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浮桥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反
馈
练
习
与
巩
固
17.秦始皇和汉武帝为安定北边,都曾派兵大举反击啊一游牧民族的进扰( )
A.突厥B.女真C.契丹 D.匈奴
18观察右图,其反映的信息包括(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击败匈奴,安定边疆
③铸造钱币,兴修水利 ④奖励耕战,变法图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19《大汉天子》是近几年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大汉天子”为推进我国首次大一统格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他采取的最重要一项措施是( )
交
流
与
探
究
1.文景之治,先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后提出问题:“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再进一步问 “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讨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该采取怎样的措施?”
2.学生归纳汉初统治者采取的主要措施:
A.设司隶校尉 B.实行“推恩令”
C.北击匈奴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是接受了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司马相如
21.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要进人全国的最高学府接受儒学教育,必须到( )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师寄语】汉朝的兴衰对振兴中华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熟记汉武帝的大一统。
2、能力目标: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汉朝兴盛,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重点难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请一名学生自述汉朝的建立,引起学生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读教材,提纲挈领,自编知识网络。
三、精读教材,目标逐一达成。
1、西汉初年的社会状况怎样?对此,统治阶级有什么态度?2、重温历史,感悟生活:假如你是西汉时期的文帝,景帝,为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你将采取哪些措施?结果怎样?3、师生共同总结:汉武帝大一统局面最终怎样形成的?4、东汉的统治:四、交流展示,能力提升。
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代表发言,精彩展示。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学生,要想到最高学府求学,应去哪儿?会学到什么内容?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何区别?五、师生共同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的最大收获是:。
我的问题空间是:。
六、达标检测题。
当堂达标,巩固训练,检测过关!【教后反思】:学会史论结合,以古鉴今是当今教育的目的。
【学后感悟】:大胆尝试、学会知识梳理,进行趣味性记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教后反思】:重点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对比记忆秦亡汉兴的史实。
【中考链接】:本课是中考的重点,我们应高度重视对秦亡汉兴史实的考查。
举例如下:[XX年宜昌中考] 第4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d)。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学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预习】1、西汉建立后,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哪两措施?3、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哪家的学说?4、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被汉武帝所接受?【课前小练】1.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政策,文景时期重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2、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汉武帝的功绩)(1)政治上:接受的建议,削弱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思想上:接受建议,“、”,以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3)文化:推行教育,在长安兴办,以为主要教材;(4)军事上:派将军和取得反击匈奴的决定性胜利。
(5)民族关系上:两次派出西域,沟通了与西域的联系(6)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钱币。
使西汉进入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大一统。
【重难解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封国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权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当堂评价】1、我国古代最高学府太学创办于哪时?A.秦始皇时期B.汉文帝时期C.汉景帝时期D.汉武帝时期2、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A.孔子B.王充C.张衡D.董仲舒【归纳与反思】【课后作业】1、“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2、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B.设西域都护府C.加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3、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敬和后裔纪念,他最主要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4、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颁布推恩令③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④设置西域都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初年曾经出现过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盛世局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学案设计(无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学案(无答案)【学习目标】掌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和结果(重点)。
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及影响。
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学习导航】一.政治方面巩固大一统------“推恩令”的实施1.汉武帝为什么要实施“推恩令”?2.“推恩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意义?3.除了“推恩令”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4.汉武帝时期为了监视控制地方建立了什么制度?5.概括出汉武帝政治方面巩固大一统的三方面措施:6.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影响?二.思想方面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2.具体的措施有哪些?3.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意义?三.经济方面巩固大一统------盐铁专卖1.经济方面的大一统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2.实行经济方面的大一统的目的是什么?3.具体措施有哪些?4.这些措施的实行有什么意义?四.军事方面巩固大一统---------北击匈奴1.归纳出秦末以来与匈奴关系情况(1)秦末汉初:(2)西汉建国初期:(3)汉武帝时期:2.汉武帝时期的哪场战役是对抗匈奴的高潮?3.这场战役中涌现出的两位英雄分别是谁?4.简述这场战役的经过?5.这场战役的胜利有什么意义?五.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补充表格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2.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对西汉有何影响?【巩固练习】一.根据提示填写历史人物1.向汉武帝提出实施“推恩”的大臣:2.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率领汉军北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4.他在位期间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二.填空题1.推恩令实施前,导致西汉社会秩序混乱的两股势力:2. 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 时期起儒学开始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导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落,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基本史实。
2、情感目标:大一统对于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2、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方法:问题意识教学法教学过程:1、提问:西汉建立的时间?2、导入:汉接秦之弊,经济困难。
3、新授:一、自主学习1、文景之治提问:“休养生息”的原因?内容?结果?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2、、汉武帝的大一统提问:汉武帝大一统的条件、措施、意义?先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发现疑难点,提出小组讨论,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做好精讲准备,以确定答案。
3、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围绕疑难点讨论)(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第一子目:文景之治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第二子目:汉武帝的大一统1、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2、讨论解决“动脑筋”一、二。
活动与探究(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1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第三子目:东汉的统治自己阅读,不展开讲述三、自主检测1、阅读下列材料西汉时期的儒生董仲舒,把战国以来的道家、阴阳家等学派中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吸收进儒家思想。
他非常强调“大一统”,他认为,全国人民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大一统”。
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说。
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主”即皇帝。
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3大一统的汉朝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大一统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初步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极点,也是中国封面,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用。
学习过程课型新讲课主备人李秀荣执教人审查人备课、19时间上课、25时间二次备课学习过程(二)合作研究(1)西汉成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局势这类场面是前方所学内容思虑)(2)面对这类局势,汉初几代皇帝采纳了哪些举措获得了2.阅读 77-78 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虑:( 1)汉武帝是如何逐渐削弱诸侯国权力的达到如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可在组内议论)(3、)阅读 78-79 页小字,认识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促使和稳固大一统场面采纳了哪些举措意义如(三)拓展创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思想统治,在当,记录分数。
作为二次备课的依照。
、谁成立的、国都79达成以下内容___.___,社会比较平定,百姓富饶起来。
历史上称议,命令同意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成立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举措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四)系统总结 1 、知识建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背景、举措、表现举措2、概括:学习封建统治的稳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下手客观原由:景帝后期的经济繁华原由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就是把 ____家学说作为议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_成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明政治期间.固了大一统场面(本节课波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淄川二中初一级部主观原由:汉武帝雄才大概,善用人材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举措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期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五)达成同步训练(六)预习14 课教后记:历史导教案。
江苏省太仓市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新人教版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学目标:学问方面:要把握的基础学问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疗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要把握的基础学问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通过对“光武中兴”的了解,培育同学分析、归纳的力量。
力量方面: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专权的缘由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点,培育同学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
通过引导同学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疗养生息政策?汉初疗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消灭的关系”培育同学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兴办太学的做法等,生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夫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同学理解“治世”的概念。
通过同学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措施、效果,培育同学的综合分析力量。
通过同学阅读理解黄巾军预言,使同学生疏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预备的特点,培育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思想方面:通过对汉初实行疗养生息政策的缘由的学习,培育同学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生疏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进展,是在秦末农夫战斗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疗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进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通过本课的教学以,使同学了解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同时要生疏到经济上的进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是实现强盛的重要缘由。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生疏: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略,更贵重的是他有士气承认错误。
光武中兴的消灭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进展的乐观作用。
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乐观性的提高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代》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代》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等大体史实。
2.通过试探和探讨“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汉武帝的大一统关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进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前预习、课内探讨】(我学习,我欢乐;我试探,我收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文景之治1.出现原因⑴汉高祖时:①②③⑵文帝、景帝时:①②③2.出现朝代:二、汉武帝的大一统1.措施:⑴政治上:⑵思想上:①②2.作用:3.结果:1.“汉初这样一片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景象是怎样造成的?”2.回忆一下前一课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自我测评】(细心造就成功!)1.汉武帝雄才粗略,他在位时期,公布“推恩令”,实行“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要紧目的是()A.增强中央集权B.排斥异己C.放权于侯国D.平定兵变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流……”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要紧的功绩是()A.创建中央集权B.终止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显现盛世局面3.为了增强中央集权,减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汉武帝所采取的方法是()A.公布“推恩令” B.设西域都护府C.增强监察制度D.推行儒学教育4.董仲舒因功而受到汉武帝尊重和后裔纪念,他最要紧的功劳是()A.提出“焚书坑儒”的主张B.提出与匈奴和亲的策略C.提出“独尊儒术”的主张D.提出“推恩令”的策略5.观看右边的“讲经图”(汉代画像砖),这是哪一名皇帝时期兴办太学的实证?()A.汉高祖刘邦B.汉武帝刘彻C.汉光武帝刘秀D.蜀汉皇帝刘备6.电视持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大体了解,其治国核心思想源于()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儒家思想D.墨家思想7.以下帝王中,与秦始皇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A.汉高祖B.汉武帝C.汉文帝D.光武帝8.汉武帝时期的学生要进入全国的最高学府同意儒家教育,必需到()A.长安B.洛阳C.咸阳D.开封9.阅读以下材料:“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一、课前预习并做好知识梳理
背景:西汉初年,_____萧条,国家贫困
文景之治 统治者吸取________教训
措施:轻徭薄赋,注重发展______生产,奖励耕作。
提倡______,并以身作则 重视“_________________” 客观:“___________”,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 原因 主观:_______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 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 设______、推行______教育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军事:大规模反击匈奴
对外: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题合作与思考
(一)、课题导入
复习: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西汉王朝的建立者是谁?定都哪里?
(二)课题合作与思考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怎样的经济形势?面对这种情况,西汉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出现了一种什么局面? 大 一 统
2、阅读材料:
材料一:“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第以地,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为其国,必稍自弱矣。
”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1)材料一是谁向哪位皇帝所提出的建议?
(2)材料二又是谁的建议?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观点?
(3)材料二中的“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是指哪家学说?为了推行此学说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有什么共同的目的?
三、课后巩固练习:
1、“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中的这段记载,为我们描述的是哪位皇帝统治初期的社会景象()
A、秦始皇
B、汉高祖
C、汉文帝
D、汉景帝
2、西汉前期在位的皇帝,他们统治的先后顺序是()
①汉武帝②汉景帝③汉高祖④汉文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
3、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始于()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清朝
4、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它的主要教材是( )
A、儒家经典
B、道家经典
C、法家著作
D、墨家著作
5、下列帝王中,与汉武帝对待儒学态度截然不同的是()
A、汉高祖
B、汉景帝
C、秦始皇
D、光武帝
6、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
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C、稳固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7、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
A、推行郡县制
B、对儒学的态度相同
C、修筑长城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帝国
8、中国历史上一直把“秦皇”、“汉武”并称。
两人在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做很多的尝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之所从矣。
”一一《汉书·董仲舒传》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秦始皇开创了一套怎样的政治体制他为巩固统治在思想上采取了
什么措施?(2分)
(2)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这一建议被采纳后对儒家学说产生了
什么影响?(2分)
(3)秦始皇、汉武帝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相同目的是什么? (1分)
(4)概括指出两位封建帝王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1分)
课后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