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张之洞

合集下载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阅读感悟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学制,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关于他们的相关文献,我对张之洞与癸卯学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张之洞是中国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教育界的重要人物。

他在江苏任职多年,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当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他强调实用主义教育,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实践教育的发展。

在中学教育方面,张之洞推行了新式学制,即以五年为一个阶段的学制,将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

初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中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种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后来的学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张之洞相对应的是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的普通中学招生制度。

癸卯学制实行了“千校联考、统一划定标准、分站初试再进行联考”的考试制度,为学生提供了公平公正的入学机会。

这一学制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中国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阅读与研究,我从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中得到了一些启示和感悟。

首先,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思想。

张之洞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这一理念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契合,要求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应对实际问题,具备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我们也应该注重实践教育,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制改革是推动教育进步的关键。

张之洞和癸卯学制的出现为中国的学制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学制改革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特点,合理划分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同时,学制改革要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公正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的故事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年轻时曾在当地的私塾学习,后来考入湖南省立学堂。

在学堂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尤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务,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科学种植、工商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起。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普及,为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张之洞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和组织能力。

他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各种战术和战略问题,为清朝政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四、廉洁奉公张之洞一生廉洁奉公,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官员廉洁奉公,反对贪污腐败。

他注重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发展,为人民谋福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五、对后世的影响张之洞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廉洁奉公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016年江门教师招聘考试:常考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2016年江门教师招聘考试:常考中国近现代教育家

2016年江门教师招聘考试:常考中国近现代教育家1、张之洞(1837-1909)是清末洋务教育的首领,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重要的奠基人。

张之洞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劝学篇》一书中。

《劝学篇》分内外两篇,用他的话讲:"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内篇分九章,讲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外篇十五章,讲益智,游说,设学,学制,广译,阅极,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政教。

张之洞十分重视教育,把办好学校、培养人才看作是国家带有根本意义的大事。

他说"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他引证孔子的话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要是无学、无力、无耻,人就会愚昧又柔弱,而有学、有力、有耻,人就会精明又强大。

2、严复(1853-1921)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复在《原强》中提出,一个国家的强弱存亡决定于三个基本条件:"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慧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

他幻想通过资产阶级的体、智、德三方面教育增强国威。

即在当时的中国,要实行君主立宪,必须开民智之后才能实行。

总之,"教育救国论"是严复的一个突出思想特点。

严复疾呼必须实行变法,否则必然亡国。

而变法最当先的是废除八股。

严复历数八股的危害: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quot;民不读书,罪其父母"的强行义务教育表示赞赏。

科学方法问题是严复西学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曾翻译《穆勒名学》(名学即形式逻辑),并积极进行对"名学"的宣传介绍。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贡献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是比较领先的,但在其所有的政绩中,教育方面的成就是最突出的,其兴学育才思想及实践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说,张之洞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一生热衷教育,正如清末四川总督赵尔巽所言,“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

师范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发展中国近代师范教育作了一些重大的努力,不仅为当时他所兴办的学校培养了大批师资力量,而且为当今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形成源于其“求才治国”和“兴学育才”的人才观。

他曾指出:“国无强弱,得人则兴;……无人才则救贫救弱徒涉空谈,有人才则图富图强易于反掌”。

从张之洞的言论可以看出,他对“教育——学校——人才——强国”之间的联系有清晰的认识。

于是,他将发展教育的眼光投到了师范教育领域,把发展师范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知识结构全新的教师队伍作为广兴学校的关键。

其次,张之洞教育观的形成是基于对师范教育地位正确认识的结果。

张之洞认为,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素质的优劣。

在办学实践中,他深感师资力量的缺乏,而合格的教师非经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不可。

在兴学之初,张之洞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但随着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日益了解,最终他提出“办理学堂,首重师范”的正确主张。

这是他洞师范教育观的核心。

张之洞创办了一大批师范学堂,并为师范学堂的创建和发展制定了许多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体现在“癸卯学制”之中。

他将师范学堂分为优级师范学堂和初级师范学堂两大类型。

在正规的师范学堂之外,又开办了师范传习所。

其次,他又对各级师范学堂的课程设置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从师范学堂的建立来看,一方面它们都不在闹市之区,另一方面多临水而设。

这都是相当符合学校的要求的。

这是张之洞参与制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颁行全国的学制,它不仅是张之洞师范教育观表现于外在的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重要窗口,张之洞师范教育观的特色尽现其中。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

张之洞(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搜狗百科••••4张张之洞照片1837年(道光十七年)生于贵州义府。

一说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

其母朱氏是邛州(今四川邛崃)的知县千金。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三岁,母亲朱氏死。

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四岁,入塾就学。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十一岁,从师胡林翼。

1850年(道光三十年)十三岁。

应试,入县学。

7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父张锳勇抗拒太平军。

1852年(咸丰二年)十五岁。

回原籍直隶应顺天府乡试,中式第一名举人。

1853年(咸丰三年)十六岁。

4月太平军攻占江宁,清廷宣布畿辅戒严。

8月出都抵贵州兴义府。

1854年(咸丰四年)十七岁。

在兴义城与父兄一直参加抵御农民起义军的战斗。

娶石夫人。

1855年(咸丰五年)十八岁。

侍父于贵州军中。

秋,父令其北上入京。

1856年(咸丰六年)十九岁。

4月赴礼部试,考取觉罗官学教习。

8月父病死军中。

1857年(咸丰七年)二十岁。

在籍守制。

翌年继续守制。

1859年(咸丰九年)二十二岁。

3月将赴会试,因族兄张之万为同考官,循例回避。

在家乡(直隶南皮)办清平团练。

1860年(咸丰十年)二十三岁。

7月长子张权生。

9月英法联军陷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

张之洞感愤时事,作《海水》诗。

秋冬至济南,入山东巡抚文煜幕府。

1861年(咸丰十一年)二十四岁。

4月回南皮,后赴任丘,为人作家庭教师。

1862年(同治元年)二十五岁。

2月入都。

4月应会试,落榜。

后入河南团练帮办毛昶熙幕府,参与镇压捻军。

8月入河南巡抚张之万幕府。

1863年(同治二年)二十六岁。

3月入都。

4月会试,中贡生。

5月殿试,列一等一名;廷式对策,列一甲第三(探花),赐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

1865年(同治四年)二十八岁。

5月散馆考试,列一等第一名。

6月石夫人死。

1866年(同治五年)二十九岁。

5月翰林大考,列二等第三十二名。

1867年(同治六年)三十岁。

7月充浙江副考官。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第八讲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辜鸿铭(曾多年任张之洞幕僚)说:张之洞‚知
有国而不知有身,知有国而不知有民‛;只知 ‚敬事‛不知‚有信‛,终于‚百事俱废,徒劳 而无功‛。
梁启超:‚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
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 肯任劳怨,好名故常趋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 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 能行。鸿章尝与人云: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仍 是书生之见。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至其虚骄 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
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 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这个思想,是洋务教育的中心,以后成为中 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纲领。
中学为体
他认为,中学的作用在于‚固其根柢,端其
识趣‛ 。 学中学的具体要求,‚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 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 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 学术文章。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这也是清代咸丰状元孙家鼐任学务 大臣时提出的‚中体西用‛论。
但是张之洞对此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
利用权力加以贯彻实行,所以成为中体西 用的代表人物。
张之洞其人
/his/200811/967c78ef-
8be8-4f3b-8ffc-23fc3713db5f.shtml
第八讲 洋务教育与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2011年6月2日
近代中国的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与
西、旧与新、传统与现代教育体制和教育 观念冲突和交融的历史。1840年的鸦片战 争以及此后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使中国 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 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逐渐陷入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著作及历史评论。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 《通鉴纪事本末》,刘知几的《史通》,王夫之的 《读通鉴论》,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成为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在1898年著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生平教育活动张之洞生平从事过的教育活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整顿、改革传统教育;二是创办新式学堂;三是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四是建立完善的教育行政机构。

(一)整顿、改革传统教育张之洞早年针对当时政治上的积极无能,学校教育与科举制度的腐败积弊,提出了整顿、改革传统教育的主张。

首先,他主张改革乃至废除科举制度。

在清末从变科举到废除科举制度的过程中,张之洞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张之洞主张改革书院管理制度。

他先后颁布《两湖书院各分教规程》及《两湖书院学规课程》,对书院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二) 创办新式学堂1884年张之洞担任两广总督后,一跃成为洋务派的后起之秀,积极创办新式学堂。

他兴办新式学堂是从创立军事学堂开始的。

同时积极创办各类实业学校。

设立湖北自强堂进行外国语教育。

张之洞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又创办了师范学校。

(三) 厘定近代学制体系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

他在1898年的《劝学篇·设学第三》中,就勾勒出近代学制的初步蓝图:“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 洞 , 国忧 民 , 精 竭 虑 。中 国 何 以 图强 ? 张 之 洞 忧 殚 把兴 学 育 才作 为 强 国安 邦 的 重 大 举 措 , 生 与 教 育 一 结 下 了 不 解 之 缘 。 他 办 教 育 比办 洋 务 企 业 起 步 早 ,
而 且 直 至 生命 的终 结 。 张 之 洞 改 造 旧式 书 院 、 设 创
Vo . No. 11 3
S p. 2 0 e ,0 2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的 先 驱 张 之 洞
效浦 聂 蒲 生
( 中 师范大 学 中国近代 史研 究所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09

要: 张之 洞把 兴 学育 才作 为强 国安 邦 的重 大举措 , 生与教 育结下 了不 解之 缘 。他 改造 旧式 书 院 、 设 各 一 创
类新 式 学 堂 、 派遣 留 学生 、 建 中 国近代 教 育体 制 , 构 开我 国近 代 教 育之 先河 。他 不 仅 是 中 国近代 的 大教 育 家 , 而且
同 时 堪 称 中 国近 代 教 育 的 先 驱 。
关键 词 : 中国近代 教 育 ; 先驱 ; 之 洞 张
中 图 分 类 号 : 0—0 G4 9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6 2 ( 0 2 0 —0 70 1 7 —1 4 2 0 )30 6 —3
近代 系统 教育 制 度 等 方 面 , 仅 在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不
上 没 有 人 能 够 与 他 相 比。正 如 清末 管 学 大 臣张 百 熙 称赞 张 之 洞 为 “ 今第 一 通 晓 学 务 之 人 ” 张 之 洞 不 当 。
仅是 中 国 近代 著 名 的 大 教 育 家 , 且 同 时 堪 称 中 国 而
之 多 , 型 之 多 , 围之 广 , 类 范 以及 在 废 科 举 、 建 中 国 创
张 之 洞 审 时 度 势 , 取 循 序 渐 进 的 方 法 废 除科 采 举 。 首 先 改 革 科 举 内 容 。 19 8 8年 张 之 洞 在 《 学 劝 篇》 中提 出 “ 科 举 ”改 革 考 试 的 内容 和 方 法 。 他认 变 , 为科 举 弊 端 很 多 , 其 在 当 时讲 求 “ 尤 时务 经 济 之 时 ” , 科 举 士 人 “ 鄙 夷 排 击 之 , 自护 其 短 , 人 才 益 乏 , 尤 以 故 无 能为国家扶危御侮者” 。张 之 洞 提 出 “ 存 其 大体 宜 而 斟 酌 修 改 之 ” 即 科 举 之 体 不 变 , 改 变 科 举 内 。 而 容 , 定 科 举 新 章 , 经 济 特 科 。 由原 来 仅 试 四 书 五 议 开 经 , 一 弃 取 , 为 加 试 实 政 实 学 和分 场 弃 取 。 不论 统 改 乡 试 还 是 会 试 , 场 考 试 中 国史 事 、 朝 政 治论 文 五 首 本 道 ; 场 考试 各 国 政 治 、 门 艺 学 等 五 道 , 治 考 试 二 专 政 各 国地理 、 育 、 赋 、 制 、 务等 , 学考试格致 、 教 财 兵 商 艺 制造 、 、 、 、 等类 ; 场 考试 四书 五 经 三篇 。 声 光 化 电 三 并 且 采 取 逐 场 淘 汰 的方 法 , 录取 的 方 可 考 下 场 , 场 三 均 优 才 中试 发 榜 。 张之 洞 与 湖 南 巡 抚 陈 宝 箴 将 这 种 设 想 会 奏 朝 廷 , 久 便 颁 诏 执 行 。 从 此 为科 举 敲 响 不
久 而 弊 起 , 司 取 便 以 藏 拙 , 子 因 陋 以 侥 幸 ” 他 主 举 。 认 为科 举 取 仕 的 方 法 , 锢 人 的 智 慧 , 坏 人 的 心 禁 败
术 。科 举 惟 文 取 士 , 拔 难 尽 其 才 。 至 于 武 科 , 甄 则更
为 落 后 。武 生 、 童 学 习骑 射 刀枪 , 之 新 式 枪 炮 火 武 较 器 差 之 太 远 。 因此 , 之 洞 。


张之 洞 是 封建 科举 制 度 的掘 墓

从隋唐到清朝 历代 封建 王朝 都实 行科 举制 度 , 分 科 考 选 文 武 官 吏 后 备 人 员 。 明 清 各 种 考 试 主要 考 八 股 文 和 试 贴 诗 。 八 股 文 结 构 有 一 定 的 程 式 , 数 字 有 一 定 限制 , 法 要 求 排 偶 对 旬 。试 贴 诗 限 制 尤 严 。 句
维普资讯
20 0 2年 9月 第 1 第 3期 卷
湖南 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报
J u n l fEd c t n S inc fHu a r l iest o r a u ai ce eo n n No ma v ri o o Un y
被 赞 誉 为 晚 清 “ 臣 名 儒 ” 张 之 洞 , 中 国 近 重 的 在 代 史 上 具 有 重 要 影 响 。 张 之 洞 生 活 在 清 末 , 国正 中 处 于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的社 会 , 受 列 强 欺 凌 , 备 内忧 外 患 , 王 朝 处 于 风 雨 飘 摇 之 中 。 作 为 朝 廷 重 臣 的 张 清
德 、 , 设 学校 , 一学 制章 程 , 学 者道艺 兼通 , 日 广 统 使
文武俱备 , 内外 皆 通 , 能 为 世 所 用 , 就 出 真 正 的 方 造 有 用 人 才 以 强 国安 邦 。
各 类 新 式 学 堂 、 遣 留学 生 、 建 中 国 近 代 教 育 体 派 构 制 , 我 国近 代 教 育 之 先 河 。 张 之 洞 创 办 近 代 学 堂 开
张之洞指 出 , 八股 “ 行之 已五百余年 , 文胜而实衰 ,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