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得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课题:哲学得基本问题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得哲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得内容理解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运用哲学得基本问题与人们生活得关系(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得基本问题得观点认识、分析与把握社会生活现象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得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得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哲学得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根本分歧;(二)教学难点:哲学得基本问题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得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得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得认识等很多得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得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就是什么呢?这就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得问题。

请大家思考一下。

(二)讲授新课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得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刚才有得同学说到了物质与意识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得,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思维与存在得问题,也可以说就是物质与意识得关系得问题。

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得基本问题,那她包括哪些内容呢?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她就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得哲学家与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她扔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她从“形神相即”与“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得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与精神得关系得问题。

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得形就是什么呢?学生:形就是指物质存在得东西。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就是物质。

(物质,副板书)那么,上面得神指得就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所谓神指得就是思维得现象,我们归纳成就是意识(副板书意识)。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干系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生活实践的意义,如何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观点的诠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用于教室讨论和探究。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哲学家伏尔泰手持地图认真钻研的样子,一幅是学生在教室上积极讨论的场景。

引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强调这是哲学大厦的基础,是哲学钻研的首要问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并举例说明这一哲学问题的普遍意义。

2. 讲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并举例说明历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的演变。

三、案例分析(10分钟)展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哲学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室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哲学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哲学问题,培养科学精神。

六、课后作业(安置思考题)思考题:请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珍爱、教育改革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哲学的定义和基本问题;2.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知识、价值和自由;3.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定义哲学是对宇宙、人类和社会等基本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辨性学科。

2.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和自由。

(1)存在存在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它探讨的是宇宙和人类的存在本质。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宇宙和人类的起源、本质和目的,探讨宇宙和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

(2)知识知识是哲学的第二个基本问题,它探讨的是人类如何获得知识和真理。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知识的来源、性质和可靠性,探讨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自我,以及如何判断真假、善恶和美丑。

(3)价值价值是哲学的第三个基本问题,它探讨的是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人类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探讨人类的行为和社会制度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以及如何实现人类的幸福和自由。

(4)自由自由是哲学的第四个基本问题,它探讨的是人类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

哲学家们通过思考自由的本质、限制和实现方式,探讨人类如何实现自由和平等,以及如何解决自由和责任之间的矛盾。

3. 哲学的影响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人类思维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和世界,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价值,指导人类的行为和社会制度,促进人类的自由和幸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哲学的定义、基本问题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2. 讨论法通过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哲学家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了解哲学思想的实践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2.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查,评价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水平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新课导入: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也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他们往往会抱着某个问题争辩不休,从而使得哲学领域出现“百舸争流”的思想,但哲学家们,争来争去,最终都要回答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从而将思绪纷繁的哲学派别化为两大对立的阵营,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提问学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教师:从刚刚这位同学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有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能够用另外两个词语实行替换。

大家知道是哪两个吗?将两组词语对应板书在黑板上,思维和存有、意识和物质。

教师:我们知道这两组词语的意思是一样,为了不使大家的思路混乱,我们这节课只以一组词语作为代表来分析,同学们选哪组呢?学生一般选择意识和物质。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节课里都是以意识和物质为表述,不过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两组词语能够互换的。

教师: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教师: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使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 教学难点: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哲学基础知识》2. 课件:哲学基本问题的图片、案例等3. 教案:本教案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提问:什么是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第二环节: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15分钟)1. 提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环节: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实际问题?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提问:如何further your philosophical studies?3. 学生回答,教师给出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解释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体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验正确处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问题导入(课前思考)(1)哲学应该研究一些什么问题。

(2)哲学研究的问题涉及多个方面,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4)“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活动与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问:什么是意识,什么是物质,举例说明。

生: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

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意识形态。

问: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哲学上讲的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就是讲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问:所以说,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的依据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2. 让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3. 让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哲学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存在论,即研究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二是认识论,即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可能性。

3.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所有哲学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价值的判断。

4.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对哲学史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基础上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答案。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 讲解:详细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两个方面、重要性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的。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哲学家的观点,讨论他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 学生能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3. 学生能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哲学导论》2. 参考资料:相关哲学家的原著或论文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

六、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系统地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

2.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一些哲学家的观点和思想,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哲学家的观点,探讨他如何回答哲学的基本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哲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二)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的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请大家思考一下。

(二)讲授新课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

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他包括哪些内容呢?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他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扔坚持反对佛教,并着《神灭论》。

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

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的形是什么呢?学生:形是指物质存在的东西。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是物质。

(物质,副板书)那么,上面的神指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所谓神指的是思维的现象,我们归纳成是意识(副板书意识)。

那么,上面的形和神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呢?学生:两种不同的回答。

教师:老师来归纳一下,上面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实质是上就是物质决定意识,而佛教认为是“神决定形的”实质上就是意识决定的物质的,这形和神的关系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源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内容。

教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比如上面的范缜就是唯物主义者。

凡是认为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比如上面的佛教就是唯心主义。

那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教师:很好,也就是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可知论。

但是,也有一些哲学家,如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次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着名的问题:究竟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的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呢?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了,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可是梦和现实是如何区别的呢?这么看来,庄周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实质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世界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周对此显然是怀疑的。

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但是庄子的本意却是由此进一步推理,得出人实际上是不可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哲学理论。

这就是不可知论。

还有一个故事是不可知论的代表:庄子和惠施在河堰上游玩,看到水中的游鱼上上下下,自由自在。

庄子指着水中的游鱼对惠施说:“水里的鱼优哉游哉地游着,这些鱼一定很快乐呀!”惠施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乐;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

怎么样?你无话可说了吧!”庄子急了,觉得中文不够表述真理的了,就把英语都冒出来了:“Let us go back to your original question. You asked me how I knew the happiness of the fish. Your question shows that you knew that I knew. I knew it frommy own feelings on this bridge.”教师: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都知道了,那我们来个课堂探究吧。

课堂探究: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会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实际的关系,农民要面对和处理耕作计划与耕作收获的实际之间的关系(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答案: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答案: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好了,上到现在,有些同学也许就会问,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教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可以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活动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离开这个基本前提,任何活动都不能正常进行。

就像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观念中的饼不能解饿,只有现实中的饼才能充饥。

也就是说,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地解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

要做好工作,就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又如,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人是否能够改造自然”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如果你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我们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教师: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的联系。

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会经常保持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教师:总之,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可见,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我们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们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提升。

教师:除了这一方面的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归纳起来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我们来理解这个原因:首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因为在人存在的条件下,世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但高度概括起来,无非是物质(存在)现象和精神(思维)现象两大类。

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

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身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其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灵魂和肉体、灵魂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知识贫乏,人们不了解自己身体的构造,无法解释做梦等现象,就把它看作是灵魂的作用,并认为灵魂在人死时离开了身体而继续活动,因而形成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是人类探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原始形式。

到了奴隶社会,作为意识形态的哲学产生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成了哲学家探讨的基本问题。

尽管这一基本问题在各个时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但它贯穿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

西方哲学史围绕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感觉和思维是由物体投射出的影像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和心灵而产生的。

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始基的本原,客观事物不过是理念的影子。

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宗教占统治地位,哲学基本问题被掩盖在神学的外衣下,但一切重大哲学问题的争论都没有离开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经院哲学内部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就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一种表现形式。

15世纪下半叶,人们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真理性的认识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这就促使哲学家更加注意研究探求真理的方法,研究主体如何反映客体的问题。

因此,认识论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同一性问题,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哲学基本问题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