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由于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
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多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
现就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1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1药物本身的毒性:中药都有自己的性、味、归经,有一些中药还具有毒性,中医药早就有“十八反”、“十九畏”的古训,至今仍严格遵循。
某些有毒药物,如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附子、甘遂、大戟、天南星、朱砂等,因炮制不良或者用量未严格控制,或者是久用、滥用,均会导致发生不良反应。
[1]1.2药物炮制不当:某些有毒中药必须经过相应的炮制,以减其毒性、用其治疗作用。
该炮制的未经炮制而用生品,或炮制程度不够,或炮制方法不当,则必然导致毒性发生。
如生大黄泻下,止血则必须用炙大黄;附子必须久煎方可破坏其生物碱而减轻其毒性,临床常有因附子、乌头、马钱子煎煮不得法而发生中毒的报道,马钱子炒得轻可使其复方药物的毒性增加,LD50由1.2g/kg 降至0.5g/kg。
[2]1.3病人体质差异问题:每个人体质强弱例外,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也各异,男女有别,老幼各异,久病、新病各不相同,因此要求医生用药“因人制宜”,斟酌选药用量。
有时缺少对过敏体质病人用药情况的了解,遇到含过敏物质的中药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例如:煎服以金钱草为主的中药汤剂治疗膀胱结石和胆石症而引起的过敏性皮疹,表现全身麻疹样红色斑丘疹、搔痒难忍、心烦,停药后痊愈。
[3]1.4擅自用药:有些病人自认为“久病成医”,本人对本病略知一二,就“照方抓药、照法用药”;还有一些病家过分迷信偏方、秘方,人云亦云,人用亦用;或听信游医药贩,随便滥用中药,而发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关键词】不良反应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
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随着对中药大量、长期的使用,认为“中药为天然药物,无毒副作用”或者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等观点,从而导致中药滥用现象的出现。
随着中药临床应用的日益广泛,随之出现的中药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多,因此,临床对中药的使用必须高度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作以下浅析。
1 中药质量问题1.1 品种中药品种繁多,来源复杂,药物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些药物的药性悬殊,不同品种的药物之间相互替用或乱用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金钱草异物同名品甚多,有四川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有江苏唇形科植物活血丹的全草;各地称金钱草的药用植物还有很多,临床治疗肝胆结石的以四川大金钱草(过路黄)的老草疗效为好,而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则以唇形科活血丹(连钱草)为佳。
各品种功用不同,临床用药若不辨清楚,则易导致不良反应[1]。
山豆根主要有广豆根和北豆根,前者为豆科槐属植物,而后者却是防己科植物蝙蝠葛的根茎,北豆根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常入药治疗咽喉肿痛,而广豆根易致呕,实验表明,广豆根毒性明显大于北豆根,又如苦楝子与川楝子,有些地区当川楝子不足时,以苦楝子代用,这是不妥的,苦楝子是有毒之品,不可与川楝子混淆入药。
1.2 产地自然环境对植物体内的化学物质的合成、代谢和积累影响显著,从而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类型和数量,影响中药的品质。
中药强调地道药材,其目的是保证中药所含有效成份的相对固定。
中药不良反应

(一)中药不良反应一、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患者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特异性遗传因素(特异性体质反应)等。
二、药品不良反应(ADR);非处方药(OTC);处方药(Rx)。
三、病因学分类:(1)与剂量有关的中药不良反应:包括首剂效应、副作用、毒性作用、继发反应、后遗作用等;特点:1、剂量依赖性;2、可预测性;3、个体差异大。
(2)与药物剂量无关的中药不良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正常药理作用无关,而与药物变性和人体特异体质有关;伤害:1、变态反应(超敏反应);2、(特异质反应)特异性体质反应;特点:1、剂量无关;2、难以预测;3、发生率低;4、危险性高;5、病死率较高。
(3)与中西药配伍有关的不良反应。
(4)药物依赖性,分为:躯体依赖、精神依赖。
四、病理学分类(1)功能性改变;(2)器质性改变,分为:炎症型、增生型、发育不全型、萎缩坏死型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临床表现一、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各种皮肤症状,如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麻疹样、湿疹样、猩红热样、痤疮样等各种药疹;色素沉着。
二、各系统常见的中毒表现:(1)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呕血、便血、肝脏损害等;(2)神经系统——全身麻木、眩晕、头痛、失眠、意识模糊、言语障碍、呼吸抑制等;(3)心血管系统——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4)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紫绀、急性水肿、呼吸衰竭或麻痹等;(5)泌尿系统——少尿或多尿、血尿、腰痛、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酸中毒、电解质平衡。
(三)引起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一、药物和使用的因素:1.炮制不当(质量欠佳);2.剂量过大;3.疗程过长;4.药不对证(辨证不准);5.配伍失度;6.中西药不合理联用;7.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变;8.煎服不合理,误服、乱用也可导致不良反应。
第四章中药不良反应

第三节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因果判断
由于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与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因此临床上遇到可疑的中药不良反应,要进行因果判断与评价。才能提高安全用药的水平。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制订的标准(据高东宸等,《药物不良反应监察指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年)
四、中药不良反应分型
(一)A型不良反应
是指与药物剂量有关的不良反应。如使用麻黄治疗哮喘时,可以出现与剂量相关的心率增加、血压升高等。这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发生率高,由于早先预知,常采取了必要的对应措施,危害较轻。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诸因素有关。有的药物与靶器官敏感性增强有关。
(二)B型不良反应
第一节中药不良反应概述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
中药临床上为治疗目的而发挥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而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称为不良反应。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不良反应。”
(八)中药污染
中药保管不善引起的变质、霉变或种植采收中农药有机磷污染均可发生不良反应。
(九)用药途径不当
作为肌注用丹参注射剂用于静脉注射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有过敏性休克死亡的可能。
(十)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
如黄花夹竹桃长期使用会发生洋地黄样蓄积中毒反应。朱砂蓄积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十一)个体差异
(五)致突变作用
我国对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了致突变试验,也发现某些中药及其成分对致突变有影响,如石菖蒲的主要成分α—细辛醚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2有致突变作用,对染色体有明显断裂反应。植物黄酮类槲皮素对小鼠微核实验有明显致突变作用。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根据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不良反应出现程度、病理机制及症候特点,临床上常把不良反应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特异质反应、习惯性、成瘾性、后遗作用等。
1 副作用副作用是指某种中药具有多种作用时,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治疗作用而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基础是药品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当治疗利用其中的一个药理作用时,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如用麻黄止咳平喘治疗哮喘或喘息型支气管炎,用药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失眠,这是由于麻黄中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既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改善哮喘症状,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导致失眠。
再如大黄有泻热通便、活血祛瘀、清热解毒作用,当用以治疗妇女经痛闭经,活血祛瘀就成为治疗作用时,而其泻热通便所引起的腹泻便溏就成为副作用。
相反,大黄用于治疗热结便秘,泻热通便成为治疗作用时,而活血祛瘀所导致的妇女月经过多就成为大黄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药物的治疗范围越广,选择性越低,药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条件下,随用药目的的不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副作用是药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预防的,可以针对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预防措施,也可以将药物的副作用预先告诉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不安。
2 毒性反应毒性反应是指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品时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疗莉量下对患者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毒性反应可在各系统内发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等。
如雷公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叶、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碱等多种生物碱,若煎煮时间不够或过量服用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剧烈腹痛、呕吐、腹泻、便血;后期发生尿毒症时,胃肠道症状加剧;吸收后对中枢系统有损害,可引起丘脑、中脑、延髓、小脑、脊髓等器官的严重损害;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坏死;毒素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肿及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
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湖北省中医院 冯汉鸽前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是指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在临床试验中,由于超剂量、药物滥用或药物依赖性、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损害被认为是不良反应,现在亦归为不良反应范畴。
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壹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贰中药不良反应的典型案例叁中西药联合应用肆目录第一部分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和分类中药ADR的定义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1 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 致癌作用234中药ADR的分类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 特异质反应依赖性6785副作用在常规治疗剂量下,伴随中药的防治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防治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1柏子仁用于养心安神时,其润肠通便的作用就成为副作用。
当归用于活血养血时,其润肠功能导致轻泻或使慢性腹泻加重亦为副作用 。
2毒性作用由于使用中药引起人体功能或器官组织的损害称为毒性反应。
由于接近或超过极量用药而发生的即刻毒性反应称急性中毒反应。
由于长时间用药蓄积后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反应。
毒性反应的发生与中药本身的毒力、用量、用药时间、体质等因素有关。
3过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某些中药也会发生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其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多种多样。
常见的为皮肤荨麻疹、红斑、紫癜等,严重时也会发生疱性剥脱性皮炎危及生命,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致癌作用指某些中药能诱发癌症。
多数人认为中药是比较安全的,但近年研究发现,少数中药也有致癌作用。
实验发现槟榔是具有消积导滞、驱虫行水作用的常用中药,我国云南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南部一些国家的民族有嚼食槟榔的习惯,而槟榔中的水解槟榔碱有致癌作用;据印度等国家调查表明,有嚼食槟榔习惯的人群,常会诱发口腔、食道、胃部肿瘤。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

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背景中药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有时候中药会引发不良反应,给使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为了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制定一份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是必要的。
目标本应急预案的目标是在中药使用过程中及时发现不良反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并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展与恶化。
应急流程1. 监测与记录:- 使用中药的个人应定期对自身体感进行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不寻常的身体反应或不适感,如头痛、恶心、皮肤过敏等。
- 出现不良反应时,应立即记录相关信息,如时间、症状描述等。
2. 停药与联系:- 在发现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中药。
- 如果症状较轻,可以采取自行处理的方式,如饮用大量水、休息等。
- 如果症状较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联系医生或药剂师,并向其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
3. 医疗评估与处理:- 在与医生或药剂师的沟通中,提供详细的症状信息,包括开始使用中药的时间、用药剂量等。
- 医生或药剂师将根据症状信息进行评估,并推荐适当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中药等。
- 根据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或观察。
4. 记录与反馈:- 在完成治疗或观察后,应当记录相关信息,包括治疗过程、效果评估等。
- 反馈治疗结果给医生或药剂师,以供其参考和调整治疗方案。
应急预案的培训与宣传1. 针对使用中药的个人,进行相关应急措施的培训。
包括如何监测身体反应、如何正确停药等内容。
2. 提供中药不良反应应急预案的宣传资料,鼓励使用者了解并掌握应急预案的内容。
总结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使用者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有效的监测、记录、停药、医疗评估与处理等流程,能够及时应对中药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症状。
同时,培训与宣传也是保障预案有效落地的重要环节。
中药煎煮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

中药煎煮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背景中药煎煮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环节之一,但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和不良反应。
为了确保安全、高效地进行中药煎煮,制定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应急预案1. 建立应急预案小组,负责制定、更新和推广中药煎煮反应的应急预案。
2. 定期召开讨论和演练会议,提高相关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 预案内容包括:常见不良反应及其特征、病症及处理方法、相应的应急设备和药品准备等。
流程中药煎煮应急处理流程如下:1. 发现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时,立即停止煎煮过程,并确保人员安全。
2. 根据预案,评估不良反应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3. 如果情况紧急,立即向医疗机构求助,并告知详细信息和处理情况。
4. 根据病症和不良反应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并按要求给予患者。
5. 如果需要,可以设法保存中药样本用于后续分析。
处理方法常见中药煎煮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如下:1. 药物过敏反应:立即停止煎煮过程,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抗过敏药物,如挂水。
2. 中毒反应:停止煎煮过程,清除中毒药物残留,根据病情给予相应解毒药物。
3. 过热煎煮:降低煎煮温度,补充患者体液,如口服葡萄糖滴剂。
4. 少量沉淀:将中药煎汤过滤后再给予患者。
5. 汤剂过浓:调整煎煮时间和火力,稀释药液后再给予患者。
以上仅为常见情况和处理方法,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预案和流程。
总结中药煎煮反应的应急预案、流程及处理方法对确保中药煎煮的安全和有效非常重要。
通过建立预案、培训员工并规范流程,可以有效应对意外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论文: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临床对策【关键词】中草药;不良反应在人们的观念中中药是纯天然的,其药性比较平和,毒副反应也比较少,可长期服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以及有些商家打出“纯中药,纯天然,绝无任何毒副作用”的广告。
其实这都是一些片面、错误地认识,所以很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安全有效,而对其不良反应则往往重视不够,但随着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应该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
1中药不良反应概念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类疾病,改善其生理功能而给予正常剂量的中药所出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2分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2. 1中药的自身因素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除了发挥药理作用的活性物质外,所含的其它成分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比如生物碱类—乌头碱、雷公藤碱、莨菪碱、麻黄碱等,毒理作用主要损害神经系统;苷类—苷元具有毒性,强心苷中的甾体苷类如洋地黄苷,小剂量有强心作用,较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可使心脏骤停及停搏;含氰苷类如银杏、苦杏仁水解后析出氢氰酸能损害并抑制呼吸中枢导致死亡;皂苷类对局部有刺激作用、损害心脏肾脏及溶血作用;黄酮苷刺激胃肠道对肝脏有损害;毒蛋白类—引起呕吐、血尿、惊厥;萜类及内酯类-具有强烈刺激作用,刺激胃肠道,并可引起肝损害;重金属类—腐蚀及刺激作用使体内失去平衡等[1]。
2. 2剂量过大中药药性理论中有“大毒、小毒、无毒”之分,有毒性者应严格掌握用量。
据报道3例擅自给新生儿喂服六神丸,一次剂量少则10粒,多则30粒分别于服药后4、10、5 h内死于呼吸道循环衰竭。
而另1例给新生儿及小儿滥用六神丸,且过量服用致中毒,其中4例死亡。
11例中毒者中年龄3~12 d者7例[2]。
六神丸处方中的蟾酥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毒性较大。
因此,对新生儿应禁用,对小儿应慎用为好,对用药剂量应深人研究并从严掌握。
2. 3疗程过长有的药物应用时间过长,有毒成分在体内蓄积,也会产生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引起汞中毒。
另外根据中医经验,人参虽可益气健脾,但如长期过量服用,亦可引起肠腹胀满,食欲减退,据病例证实,一些患者在长期服用人参后,常出现失眠,易激动等现象,需要停药一段时间才能好转[3]。
2. 4炮制方法不当中药材在使用或用于制剂前,大多需炮制加工,炮制不当或不经炮制可致中药质量不合格,从而发生不良反应。
如大黄,若用于虚劳吐血,内有瘀积,须经炒炭,经炒炭后,泻下的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效果。
若炮制不当,未达到炭化标准,它的止血、止泻作用相对减弱,润肠通便作用相对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产生了不良反应。
再如黄芩,其主要药用成分黄芩苷容易被蛋白酶分解而流失,需用高温熏蒸消灭蛋白酶,但有的经营者为节约成本用水泡,使其药效大量流失而成劣药[4]。
2. 5剂型不当随着中药制剂在临床上大量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问题,十分严重[5]。
有人统计2 732例中药药品不良反应(ADR)个案报道,其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居第l位,共1 156例。
中药注射剂是否提纯,其中的杂质是否去除干净,注射液中微料的污染情况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6]。
有报道对6个厂家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抽检,结果表明有3个厂家的产品,其体外溶血率超过部颁标准[7]。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为主,约占45. 23%,包括全身过敏、皮肤过敏、局部过敏。
临床表现以发热最为常见,常伴有发抖、寒战、高热。
过敏性休克在危重过敏反应中占首位,能引起此类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主要有板蓝根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8]。
2. 6联合用药,配伍禁忌中药合用、中西药多种药物合用,会因药物相互作用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是因为合并用药可因化学成分、pH值改变使得药理性质改变而引发不良反应。
例如,有报道使用青霉素后接着静脉滴注双黄连结果出现高热,继发胃出血、急性脑水肿而死亡。
含有机酸类中药山楂、山茱萸、五味子及制剂山渣丸、乌梅安蛔丸,若与磺胺类西药同时服用,易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从而引起结晶尿、血尿、乃至尿闭、肾功能衰竭[9]。
2. 7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差异很大,如附子的内服常用剂量为3~15 g,有人服用9 g即发生中毒反应,而有人服用120 g亦无不良反应[10]。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的差异,婴幼儿因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年人则因肝肾功能衰退,对某些药物易发生中毒,这些中药对个体的不同影响均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特别注意。
3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对策3. 1加强医师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医师首先要做到辨证论治,对症用药,合理用方,各种中药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过四诊合参,明确病因病机,然后确定治疗方案。
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
3. 2健全中药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广告的审批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管模式;提供充分的药学服务,指导合理、安全、有效、经济用药;大力宣传中药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变中药无毒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传统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使用中药,重视不良反应。
对中药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批,对不负责任的药品广告加大处罚力度,净化药品市场[11]。
3. 3加强现代中药的研究,保证药品的质量药品监督部门应对中药组方、工艺、质检标准、药理、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的研究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严格审查待上市新药,追踪已上市新药,以逐渐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保证药品的质量。
药品的质量是治疗的基础,因此规范中药质量是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保证。
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更要严格控制,确保用药的安全有效。
3. 4逐步规范中药、中成药的使用说明书在药品市场上,许多中药生产企业在说明书上淡化了对药品不良反应的提示。
有相当比例的市民误将药品不良反应理解为药品使用“注意事项”,这和许多生产企业只在药品说明书上标注“注意事项”有关[12]。
管理部门应特别要求生产企业实事求是地写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和禁忌证,给医师提供准确的开药依据。
3. 5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制度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只有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和逐级申报、管理和分析系统,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利用各种预防、诊断和分析手段,充分调动医护人员和患者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识别和防卫能力,使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13]。
3. 6加强中药材在采集、炮制过程的质量监管对中药的监管要从头抓起,从药材的原料开始监测,防止原料中有毒物质超标等能影响后续工艺的因素。
炮制过程的监测要严格执行工厂生产的标准,完善炮制工艺,防止活性物质失活或者生成有毒有害物质,确保药品的质量,从而降低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小结质量良好的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是振兴中医药学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
然而近年来,因使用中药而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致死的临床报道日渐增多,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目前国家已采取成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等措施,以对中药不良反应进行科学的管理、监测和预防。
只有中医药界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努力降低或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安全用药。
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或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1]靳庆霞.理性对待中药不良反应[ J].光明中医, 2009,24(3): 539-540.[2]朱天忠,卢长云.中成药及中药制剂致死浅析[J].中成药,1990, 12(7): 22-23.[3]周践,郭代红,和培红. 142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02, 4(6): 368-371.[4]张晓娟,罗宇芬,杨敏,等.我院2004~2007年22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J].中国药房, 2008, 19(11): 859 -861.[5]李丽,刘日升,周祥富,等. 355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业, 2004, 13(3): 61-62.[6]谢国芬.常用中药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防治体会[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8, 16(10): 790-791.[7]郭丽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95例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3(3): 47-48.[8]谢紫薇. 69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 21(4): 323-325.[9]战伟.中西药联用不良反应例析[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 17(2): 145.[10]邱枫.中药不良反应探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3):152.[11]周勇,田月洁,黄传海,等.山东省4661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8, 5(4): 42-44.[12]朱军,陈富超,陈琴华,等.对中药说明书的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6): 476-478.[13]王定营.我院22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 2008, 19 (8): 62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