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

合集下载

科学入门(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科学入门(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科学个性化辅导授课案教师:谈辉荣内容(课题):科学入门(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教学目的掌握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熟练地进行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重难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一、长度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进行测量。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较大的还有千米(km),较小的还有分米(dm)、厘米(cm)、微米(μm)、纳米(nm)等。

3、常见长度单位的关系: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1分米=0、1米,1厘米=0、01米,1毫米=0、001米,1微米=0、000001米,1纳米=0、000000001米正确换算方式举例:(1)1.84米=1.84×1000毫米=1840毫米(2)600毫米= 600×0、001米=0、6米常见几种错误方式:1.84米=1.84米×1000=1840毫米; 1.84米=1.84米×1000毫米=1840毫米1.84米=1.84毫米×1000=1840毫米; 1.84米=1.84×1000=1840毫米练习: 完成下列长度单位换算并写出其过程(1)、0、35千米= 厘米(2)、76厘米= 纳米(3)、1、97分米= 微米(4)、32、5毫米= 米(5)、18微米= 分米(6)7650纳米= 厘米4、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看是否磨损?测量时选用的起始刻度不一定用刻度尺原来的零刻度)、量程(测量范围)(比如:测书本厚度,可用一般的刻度尺;测量铅球成绩用皮卷尺;建筑设计用卷尺等)、最小刻度(比如测跑道,可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皮卷尺;测量玻璃要求比较精确的,需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尺)。

②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3篇)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3篇)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知识点和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数的认识和数的读写教学重点:复习整数的基本概念和读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数表的能力。

2. 小数的认识和读写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3. 长度、质量和容量的测量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长度、质量和容量的概念,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4. 图形的认识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辨认图形的能力,掌握图形的性质和特征。

5. 分数的认识和计算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掌握分数的读写和计算方法。

6. 平面镜像和轴对称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平面镜像和轴对称的概念,掌握图形的镜像和对称性质。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实物和经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规律。

2. 比较法:通过比较实物和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

3. 探索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展开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5.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交流和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时数和课时安排本学期共36周,每周5天。

每天一节数学课,每节课45分钟。

第1周:复习数的认识与读写(2课时)第2周:复习小数的认识与读写(2课时)第3周:测量长度(3课时)第4周:测量质量和容量(3课时)第5周:图形的认识(3课时)第6-7周:分数的认识(4课时)第8周:分数的大小比较(2课时)第9-10周:分数的加减运算(4课时)第11周:分数的乘法运算(2课时)第12周:分数的除法运算(2课时)第13-14周:分数的应用问题(4课时)第15周:平面镜像(2课时)第16-17周:轴对称(4课时)第18周:复习(2课时)第19周:期末考试(1课时)五、教学评价1. 考勤打分:按时到课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注意听讲和作业的完成情况。

实验1.6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实验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

实验1.6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实验教案(浙教版七年级上)

实验6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实验目标:1.认识刻度尺,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3.学会采用一些辅助方法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长度。

实验准备:毫米刻度尺(竹、木直尺,塑料尺和钢直尺),卷尺,三角尺,厘米刻度尺,纸条,圆柱体,大头针,量筒、烧杯和水,细线、小石块(大小以能放入量筒为宜)。

过程与方法:一、情景:去医院检查身体时,需要测量身高;体育课上,为了确定跳远的成绩,需要测量起跳板到落地点的距离:工厂在生产零件时,需要测量零件的尺寸;农业生产中也经常需要测量土地的面积、植株的间距等。

这些都涉及长度的测量。

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测量。

学习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学会测量,其中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

测量长度一般使用刻度尺。

二、检查刻度尺每次实验前都应先检查测量工具并逐步养成习惯。

使用刻度尺前应重点检查以下几点:1.刻度尺的尺身是否平直,刻度是否均匀,刻度线是否清晰。

2.刻度尺零刻度的位置。

若零刻度在刻度尺的端头,应检查端头是否有磨损。

3.弄清相邻两条刻度线所代表的长度(即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

三、认识刻度尺观察最小刻度分别为厘米和毫米的各种刻度尺,记录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四、用刻度尺测量教科书的长度和宽度用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宽度。

算一算《科学》教科书封面的面积。

1.在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度、宽度时,应选用最小刻度为的刻度尺。

2.如图l-20(a)所示,刻度尺的放置应与被测长度线段保持平行。

图1-20刻度尺的正确放置3.当刻度尺的零刻度在尺的端头时,为避免因端头磨损而产生误差,应选择某一个刻度(如1厘米)作为起点,被测物体的长度等于终点读数减去起点读数,如图l-20(a)。

4.使用较厚的竹、木米尺时,可以让尺面与被测长度所在平面垂直进行测量.如图。

5.用刻度尺测量时,还要进行“估读”。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5测量 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5测量 解决问题-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测量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测量的概念和重要性。

- 培养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和单位的能力。

-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长度的测量- 时间的测量- 体积的测量教学步骤第一课时:长度的测量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测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测量问题。

二、新知识学习- 讲解长度的概念和单位(厘米、米等)。

- 演示如何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不同的物体长度。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长度测量的知识。

-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第二课时:时间的测量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时间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时间。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测量时间的问题。

二、新知识学习- 讲解时间的概念和单位(秒、分钟、小时等)。

- 演示如何使用时钟或计时器进行测量。

-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不同的时间长度。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时间测量的知识。

-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第三课时:体积的测量一、导入-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体积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测量体积。

-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测量体积的问题。

二、新知识学习- 讲解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立方厘米、立方米等)。

- 演示如何使用量筒或容积瓶进行测量。

-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测量不同的物体体积。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体积测量的知识。

- 引导学生通过测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

教学评估- 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是否正确。

- 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是否准确。

-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测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实验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

实验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

表3 - 1 - 1 米尺的允许误差
量具名称
任意刻线由始至末刻线间距 300 以下
全 长 ±0.10 ±0.15 ±0.20 ±0.8
每毫米
每厘米


大于 300 至 500 大于 500 至 1000 大于 1000
±0.05
±0.08
钢卷尺 大于 1000 至 2000 ±1.2
±0.2
±0.3
图 3 - 1 - 6 千分尺的读数实例
表3-1-4 一级千分尺的示值误差
测量范围 示值误差
0~100 ±0.004
100~150 ±0.005
150~200 ±0.006
200~300 ±0.007
300~400 ±0.008
400~500 ±0.010
3) 注意事项 (1) 测量前, 应检查千分尺零点。旋转棘轮转柄,使测量面与待测物体接触,当听到 棘轮响声时停止旋转。此时微分套筒前沿应与主尺“0”线重合, 同时固定套筒的横线
25.00 100×
17.13
X轴测量范围是50mm,Y轴测量范围是13mm,仪器示值误差土(5十L/15)μ m。其
中L为所测长度的数值,单位为mm。示值误差包括测量误差与仪器误差。
3) 测量显微镜的调节和使用 (1) 目镜调整: 先在测量工作台上放一张白纸, 调整目镜使看到的十字分划丝 最清楚, 并且使十字分划丝与测量工作台的X-Y轴重合, 然后将目镜固定。检查二 者是否重合的方法是使十字丝对准一直线物体 , 当沿X(Y)轴方向移动测量工作台时 , 十字丝始终保持与物体边沿或直线重合。
表3 - 1 - 2 几种常见游标卡尺的类型
主尺分度 值 a/mm 1 1 1 1 0.5 1 0.5 游标分度 值 b/mm 0.9 1.9 0.95 1.95 0.45 0.98 0.48 游标分度 数 n 10 10 20 20 10 50 25

第4节科学测量第1课时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4节科学测量第1课时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cm
体 2.常用单位: 立方厘米(cm3)


升(L) 毫升(mL)
单 3.换算关系:
1立方厘 米的体积
1cm

1米3=1000升 1升=1000毫升
1毫升=1厘米3
1.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2
用 量 筒 测 量 体 积
2. 量筒的使用 2
用 ①使用前要先视察量筒上的单位

标度,认清量程和分度值,选择
③读数时视线要于尺面垂直
正确
偏大
偏小
④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 (注意:读数包含两部分:准确值和一位估计值,记录
结果时要有单位)
2.7 8 cm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
⑤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归纳为六个字 ①选(量程、分度值) ②放(刻度尺有刻度线的一边贴紧被测长度,左边
课堂测评
4.下面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正确的是( D )
A.
B.
C.
D.
课堂测评
5.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 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课堂测评
6.说一说图中用刻度尺测物体的长度,哪一个 是正确的?为什么?
1.测量长度最基本的工具——刻度尺。
2





刻度尺


三角尺
皮尺



2. 刻度尺的选择
思考:
测量一块橡皮的长度与测量教室门的长度
用什么刻度尺测量?

长度面积与体积学会测量长度计算面积与体积

长度面积与体积学会测量长度计算面积与体积

长度面积与体积学会测量长度计算面积与体积长度、面积与体积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三个概念,它们是物体的特征性质,能够帮助我们对物体进行描述和比较。

本文将介绍如何准确测量长度、计算面积和体积,并讨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长度的测量长度是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距离,通常以米(m)为单位进行测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尺子、测量带或者测量仪器等工具来测量长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测量长度的方法:1. 直尺测量:使用直尺将物体的两个端点连接起来,读取直尺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2. 测量带测量:使用测量带环绕物体,读取测量带上的刻度,即可得到物体的长度。

测量带通常适用于较长的物体,例如地图、房间的周长等。

3. 激光测距仪:使用激光测距仪发射激光束并测量激光束返回的时间,通过计算得出物体的长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远距离的测量或者需要高精度的测量。

二、面积的计算面积是物体表面所占据的空间大小,通常以平方米(m²)为单位进行计算。

面积的计算方法因物体的形状而异,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1. 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矩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其长度乘以宽度,即面积 = 长度 ×宽度。

2. 圆形的面积计算:圆形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以半径的平方,即面积= π × 半径²。

3.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度乘以高度再除以2,即面积 = (底边长度 ×高度)÷ 2。

三、体积的计算体积是物体所占据的三维空间大小,通常以立方米(m³)为单位进行计算。

下面是一些常见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1. 立方体的体积计算:立方体的体积等于其边长的立方,即体积 = 边长³。

2.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圆柱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度,即体积= 底面积 ×高度。

底面积可以根据底面形状使用上述面积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3. 球体的体积计算:球体的体积等于四分之三乘以圆周率π乘以半径的立方,即体积= (4/3) × π × 半径³。

7(上)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7(上)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第三节初中师生共用讲学稿【学习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

2、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正确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3、学会正确使用量筒,学会正确记录液体体积测量的结果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4、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学会用量筒和液体测量不规则的固体体积【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课前准备】1、长度的标准是____________,它有哪些是常用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见到过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度单位的换算1km=_______m 1cm=______m 1μm=______m 1dm=_______m1mm=__________m 1nm=_________m1km=________mm= ________nm4、测量规则物体体积的工具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工具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体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_______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_________升1毫升=_________升6、量筒测量体积时,读数正确方法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过程】1、长度单位及测量活动1比较课桌的长宽高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长___________;宽_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_.使用尺子测量出课桌的长宽高长_____________;宽___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____.比较两组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课时)
[设计意图]
突出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

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筒
难点: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体积的特殊测量方法
[课前准备]
实验器材:1、最小刻度值不同的米尺各一把、皮卷尺等刻度尺,学生自带各种刻度尺;
2、各种刻度值的量筒、量杯、细线、水(滴几滴红墨水)、形状不规则的
小石块、长方体、学生自带饮料瓶
[教学思路]
(一)长度的测量
1、列举事例先让学生直觉的判断长短、大小和远近,引导学生说出各种测量的方法,
归纳测量的实质,引出长度单位。

2、通过举一些物体长度的实例,对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概念,进而介绍常用单位及换
算。

3、通过多种刻度尺的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零刻度、测量范围、最小刻度。

再通过实例“测课本的长和宽”,归纳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4、通过讨论交流,了解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方法的设计。

(二)体积的测量
1、简单回顾小学已学过的立方体和柱体体积的计算及单位换算
2、讨论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介绍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及换算。

3、讲清量筒的正确使用。

最后讨论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待测量与标准量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米(m)
常用单位:千米、厘米、毫米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
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二、体积的测量 1、 体积的单位:
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 2、 量筒的使用 平放在桌面
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第 三 课 时
实验一 测量物体的长度和体积
目标:1、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器材:
带有毫米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

过程:
1、 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填入下表。

(1)估计待测物体的长度,填入下表。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的刻度尺,填入下表。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都读出水的体积V1,填入下表。

(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石块沉倒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填入下表。

(想一想;此时测的V2是什么?)
5、取出小石块放回原处,把量筒内的水倒回烧杯中,整理好仪器。

讨论:
1、你会测算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面积吗?试测算下图中树叶的面积,并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图略)
2、观察图中所示的实验。

(图略)
实验中测出木塞的体积是________。

这种测量方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