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合集下载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得基本问题》教案一、教学课题:哲学得基本问题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得哲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得内容理解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运用哲学得基本问题与人们生活得关系(二)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得基本问题得观点认识、分析与把握社会生活现象得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得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得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1、哲学得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得根本分歧;(二)教学难点:哲学得基本问题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第一课得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得学说,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得总得瞧法与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得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得认识等很多得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得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就是什么呢?这就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得问题。

请大家思考一下。

(二)讲授新课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得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刚才有得同学说到了物质与意识得关系问题就是哲学得基本问题,就是得,哲学得基本问题就就是思维与存在得问题,也可以说就是物质与意识得关系得问题。

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得基本问题,那她包括哪些内容呢?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她就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得哲学家与无神论者。

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她扔坚持反对佛教,并著《神灭论》。

她从“形神相即”与“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得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与精神得关系得问题。

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得形就是什么呢?学生:形就是指物质存在得东西。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就是物质。

(物质,副板书)那么,上面得神指得就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所谓神指得就是思维得现象,我们归纳成就是意识(副板书意识)。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干系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对哲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掌握哲学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生活实践的意义,如何运用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图片、案例和相关观点的诠释。

2. 准备相关视频和音频材料,用于教室讨论和探究。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需求,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哲学家伏尔泰手持地图认真钻研的样子,一幅是学生在教室上积极讨论的场景。

引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强调这是哲学大厦的基础,是哲学钻研的首要问题。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并举例说明这一哲学问题的普遍意义。

2. 讲解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并举例说明历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的演变。

三、案例分析(10分钟)展示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基本知识进行分析,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四、小组讨论(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哲学基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派代表进行发言。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言,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教室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哲学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哲学问题,培养科学精神。

六、课后作业(安置思考题)思考题:请运用哲学的基本知识分析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如环境珍爱、教育改革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水平目标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新课导入: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也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他们往往会抱着某个问题争辩不休,从而使得哲学领域出现“百舸争流”的思想,但哲学家们,争来争去,最终都要回答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从而将思绪纷繁的哲学派别化为两大对立的阵营,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要知道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就要来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提问学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教师:从刚刚这位同学的回答里,我们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或许大家对思维和存有这两个名词比较陌生,不过,我们能够用另外两个词语实行替换。

大家知道是哪两个吗?将两组词语对应板书在黑板上,思维和存有、意识和物质。

教师:我们知道这两组词语的意思是一样,为了不使大家的思路混乱,我们这节课只以一组词语作为代表来分析,同学们选哪组呢?学生一般选择意识和物质。

所以在接下来的一节课里都是以意识和物质为表述,不过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两组词语能够互换的。

教师:那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呢?虽然意识和物质的概念在以后才能学到,不过我觉得在这里,应该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

教师:所谓的意识比较简单,它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但什么是物质呢?停顿一分钟左右,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时间;学生也会说上几句。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笫一框的内容。

学习本框内容,要知道: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辩证分析唯心主义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心智特征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是本校富二年级的学生。

学生平时上课气氛较为活跃,愿意参与,有过议题式学习的经历,为本节课议题探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

(2)学生已有经验分析。

学生已具备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资料,预习教材提出问题的基本能力。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哲学的基本概念,知道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本节课将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和为什么。

在议题式教学卡的引导下,学生应该能顺利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根据三个相互关联的参照维度(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 .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理解它为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 .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3 .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

4 .联系生活实际,能够用哲学观点分析和指导生活实践。

四、重点难点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难点:为什么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五、整体思路【以议题式教学卡方式呈现】本课整体设计考虑到以下内容:教学流程:遵循“议题描述一一议题决策一一议学延伸”的顺序,具有结构化特征。

学科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措施,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示范课件+教学设计+随堂练习(统编版必修4)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高二政治高效课堂示范课件+教学设计+随堂练习(统编版必修4)

【教学目标】1.通过列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感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2.能够理解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派别。

3.能够科学评价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总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第39次考察南极任务说起 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起 议题三: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从认识两种发展方案所体现的哲学派别说起 第一幕: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中国南极考察队完成第39次考察南极任务说起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完成任务返回上海》2023年4月6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已圆满完成任务,考察队于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据悉,本次考察第三次实施“双龙探极”,于2022年10月下旬出发,共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

此次考察主要围绕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工作,经过5个多月的现场作业,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据此组织实施了多个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第一课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第一课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4哲学与文化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哲学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具体要求如下:1.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概念及其意义,了解哲学的探索过程;2. 掌握哲学在认识世界、指导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运用哲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难点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做到知识的有效运用。

我们将重点讲述以下内容:1. 深入浅出地解析“基本问题”的具体内涵;2. 阐释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3. 探讨学生如何通过案例、实践活动来掌握哲学思想。

三、教学准备: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和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准备:1. 搜集并整理相关哲学经典思想,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和补充;2. 准备多媒体教学材料,如视频、图片等,以增强课堂互动性和直观性;3. 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和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哲学原理。

同时,教师应提前预习教材内容,熟悉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内容及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互动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课堂开始,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深思的哲学小故事或现实生活中的哲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可以讲述“苏格拉底的苹果”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关于真理、认知和智慧的哲学问题。

通过故事引发学生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接下来正式的课程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导入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包括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分类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为新知识的引入做好准备。

三、知识讲解1. 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讲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内涵及外延,使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哲学基本问题的分类:介绍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基本问题的看法,如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完整ppt课件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完整ppt课件

23
沙场练兵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思维决定存在,还是存在决定思维
2.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
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整理版课件
根据天地苗等
根据资金、周围环 境、市场需求等
病人的病情 学习实际
存在 (客观)
19
从实际出发
人们 的思想
思 符合 存


意识 以外的
如: 理论、 计划、 思想、 观点等






) 脱离 )
一切事 物如: 地球、 生 物、 环 境、
从主观出发 国 情等
结论一: 从生活实践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
7、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整理版课件
13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起外出散 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 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
整理版课件
14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承认能正确 反映存在
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整理避版课件的基本问题。
20
结论二: 从哲学研究看
➢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 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思维与存在究竟 谁决定谁的问题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 对思维和存在究竟哪个是本原,谁决定谁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2、理解目标(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2. 教学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

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

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

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

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

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

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

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

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讲授新课】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

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可见的;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课堂探究】P9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能。

这个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P9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名言意在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不可知论—思维不能正确反映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A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

简言之,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产生,谁后产生,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就是唯心主义。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

【举例导入】庄子梦蝶的故事睡着了会做梦,这是一种很平常的现象。

正常人都能分清梦和真实,不会把它们混淆起来。

如果有谁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继续把自己当作蝴蝶,张开双臂整天在花丛草间作飞舞状,大家一定会认为他疯了。

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庄子,有一回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醒来后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究竟是刚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现在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好像没有人因为庄子提出这个问题而把他看成一个疯子,相反,大家都承认他是一个大哲学家。

哲学家和疯子大约都不同于正常人,但他们是以不同的特点区别于正常人的。

疯子不能弄懂某些最基本的常识,例如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分清梦与真实,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严重的障碍。

哲学家完全明白常识的含义,但他们不像一般的正常人那样满足于此,而是要对人人都视为当然的常识追根究底,追问它们是否真有道理。

按照常识,不管我梦见了什么,梦只是梦,梦醒后我就回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个真实的生活绝不是梦。

可是,哲学家偏要问:你怎么知道前者是梦,后者不是梦呢?你究竟凭什么来区别梦和真实?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真不容易呢。

你也许会说,你凭感觉就能分清哪是梦、哪是真实。

譬如说,梦中的感觉是模糊的,醒后的感觉是清晰的,梦里的事情往往变幻不定、缺乏逻辑,现实中的事情则比较稳定、条理清楚。

人做梦迟早会醒,而醒了却不能再醒,如此等等。

然而,哲学家会追问你,你的感觉真的那么可靠吗?你有时候会做那样的梦,感觉相当清晰,梦境栩栩如生,以至于不知道是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是真事。

庄子提出的问题貌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

这个问题便是:我们凭感官感知到的这个现象究竟是否真的存在着?庄子对此显然是怀疑的。

在他看来,既然我们在梦中会把不存在的东西感觉为存在的,这就证明我们的感觉很不可靠,那么,我们在醒时所感觉到的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周围世界的存在也很可能是一个错觉,一种像梦一样的假象。

B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简言之,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区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凡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观点属于可知论;凡认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的观点或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属于不可知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理由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可以被认识的任何可能,世界不过是杂乱无章的偶然现象的堆积;让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无限的世界,这是绝对办不到的;人类不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人的感觉和思维都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

如:一根棒伸入水中,清楚地看到它折断了,怎能断定它是直的呢?(折射);再如:左手放进热水里,右手放进冷水里,然后把双手放进温水里,结果左手说盆里的水凉,右手说盘里的水热,感觉真会欺骗人类。

所以,在不可之论者看来,世界的神秘面纱永远也撩不开。

【举例】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休谟认为“知觉是唯一的实在,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

【举例】庄子和朋友惠施外出散步,看到桥下很多鱼不停的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

庄子说:“鱼儿多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儿,怎么知道鱼儿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儿,就不知道鱼儿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提问讨论】世界是不是可知的?世界如果不可知,人类如不去探索,将仍停留在吃生肉、穿树皮、住山洞的愚昧时代。

现在的大千世界精彩纷呈,许多未曾想过、不敢想的东西,经过人类孜孜以求的钻研,变成了现实。

许多现象都有了科学、合理的解释,而且依据这些解释,进一步指导人类的实践。

(如生命现象、天体现象、各种发明)世界是可知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只有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同时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贯彻到底。

(图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实践上)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举例1】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

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

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

(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举例2】我们经常会提出“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上帝和神”、“人是否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等问题,如果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就不会有遇到事情求神的做法。

“眼见”不一定“为实”,说明认识事物不仅需要肉眼,还需要智慧的眼睛,想问题,办事情要正确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在实际生活中,凡是达到理想效果的事情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

人们常以“心想事成”来表示祝愿。

但心想未必能事成,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想法才可能成为现实。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举例】相信世界可知与不相信世界可知是大不一样的,这两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精神状态。

相信世界可知,相信世界是有规律的人,会经常保持乐观的进取精神,相信前人没有认识的事物,一定会被今人和后人所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就会多一些。

而那些不相信世界可知的人,往往消极等待,最终碌碌无为。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理论上)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