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离骚节选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

苏教版《离骚》(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3 .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一、对联导入天问千声悲故国, 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二、读《离骚》1、听朗读正音2、自由朗读读顺3、接龙朗读,读清三、说《离骚》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

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

(投影)“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

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

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

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

大声朗读,读好。

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

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

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

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

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

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教案标题:《离骚节选》苏教版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离骚节选》的背景和作者苏轼。

2. 理解《离骚节选》的主题和意义。

3. 分析《离骚节选》中的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介绍《离骚节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是苏轼,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

2. 提问:你们对苏轼和《离骚节选》有了解吗?二、学习背景知识(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查找并分享苏轼和《离骚节选》的相关信息。

2.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三、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段阅读:将《离骚节选》分成若干段落,让学生轮流朗读每一段,并理解每段的大意。

2. 提问:根据学生的理解,提问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四、诗意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解释诗意表达:引导学生分析《离骚节选》中的诗意表达,如比喻、夸张、对比等。

2. 举例说明:以具体的诗句为例,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五、文学鉴赏(15分钟)1. 分析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离骚节选》的主题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 提问:诗歌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离骚节选》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辅助工具:1. 《离骚节选》的教材或诗歌文本。

2. 学生分组的资料收集工具。

3. 诗歌鉴赏的参考材料和解析。

教学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的资料汇报和讨论表现。

2. 学生对《离骚节选》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和参与度。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离骚》教案苏教版必修

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读准节奏,读出情感1、屈原:名,字,时期国政治家、诗人。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诗体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离骚》、《》、《》、《》、《招魂》等。

有深远的影响。

屈原生平:出身贵族,学识渊博——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信而被疑,忠而被谤——辗转沅湘,自沉罗江。

屈原学识渊博,“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

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

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所以在屈原投江自尽的日子,民间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离骚(节选)》97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离骚(节选)》97

《离骚》教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了解“骚体诗”的主要特点,理解《离骚》中对比、象征手法的作用,背诵部分章节内容。

3分析并感悟作者在诗中展现出来的满腔爱国热情。

【重点和难点】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的丰富内涵,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活用现象、通假字及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然后做到正确朗读。

【知识链接】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其特点是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

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9离骚(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9离骚(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4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离骚》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离骚》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离骚》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辅助以图表和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觉得这部分的内容学生们掌握得比较好,他们在后续的案例分析中也能够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也能够深入地探讨这些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我觉得这个环节的设计比较成功,它让学生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讨论比较热烈,而有些小组则显得有些冷清。这可能与我分组的方式和对小组讨论的引导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分组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同时,我也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的引导,提出更具挑战性和引导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可以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座位和适当的书写工具,以便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充分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可以准备展示板或白板,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展示和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多媒体演示和播放相关资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高中语文9离骚(节选)》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他们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离骚》节选(新教案)

《离骚》节选(新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离骚》节选(新教案)教学科目:语文年级:高中课时:5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离骚》节选部分;(2)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离骚》;(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离骚》节选的朗读与背诵,诗歌主题的理解,艺术特色的分析;难点:《离骚》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以及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意境;2. 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提高课堂参与度;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离骚》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屈原;2. 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字词难题;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4. 学生背诵诗歌,教师检查;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收获,教师点评;2. 分析《离骚》的主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3. 探讨《离骚》中的比兴手法,如象征、隐喻等;4.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1.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教师点评;2. 针对《离骚》中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3. 学生朗读诗歌,巩固记忆;第四课时:1. 学生分享课后作业的收获,教师点评;2. 课堂讨论:如何更好地欣赏古典诗歌;3. 学生分组展示,分享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及欣赏角度;5. 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课时:1.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教师点评;2.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4. 布置课后作业,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

(苏教版)离骚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离骚》的第一、二、三章,包括诗歌的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通过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离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离骚》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的解读。

难点:《离骚》中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屈原的生平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屈原及其作品《离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材解析:引导学生学习《离骚》的第一、二、三章,解读诗歌的主题、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离骚》的某个主题或意象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离骚》板书内容:第一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二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第三章: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离骚》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答案:略2. 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答案:略3. 请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离骚》主题思想的感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离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离骚》主题的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离骚》为背景的故事、散文或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9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第9课 离骚(节选)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学案

第9课离骚(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那么,字灵均。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某某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X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X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主要作品《九歌》《招魂》《天问》《离骚》《九章》《卜居》。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评价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二)人物轶事屈原隐居花园洞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某某,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

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

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

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

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共同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步骤】
一、导引:
请大家猜一下这幅对联和哪个人物有关?
对联: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屈原)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任楚国三闾大夫,位尊贵显。

在矛盾的旋涡中,屈原如果要保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只要不说话或是少说话就行了。

他在遭受楚怀王猜忌的情况下,仍然忠心耿耿,他是爱国者,他的眼睛中只有“国”之命运,不一定有“君”的权威;他实在是因为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而并不在意楚王爱不爱他。

这些是“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思想在他行为原则中的体现。

以楚王为代表的“国”不爱他,并不妨碍他的爱民和爱国……
三、《离骚》简介:是屈原的代表作,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两千四百多字。

《离骚》用第一人称和浪漫主义的象征手法,塑造了一个高大的神话式的艺术形象“吾”――“灵均”。

《离骚》是屈原生平思想最深刻的写照……对“离骚”二字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里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东汉班固的《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

”东汉王逸的《离骚经序》说:“离,别也;骚,愁也。

”教科书节选的是第一部分。

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民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四、布置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将原诗译成现代文。

参考: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

|寅年正当寅月,庚寅的那一天,我降生人间|先父观察测度我初生的时节,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替我取下的大名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叫着灵均|我既有众多的内在美质,又加上美好的才能|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身上,把秋兰联成饰物挂在身边|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忧心岁月不会等待我|早起拔取阰山上的木兰,晚入洲泽采摘宿莽|时光飞逝不停留,春天和秋天递相替代|想到草和木都时刻地在凋零,怕的是理想的君主也要早衰|为什么不把握年岁壮盛的时机,丢弃秽恶的行径,为什么不改变这不善的法度|我驾着骏马正要打算去奔驰,你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

五、问题探讨:
1、概括1——4句诗的大意。

写屈原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

2、诗人为什么要表白自己的出身高贵呢?
是说明自己与楚王是同宗,对楚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为什么要写降生时刻的不平凡?
意在标明降生在这一时刻,“生的伟大”,像是负有上苍的使命来到人世,天降大任于斯人。

4、5—8句写了什么?
介绍自己美好的名字。

5、为什么要写这些?
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与自爱。

*小结: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和美好的名字,这都是上天与先人赐予,而具有美好的品格和才能则是因为自己注重修养。

6、看9—12句写了什么?
写自己强调自己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7、从介绍出身的高贵到宣扬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体现了什么?
体现了诗人对人格的追求、对自我价值的发现。

8、13—20句写了什么?
写了诗人的焦虑。

9、有哪些焦虑?
:对一心报国的屈原而言,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德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诗人担心虽怀有一腔热忱,无奈“美人”不识。

10、看最后4句写了什么?
写诗人善意的劝告和昂扬的呼喊。

他劝告“弃秽兮”、“改此度”,他呼喊“道夫先路”。

11、诗人写这些表明了什么?
前两句表明身处逆境仍心存祖国,有拯救国家的赤子之心。

|后两句表明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意味着人的觉醒。

*小结:在漫长的专制时代,如果没有屈原这类人物,中国的历史将更加黑暗。

*大结:从节选的这部分诗中,我们即可以看出屈原时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虽然当时的世界黑暗笼罩,诗人却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即使遭遇厄运,诗人也总是坚持真理,崇尚高洁,高擎爱国主义之纛,甘做时代的引领人。

从这种意义上讲,诗人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光辉榜样。

六、拓展讨论:
以屈原的显赫出身和他的才干,他在那样的压迫和围攻下可以另有所图,就如现代社会常说的“人才流动”,况且在他的时代,苏秦、张仪、吴起、韩非等等,都是在离开故土之后有所作为的,成为“名人”的,屈原为什么那样的执着?请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注意:积极发动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七、补充背诵的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八、布置背诵全诗,做《导学练》有关习题。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