)10月延绥镇兵备副使张在东崖上刻纪出击挞谈获胜“褚将振赈凯旋大会于红峡”的战功,有赋诗题刻的如男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三边总督曾铣《山墩望套》诗;有铭记题刻的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巡抚王汝梅题刻的“龙蟠虎踞”、十四年(公元1583年)兵备副使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巡抚陈性学题刻的“雄石封关”、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巡抚刘敏宽题刻“华夷天堑”等。

此外还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

清代榆林书法家陈漳所书“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

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魂宝一绝。

诸家书法各放异彩,字大的长6米,小的不及寸方,真、草、隶、篆俱全,更有少见的蒙文石刻。

尤其是大革命时期杜斌丞、刘志丹等榆林中学师生题刻的“力挽狂澜”和抗日民族英雄马占山将军驻榆时亲笔写的“还我河山”,抒发了爱国志士誓保国土、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晚清将领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及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也颇有文采。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面试13篇导游词

陕西省导游资格证面试13篇导游词

本人非本专业未报辅导班考过18年导游证,感恩菩萨保佑,感谢朋友指导,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总结自己的导游词,方便想考导游证的朋友。

大概每一篇2000字左右,够12分钟。

我总结了背诵线路,这样可以更好背诵,不至于忘记。

希望大家一次通过开头: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早上好。

首先我代表我们公司中国旅行社欢迎大家的到来。

我是这次旅途的导游xxx,大家叫我小x就可以了。

我身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赵师傅,赵师傅已有二十年的驾车经验,由他行车大家可以十分放心。

希望在这次旅途中我们两位的服务能使大家满意。

结尾: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咱们今天的行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如果时间还不够12分钟,可以加:咱们游览了xxx,多回忆几个景点)大家的热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给大家留下一丝美好的回忆。

我衷心的祝愿咱们能够再次重逢,谢谢大家!华清池(简介——华清池大门——九龙池——飞霜殿——骊山——博物馆——五间厅)游客朋友们:大家可曾听说“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

华清池作为历代帝王的离宫别苑和游览胜地,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相传周幽王曾在这里建造骊宫;秦始皇砌石起宇,改名为“骊山汤”;盛唐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又对宫殿大加扩建,起名为“冬宫”。

每年冬天李隆基都带杨玉环来华清宫避寒。

后华清池成为历代帝王及皇亲国戚避寒休闲的福地。

下面大家请随我一起游览一番吧!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

这里就是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亲笔所书。

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

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

2019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

2019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

2019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实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是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且都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加以规定。

依据我国《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实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2019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19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1)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

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的皇家陵园。

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

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

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

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嵕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

九嵕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

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九嵕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

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

从唐贞观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

陕西导游词(精选11篇)

陕西导游词(精选11篇)

陕西导游词(精选11篇)陕西篇1大雁塔位于和平门外4公里的慈恩寺内,相传唐代永徽三年。

赴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

奏请在寺内建塔,用于存放他自印度带回来的经籍。

这座塔初名为经塔。

后世人称它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赞叹。

这座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大雁塔,成为古城西安独具风格的标志。

大雁塔初建时只有5层,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

后经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层,底边各长25米。

大雁塔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

塔身用青砖砌成,每层四面都有券砌拱门,这种楼阁式砖塔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至于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则是后人为了区别于荐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内有木梯,可以盘旋登塔,凭栏远眺,可饱览关中大好风光。

大雁塔的底层南门两侧,镶嵌两块石碑,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在贞观廿二年(648),为玄奘所译诸经作的总序。

另一块“大唐三藏圣教序论”是唐高宗为“圣教序”所作的纪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书法、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文物。

尤其是塔的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更是研究唐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小雁塔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谊路南侧的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代古都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

因规模小于大雁塔,修建时间较晚,故称小雁塔。

荐福寺原建于唐长安城开化坊内,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旧宅。

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为高宗荐福而建寺。

天授元年(690年)改为荐福寺,是唐长安城中的著名寺院。

唐代名僧义诤在荐福寺译经,共译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对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极有价值。

现寺内存有的小雁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初为15层,高约46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名辟一门。

塔身从下至下逐层递减内收,愈上愈促,秀丽玲珑,别具风格。

门框为青石彻成。

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木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

明清两代因屡经地震,塔身中裂,塔顶残毁,仅存13层。

今寺内还保存一口重万余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铸的臣大铁钟,钟声宏亮,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

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

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

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

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陕西导游词范文(精选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导游词1大家好我叫高瑞鑫,大家就叫我高导吧!是导游得到可不是捣乱的捣,很荣幸与大家见面!接下来就有我来向大家介绍黄河壶口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吉县城西45公里,距临汾市165公里处的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

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

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

壶口瀑布的宽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是,宽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扩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间。

瀑布下方,在连接山西、陕西的七郎窝大桥,瀑布与大桥相映,形成一道诱人景观。

近年来,壶口瀑布已成为中华壮士“飞黄”的圣地,继柯受良驾汽车飞黄成功后,朱朝晖又成功地驾驶摩托车在这里飞越黄河。

关于壶口瀑布,民间有众多传说。

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禹凿孟门。

相传尧舜时期,黄河水流到壶口,因受孟门山堵阻,平阳一带常遭严重水灾。

尧派鲧治水未成,禹去治水。

禹仔细了解了壶口至龙门的地形,决定采取疏通河道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孟门山在龙门之北,治水便从孟门山开始。

现在可以自由活动,请大家注意安全,现在又我想大家介绍几项安全事项:1、不要跨过警戒线!2、参观游览请注意安全,小心突涨水或凌汛。

3、请您在计划的安全区域内参观游览,听从安全人员的指挥。

一个小时后就在这里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陕西导游词2亲爱的旅客们:大家好!我叫陈怡萌,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叫我小陈就行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实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是世界上许多旅游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而且都通过法律形式明确加以规定.依据我国《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实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下面是小编搜集的2020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2020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1)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规模宏大,总面积2万余公顷,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的皇家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来到昭陵,一定要给大家先讲讲李世民这位伟大的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历史上被公认为垂范千秋的皇帝楷模,他有勇有谋,帮助父亲李渊打下江山,于公元627年由高祖李渊禅位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23年.这位皇帝即位后任人贤、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顺应民心和历史发展的政策,开创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吏治清明、思想文化日益繁荣、民族关系友好和睦的一代盛世,因而声名远播,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 .公元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病故.太宗遵其因山而葬、俭薄送终的遗嘱,选距长安约80公里的九嵕山为陵址,定名昭陵,安葬了文德皇后,此后继续营建.九嵕山海拔1888米,山势突兀,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等山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九嵕山主峰颇为神奇:从南面观之,形似圆锥;从西南面望之,形若覆斗,很像日本的富士山;从东面看之,形同笔架,号称笔架山 .公元649年,唐太宗病故,与文德皇后合葬后封固陵墓,陵墓修建工程至此竣工.陵墓地宫坐北朝南,建在南面山腰的峭壁间.从唐贞观十年 (636年)唐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人葬到唐开元二十九年 (741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5年之久.昭陵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陪葬多的一座.同时它还开创了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也可以说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因山为陵,就是选择自然山峰,从旁边凿洞为埏 (音yan,墓道)道,在山峰的底部修造地下宫殿.据有关资料记述,昭陵从埏道至墓室深约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地宫宽敞富丽,几乎与长安城的宫殿差不多.埏道两侧设东西两厢,厢内放置石柜,柜内有装殉葬品的铁匣.陵山上还为护陵人员修建了游殿和房舍等.为了解决来往不便的困难,又沿山崖修了栈道.经过1000多年的沧桑变换,昭陵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现仅存几处废墟,如朱雀门、献殿、祭坛、司马门、皇城等.据记载,皇城建筑曾经遭到火焚,公元798年重修房屋378间.昭陵陵园方圆60公里,共有陪葬墓167座,其中以魏徴、李靖、李勣 (徐懋功)的墓与众不同;太宗李世民的灵寝位于陵园北端,像皇宫在长安城北部一样,居高临下,气势壮观雄伟,为以前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因山势陡峭,来往不便,于是顺山旁架设栈道,绕山300米,才能到达墓门.后来为了围固山陵,将栈道拆除,与外界隔绝.陵山有内外两重垣墙围绕,外城遗址已难考证,方形的内城依山婉蜒,墙四隅建有角楼,正中各开一间:南朱雀 ,北玄武 ,东青龙 ,西白虎 .陵园内主要建筑是献殿和寝宫.献殿位于朱雀门内,正对山陵,存放李世民生前使用器物,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1992 年在献殿遗址曾发现一件残缺吻,高1.5米,宽0.65米,底长1米,重约150公斤,可见原建筑规模之宏伟壮观.寝宫建筑在陵山垣墙外的西南角,去陵十八里,封内一百二十里,是供太宗灵魂起居的场所,为守陵官员、宫人所住.诗人杜甫在《重经昭陵》中写道: 灵寝盘空曲,帝子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可见,当时昭陵不但险峻,而且已是松柏成阴.昭陵的营造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设计的,在规模和布局上都有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就是唐太宗在公元636年埋葬文德皇后长孙氏以后,诏令雕刻列置于昭陵北麓祭坛内的.六骏是六匹曾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唐王朝的统一战争立过战功的骏马.石刻骏马姿态各异,但都矫键雄强,生气勃勃. 昭陵六骏石刻吸取了佛教艺术的浮雕法,以熟练的技巧、简洁的手法刻画真实的事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惜这几件艺术珍品在19世纪20年代遭到破坏,其中有两件被盗运到国外,现存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件在盗运时被发现,运回西安,今陈列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内.在盗运过程中,这六件石刻都被打成数块,马身上原刻有射中的箭,现已模糊不清;太宗所题赞词和马的名称也都看不见了.所幸还有北宋游师雄立的昭陵六骏碑,以线刻手法记录了六骏浮雕的细部、名称、毛色特点、战功及太宗赞六马的全文.这里是与六骏石刻一同列置在祭坛的十四国君长石刻像.这些石像早年也被毁,现仅存四座像的题名像座.石像的形象没有具体记录,有些资料只说是逾常形 ,可知比普通真人的形体高大、魁伟.唐代盛行在墓前立碑和在墓室内放置墓志石的风气.昭陵大部分墓前有碑,几乎每座墓内都有墓志石.大部分碑石现都保存在昭陵博物馆内.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太宗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因此昭陵被誉为天下名陵 .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我们到的这里就是唐朝三朝元老李勣墓.李勣(594-699年),原姓徐,名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人.唐初大将,诸葛亮式的人物,能掐会算,曾运筹惟握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17岁时,参加隋末的瓦岗农民起义军,与秦琼、罗士信不同,李勣可是瓦岗军元老级的人物,因功封东海郡公.瓦岗军失败后随李密旧部归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赐姓李,因避唐太宗讳,单名勣.他曾奉事李渊、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在很多战役中建有大功,深得唐太宗赏识.在他生病时,唐太宗曾经亲自为他剪须和煎药.李勣死后,唐高宗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冢由3个高约6丈的锥形土堆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个山头,象征阴山、铁山和乌德鞬山,意思是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战功.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为1.2米巨龟形,碑首雕刻6条龙.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武则天称帝时,李勣的孙子徐敬业起兵讨伐.李勣不但被剥夺官爵,他的坟墓也曾经被挖开,棺材被劈碎.武则天死后,唐中宗为李勣追复官爵,并重新安葬.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复的李勣墓.墓前有石人1对,左侧有石羊、右侧有石虎各3对.墓内出土的一顶三梁进德冠,是目前发现的一唐帽.还有一幅《歌舞图》,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极为珍贵的资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态各异的胡俑和骆驼俑,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盛况,体现着初唐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50多年来,从昭陵及其陪葬墓里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铭.这些碑石不仅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研究唐代历史的稀有文字资料.因为这些碑石和墓志的内容除对死者歌功颂德外,对其官品职务、重要功绩及立功年代也有较详细的记载,这些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昭陵碑石形体高大,雕刻精细,均为初唐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名人墓碑.另有唐高宗李治御制御书的《李勣碑》、孔颖达碑座的刻字,尉迟敬德墓志盖的飞白书等都是稀世珍品.初唐盛行楷书,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储遂良、褚世南和薛稷,号称初唐四大家 .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例如,褚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书法秀逸柔婉,笔力丰满;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字体疏朗,笔力道劲,是欧阳询传世的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这些碑石均有破损.这批艺术瑰宝在20世纪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坏.当时军阀混战,碑石无人过问,一些不法书商勾结地方官吏,将碑石拓片出售,价格高达2000两银子.为了进一步抬高价格,他们拓片后把碑上关键的字,如时间、人名、地名砸毁,让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来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几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数量多的是陶俑.这种彩绘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很独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烧成型后,施以铅釉,然后再经烧制便成釉俑.昭陵出土的这种彩绘釉陶俑造型美观,姿态多样,神情生动.多种多样的发型和服饰反映了当时的物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领长大衣的男立俑,着翻领袍的女站俑和头戴翻沿帽、足登小蛮靴的骑马女俑等.还有头戴翻沿帽、敞胸襟、满脸络绸胡、深目高鼻的陶俑,很明显,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携带水葫芦及野鸡、野兔的骆驼,则表现商旅们在丝绸之路上长途跋涉的情景.彩绘釉陶俑仅流行于初唐,是这一时期特有的,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资料.2020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2)我们现在就来到了拜将台.拜将台作为汉初三遗址之一,它坐落在汉中城南,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地方,也是刘邦重用人才而得天下的明证.当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他听从萧何劝谏来到汉中,而在鸿门宴上暗暗决定追随刘邦的韩信也背楚归汉来到汉中.他起初并未受到重用,只被封为连敖一职,不久他又犯了罪坐法当斩 .但作为心中怀有抱负的韩信在其余13人被斩之后,乃仰视并大喊天下还未平定,为何要斩壮士! 这个异常的举动引起了膝公夏侯婴的注意,于是对韩信释而不斩 ,并将他举荐于汉王,不久韩信即任治粟都尉.夏侯婴的赏识改变了韩信一生的命运,但给他提供成就大业机会的,则是人称萧相国的萧何.刘邦任汉王不久,诸将逃亡者极多.作为治粟都尉,韩信与萧何多次交谈,但迟迟未见重用.于是,仿效诸将也逃离了汉中.当萧何得知这一消息,来不及去报告汉王,便独自道去.与此同时,刘邦得知这位随从多年的萧何逃亡, 如失左右手 ,怒发冲冠.一两天后,萧何返回汉中,忙去见汉王.刘邦怒问: 随我到汉中来又逃亡的人很多,你怎么仅追韩信一人,欺骗我吧! 萧何回答道: 诸将易得,韩信国世无双,若你只在汉中任汉王,你可以不用他;你若要争夺天下,你必须重用韩信! 萧何进一步说: 大王欲东去,用韩信,便能留任他,不用他终会逃走. 刘邦终于纳谏,任韩信为大将军.萧何同时对汉王提出要求,说: 大王素来傲慢无理,今拜大将军不能像呼唤小核,这也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之一.大王要拜韩信为大将军,则应择良日,设坛,具礼,拜将. 于是刘邦听从劝谏,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拜将台就这样诞生了.它坐北朝南,依次由南大门、南台、北台、北大门构成.南大门为仿汉溯式汉白玉门楼,横刻著名书法家刘自犊先生篆书拜将坛三字.步人大门,道路两侧整齐的苍柏,四季常青.向前行便是南台,台下右立着著名书法家舒同先生书写的拜将台三字碑,其碑阴刻着著名的登坛对在这个对策中,韩信指出西楚霸王的弱点: 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建议汉王要争夺天下则应反其道而行之 ,采用任天下勇武、以天下城邑封为功臣和以义兵从恩东归之士 ,这样即可还定三秦,向东争夺天下.南台下左立清陕西巡抚毕阮所书汉大将军韩信拜将台碑汇碑阴刻民国祝绍周之诗: 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延,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南台高4米,由石条砌成,上围汉白玉栏杆.台中强立韩信塑像,高6.5米,红色花岗石岩质,但见站立的韩信威风凛凛,远视前方,左手执剑,右手托印,似乎使我们看见了当年那登坛威望一军惊的宏伟场面.与之相临的是北台,上建一亭,下为石柱,遍刻历代咏拜将台名诗佳联.后是仿汉溯式的北大门,与南大门交相辉映,门楣上题有国世无双四个大字.拜韩信为大将军是刘邦集团从守转攻、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转折点.没有萧何的荐举就不可能有大将军韩信,也就没有今天的汉中拜将台.而国世无双正是萧何对韩信的评价.2020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3)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我们这个留坝县美的地方.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汉江上游, 面巴蜀而背秦川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生态环境优越,地质地貌特征独具特色,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其中以紫相山有代表性.紫柏山气势磅礴,从远处看,犹如龙腾虎跃 ,因此,又名如龙山 .紫相山,位于留坝县城西北15公里处.海拔1000-2610米,年平均气温6-l2摄氏度,气温2l摄氏度,空气凉爽宜人.紫柏山集名胜古迹、秀丽风光、珍奇动物、稀有植物、瀑布温泉、矿产资源、原始森林于一体,成为历代隐士出没、真人坐禅、游客云集之地.既有世外桃源、人间仙境之誉,又有留侯避谷之闻.特别是宏大的洞廊、石柱、石笋、清泉、暗流极富有诗情画意.紫柏山的独特地貌和生物群落,以及奇风异俗等,构成紫柏山奇观 ,极具丰富的文化,是理想的旅游、探险、度假、避暑和休闲胜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巨石叫诸葛抚琴石,位于较宽阔平坦的东沟口,谷口山崖挺拔,顶端青松掩映中凡立一石,高十余米,形若巨人弹琴抒怀,民间称做诸葛石 .相传,诸葛亮在街亭失守后,沿古陈仓道退兵营盘,为了防御张合的追兵,曾在这里驻寨扎营.诸葛亮常站在山崖高处巡视野练,日察魏营,夜观星相,天长日久化影为石.这个地方大家一定是觉得有点奇,怎么到处都是一个又一个天坑.这个地方叫八十二坦 ,又称紫柏天坑.这里位于2600 仍米以上的紫柏山巅,是全国绝无仅有的山岳景观.其主要特点是:位居山顶,形状如盆,深度一般在数十米到百米不等,中央多有垂直向下的无底洞或甘甜丰美的泉水.天坑中多奇花异草,少乔木.人们把这些天坑按其特点分为长青坦、锅底坦、牧羊坦、卧云坦、迷魂坦、贝母坦等,并赋以美丽动人的传说.紫柏天坑是世界地质史上一大奇观,正待你去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这里可欣赏到我们这里美的奇景----紫柏晴岚.紫柏山四季示遮雾障,难窥其容.逢霏霏霪雨初弄之时,可见山中云蒸霞蔚、金光万道,山峦丘丘壑游动于云海之间.当四周云雾不断从林间、谷底簇拥升起,飘向顶峰,沫后新日冲开重重迷雾,但见巍巍紫柏,遍披龙鳞 ,万顷松针之上,雾珠晶莹闪烁;九十二峰如朵朵盛开的莲花,令人惊叹不已.这广奇观就是紫柏晴岚 ,今又名紫柏云海 .清人载陈庆怡题诗赞: 晴色排空际,岚光拂百堆.奇峰九十二,面面白莲开.仙子何年隐,而今安在哉?苍苍岭上松,时有鹤归来.张良庙,是陕西省批核定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留坝县北17公里处的紫柏山下庙台子街上.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雾缭绕,颇有仙家灵气.柴关、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个圈椅状,庙前一水和庙后一河又是环抱之态,庙四周幽静肃穆,方圆百里苍松紫柏挺拔苍翠.鸟语清脆,空谷传音;再加以庙宇玲珑,楼台迭现,常使风尘仆仆的游客,如处云雾缥缈,变幻无常之境,顿生飘飘欲仙、游身世外之感.张良庙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成为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张良庙原在紫柏山顶,约在明清之际移至山下,初建的具体时间不祥.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万平方米.庙门是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搂.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词五个朱红大字.庙门右侧竖一石碑,上书紫柏山汉张良留侯辟谷处 . 留侯是他的封号,故庙名为留侯词 ,俗称张良庙 .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木桥,名日进履桥 ,取张良在坦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是根据祀桥纳履典故而设计建造的,桥建于1847年,桥长8.6米,宽3.65米.两边有牛肋栏杆,并设坐椅两排.桥廊山风幽凉,桥下溪水瀑暖.唐代诗人李白诗日: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苏辙也曾在这里吟诵: 曾闻祀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 赞扬了张良一生有始有终,里表一致.公元前218年春秦始皇东游到博浪沙,张良为报国破家亡的仇恨,雇力士仓海君椎秦失败以后,隐居于江苏下邱.一日,张良来到沂水河祀桥散步,见桥墩上坐着一位老翁,须眉皆白,身着褐色麻布短衣,手拄一根赤黑色的手杖,脚穿一双黑色麻布鞋,上面沾满了油腻污垢.这老翁见张良走过来,有意将脚上的鞋子 (古时称履 )坠落桥下,对张良喊道: 孺子,把鞋给我捡上来! 张良是饱读诗书的贵族公子出身,知道孺子是对小核子或对妇女、卑贱奴隶等的蔑视称呼,而且还是叫去给拾双臭鞋,这明明是在侮辱自己,非常生气.但又看老人这么一大把年纪,一定是自己不能下去,便强忍着怒气,下桥去把鞋捡了上来.不料老翁又叫张良把鞋给他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己经捡上来了,穿一下倒也没什么,就擦干净鞋上的泥,一条腿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翁把鞋穿在脚上.老翁笑了笑,也不道一声谢,拄起手杖就走了.张良惊奇这老翁好生无礼,看着他走了很远.老翁回头一望,见张良还在目送他,忽又转回来,对张良说: 五天以后天明来此桥相会. 说罢又走了.第五天天刚亮,张良来到这桥上.老翁已先到了,生气地对张良说: 与老人家约会怎敢迟到? 叮咛张良,要他再过五日来此相会,说罢就走了.第二个五天鸡叫的时候,张良就来到桥上.谁知老翁又先到了,又叫张良再过五天来此桥相会.到了第三个五天的前夜,张良没有睡觉,他想再不能因为迟到受老翁的批评,因此不到半夜就来桥上等候,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老翁来后,见张良早已坐在桥上,就对张良说: 应当这样, 并称赞他孺子可教矣 .然后取出一编竹简送给张良,叮嘱道: 读此书,将来可做帝王的老师,十年后可以兴天下.十三年后,到济北谷城山下见我,看到黄石一块,那就是你的老师. 老翁说完后,就不见了.张良得到这编竹简后,天亮翻开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太公兵法》传说是妻子牙辅佐周武王消灭商封时所著的兵书,这部兵书在秦始皇并吞六国时,有人将此书带至深山隐藏起来.张良得此书以后,在下邳苦读十年,后来辅佐刘邦成就汉室帝业.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碑石林立,它就是匾联石刻区.张良庙的愿联石刻200余通,囊括了宋、元、明、清上下900年间的书法佳作,这些匾联石刻形式多样,砖、石、木刻均有,篆、隶、楷、行、草书俱全;风格各异,或遒劲雄浑,或娟秀隽永,或刚柔相济,或舒展洒脱;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抒发思古之幽情,感慨天下兴亡,褒扬英雄美德,吟唱壮美河山,追述道教活动,各具匠心;例如, 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 .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 秦世无双国士;汉廷名臣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等等.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碑的前、后过庭,进入二山门便是大殿院.大殿院是张良庙的主题----人生业绩的光辉点.殿内有留侯金身塑像一尊;殿中丹灯放彩,雕梁画栋,其上有二龙戏珠 , 双凤朝阳 , 仙鹤翔云 , 野鹿喜摘菩提果 , 山虎栖卧梧桐旁等绘画.殿室丹柱竖立,楹联多副.农历三月二十五日是张良的诞辰日,这里每年郡要举行庙会,狮舞、龙灯和彩船云集,诵经者亦是空前.殿上悬有白金匾额,上有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帝王之师 .观后,不由得使人想起《唐诗》李商隐的诗句: 张良黄石术,便为帝王师. 这座殿院当然是专为此题设计的.西汉建国之时正是张良隐退之时.他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麓,日与百姓为伍,躬耕田亩;夜与琴书相伴,悟道参禅.冯玉祥将军在此留下敬仰张良的对联: 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大殿右侧南花酣的池边有张良辟谷学仙的辟谷亭 .有于右任题碑: 送秦一椎,辞汉万户 ,赞其做大事,不做大官的高风亮节.大殿左侧北园建有洗心池 ,清洌一潭,青天白云映人池底,便游客在此得到精神的洗涤. 北花园西北角阶下竖一大碑,高260厘米、宽84厘米,上刻英雄神仙四个大字,颇为爱好书法的游客所赞赏.阶上有一六角亭,名日拜石亭 ,取张良拜黄石公为师之意.拜石亭北有一四方亭,名日回云亭 ,取功成身退、返回去山之意.亭前柱石刻对联: 赤松黄石有深意,紫柏青山无俗情.再经翠竹庇荫的曲径盘道攀援直上便到了庙中的制高点,人间仙境的授书楼 ,它取黄石公给张良授书之意.张良庙巅顶之景授书楼建于1850年,楼名取自黄石公授书的历史典故.云梯尽处的授书楼,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间,隐没于云海怒涛之中.其楼八角展翅,凌空欲飞.阁楼两层,由四根巨柱贯顶,直冲霄汉.缘梯而上,凭栏远眺,祝峰环抱,云海沉浮,松柏叠翠,花草竞秀.严冬时节,则千峰玉砌,万壑银镶,玉树琼花,美不胜收,尽显神仙洞府之妙.2020年陕西省导游证考试导游词(4)现在我首先领大家去参观刘邦在汉中的王府----古汉台.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 王巴蜀,汉中,郡南郑 .刘邦不愿来汉中,萧何劝谦道: 汉中,语曰天汉 ,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 刘邦从谋如流,便率军由子午道来到汉中任汉王一职.他来到汉中后,见到汉中如此温润的气候,土地肥沃,河流纵横,盛产鱼米,便利用此地休养生息,操练士卒,囤积粮食.此后,他又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出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刘邦采纳此计一举攻出散关,平定三秦,奠定了汉室帝业之基.刘邦为了纪念自己由汉中发迹,遂定国号为汉 .同时,在汉中置名材,立宫室 ,修建了自己的行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