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肝脓肿46例临床分析
肝脓肿CT诊断与病理研究(附30例分析)

征 )6例增 强扫描 5例脓肿邻 近平扫未发现 小脓肿 。尚有 2 1 例临床有乏力 、 肝区疼痛 , 有乙肝 和肝硬化病史 , 扫见肝硬 平 化征象 , 肝内有一不均匀低密度 区, 增强见病灶 不规则 强化 ,
与肝癌鉴别 困难 , 中 1例经临床大剂量 抗生素治 疗 2周后 其
[ ] B n L vn R,Fak l 2 u r oA, eieS rne MR, t .A msinSuoelvl ea 1 d i o lcs e s e
a d c i ia u c me n t e NI n l c o to s i NDS r— A to e Tra .Ne ol g n l h tP S r k i1 ur o y
[ ] 蒲泉州 , 4 杨璐铭 . 危重 症早期 血糖动 态变化 与预后 的关 系. 实 用 预 防 医学 ,0 6,3 1 :6 —6 . 2 0 1 ( ) 1315
低血糖 昏迷会导致长期 的并 发症 或死亡 , 因此 , IU 内进 在 C
肝脓 肿 C T诊 断 与病 理研 究 ( 3 附 O例 分 析 )
[ ] 曾而 明, 3 郑丰任 . 颅脑 损伤后 的高血 糖症研 究进展 . 汕头 大学
医学 院 学 报 ,0 2,5 2 :0 —0 . 2 0 1 ( ) 1416
步引起 内环境的紊乱 , 病死 率增 加 。同时 , 本研 究提示 , 强 在
化 治 疗 组 低 血 糖 发 生 率 明 显 高 于 对 照 组 ; 常 认 为 , 6h的 通 >
宋贵 良 杨 洪巍 秦秀 甑鹏 飞
【 摘要 】 目的 为提高对肝 脓肿的 C T表现与病理基 础关 系的认识 , 探讨 C T在肝脓肿诊断 中的作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比较

1 观察指 标 . 3 1 统计学 处理 . 4
计学意义 。
2 结 果
统计 两组 患者的治疗成 功率 、并发 症 的发 检验指标 资料的数据采用 S S 30统计 P S1 .
【 关键 词 l 细菌性 肝脓肿 ; 治疗方 法 ; 疗 效
d i 1 .9 9 .s. 7 — 9 52 1 . .0 o : 03 6 0i n1 4 4 8 .021 0 7 s 6 0
本 文分析笔者所在 医院收治的细菌性肝脓 肿患者临床资 料,探讨细菌 陛肝脓肿的治疗方法 。
《 国 学 新 第 卷第l 总 2期 2 2 月 临历 与实践 L c u n y s i n 中医创 》 9 0 期( 第2 )o  ̄4 0 1 j h a g uhi n j a
细菌性肝脓 肿不 同治疗方法 临床疗 效 比较
肖 ① 杨 玉宁① 阮巍 山① 玲
【 要 】 目的 : 比分析 经 皮穿刺治疗与手术两种不 同方式 治疗细菌性肝脓 肿的临床效果 。 摘 对 方法 : 取 20 年 1 一0 9 l 月在笔者 选 05 月 20 年 2
以向膈下、腹腔、胸腔穿破。当脓肿为慢性 后期 ,脓腔 四周肉
芽组织增生、纤维化 ,此 时临床毒血陛症状减轻或消失 】 。细
脓 肿壁 ,并以手指伸入 脓腔 内,分 开其 中的间隔 ,吸除脓 液 菌 『 生肝脓肿 常呈多发性 的小脓肿 ,也有多个融合为较大脓肿。 及坏 死 组织 ,放 入一软 橡皮管 引流 。切 口用肠 线 部分 缝合。 而 阿米 巴性肝 脓肿多为单发 性。肝脓肿 的治疗原 则以药物治 对肝脓 肿引流 目前多采用经 剖腹探查 后经 腹膜腔引流 ,因为 疗和病灶 引流为主 。而病灶 的引流方 式应根 据脓 肿的不同时 期和类 型加以选择 。肝脓肿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肝脓 肿穿刺 引流术 、穿刺置 管引流 术、肝脓肿 切开 引 术 和肝 切 除术。
细菌性肝脓肿全科诊疗现状与分析

细菌性肝脓肿全科诊疗现状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细菌性肝脓肿(bacterialliverahscess)是指化脓性细菌沿不同途径进入肝脏引起的肝内化脓性感染,亦称化脓性肝脓肿(pyogenicliverabscess)。
细菌性肝脓肿为一常见疾病,收集国内报道的776例,多数发生在21~59岁;男女比例为1.7:1,与国外报道的男女比例2:1相近。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症状治疗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共收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40例。
老年患者16例(40%),男9例,女7例,男∶女为1.3∶1,年龄61~78岁,平均67.4岁。
中青年患者24例(60%),男19例,女5例,男∶女为3.8∶1,年龄21~59岁,平均48.8岁。
经过治疗基本痊愈出院,现将临床诊断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2临床表现本组40例患者多数起病较急。
肝脏血运丰富,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有寒战及弛张型高热,寒热往来,甚至一天数次。
中毒性休克多见于革兰阴性菌感染。
毒血症严重者尚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和肝、肾损害。
累及肝包膜或并发胆系疾病时,有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钝痛或绞痛,并可放射至右肩。
乏力、纳减、恶心、呕吐等常见。
右叶顶部病变可累及右肺下叶及胸膜,引起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等呼吸道症状,有时可为突出表现。
多发性肝脓肿较易引起黄疸,表现隐匿,常有消耗性低热,无明显毒血症状,往往在不适、倦怠出现一段时间后方就医,可仅有肝肿大,甚或无任何阳性体征。
肝肿大和右上腹触痛是最常见的体征。
肝肿大程度不一,有叩击痛或压痛。
如脓肿在右肝下缘,比较浅在,则右上腹有触痛及肌紧张。
左叶肝脓肿的局部体征主要见于剑突下区。
2鉴别诊断化脓性疾病,尤其是胆道感染、败血症及腹部化脓性感染的患者,出现寒热、肝区痛及叩痛、肝肿大并有触痛,应疑有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76例

生邑塞围蜃型盟!Q生Z旦箜!!鲞笙!!翅£鳖』删!!里!幽!丛鲤i亟堡』坠!Y:垫!Q:∑堂:!!:塑!:!!。
35细菌性月千脓肿76侈0王忠振季眷勇【摘要】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治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76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治疗方法和预后。
结果糖尿病、胆道疾病是细菌性肝脓肿的最常见病因,绝大多数患者的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不同程度升高,B超、C T是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手段。
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及经皮脓肿穿刺和(或)置管引流而治愈。
结论细菌性肝脓肿以肺炎克雷伯茵、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多见,治疗宜及时采取个体化和综合措施,必要时应早期外科处理。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诊断;治疗B act er i al l i ve r abs cess i n76c as es W A N G Zhong-zhen,J lC hun—yong.T he C ent r al H ospi t al ofghen gzhou,Z hengz hou450007,C hi na【A bs t ract】O bj ect i ve T o i n vest i gat e t he experi ence i n di agnosi s and su r gi ca l t re a t m ent of bact e—r i al l i ver abscess.M et hods T he di agnosi s and t re a t m ent of76pa t i ent s w i t h ba ct e r i a l l i v er abs cess f r o m2000t o2008yea r s w er e r ev i ew ed r e t r ospect i vel y.Resul t s B i l i ar y t r act di s ea se and di a bet e s w er e m o s tf re que nt c a u s e s r es pons i bl e f or bac t er i al l i ver a bs ce ss.B l ood rout i ne s ho w ed W B C i nc re as ed sig ni f i cant l yi n m o s t cas es.U l t r as ound and com p ut ed t om og r aphy w e re i m port ant m odal i t y f or di agnos i s.P er cut aneousand t r a ns he pa t i c ch ol an gi og r aph y dra i na ge of bac t er i al l i ver abs cess c an be us ed f or m o s t c as es.w hi ch w a ss i m pl e and s af e.C on cl us i ons T he m ost f requent pat hogens i so l at ed f rom ba ct e r i a l l i ver a bs ce ss a r ekl ebsi el l a pne um oni ae and es chedch i a col i.B a ct e r i a l l i ver abs cess pa t i ent s s houl d be t r eat e d w i t h i ndi vi d—ua l and com pr eh ens i ve app r oach es i n t i m e.E ar l i e r su r gi ca l proc e s se s s houl d be t akem if nec essa r y.【K ey w or ds】B a ct e r i a l l i ver absces s;D i ag nos i s;Treat m ent细菌性肝脓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在肝胆管、胰腺疾病的治疗中,越来越多的手术及介入方法的应用使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J,但随着影像学及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性肝脓肿(pyoge ni c l i ver absces s,PL气)的诊治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的外科手术引流正在被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所取代口。
细菌性肝脓肿129例临床分析

(24 , 1.%)混合菌 2 (55 , O例 1 .%)金黄 色葡萄球菌 5例 (.%) 38 。
药敏结果提示对抗 生素的敏感 性依 次为 : 泰能 10 派拉西林 0 %、
他唑 巴坦 8 (67 )万 古霉 素 8 8例 9 .% 、 0例 (7 % )S Z 8 8 . 、M 0例 9 ( 7 % )头孢 哌酮 7 (24 )左 氧氟沙 星 7 ( 1 %) 8. 、 9 5例 8 .% 、 4例 8 . 、 3
(05 获 阳性结果 ,8例(95 无细菌生长。 7 .%) 3 2 .%) 病原菌 中, 克雷 伯菌 3 5例 (71 )大肠 埃希 菌 3 2 .% , 5例 (71 )链 球 菌 1 2 .% , 6例
321 内科治疗 ..
主要是抗感染 、 支持及基础病治疗 , 用于脓 适
肿 尚未液化或液 化不完全及极度衰弱不 耐受穿刺及手术 患者 。 主要依据药敏结 果选择抗生素 , 本组 以克雷伯 菌 、 大肠埃希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为主 ,多选用派拉西林他 唑巴坦 +甲硝唑
发生改变 ,M 基础上的胆源性感染及隐源性感染 占重要地位 ; D 疗法选择根据患者 的情况以及脓肿的情况而定 。
【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 ; 胆源性感染; 病因 ; 治疗
【 中图分类号】R 5 . 6 7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120 )6 8 — 2 63 90 (0 8 1— 2 0
1 . 细菌 培养 及 药敏 3
然后者 已成为 P A主要致病菌 之一 ,可能与本组 患者合并 D L M 多有关 , M患者克雷伯菌感染率高[ 机体抵抗力下 降 , D 5 1 ; 细菌从 胃肠 、 呼吸道侵入肝脏 , 对指导临床用药有实际意义。
诊断和治疗细菌性肝脓肿46例临床分析

收稿 日 :02 0 — 5 期 2 1— 8 1
Hale Waihona Puke 经治疗 3 0例全部痊愈。 3体 会 本病的发生机制在 于正气不足 、 脉络空虚 、 外不 固 、 卫 风邪乘虚 而人经络 , 气血痹阻。 内经》 : 《 云 ” 正气存 内, 邪不可干 ” 面部足阳明 。
经筋失于濡养 , 以至肌肉纵缓 不收所致 。诸病源侯论》 ” 《 : 偏风 口魄 体虚受风 , 风入于夹 口之筋也 , 阳明之筋 夹于 口, 足 其筋 偏虚而风乘
1临 床 资料
④针刺时应辅以健侧穴 , 一般均浅刺不留针 或短暂 留针 。
2结 果
患者 3 例 , O 男性 患者 1 例 , 性患者 1 例 , 9 女 1 患者年 龄 l ~ 0 6 6 岁, 病程 2d 1 治疗次数 5 4 ~ w; ~ 0次 : 收治标准 , 者一侧 面部表情突 患 然 出现肌瘫 痪 , 前额皱 纹瞬 间消失 , 眼裂 范 围扩大 , 鼻唇 沟 出现歪 斜, 嘴严 重下垂 , 面部 牵 向健侧 , 说话 漏风 , 能鼓腮 吹气 , 不 流涎 , 进 食时食物常嵌于齿颊间临床表 现。部分患者可有舌全三分之二的味 觉减退 , 听觉过 敏 , 病侧乳突部疼痛 , 耳廓 部或外 耳道感觉迟 钝以及 病侧面部 出现障碍 等。辩 证 : 如发于外感发热 , 面肿 , 颊 中耳 炎之后 或伴有乳突后疼痛 者属风热证 。有迎风流泪 , 汗出 当风等 面部 因素 者, 属风寒证 , 治疗 方法取穴 : 解瘫穴 ( 即四白穴旁 开五分处 ) 攒竹透 鱼腰 穴 , 四白 , , 巨 地仓透颊 车, 合谷穴 , 中穴等 。加减 : 人 风寒者加 灸下关穴 , 风热者加强 风池穴。操作 : ①毫针刺 , 透穴时要 注重沿皮 刺, 地仓透颊车 , 车透 地仓时系两个方 向对刺 ; 颊 ②其 中人 中穴直刺 2 4分 , ~ 解瘫穴直 刺 5分~ 寸 ; 1 ③远部 取穴 , 合谷穴强健侧 , 补患 侧 ;
68例细菌性肝脓肿的外科治疗分析

33 外 科 手 术 引 流 外 科 手 术 引 流 在 细 菌 性 肝 脓 .
肿 的治 疗有 举 足轻 重 的作用 。虽 然经 皮肝 脓 肿穿刺
置 管 引流 收 到 了较 好 的 治疗 效 果 , 仍有 一 部 分病 但
例需 要 手 术 引 流 。其 适应 证 为 : ) 1 经皮 肝 脓 肿穿 刺 置 管 引 流 效 果 不 佳 , 能 控 制 临 床 症 状 ; ) 出 现 不 2已 弥 漫性 腹 膜 炎 ; ) 腔 内有 原发 病 灶需 手 术 一 并解 3腹 决 的 ;) 4 多发 的较 大脓 肿 ; ) 肿深 在 , 近 大 血 管 5脓 邻 或 胆管 , 穿刺 引流 风 险较 大 ; ) 断不 明确 , 肝癌 6诊 与 难 以鉴 别者 : ) 7 3个 以上 的多发 性脓 肿 _。符合 上 述 7 ]
革 兰 阴性 菌 , 要 以肺 炎 克 雷 伯 菌 、 通 变 形 杆 菌 主 普 和 大肠 杆 菌 为 优 势 菌 群 。其 中 , 胺 培 南 、 孢 哌 亚 头 酮 + 巴坦 、 苄 西 林 + 巴坦 、 米 卡 星 、 孢 他 舒 氨 舒 阿 头 啶、 头孢 吡肟 、 丙 沙 星对 革 兰 阴性 菌 敏感 性 较 高 ; 环
arpr so []Fl dC ao, 0 34 (- ) 3 18 / ef inJ. oi Me rcv 2 0 , 1 2 : - 0 . e u a 4 9 [】 a i B C vkH, otkG e 1L pi m l r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u id cd 2 C kr , ei C nu , t . e t a ei ae m—n ue a n o b
明是 安全 有效 的且具 有多 种优 点 ,但必 须承 担手 术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比较

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法临床疗效的比较作者:杨文雄康利民郑永周雅豪王阿勇施红宁黄琼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第12期【摘要】目的比较细菌性肝脓肿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提高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6月11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治疗方法,按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19例)、经皮穿刺组(68例)及手术治疗组(32例),比较3组的治疗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结果 3组患者治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穿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手术治疗组为12.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经皮穿刺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及手术治疗组。
结论经皮穿刺治疗细菌性肝脓肿方法有效,且并发症率及住院费用低,应成为细菌性肝脓肿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细菌性肝脓肿;保守治疗;穿刺术;外科手术细菌性肝脓肿是肝胆外科常见的严重感染性、消耗性疾病,病情危重,并发症多,死亡率可达6%~14%[1,2],其中绝大部分需外科处理才能治愈。
现总结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1月~2010年6月对119例细菌性肝脓肿的不同治疗方式,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肝胆外科共收治119例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其中男83例,女36例,年龄19~84岁,平均53.7岁。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寒战、腹痛、恶心、呕吐、胃纳不佳、消廋、肝区叩痛。
合并糖尿病31例,胆道疾病44例。
因肝胆恶性肿瘤导致的肝脓肿不纳入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彩超、CT或MRI检查,或经穿刺、手术确诊。
脓肿位于肝右叶69例,肝左叶32例,肝双叶并存18例。
单发性肝脓肿87例,多发性脓肿32例。
所有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保守组(19例)、穿刺组(68例)、手术组(32例)3组。
1.2 治疗1.2.1 一般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广谱头孢菌素及甲硝唑抗感染治疗,针对患者不同的营养状态给予积极的营养支持,如存在低蛋白血症给予白蛋白或输入新鲜血浆,有严重贫血患者给予输全血或红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6例 切 开 复 位 内 固 定 治 疗 桡 骨 远 端 不 稳 定 性 骨 折
肖 松
( 湖北省咸丰县人 民医院骨外科 湖北 成丰
4 4 5 6 0 0 )
【 摘要 】 目的 观察切开复位 内固定 治疗桡 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的效果 。方 法 采用切开复位 T型金属板螺钉或克 氏针 内固定治疗桡 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 7 6例。术前 掌倾角 2 . 0 6 o ± 4 . 8 8 。 , 尺偏 角 】 8 . 3 J 。 ± 0 9 2 。 , 桡 骨短缩( 】 . 9 5士 O . 7 6 ) C n l 。结果 7 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术 中血 管、 神经损伤。2例 出现切 口延迟 愈合 , 给予无菌换 药分别于术后 3 、 4
【 关键词 】 内固定术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 骨折 桡骨骨折 【 中图分类号 】 R 6 8 3 . 3 【 文献标识 码】 B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 见的骨折 , 骨折部位位于旋前方肌 近侧缘远端 , 多发 生 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 , 由于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 , 常 常表 现出干骺端 骨小梁 的缺陷 或力学效果差 , 从而增加了骨折的不稳定性。传统的治疗方法 多以手法复 位 、 小 夹板 或 石膏板外固定 ; 但 对于累及关节面的骨折 , 移位 明显且不 稳定性 骨折 , 容易 引起多种 并 发症 , 如下尺桡 关节和( 或) 桡腕关节创伤性 关节炎 , 进而影响 关节的屈 伸及旋转 功能 。 2 0 0 9 年 l 2月 一 2 1 4年 1 2 月, 我们采用切 开复位 内固定 术治疗桡 骨远端 不稳 定性骨 折 7 6例 , 疗效 满意。现报 告如下。 1 资料 与方 法 1 . 1临 床 资 料 7 6例 桡 骨 远 端 不 稳 定 性 骨 折 患 者 中 , 男2 8例 , 女 4 8例 , 年龄 2 2 ~8 1 ( 6 3 . 3 3±1 0 2 2 ) 岁 。左侧 3 1 例, 右侧 4 5例。受伤原 为摔伤 4 7例 , 交通 事故伤 1 8例, 高处 坠落伤 1 1 例。骨折类型参考 A O分型标准 A型 1 2例, B型 l 9例, c型 4 5例。开放性 骨折 1 8 例, 闭合性骨折 5 8 例 。术前掌倾角 2 . 0 6 。 ± 4 . 8 8 。 , 尺偏角 】 8 . 3 1 。 ± 0 . 9 2 。 , 桡骨短缩( 1
诊 方 法 采用臂丛麻醉 , 根据骨折类型和骨折 块位 置选择掌 侧入路 或背侧人 路。掌侧人 路 主要采用 H e n r y切 口, 将桡侧腕屈肌 , 拇长屈 肌和正 中神经牵 向尺侧 , 桡动 脉连 同周围 组织牵 向桡侧 , 显露旋前方肌后 , 根据 显露情 况牵开 或部分切 断旋前 肌纤维 , 显露 出骨 折部位及桡 腕关节 面。直视下牵 引或撬拨复位 , 恢复掌倾 角 、 尺偏 角。骨质疏松 明显的 老年患者 , 可根据稳定性能需要 延长近端 切 口, 取 自体桡 骨小 骨块植入 , 用桡 骨远 端 T 型钢板 和螺钉 一起 固定 , 复位后稳定性好的也可 以用克 氏针 固定, 活 动试 验 见同定可靠 后关闭切 口。背侧入路一般选择从背侧 纵切 口, 将拇 长伸肌牵 向桡侧 , 显 露骨折部 位 , 用撬拨 、 牵引等方 法使骨折 复位 , 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后 , T型钢板及螺钉固定。
周愈合。 术后 随访 3~ 2 4个 月, X 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 6 8例关节面平整 ; 掌倾 角 8 . 7 1 。 ± 3 . 1 5 。 , 尺偏 角 2 0 . 9 。± 5 . 5 。 , 均 恢复至正常 范围; 桡 骨轴 向无 明显短缩。根据 M c b r i d g e 腕关节评 分标 准: 优2 9例 , 良2 5例 , 可1 8例, 差4例。末次 随访未发现 骨折 不愈 合、 内固定物失效 、 畸形愈合。结论 切开复位 内固定治疗桡 骨远端不稳定性 骨折疗效满 意。
9 5 ±0 . 7 6) c m
【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9 4 9 f 2 0 1 5 ) 0 4— 0 7 1 5一 O l
块较小且容易移位 , 稳定 性差 。传统 的治疗 方法 以手法牵 引 复位 、 石膏或 小夹 板外 固 定, 但是对于 累及关 节面、 骨折块移位 明显 的不稳定性骨折 , 多难 以达到解剖 复位 , 容易 引起桡腕关节面不平 、 掌倾 角和尺偏角的减 小及桡骨 茎突 与尺骨茎 突之间 的差距指 标 上升 , 使腕关节载荷传递发生紊乱 , 引起 创伤性关 节炎 , 致腕关 节 的屈 伸 、 旋转 、 持重功 能受限 , 后遗疼痛等 。切开 复位 内固定术 可以在直视下 达到精确复 位 , 有效 恢复关节 面 的台阶 、 桡| 团 茎 突与尺骨茎 突之间的差距 , 纠正掌倾角 、 尺偏角 的异 常 , 恢 复腕关节 的功 能 。移 位 明 显 的粉 碎 性 骨 折 复位 后 极 不 稳 定 , 可 在 骨 折 的 近 端 取适 度 大 小 自体 骨 块 , 以 T型钢板及螺丝一起 固定 , 能起到支架作用 , 增加稳定性 。姜保 国等认 为采用切 开复位 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的指证是 : ①A O分型 A型骨折手法复位失败者 ; ②A O分 型 B 型骨折关节面移位 明显者 ;  ̄A O分型 中的 c 1型、 c 2 型 和部分 c 3型骨折。切开 复位内 固定通常用来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 骨折 , 其 中实 现解剖 复位是恢 复腕关 节稳定性 关 键所在。切开复位的最大优点是可在直视下处理骨折碎 片, 恢 复关 节面 的平 整 , 为后 期 腕关节腕关节功能锻炼及功能恢复提供保 障。据 K n i r k 等报 道, 9 1 %以上患者发 生腕 部 创伤性骨关节炎是没有恢复关节面平 整造成 的, 因此切开 复位的指 征是骨 折移位 大于 2 mm。恢 复 关 节 面 平 整 比恢 复 掌 倾 角 、 尺偏 角更 重 要 。 常 用 的 手 术 人 路 有 掌 侧 入 路 、 背 侧人路 、 掌背侧联 合人路 、 桡骨茎突人路等 , 目前多选用掌侧人路。 本组患者随访结果显示 , 术后患者掌倾角 、 尺偏角恢复 至正常范 围, 桡 骨无轴 向短 缩、 关 节面台阶 , 无术 中神经损伤 、 术后骨 折不愈合 、 感 染等发 生, 患 者术后 的生活 质量 恢复满意 。故笔者认 为, 切开复位 内固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 骨折 , 能最大限度 的恢 复 关节功能 , 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