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 库(含答案)

合集下载

结构抗震测试题及答案

结构抗震测试题及答案

结构抗震测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震烈度: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受地震影响的程度。

2.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图件)执行。

3、场地土的液化:地震时,由于颗粒间孔隙水的不可压缩性,饱和粉土或砂土无法排出,增加了孔隙水压力,降低了土颗粒的有效垂直压缩应力,使颗粒部分或完全悬浮,土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表现出流化现象。

4.等效剪切波速:若计算深度范围内有多层土层,则根据计算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剪切波速加权平均得到的土层剪切波速即为等效剪切波速。

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特征值6.现场覆盖层厚度: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定义:一般情况下,可取地面到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的距离。

7、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代表值是结构自重(永久荷载)和相关可变荷载的总和。

8.强柱弱梁:结构设计时希望梁先于柱发生破坏,塑性铰先发生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

9、砌体的抗震强度设计值:fae??A.其中,Za是地基土抗震承载力的调整系数,FA是深度和宽度修正后的基础。

fve??nfv,其中fv为非抗震设计的砌体抗剪强度设计值,ζn为砌体抗震抗剪强度的正应力影响系数。

10.剪压比:剪压比为v/fcbh0,是构件截面上平均剪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用以反映构件截面上承受名义剪应力的大小。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1.地震波包括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和仅在地球表面传播的表面波。

体波包括纵波(P)和横波(s),面波分为瑞利波和洛夫波。

对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是表面波。

2、场地类别根据等效剪切波波速和场地覆土层厚度划分为iv类。

3、当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多层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时,当T1>1.4Tg时,在结构δFN的顶部增加附加力,其目的是考虑高振动模式的影响。

4、《抗震规范》规定,对于烈度为8度和9度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烟囱和类似的高耸结构以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等,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总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与防灾》总复习题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习题汇编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多发型)和孤立型(单发型)。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面波5.体波包括纵波(疏密波.压缩波);横波(剪切波)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10倍之多。

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3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板块构造说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方向摇晃,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上下颠簸又产生左右摇晃。

16.面波分为瑞雷波;洛夫波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已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21.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部分消除地基液化沉陷和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

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24.桩基的抗震验算包括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的抗震验算和存在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两大类。

25.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拟静力方法(等效荷载法)和直接动力分析法。

26.工程中求解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近似方法有矩阵迭代法、能量法、等效质量法、顶点位移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与答案最全面与)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题库复习题(与答案最全面与)

【2.1.1】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位于(D )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内的建筑物应考虑抗震设防。

(A) 抗震设防烈度为5~9度(B)抗震设防烈度为5~8度(C)抗震设防烈度为5~10度(D)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2.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使用范围是(A )(A)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B)抗震设防烈度为7~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C)抗震设防震级为6~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D)抗震设防震级为7~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2.2.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的建筑,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物应处于下列何种状态( C )(A)不受损坏(B)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D)严重损坏,需大修后方可继续使用【2.2.2】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建筑,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遭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应( A )。

(A)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B)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D)不致倒塌【2.2.3】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 B )(A)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B)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当遭受7度的地震影响时,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D)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2.4】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大震不到”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 D )(A)当遭受8度的地震影响时,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B)当遭受8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C)当遭遇高于8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经一般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D)当遭遇高于8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2.4.1】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B )(A)【2.4.1】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B)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破坏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C)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一般建筑(D)丁类建筑应属于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2.4.2】建筑物共有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原则中正确的是( D )(A)甲类建筑属于重要的建筑(B)乙类建筑属于较重要的建筑(C)丁类建筑属于一般重要的建筑(D)丁类建筑属于抗震适度设防类建筑【2.4.3】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应划分为下列哪一个类别( B )。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带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带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带答案建筑结构抗震复习题一、判断题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既适用于弹性体系,也可用于弹塑性体系×2.结构的刚心就是地震惯性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3.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4.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竖向荷载加上各可变荷载组合值。

×5.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中距。

×6.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7.横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运动。

√8.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其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9.采用底部剪力法时,突出屋面的屋顶件,由于刚度突变、质量突变,其地震作用的效应乘以增大系数3,此增大部分应向下传递。

×10.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

×11.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12.设防烈度为8度和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13.众值烈度比基本烈度小1.55度,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1.55度×14在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平面凹进的一侧尺寸为其相应宽度的20%时,认为是规则的√1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横波最快,面波次之,纵波最慢。

×16.在同等场地、烈度条件下,钢结构房屋的震害较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震害要严重。

×17.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越大,抗震性能越好。

18.场地特征周期与场地类别和地震分组有关。

×19.受压构件的位移延性将随轴压比的增加而减小。

√20.选择结构的自振周期应尽可能接近场地卓越周期。

×21.根据液化指数,将液化等级分为三个等级。

√×22.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23.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

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 库(含答案)

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 库(含答案)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孤立型地震)、(主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5.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P5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构造说)。

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

16.面波分为(瑞雷波 R波)和(洛夫波 L波)。

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度试验判别)。

21. 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和(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详见书P17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复习题及答案word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复习题及答案word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复习题及答案w o r d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一、名词解释1震级:按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确定的等级标准。

2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3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五十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又叫偶遇烈度。

4设防烈度:就是基本烈度。

同上。

5多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6罕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7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

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8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9震源:震动的发源处10地震波:由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地震能量的波叫地震波。

11地震烈度表:评定地震烈度大小的标准和尺度。

(采用1~12共12个等级划分的地震烈度表)12抗震设防措施: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13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常见的有:圈梁、防震缝等。

14沙土液化: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沙土,其性质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致使它的表现具有类似液体的特征,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沙土液化。

P5515剪切波速:是指震动横波在土内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

16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等因素,按有关规定对建设场地所做的分类。

《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资料(全面)

《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资料(全面)
A、甲类B、乙类C、丙类D、丁类
25、有感地震是里氏地震等级为MB的地震。
A、< 2 B、2~4 C、>5 D、>7
26、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为___A___Km。
A、<60 B、60~300 C、>300 D、>350
27、下列措施中,能起到轻结构重量
三.名词解释
1、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
2、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3、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
4、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
因T1=0.467s<1.4Tg=1.4x0.4=0.56s,则 n=0,由式(2-129)得
(5)用式(2-130)计算各层层间剪力Vi(图2-22b)
2、柱的抗震设计,详细相关参考资料答案可参考书本P116(例题3-1)
例:框架柱抗震设计。已知某框架中柱,抗震等级二级。轴向压力组合设计值N=2710kN,柱端组合弯矩设计值分别为 和 。梁端组合弯矩设计值之和 ,选用柱截面500mmX600mm,采用对称配筋,经配筋计算后每侧 。梁截面300mmx750mm,层高4.2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主筋Ⅱ级HRB335钢筋,箍筋Ⅰ级HPB235钢筋。
8、简述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方法。
答:判别方法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凡经初步判定为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影响,则可以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判别。具体方法见教材P14-16
五、计算题
1、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各层水平地震作用。详细相关参考资料答案可参考书本P56(例题2-5)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建筑结构抗震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震级:按地震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大小确定的等级标准。

2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3基本烈度:一个地区未来五十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又叫偶遇烈度。

4设防烈度:就是基本烈度。

同上。

5多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6罕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2%~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1600~250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

7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

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8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9震源:震动的发源处10地震波:由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地震能量的波叫地震波。

11地震烈度表:评定地震烈度大小的标准和尺度。

(采用1~12共12个等级划分的地震烈度表)12抗震设防措施:就是为达到抗震效果,在工程建设时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抗震设施。

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13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常见的有:圈梁、防震缝等。

14沙土液化: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沙土,其性质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致使它的表现具有类似液体的特征,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沙土液化。

P5515剪切波速:是指震动横波在土内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

16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等因素,按有关规定对建设场地所做的分类。

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对基岩地震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

(分为四类)16建筑场地:指建筑物所在地,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区域范围,范围不应太小,一般不小于0.5Km217特征周期:是指抗震设计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反应地震震级、震中距和场地类型等因素的下降段起始点对应的周期值,简称特征周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程结构抗震与防灾》复习题一、填空题1.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2.地震按地震序列可划分为(孤立型地震)、(主震型地震)和(震群型地震)。

3.地震按震源深浅不同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4.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

5.体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6.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的传播速度(快)。

7.造成建筑物和地表的破坏主要以(面波)为主。

8.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等反映。

9.震级相差一级,能量就要相差(32)倍之多。

P510.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高)。

11.建筑的设计特征周期应根据其所在地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来确定。

12.设计地震分组共分(三)组,用以体现(震级)和(震中距)的影响。

13.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

14.关于构造地震的成因主要有(断层说)和(板块构造说)。

15.地震现象表明,纵波使建筑物产生(垂直振动),剪切波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振动),而面波使建筑物既产生(垂直振动)又产生(水平振动)。

16.面波分为(瑞雷波 R波)和(洛夫波 L波)。

17.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18.《规范》按场地上建筑物的震害轻重程度把建筑场地划分为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19.我国《抗震规范》指出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0.饱和砂土液化的判别分分为两步进行,即(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度试验判别)。

21. 可液化地基的抗震措施有(选择合适的基础埋置深度)、(调整基础底面积,减小基础偏心)和(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详见书P1722.场地液化的危害程度通过(液化等级)来反映。

23.场地的液化等级根据(液化指数)来划分。

24.桩基的抗震验算包括(非液化土中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和(液化土层的低承台桩基抗震验算)两大类。

25.目前,工程中求解结构地震反应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即(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6.工程中求解自振频率和振型的近似方法有(能量法)、(折算质量法)、(顶点位移法)、(矩阵迭代法)。

27.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引起扭转的原因主要有(地震时地面各点的运动存在着相位差)和(结构本身不对称,即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两个。

28.建筑结构抗震验算包括(截面抗震验算)和(抗震变形验算)。

29.结构的变形验算包括(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变形验算)和(罕遇地震作用下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

30.一幢房屋的动力性能基本上取决于它的(建筑布局)和(结构布置)。

31.结构延性和耗能的大小,决定于构件的(破坏形态)及其(塑化过程)。

32.(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

33.选择结构体系,要考虑(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取值)的关系。

34.选择结构体系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结构构件)及(抗震结构体系)。

35.地震区的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等设计原则。

36.在工程手算方法中,常采用(反弯点法)和(D值法)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的分析。

37.竖向荷载下框架内力近似计算可采用(分层法)和(弯矩二次分配法)。

38.影响梁截面延性的主要因素有(梁截面尺寸)、(纵向钢筋配筋率)、(剪压比)、(配箍率)、(钢筋强度等级)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

39.影响框架柱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剪跨比)、(轴压比)、(配箍特征值)、(混凝土强度)等。

40.轴压比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41. 框架节点破坏的主要形式是(钢筋锚固破坏)和(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

42.影响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柱轴向力)、(直交梁约束)、(混凝土强度)和(节点配箍情况)等。

43.梁筋的锚固方式一般有(直线锚固)和(弯曲锚固)两种。

44.框架结构最佳的抗震机制是(总体机制)。

45.框架节点的抗震设计包括(节点构造)和(节点核心区受剪承载力验算)两方面的内容。

4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抗震墙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及(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

47.楼层地震剪力在同一层各墙体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楼盖整体刚度)和(每片墙体的层间抗侧力等效刚度)。

48.楼盖的水平刚度,一般取决于(楼盖的结构类型)和(楼盖的宽长比)。

49.(防止倒塌)是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设计的重要问题。

50.底部框架-抗震墙砖房形成了(二道防线)的结构体系。

51.防止砌体结构房屋的倒塌主要是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钢筋混凝土圈梁)等抗震措施方面着手。

52.结构的变形缝有(伸缩缝)、(沉降缝)和(温度缝)。

53.高层钢结构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纯框架体系)、(筒体体系)、(框架支撑体系)或(框架剪力墙体系)。

54.框架体系的抗侧力能力主要决定于(梁柱构件)和(节点)的强度与延性。

55.框架体系的节点常采用(刚接)节点。

56.框架-支撑体系的支撑类型有(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

57.筒体结构体系可分为(框架筒)、(桁架筒)、(筒中筒)及(束筒)等体系。

58.防止板件失稳的有效方法是限制它的(高厚比)。

59.支撑构件的性能与杆件的(长细比)、(截面形状)、(板件宽厚比)、(端部支撑条件)、(杆件初始缺陷)和(刚才性能)等因素有关。

60.常用的剪力墙板有(钢筋混凝土剪力墙)、(钢板剪力墙)和(配筋砌块剪力墙)等。

61. 框架梁与柱的连接宜采用(柱贯通)型。

62.抗震设防时,柱的拼接应位于()以外,并按()设计。

63.高层钢结构的柱脚分(埋入式柱脚)、(外包式柱脚)和(外露式柱脚)3种。

64.屋盖体系中,应尽可能选用(有撑)屋盖。

65.在单层厂房中,柱底至室内地坪以上500mm范围内和阶形柱的上柱宜采用(矩形)截面。

66.柱间支撑是(保证厂房纵向刚度)和(抵抗纵向地震作用)的重要抗侧力构件。

67.结构减震控制根据是否需要外部能源输入分为(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被动控制)和(混合控制)。

68.隔震系统一般由(上部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与(基础)等部分组成。

69.隔震支座布置时应力求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一致。

70.隔震结构的抗震计算一般采用(时程分析法)法,对砌体结构及其基本周期相当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法。

71.耗能减震装置根据耗能器耗能的依赖性可分为(位移相关型)和(速度相关型)等。

二.判断改错题1.构造地震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2.体波可以在地球内部和外部传播。

(×)3.横波向外传播时,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

(√)4.地震现象表明,横波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5.一般来说,离震中愈近,地震影响愈大,地震烈度愈小。

(×)6.纵波的特点是周期较长,振幅较大。

(×)7.横波只能在固体内传播。

(√)8.对应于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烈度也只有一个。

(×)9. 震害表明,坚硬地基上,柔性结构一般表现较好,而刚性结构有的表现较差。

(√)10.一般来讲,震害随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增加而减轻。

(×)11.地震作用对软土的承载力影响较小,土越软,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就越小。

(×)12.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小于地基土的静承载力。

(×)13.结构的自振周期随其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刚度的增加而加大。

(×)14.一般而言,房屋愈高,所受到的地震力和倾覆力矩愈大,破坏的可能性也愈大。

(√)15.建筑物的高宽比越大,地震作用下的侧移越大,地震引起的倾覆作用越严重。

(√)16.一般而言,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对结构中重要构件的延性要求,低于对结构总体的延性要求;对构件中关键杆件或部位的延性要求,又低于对整个结构的延性要求。

(×)17.弯曲构件的延性远远小于剪切构件的延性。

(×)18.在同等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结构类型,其次要抗侧力构件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

(√)19.在进行梁端弯矩调幅时,可先进行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的梁端弯矩组合后再进行调幅。

(×)20.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可以先浇柱,后砌墙。

(×)21.构造柱必须单独设置基础。

(×)22.地震时内框架房屋的震害要比全框架结构房屋严重,比多层砖房要轻。

(×)23.中心支撑与偏心支撑相比具有较大的延性。

(×)24.耗能梁段的屈服强度越高,屈服后的延性越好,耗能能力越大。

(×)三.名词解释1、地震序列: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在同一震源区的一系列大小不同的地震,且其发震机制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有共同的发震构造的一组地震总称地震序列。

2、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3、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按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而定的等级4、地震烈度:表示地震时一定地点地面振动强弱程度的尺度;5、基本烈度:指在设计基准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6、震源深度:震源至地面的垂直距离7、震中距: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8、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9、极震区:震中附近的地面振动最剧烈,也是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叫极震区;10、等震线:地面上破坏程度相同或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11、抗震设防:指对建筑物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已达到抗震的效果;12、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13、多遇地震:指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即众值烈度的地震14、罕遇地震:50年期限内相应的超越概率约为2%~3%,即大震烈度的地震15、结构地震作用效应:指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瞬时内力、应力应变、位移变形及运动加速度、速度等;16、结构的地震反应:地震引起的结构运动17、单质点体系:指可以将结构参与振动的全部质量集中于一点,用无重量的弹性直杆支承于地面上的体系;18、地震系数: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19、动力系数: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的比值20、地震影响系数:地震系数与动力系数的乘积21、标准反应谱曲线: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和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22、振型分解法:以结构的各阶振型为广义坐标分别求出对应的结构地震反应,然后将对应于各阶振型的结构反应相组合,以确定结构地震内力和变形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