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学习之前,大家先想想,当我们提到“家”这个字的时候,你们心中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和感受?生 1:我会想到温暖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
生 2:我想到的是妈妈做的可口饭菜。
师:很好,大家心中的“家”都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完了课文,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文中的字词。
谁来说说“项脊轩”的“脊”字怎么理解?生 3:我觉得“脊”应该是指房屋的脊梁,也就是房梁。
师:不错,理解得很准确。
那“借书满架”中的“借”是我们现在说的“借进”的意思吗?生 4:不是,这里的“借”应该是“堆积”的意思。
师:非常好,大家对字词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
接下来,我们整体感知一下这篇文章。
谁能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写了什么?生 5:文章写了作者居住的项脊轩的环境,还有在轩中发生的一些事情。
师:说得不错,但还不够全面。
这篇文章以项脊轩为线索,不仅写了轩的变迁,还通过回忆往事,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岁月变迁的感慨。
师:那我们先来看一看项脊轩的环境。
作者是怎么描写的?生6:“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从这里可以看出项脊轩很小很破旧。
师:对,那面对这样的环境,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生 7:我觉得作者没有抱怨,反而有要改造它的决心。
师:很好,从哪里能看出来?生 8:“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师:没错,经过作者的一番修葺,项脊轩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在这个小小的轩中,作者都回忆了哪些人和事呢?生9:回忆了他的母亲,通过老妪的转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师:分析得很到位。
还有呢?生 10:还回忆了祖母,祖母拿着象笏对作者说“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现出祖母对作者的期望。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项脊轩志》课堂实录》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师:今天,就由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归有光散文《项脊轩志》第二课时的学习。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师:上节课我们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重点解决了本课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掌握情况。
白板上有六个句子,请六位同学来翻译,先读出来,再翻译。
生: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师:顾有“回头看”的意思,在这里,因屋子狭小,顾视可译为“环视四周”生:每次移动书桌,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置的地方师:非常好,谁来尝试下一个。
生: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可以译为“庭院中,一开始是篱笆,后来成为了墙,总共变化了两次”。
师:翻译得很好,下一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生:我自从十五岁开始在轩中读书。
师:翻译的很准确。
“读书轩中”是一个特殊句式,“读书于轩中”生:比去,以手阖门......“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师:好的。
下一句“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生:为何整天默默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师:对,“大类”是很像的意思,下一句“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认”生:我关着窗子,居住在里面,时间久了,可以根据脚步声来辨别来的人是谁师;很好。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还不错,下面我们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略去)。
师:我们常说诗有事眼,文也有文眼。
请同学门用横线划出来,即能集中体现作者对项脊轩情感的句子?生:约一两分钟以后,学生大部分一齐喊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师:同学们找的很准,请大家在空白地方标注“文眼”二字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那么作者究竟写了哪些可喜可悲之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哪些是可喜之事,哪些又是可悲之事呢,请用四字短语概括。
生:学生小组热烈讨论5生:我想到的是这几个“诸父异爨”,还有一个是“逢火四次”,就是他居住的项脊轩被大火烧了师:尝试浓缩为四个字生:四遭大火师:好的,找了两处,都很准确。
高中语文《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导入:上个星期,我们刚刚举行了一场演讲比赛,还记得演讲主题吗?(生应)读书与生命价值。
师:说到生命价值,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读书?生1: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笑):太高大上了。
(指生2)你呢?说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生2:别人在读书,我也读书,就是为了找到好工作。
师: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生2;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师:是的,好好读书,为了我们3年一次的高考。
500多年前,归有光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和我们一样,也还只是一个学生。
不同的是,我们参加高考,归有光要参加的是――(生应)会考。
师:在古代,首先要参加的是童试,童试通过之后是秀才。
然后到省里参加乡试,通过之后是举人。
再到京城参加会试,通过之后叫贡士。
最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通过之后叫进士,才有可能授予官职。
师:为了这个目标,归有光在项脊轩用心苦读。
项脊轩,这地方怎么样?(生应)又小,又破,又暗。
师:何以见得小?(生读)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方丈”,古今异义,一丈见方。
因为小,下雨容易把书打湿,所以要移开书桌。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四处看看,没有可以放桌子的地方。
项脊轩确实小。
那么,破呢,何以见得?(生读)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师:这三句中,你认为哪个字最能说明破?生3:渗漉。
师:哪个字?生3:注。
师:为什么?生3:房子太破了,雨就像倒下来一样。
师:如果我说,雨泽下滴呢?生3: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生3:滴是一滴滴,很小的样子,说明破洞不大。
师:是的,一个“注”字,简洁具体地点出了项脊轩百年之后的“破”。
说到小,文章还有一段,(投影: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我读一遍,请大家思考,你从什么细节里读出了“小”?(师读解)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异爨就是分家的意思。
“爨”字,注意一下写法。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今异义,到处。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引言《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吴克明所著的一本散文集,以描写普通人物和日常生活为主题,形象地展现了明代社会的风貌。
本文是根据一堂课的实录,记录了学生们对《项脊轩志》的研讨与分析,旨在通过课堂的交流,深入挖掘出这本文集的精髓和价值。
第一节:学生研讨分析篇章结构学生A:我觉得《项脊轩志》中的篇章结构非常精巧,可以分为「经一」和「经二」两个部分。
在「经一」中,作者通过讲述普通人的生活琐事,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底层人物形象。
而「经二」则将焦点转向了些许有才华的人物,并通过对他们的个人经历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
学生B:我同意你的观点。
在「经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吴克明用鲜明的笔触勾勒了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他们无法摆脱贫困,却也能在琐碎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
这种描写不仅增添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同时也为读者展示了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学生C:我认为「经二」更加引人入胜。
通过对一些有才华的人物的描写,吴克明展示了明代文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地位的变化。
这些人物虽然有着才华,但他们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这种对于弱势群体的描写很感人。
探讨主题与意义学生D:在我看来,《项脊轩志》的主要主题之一是关于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普通人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无奈。
他们或许有着不同的境遇和人生经历,但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懂得在平凡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学生E:我赞同你的看法。
另外,我觉得《项脊轩志》还呈现了一个反思现实的角度。
通过对底层人物和有才华人物的描写,吴克明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不公和现实的残酷。
这种反思引发了读者对社会的思考和对当下生活的反思。
解读人物形象学生F:我特别喜欢文集中的「项脊轩」这个人物形象。
吴克明通过对他的描写,折射出了底层文人的聪明才智和对于命运的憧憬。
他虽然身处贫穷,但却并不消沉,一直保持着对未来的希望。
学生G:我也认为「项脊轩」是这本书中最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 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课堂导入][师]文贵情真,而要以真情打动读者,千万次的竭力呼唤,不及一次真实的体验。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于表达真情实感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完美的典范。
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品读这篇发自心灵深处的至情散文。
[抽查预习][师]请几位同学给大家解决一下老师课件上的题目。
[生1]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名词作状语[生2]妪每谓余曰每:经常)[生3]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处处[生4]吾妻归宁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生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明月半墙:农历十五明月(照亮)半截墙壁[研读文章][师]大家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错,复习工作很到位。
经过昨天一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这篇课文已经很熟悉了。
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导学案上思——自学思考的内容。
[师]请四位同学给大家说一下文章开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写他的书斋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的?[生1]写项脊轩的小:旧称“阁子”,“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生2]写旧:直接点明是。
“百年老屋”;[生3]写破漏:“尘泥渗确,雨泽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则又见其小;[生4]写阴暗;“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师]那作者对这样的书斋,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呢?[生1]作者并没有嫌弃它,鄙薄它,[生2]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师]文中写到这样的项脊轩有经过修葺,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怎样了?[生1]变得不漏、不暗了。
辟,开。
垣墙周庭,在院子周围筑起了墙。
[生2]庭院里又种植了兰、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栏楯,“亦遂增胜”,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生]齐: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泛指声音。
大家将这个成语积累在笔记本上。
[合作探究][师]作者善于选取平凡场景和家庭生活小事,借助细节描写,来寄托自己的深情。
[师]那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平凡场景和生活琐事,又抓住了哪些细节来抒写心中悲情的?请同学们结合下面问题,用10分钟时间来讨论交流。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上课铃响,同学们迅速回到座位上,教室安静下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文——《项脊轩志》。
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心目中温暖的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
同学甲:“有爸爸妈妈的关心,有美味的饭菜。
”同学乙:“有舒适的房间,能让我自由自在地玩耍。
”老师微笑着点头:“大家说得都很好。
那我们来看看作者归有光笔下的家是什么样的。
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开始朗读,教室里响起朗朗读书声。
朗读结束后,老师:“现在,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文中的生字词。
谁来说说‘垣墙周庭’的‘垣’是什么意思?”同学丙举手回答:“垣,是墙的意思。
”老师:“回答正确,很棒!那‘迨诸父异爨’的‘迨’呢?”同学丁:“迨,是等到的意思。
”老师:“不错,看来大家预习得很认真。
接下来,我们逐段来分析课文。
先看第一段,作者说‘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这里介绍了项脊轩的来历。
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是旧南阁子呢?”同学们陷入思考,片刻后有同学举手。
同学戊:“可能是为了突出它的陈旧,也为后面的修缮做铺垫。
”老师:“很好,有道理。
那‘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又说明了什么?”同学己:“说明项脊轩很小。
”老师:“对,虽然小,但是经过作者的一番修缮,‘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变得怎么样了?”同学们齐声回答:“变得明亮、舒适了。
”老师:“没错。
那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心情如何呢?我们接着看第二段。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从这些描写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境?”同学庚:“能感受到作者的悠然自得。
”老师:“很好。
可是,作者也写到‘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这又反映了怎样的家庭状况?”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
同学辛:“说明家庭不和睦,分崩离析。
”老师:“对,这种变化让作者感到很悲伤。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导读:《项脊轩志》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翻译全文,掌握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
2、体会文章感情,学习这种感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3、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1、照课文段落分段到组翻译原文,并完成课后字词的练习。
2、第一课时后布置学生仿造课文写法写一个表现亲情的片断。
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补充课文注:项脊轩是归有光书斋名,因其远祖曾居项脊泾,故自号”项脊生”,名斋”项脊轩”.含念宗追远之意.“志”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归有光自幼苦读,八岁能文,然科举不顺,35岁才中举人,其后连考九次进士,60岁方中,又因名次靠后,不为重用,多任州县小官.归有光一生大半时间在家乡度过,幼年丧母,23岁娶妻魏氏,27岁时妻病逝.其一生经历坎坷,所遭惨恻.归有光散文取法唐宋八大家,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因此后人把他与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
黄宗羲称其散文“明文第一”时人誉之“今之欧阳修”。
二、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与默读结合,读的时候要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有无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独立研判印发的译文,比较括号内以及个人翻译的得失。
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原文较长,这里不赘述。
印发的译文可能是学生翻译的原文)四、教师结合译文简介直译、意译的方法。
五、指出证明文中部分实词(顾、胜、cuan、逾、先、比、朝、殆、书、手)的多义性和特殊用法,并完成课后第三、四练习题。
(说明:本课排在粤教版新课程教材的第二模块文言文单元之首,所以教师作如是处理,就如何翻译文言文作了系统介绍)第二课时一、简单导入。
二、师:上节课里同学们读通了全文,从文中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看,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有一句话起着过渡作用,同学们看看是哪句话呢?生很快找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三、分析讨论第一段师:作者笔下,第一段里有哪些可喜之事?生杂然相答,有“杂植兰桂。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 “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生2:考。
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
“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2:不行。
“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
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
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
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
(众生笑)师:哪一个男人?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此问妙极。
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 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我给大家三个数字,“一、二、三”,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这三个数字各加上几个字,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用“一二三”三个数字来概括课文内容,可谓抓住了要点,而且这个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当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但语气会不会太肯定文章的基本内容只能这样概括吗生1: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
(只能有这样一种说法吗这种答案跟教师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否太切近了 -师:哪两种情感哪三位亲人(因为书房是重点,所以这里且先放过了。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多有定论,而三位亲人身上大有可挖掘之处。
)生1:两种情感,一喜一悲;三位亲人,先妣、先大母、妻子。
师:“妣”是谁“大母”又指谁生2:“妣”是指已故的母亲。
师:那已故的父亲叫什么生2:考。
有个成语叫做“如丧考妣”。
“大母”就是祖母。
师:为什么在“妣”和“大母”的前面加上“先”字生2:对死者的尊称。
师:写作本文时,归有光的妻子去世了没有生2:去世了。
师:那能否在妻前面加上“先”字,称之为“先妻”生2:不行。
“先”是对死去的长辈的尊称,妻子是平辈,应称“亡妻”。
师:嗯,是应叫亡妻。
三位亲人是先妣,先大母和亡妻。
文章的基本内容概括全了吗(此处落实有关古代文学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点,目标虽小却很重要。
教师巧妙地加以落实,有钱梦龙《愚公移山》之风。
)生3:还有,一个男人。
(众生笑)师:哪一个男人生3:作者归有光。
师: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者”,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此问妙极。
更妙的是先赋予它有价值的批语,又不急着解决。
一来没有影响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二来又为后面的内容带来一点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期待心理。
在公开课上,学生这种下意识的调侃很容易给执教者带来不快和不安,而江老师却迅速地把这种意外变成没有预设的精彩,文化积淀之深与应变能力之强可见一斑!)(生3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放在后面解决。
先请自由朗读“一间书房”部分,思考这是一间怎样的书房。
生4:狭小。
师:从哪里看出它很狭小生4: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师:何谓方丈生5:就是一丈见方的意思,说明它面积小。
师:“方丈”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佛寺的最高领导人。
为什么叫他方丈呢因为他的办公室和寝室面积不过一丈见方。
这也算是借代的修辞方法。
大家明白了归有光为什么他的书房命名为项脊轩了吗不妨大家先摸摸自己的项脊。
(从对方丈的解释来感受书房的狭小。
)生6:“项脊”说明房子窄小。
生7:“项脊”是脊梁骨的一部分,以此命名,说明归有光有人生大志。
,师:“项脊轩”是作者在昆山时的书斋名,以此为名,评论界有这样几种看法。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含有怀远追宗之意。
同时,“项脊”二字,含有脊梁的意思,作者自号“项脊生”,也可理解为归有光要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成为家族中顶天立地的脊梁骨的人生理想。
(书斋名为“项脊”的确含有深意。
教师在小结时给出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供学生参考,既有知识含量,又体现了对学生独特见解的尊重,这种做法很好。
自号“项脊生”当有更深的含意,而这种志向与后文他与三位亲人的关系,与“正文”“补记”间不同的情意文风,与一个真男人的伤痛、豁达都有很大的关系--既我所谓的“文化语境”,如果能略略讲解,对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
)师:这间书房除了狭小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特点吗生8:还有“旧”、“破”、“漏”、“阴暗”等特点。
师:这样一间又小又旧又破又漏又阴暗的书房,作者嫌弃它吗(以“作者嫌弃它吗”一问将学生的视线由书房转向房中人,转而关注人物的志向、情感,这一问很好。
)生9:不嫌弃。
师:从何处看出来生9:作者对它进行了“稍为修葺”。
师:你上来把“修葺”两个字写一下。
师:修葺后的项脊轩有了什么变化生10:(室)不上漏,洞然,显得很清幽,很有情调。
(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这个问题匆匆结束了,简洁则简洁矣,然而情味也失却不少。
)师:你最喜欢第一段中的哪几句话(这应该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文本的独到理解,也可以在不同答案的交流中增加对文本的鉴赏乐趣。
但从下文的学生回答来看,教师又一次作了简单处理。
仅这一句写得美吗这一句美在哪里教师的答案是“动静结合,特别清雅”,这太笼统了,显然学生的体验没有因此而加深。
)生10:我很喜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几句,写得很美。
师:我也很喜欢这几句话。
(师背)动静结合,特别清雅。
我们把它背起来。
师:“万籁有声”是什么意思生11(翻词典):指自然界发出的一切声响都能听到。
师:这里是写环境幽静还是喧嚣呢生11:当然是写环境幽静。
师:哪能否换成“万籁俱寂”生12:“万籁有声”是写作者凝神专思时书斋里静得连最细微的声音也能听到。
以有声写无声,这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以声衬“静”。
而这种静是有灵气的“幽静”,而不是一片“死寂”。
师:好,好。
“万籁有声”是静而有灵气,“万籁俱寂”是一片“死寂”。
真可谓“此时有声胜无声”啊。
(此处用“万籁有声”与“万籁俱寂”相比用,强调二者具有不同的情味,更突出作者对书斋的喜爱之情。
这种基于语用的分析非常精彩,只可惜在当前的文言文中太少见了,此处可谓凤毛角。
)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能否用几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潜心读书时的心情BDm!生13:闲适。
生14:轻松自在。
生15:怡然自乐。
}生16:一个字,喜。
师:在这样的一间书房里潜心读书,是可喜的,但是一个人独坐书房,想起阴阳两隔的亲人又是何其悲痛啊。
在三位亲人当中,母亲是最早离我而去的。
请你把写先妣也就是写母亲的片段读一下。
(此处教师的引导语将教学内容由主人公情感的“喜”过渡到“悲”,将对描写对象的注意由“物”引到人。
简洁而不失巧妙。
)(生17读课文)师:读得不错,投入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老妪”、“呱呱而泣”的读音。
千万别把“呱呱(g ūgū)”念成“呱呱(guāguā)”,哪可不是小孩子的哭声,而是青蛙王子的叫声。
“老妪”在我家是干什么的}生18:是奶妈。
文中说:“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其中的“乳”便是喂奶的意思。
老妪是当过归家两代人的奶妈。
师:先妣是怎样的一个人请根据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生19:先妣首先是一位慈母,她半夜还要起床问孩子冷吗、饿吗;其次是一位好心肠得主子。
老妪仅是一个奶妈,先妣却“抚之甚厚”,还有,“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句,非常感人,一个下人居然能记住主子立过的地方,而且还每每提及,可见先妣在她心中的地位,可见她是多么感激先妣对她的恩德。
师:说得很好。
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20:通过写老妪来侧面烘托先妣的形象的地方还有“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一处,“我”泣不成声可以理解,“妪也泣”实属难得,归有光的母亲实在是太好了。
生21:我想提一个问题,归有光的母亲为什么不同她的女儿住在一起呢她是不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众笑)师:哦,你是对这位慈母抱怀疑态度。
归有光的母亲有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我不知道。
但是我手头有一份材料,说的是归有光的母亲一生有八个孩子,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
她可能实在照顾不了这个女儿,但是她对没在身边的孩子仍牵肠挂肚,怕她冻坏了,饿着了,半夜三更还起来问寒问暖,“儿寒乎欲食乎”虽仅一言半语,却纯是慈母心肠啊。
师:下面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我们继续探讨,归有光为什么不直接去写他母亲的音容笑貌,而要通过老妪之口呢(这个问题和前面学生所提的“重男轻女”说一样,都属于读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揣度古人时产生的疑问,都是朴素而自然的。
这个实录常常因了这些朴素而精彩的问题而增色不少。
)(古人文章“求真尚实”,以自然不事雕琢为上。
所以这些虽是日常琐事,但由于记真事,抒真感,备受推崇,这与我们这个民族传统的审美观念有关。
)生22:作者幼年丧母,有些儿时往事无法记清了,所以借老奶妈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实,亲切而感人。
师:还有就是同学们已经说到了的。
既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更是一位善良的女主人。
虽然归有光记不起母亲的音容笑貌,但母亲在他心中永远是最美丽的。
清人林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让我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把这一片段齐读一遍。
(看到此处,不禁想起李镇西执教的《冬天》,同是写生活琐事的高手,归之《项脊轩志》与朱之《冬天》有异曲同工之妙。
镇西的课堂因了那个女生在别人的故事读出自己的泪水而让人铭记,此处所引材料“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也指《项脊轩志》一文在自由阅读时有同样催人泪下的效果。
只可惜本实录这一环节处理得虽简洁却也过于理性了。
)师:先妣是一位慈爱的母亲,那么先大母呢,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最感动你的地方,用现代汉语转述一遍,说说你为何深受感动生23:我找的是“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祖母有一天来看我,对我说:“我的儿啊,很久都没看到你的身影,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房间里,太像一个女孩子了。
”祖母的话既有对孙子的疼爱,又带着对孙子的表扬,语气亲切自然,表现了慈爱的长者对小辈的怜爱。
生24:我找的是“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句话是说,祖母关门而去,喃喃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人考取功名了,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老奶奶对孙子的功成名就充满着希望。
师:真的很感人。
请问能否把“阖”字改成“关”字还有这话为什么不当着孙子的面讲生25:不能把“阖”字改成“关”字,“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说明祖母怕打扰孙子用功。
这话不当着孙子的面讲是因为怕给孙子太大的压力,孙子已经很用功了。
师:看样子,老祖母还深通教育学。
生26:我觉得写老祖母喃喃自语,更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这个学生的发言实在是太好了。
作者如再世转生,当引以为知音。
)师:说得太好了。
还有哪些感动你的地方生27:我找的是“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不一会儿功夫,老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的上的。
”这一句话进一步表露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和鼓励。
师:平平常常的几个场面,平平常常的几句说话,平平常常的几个个动作,就把老祖母对孙儿极其疼爱、关怀的感情,写得淋漓尽致。
提一个问题,文中为何只写祖母来来去去,不写作者自己半句话(“为何不写作者自己半句话”这个问题实在非常好,而下文学生的回答显然不能尽意,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一下青年归有光那一刻的心情,当是百味俱全,精彩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