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第四课教案
2024年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4课《卓玛》教案

2024年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4课《卓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4课《卓玛》,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的第三章《美丽的歌声》中的《卓玛》这首歌曲。
详细内容为学习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卓玛》的旋律、节奏、歌词,并能熟练演唱。
2. 培养学生对藏族音乐风格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卓玛》,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歌曲《卓玛》的旋律、节奏、歌词的学习。
难点:歌曲中部分节奏的掌握以及藏族音乐风格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课本、笔、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藏族风光和民间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藏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卓玛》的旋律,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节奏。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
(3)学生分组练习,互相指导,提高演唱效果。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歌曲中的难点节奏,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2)分析歌曲的藏族风格特点,如:旋律的起伏、装饰音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独立演唱《卓玛》,教师个别指导。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卓玛》2. 内容:①歌曲旋律线;②节奏难点;③歌词部分;④藏族音乐风格特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卓玛》并录制视频。
2. 答案:(1)旋律、节奏、歌词正确;(2)表现出藏族音乐风格;(3)视频画面清晰,声音洪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藏族歌曲,如:《青藏高原》、《天路》等;(2)学习藏族舞蹈,感受藏族音乐与舞蹈的结合;(3)开展民族音乐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一年级上册劳动教育第四课我为班集体做点事教案

一年级上册劳动教育第四课我为班集体做点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份子,应该为班集体做出贡献。
2.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 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
2. 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教学难点1. 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兴趣。
2.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和材料。
2. 准备一些劳动模范或先进人物的事迹或图片。
3. 准备一些劳动歌曲或诗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劳动模范或先进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通过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为班集体做出贡献,如何进行劳动,以及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劳动实践,如打扫教室、擦黑板、整理课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感受。
4.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为班集体做出贡献。
5.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劳动相关的作业,如回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避免将劳动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任务或负担。
2. 在实践环节中,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学生受伤或发生意外事故。
3. 在总结评价时,要注意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和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4课《春》教案

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4课《春》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是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4课的一首歌曲,歌曲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歌词中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歌曲的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富有感染力,易于学生演唱。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旨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熟练地识谱、唱歌。
但是,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音乐知识和技巧,如音乐节奏、音高、音色等,他们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春》。
2.了解歌曲的节奏、音高、音色等音乐知识。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理解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演唱。
2.讲解法:教师讲解音乐知识和技巧。
3.练习法:学生进行节奏、音高、音色的练习。
4.欣赏法:学生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提高音乐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歌曲《春》的曲谱、歌词。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教学素材:春天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歌曲《春》,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歌曲。
对于一些较难的部分,教师可以进行个别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春天的音乐作品,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春天的美好和音乐的魅力。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春》,并尝试欣赏其他春天的音乐作品。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4课 在快乐的节日里-人美版

四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4课在快乐的节日里-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能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通过描绘快乐的节日场景,让学生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知识: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
2. 色彩的情感表达:快乐、温暖、热闹等。
3. 节日场景的描绘:人物、环境、氛围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节日场景的描绘。
2. 教学难点:色彩的情感表达,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节日场景。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水彩颜料、画纸、画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快乐的节日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 新课: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概念。
然后,通过实例讲解色彩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色彩表达快乐、温暖、热闹等情感。
3. 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如何描绘一个快乐的节日场景,包括人物、环境、氛围等。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和技巧,创作一个快乐的节日场景。
5. 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色彩的重要性和创作的乐趣。
板书设计1. 在快乐的节日里2. 课题: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节日场景的描绘3. 重点: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节日场景的描绘4. 难点:色彩的情感表达,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节日场景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和技巧,创作一个快乐的节日场景。
2. 作业要求:色彩丰富,表达出快乐、温暖、热闹等情感,具有个人特色。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运用,让学生了解了如何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
同时,通过描绘快乐的节日场景,让学生体验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博雅汉语第四课教案

博雅汉语第四课教案
欢迎来到博雅汉语第四课教案!本课将介绍汉语中的数字和时间表达方式。
下面是教案的内容概要:
1. 学习数字的读法与写法:我们将学习汉语中的数字0到10,并了解如何组合数字来表达更大的数字。
通过练习,你将熟悉汉语数字的读音和书写规则。
2. 掌握时间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学习如何用汉语表达时间。
你将学习使用“点钟”、“分”、“半”和“刻”等词汇来描述精确的时间点。
同时,你也将了解如何使用“早上”、“中午”、“下午”和“晚上”等词汇来描述不同的时间段。
3. 实践练习:在这一部分,你将通过实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我们将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你熟练掌握数字和时间的表达方式。
4. 语言游戏:最后,我们将进行一些语言游戏,以加深你对数字和时间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完成本课的学习和练习,你将能够准确地使用汉语表达数字和时间,为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提供更多便利和自信。
希望你能享受这一过程,加油!。
第4课 《神奇的纸》教案(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4课《神奇的纸》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材料经过加工、改造、优化后其性能会发生改变。
2.材料性能改变或优化后可以用来制作符合一定功能需要的物品。
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比较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2.能用语言描述纸在折叠前后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加工、改造材料的兴趣。
2.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材料。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材料会随着人类的需要而不断改进。
【教学重点】能对普通的纸进行简单加工与改进,观察和描述材料在改变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建立材料特点与其功能用途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普通的纸、订书机、杯子、热水、刷子、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瓦楞纸箱、瓦楞纸杯、瓦楞纸杯套、防腐木、课件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聚焦1.基于观察,交流纸的特点。
纸在我们学习、生活中具有多种。
这是一张非常常见的白纸,说一说,这张纸具有什么特点?预设:白色、很薄、轻等。
2.基于纸的特点,交流纸的用途。
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纸来做什么?预设:写字、画画、折纸、手工……3.基于现有特点,引发对纸的畅想。
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具有更多神奇的本领呢?二、探索(一)明确改造纸的方法1.交流改造纸的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思考,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工、改造一张白纸?预设:折叠、染色、刷油……2.明确改造纸的方法。
今天我们就用折叠的方法改造白纸,看看改造后的白纸会有哪些新的功能(二)探究改变形状后纸的新功能1.折纸。
(1)教师示范折叠方法(或播放微视频),明确注意事项。
(2)学生折纸。
2.观察中发现纸的新特点。
(1)(教师拿着折好的纸)请仔细看一看(教师示范从不同角度观看),这张白纸经过折叠后与原来的白纸相比有了哪些新的变化?预设:学生回答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或纸的宽度发生了变化。
(2)我们将这种形状称之为瓦楞状,折叠出来的纸就叫瓦楞纸。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4课 蜡染与扎染》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美术《第4课蜡染与扎染》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蜡染和扎染的历史渊源、制作原理和基本方法。
2. 能够描述蜡染和扎染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使学生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2. 能够运用所学技巧制作简单的蜡染和扎染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掌握蜡染和扎染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步骤。
2. 理解蜡染和扎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蜡染和扎染制作方法的要点和难点。
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手工艺制作具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喜欢参与实践性的活动。
同时,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品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深入理解蜡染和扎染的制作过程和技巧。
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和兴趣,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辅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教学过程:导入教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能工巧匠》,第4课《蜡染与扎染》。
请问,你们知道蜡染和扎染是什么吗?对这两种工艺你们有什么了解?学生:(思考一会儿)蜡染和扎染应该是一种手工艺制作吧,通过染料和特殊的技法制作出漂亮的花纹。
教师:很好!蜡染和扎染确实是一种手工艺制作,它们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接下来,我会给大家介绍一些蜡染和扎染的知识。
呈现与讨论教师:首先,我将通过图片和视频来展示一些蜡染和扎染的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教师展示蜡染和扎染的图片和视频)教师:你们看到了吗?这些作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蜡染和扎染是一种将染料添加到织物上的技术,通过特定的方法使染料只渗透到某些部分,创造出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区别呢?学生:蜡染和扎染都是手工制作的,但是蜡染是通过涂蜡的方式保护织物上的某些部分不被染料渗透,而扎染是通过绑扎织物的方式限制染料的渗透。
五年级书法下册教案《第4课 反文旁》北师大版

教案:《第4课反文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反文旁的起源、发展和书写特点。
2.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反文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反文旁的起源和发展2. 反文旁的书写特点3. 反文旁的书写方法4. 反文旁的欣赏和审美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反文旁的书写方法和技巧2. 教学难点:反文旁的书写要领和美感把握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反文旁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反文旁的书写特点和书写方法,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反文旁的书写要领。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反文旁的书写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纠正。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作品,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欣赏与总结:让学生欣赏优秀的反文旁书法作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
3.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进行书法练习,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了解其他书法家的反文旁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2.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反文旁作品,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反文旁的书写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并培养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第4课反文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反文旁的起源、发展、书写特点和书写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下是针对这一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1.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反文旁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书法艺术的历史背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2.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反文旁书法作品,让学生初步感受书法之美,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新课内容1. 讲解反文旁的书写特点:教师应详细讲解反文旁的结构、笔画顺序、书写要领等,让学生对反文旁有全面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传子家天下》教案
鄂州市鄂城区旭光中学李亚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夏朝的建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的国家机构、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夏商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学生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通过对王位世袭制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4)通过学生观察《夏桀骑人石砖画》、《商王大墓》、《带枷的奴隶俑》、《殷墟陵墓的殉葬者》等几组图片,培养学生通过历史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讲述传说、阅读课文、设问思考、展开想象,对本课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概括和比较,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和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2)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增强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和盘庚迁殷
教学难点: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问题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大禹的图像,同学们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吗?大禹是我国哪个朝代的呢?他为我国的文明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今天的内容----第四课夏传子家天下。
学生:看课件、听师讲、读课题、步入学习状态
◆合作探究新课
一、禹建立夏朝
1.课件展示图片,提问:谁能跟大家讲讲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吗?
学生看书讲故事。
2.想一想、议一议: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了我国远古民众的什么精神?
学生发言,师归纳引导,不怕吃苦的精神,舍己为人的精神,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忠于国家的精神。
自然引入第一目内容,学生自学找到夏建立的概况,师进一步引导指出:国家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国家产生的意义(多媒体显示)。
指出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二、王位世袭制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提问:1.大禹死后,王位由谁继承?
思考: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学生回答师总结: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
(多媒体展示)
讨论:禅让制演变为王位世袭制的原因是什么?说一说你的看法。
生畅所欲言。
师归纳:原因在于私有制已经出现,人类已经从原始时代进入阶级社会,保护私有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产生。
2、夏朝的统治
提问:夏朝建立后,设置了那些国家机构?
师归纳指出:国家有国家机构,有国土疆域,有都城,以区域划分国民进行统治。
多媒体出示《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朝宫殿遗址》---显示夏王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
过渡:那么夏是如何走向衰落、灭亡的呢?我们来看看夏的最后一个国王是如何进行统治的?多媒体出示,《桀骑人石砖画》。
三、商汤灭夏
提问:1.从图中你能看出夏朝灭亡的原因吗?(课中题P18)
学生了解夏桀的暴政以及商建立的概况。
议一议:历史上为什么把商朝又称为殷朝?
商朝迁都之后巩固了统治,更重要的是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生产工具---
农业---
手工业---
观察图片思考问题(多媒体)
这组图说明了商朝社会的什么现象?--------商朝残酷的奴隶制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夏朝、商朝的历史。
歌谣学历史: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
•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
•暴君夏桀被商取,商汤灭夏建商朝,
•盘庚迁都到殷地,从此殷商了不起。
•
◆作业布置:
试一试:请将夏商的建立和盘庚迁殷三件历史大事的时间、人物制成简表。
◆板书设计:第四课夏传子家天下
一、禹建立夏朝
二、王位世袭制
三、商汤灭夏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