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倾听文本发出的微响

寻 常 却 不 同 寻 常 的 字 词 ,或 许 是
生 2 我 仿 佛 看 到 , 得 弯 着 : 彼
L 堕 :墨 墅
I讲 坛 _ 例 思 - 案 反 ]
腰, 弓着 背 , 不 辞 辛 劳地 平 整 着 在
土地 。
文 论 专 家 南 帆 指 出 :细 读 文 “
本 就 是 要 沉 入 词 语 ” 阅读 时 , 。 要 抓 住 关 键 词句 ,对 那 些 看 似 普 通
未宜 忽 , 语 悟 其 神 ” 语 。那 些 看 似
貌 小 惊 人 的语 言 —— 或 许 是 看 似
的细 节 精 推 细 敲 , 才 能 在 文 本 微
屡 败屡 战 , 人 感 觉 到 有 信 心 , 让 不 放弃 。
苏教三 年级 上册课文《 金子 》
里 有 这 样 一 段 话 : 彼 得 留 了 下 “
来 ,他 把 自己 的 全 部 精 力 都 用 来 培 育 花 苗 ,不 久 田地 里 长 满 了美 丽 娇 艳 的鲜 花 。 ” 里 的 “ 全 部 这 用 精 力 培 育 ” 是 一 个 留 白 , 将 激 就 它
领 悟 文 本 的 “ 有 洞 天 ” 这 就 是 别 , 王 尚文 先 生所 说 的 “ 听 文 本 发 倾 叶 l的 细 微 声 响 ” 当 然 , 们 也 并 J 。 我
师 :故作 糊涂 )断 了结 , ( “ 结 了 断 ” 好 像 也 可 以 呀 ,反 正 就 是
断 、 、 、 , 反复复。 结 结 断 反 ( 生们纷纷小声试读着。 ) 学
弦 外 之 音 、 局 谋 篇 的 匠心 独 运 。 布
怎 么就 先讲 丝 断 呢 ? 师 : 点 道理 , 序 变 了 , 有 顺 不
小学语文用心聆听文字的声音

小学语文用心聆听文字的声音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拼音,开始逐渐阅读和书写简单的文字。
然而,只有掌握了文字的发音并且用心去聆听,才能真正理解文字的内涵。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用心聆听文字的声音,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一、用声音感知文字的魅力文字,是一种通过视觉来感知的符号体系,但它并不仅仅只有视觉上的形态。
文字在语文中的声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得文字栩栩如生,给人以鲜活的感受。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首先应该学会正确发音,通过声音表达出文字的含义。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用心聆听文字的声音。
比如,通过朗读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的发音上,理解文字的意思。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音频材料或多媒体设备,让学生听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等,培养学生对文字声音的敏感度。
二、倾听文字在内心的回响文字的发音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听觉感受,它还与我们的内心息息相关。
当我们倾听文字发音的同时,内心也会产生各种情感的回响。
例如,在朗读一首悲伤的诗歌时,我们会感受到文字中所传递的悲痛和哀伤;而在读一篇欢快的故事时,我们会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喜悦和欢乐。
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仅仅停留在发音的层面上,更要深入探索文字在内心所带来的共鸣。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表达他们对文字情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字。
三、演绎声音与文字的奥妙文字与声音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能发出完全不同的声音。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发掘声音与文字之间的奥妙。
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代人的朗读方式,感受古诗中独特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学习方言或口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声音表达出文字所带来的特殊意义。
通过演绎声音与文字的奥妙,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文的节奏和韵律,让文字更富有生命力。
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摘要: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结构、语言、细节、背景等方面来细读文本。
如果我们不能在文本中深入浅出,就不能在语文课上带领学生去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更会因为我们的无知和浅薄,抑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文本细读;语言;细节;结构;背景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0-150-0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语文教育的前辈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
”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谈美》结束的时候送给青年朋友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细读文本,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一个人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如同欣赏自然美景一样,只有在文本中慢慢地走,细细地观察,才能从中发现别人不曾留意的细节,才能有机会与许多美景不期而遇。
如果我们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解读文本,理解教材,不能在备课时用一颗温暖的心去与作者的心贴近,与作者的情相融,那么,我们非但不能在语文课上带领学生去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风景,更会因为我们的无知和浅薄,抑制学生的思维,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下面以《将相和》为例谈谈我是怎样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的。
一、跳出庐山看庐山——把握结构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
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文本细读中曾谈到:文本细读,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
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
我们发现《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巧用五种方法,走进文本深处

巧用五种方法,走进文本深处作者:徐杰来源:《语文建设》2011年第06期什么叫走进文本深处呢?走进文本深处,就是慢慢走,仔细欣赏;就是沉入词语,和文本亲密接触;就是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明察秋毫: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见微知著;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就是穿行在文本话语之间,寻觅、欣赏、积累……如何走进文本深处呢?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一些策略:一、慢慢走慢慢走,就是要有文本细读的意识,在课堂上师生以一种从容的心态,慢慢品,慢慢赏:慢慢走,就是要简化教学环节,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慢慢走,就是要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活动充分”成为一种常态。
我曾应邀担任青年教师课堂比赛的评委,听了6堂同题课《(论语)十则》,我们来比较—下这样两种设计:设计一:第一步,逐条讲解,疏通文意;第二步,分层归类,叙说理由;第三步,精读一句,阐明深意;第四步,补充《论语》,拓展延伸:第五步,背诵积累,当堂比赛。
设计二:采用“成语学习”的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整个课堂呈现这样的板块:1.读课文找成语;2.借助注释解说成语:3.通过造句运用成语;4.分类整理分析成语。
设计一,面面俱到,不放过每一句话,导致每一个环节只能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像是心急火燎地赶路,根本无暇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而设计二,因为老师整合了文本资源,简化了教学环节,所以,学生围绕成语学习展开了充分的课堂活动,不急不忙,怡然自得。
教育,是慢的艺术,犹如树之生长,慢,材质就好。
二、小步走小步走,就是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拾级而上,到达期待的高度;小步走,就是要安排螺旋上升的活动板块,让学生逐层深入,到达期待的深度。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说明文,如果我们循着“说明特点、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通俗步骤”来组织教学,那不但会失去文本的个性,甚至会使得我们的课堂千篇一律、面目可憎。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是这样处理的:第一步:语言的感受活动。
文本细读:读出文本的温度、广度、深度

文本细读:读出文本的温度、广度、深度作者:李霞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8期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李霞【摘要】细读文本,才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感悟文本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从文题、结构、细节等文字层面解读文本的温度;从作者、生活、经典等文学层面解读文本的广度;从背景、历史、社会等文化层面解读文本的深度,从而挖掘文本真正的内涵。
【关键词】文本细读立足文字立足文学立足文化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
文本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
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文本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只有先行和文本“对话”,研读文本,才能驾驭课堂,与学生“对话”。
长期以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是教教材,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及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教学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智慧。
教师使用教材,不仅关系到知识的层面,而且关系到智慧的层面。
因此,只有细读文本,才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感悟文本的温度、广度和深度。
一,立足文字,读出文本的温度1.读文题。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窗口。
读文题就是透过窗户看风景。
文章的标题,形式多样,有的是文章的写作对象、行文线索、中心事件、主要题旨、人物活动的时间或地点等。
细读题目,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脉络,明确文章写作对象,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中心意图,判断文章的写作形式,对快捷深入地解读文章起着重要的作用。
2.读结构。
结构是一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
理清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特色,对文本有一个高度的宏观认识。
怎么读结构?可以研读文章的开头、研究文章的结尾、推敲过渡和照应、划分段落和层次等方面着手。
如《赶海》一文,以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歌词开头,唤起学生对大海的向往和回忆,又以同样的歌词结尾,照应开头。
倾听文本发出的声响——推敲标点,感悟文本

学 生 可 以将 所 学刻 纸 工 艺应 用 于 幼儿 学 前教 育 教 学 中。 项 目 落 地 执 行 持 续 推 进 后 可 考 虑 商 业 产 品 开
发 , 比 如 通 过 校 企 合 作 渠 道 (知 游 旅 行 社 ) 推 广 具 有 泉 州 旅 游 景 点 特 色 的 刻 纸 产 品 , 比 如 装 裱 后 的 老 君 岩 形 象 刻 纸 产 品 、 开 元 寺 东 西 塔 建 筑 刻 纸 等 作 为 伴 手 礼 出 售 ;创 办 刻 纸 培 训 班 ; 在 泉 州 特 色 美 食 礼 品 盒 的 包 装 上 印 制 剪 纸 图 案 手 礼 ;将 刻 纸 的 博 古 风 格 与 我 国 传 统 对 联 融 合 i窗 花 以 无 痕 贴 的 形 式 解 决 人 们 的 贴 窗 花 及 清 洗 窗 户 的 苦 恼 等 。
号 具 有 的 独 特 作 用 。 小 学 语 文 教 材 中 , 在 这 方 面 表 们 抱 过 来 啊 ? … … 他 会 揍 我 的 !那 也 活 该 ,我 自作
现 最 突 出 的 标 点 符 号 是 省 略 号 , 它 往 往 戛 然 而 止 却 自 受 … … 嗯 , 揍 我 一 顿 也 好 I”)
微 的 情 感 表 达 ,更 好 地 深 入 文 本 ,倾 听 文 本 发 出 的 符 号 的 独 特 作 用 发 挥 得 淋 漓 尽 致 。 一 位 教 师 巧 借 文
细 微 声 响 。
本 这 一 特 点 针 对 性 地 设 计 了 利 用 标 点 资 源 引 导 学 生
倾听文字的声音作文

倾听文字的声音作文1倾听文字的声音文字像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诗意;文字像音乐,一撇一捺奏出美妙的乐章;文字像图画,一笔笔勾勒出斑斓的画卷。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倾听文字的声音,去愉快地阅读,感受中华文学的魅力!每每闲暇时捧着一本本或薄或厚的书,在如痴如醉阅读之间,深深感受到那些文字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历史,概述了诸子百家的大智慧,又唯美表达着诗词歌赋。
它用一字一词描述着所有的一切,让人深深体会到阅读的唯美与智慧。
阅读《三字经》这本书时,从中就可以体会到,一些短短的三个字,就连成了一本朗朗上口,家喻户晓,并概括了五千年文化史的书。
这一句“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
”让读者感受到了在康熙到嘉庆年间,人民安定富足,繁荣昌盛的景象。
看来文字真是意义丰富啊!《三字经》全书仅有1000多字,内容可谓是广泛生动,言简意赅。
对初学者来说既容易理解,又可以进一步了解历史,当我初读时感觉还很困难,现在可是达到了悦读的境界,百看不厌!儒家学派代表作《论语》则是大智慧的象征,它不同于《三字经》那般历史概括广泛,清晰明了。
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和学习哲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广泛地学习,要有坚定志向,联系当前的事情进行思考。
我相信做到这一点,仁就在其中了。
“温故而知新”这句大家更是家喻户晓,告诉我们要时常温习并知道新的知识与体会。
书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哲理。
这本书中的大智慧数不胜数,需要一点点阅读,一点点去琢磨,才得以理解其中的道理!文字是优雅之风的语言,我曾在读《诗经》这样一段话中体会到阅读与文字的关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第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是多么美妙的场景啊!在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样子,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八个字就把这一景象展现在读者眼前,此时文字瞬间就描绘出了生动的图画,人与景的完美结合,使人体会到了文字的优雅与生动。
语文老师常用研读课文的方法研究

语文老师常用研读课文的方法研究同学们,下面老师介绍几种语文研读课文的方法,大家认真阅读,仔细体会,定有大收获,内容如下:我研读课文的八种方法(一)文本细读法所谓文本细读,是指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王尚文语),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以一种类似于“老牛犁地”的深耕细作的方式,读出课文的味道。
语文课首要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亲近文本,涵泳语言,在课文中走个来回,赏析出它的用词之美、句式之妙、章法之奇、立意之高。
语文课不是教“内容”的课,而是教“形式”的课,更准确地说,是教“怎样从形式到达内容”的课。
以《春》为例: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美文,文句清新,读来朗朗上口,但是叫学生说,却又说不出究竟好在哪里。
不妨通过比较的方法,品味一下作者的句式。
将下面三组文字(1和2,3和4,5和6)分别读一读,做个比较。
1、园子里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了出来。
在软绵绵的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地吹着。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第1句给人的感觉是,人看着嫩嫩、绿绿的小草正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而且一大片一大片都是,这显然不可能。
第2句给人的感觉是,因为发现到处都是嫩嫩的、绿绿的,便想象小草是刚从土里钻出来的,是“偷偷”的,像故意不让人注意似的,这是完全可能的。
“嫩嫩”和“绿绿”要读得像是有水滴出来的新鲜感觉。
“瞧去”在中间,“满是的”单独放在最后,强化了发现的神秘与欢喜:啊,小草可真有本事,能一下子,而且是这么一大片的从地里全钻出来了呢!还有,第1句“在软绵绵的草地上”的“软绵绵”,只是对“草地”的一般想象;而第2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落在最后,则是由于人是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滚、踢球等等,才有了对草和对风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
作者:陈杭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9年第1期
陈杭萍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文本细读的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不断涌现,大量的一线教
师呼吁在语文实践中要重视文本细读,因为文本细读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有利
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文本细读是一种慢功夫,需要做细活。
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锤的
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
”文本就像一个美丽的后花园,我们徜徉其
中的时候,只有做一名敏感的语文老师,才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做一名睿智的语文老师,才能逐字逐句去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只有做一名优雅的语文老师,才能慢慢欣赏,邂逅
文本的精彩和经典。
一、感悟文本题目,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对文本题目的理解和把握是很重要的,教师有意识地去
引导学生读懂文本题目,不仅有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还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文本题目的细读,就会在课堂上不经意间理出文本的精髓,特别是在学生预习课文的时候,教师正确地提出问题和疑问,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炼文本的重点,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就会
变得更加轻松。
文本的题目是泉眼,我们细读文本就要从命脉下手,才能掌握全局。
文章的题
目一般是对这篇文本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内涵望孔,它就像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就可
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实质,窥视到文本的思路和文本的脉络,体会到文本的思想和精髓。
例如在学习课文《最大的“书”》的时候,学生首先进行预习,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学
生列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题目上面的书要打引号?(“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
册厚厚的书吗?”)
2.是一本怎么样的书?(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纹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
写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
它们都是字呀。
这儿有树叶,有贝壳,还有一条鱼哩。
)
3.它有什么作用?(“他告诉我们,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长满树木的陆地。
后来,陆地沉下去了,就成了大海。
又过了很多万年,海底慢慢上升,这里又变成了高山,就是我们
脚下的这座山。
”)
学生结合上面的三个问题预习课文,抓住了文本题目中的引号进行细读,简单、明了,
这样我们的学生就很容易抓住文本的重点。
再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小珊迪》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通过文本细读发现,课文中九次
出现的都是珊迪,唯独文本的题目是“小珊迪”。
当我们细细地关注题目中这个“小”字,再
去挖掘文本中的所有信息,就会发现从年龄上看,珊迪确实是个小孩儿;其次从生理上看,珊
迪的身材非常矮小,发育不良,这在文本中对珊迪的外貌描写就能读出来;再次,从珊迪的社
会地位来看,珊迪在那个社会中的地位是十分渺小的,他既是穷人,又是孤儿,生活在社会上,是人们最瞧不起的人,纵观整个文本,透过这个“小”字,实质上是采用了反讽的手法,来衬
托珊迪的精神和灵魂的伟大。
因此,“眼为心窗,题为文眼”,王老师利用题目引导学生对文
本进行细读,找到了文本的切入点,学生能够读出文本的不同味道。
文本的题目犹如窗口,它往往暗示着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抓住了文章的
题目,才能很快深入文本,为接下来的文本细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反复诵读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语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语文的三种最原始的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细读、朗诵、背诵。
认真仔细阅读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语言修辞、谋篇布局等方面理解和把握本文,就
能够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的前提就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前提就是反复阅读教材。
针对语文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
在反复诵读的时候教师要关注文本的语言
音调语调、语气语速、轻重缓急、韵律节奏等。
为了让学生理解朗读的重要性,我们来看《二泉映月》这节课的教学片断,王老师是如
何指导学生朗诵的。
师:把手举起来,好,请你读。
(生读)
师:你看这样把两个词语连起来一起读,明白吗?来,把手放下,人站直,看好了,把
这八个字,两个词语连起来再读一遍,好吗?(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
师:不要慌张。
你看,茫茫月夜(教师示范),然后学生读,茫茫月夜(生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下这组词语?谁来?你来读好吗?(生2读)
师:这位同学读的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
王崧舟老师在要求学生准确诵读的基础上,然后指导学生诵读时注意语气的轻重强弱、
音调的阴阳顿挫等,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在读准确的基础上,能不能读出一点感觉来?你们看,看到的是茫茫的月色,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两个词语连起来,读出一种感觉来?我们试验一下好吗?(生
3读)
师:有点感觉,我知道你是想读的慢一点,因为你已经找到一种感觉了,来,把这份感
觉再读一遍好吗?(生读)
师:不用怕,接着读。
(生读)
师:后面的那个字我感觉读的更好。
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到“茫茫月夜,如银光”,读。
(生读)
师:非常好,就是这个感觉。
从这两个词语的反复诵读中,学生感悟到了字里行间蕴含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和揣摩,学生才能对领会文本的情感。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
师的领读和示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己深入文本的情景,然后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
情牵住学生,和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才能读出意境,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学生自己的
理解。
三、找寻文本留白,引导学生分析文本重点
一部作品的留白之处,往往是作者为了讲究炼字炼句,或者作者为了言语表达的含蓄而
故意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
语文教师在备课开始的时候,就要做到潜心阅读,读出文本的意
味来,读出文本可以破解的关键点所在。
读不出教材的不同,就没有耳目一新的课堂,能够读
出不一样的文本,才是阅读教材的功底所在。
我们来分析王老师《草船借箭》教学片断,来看看王崧舟老师是怎样寻找文本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关键处的。
一般情况下,大多数老师在执教《草船借箭》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是怎样知天时、知地理、知敌人,从而突出诸葛亮是何等的聪明过人。
但是王崧舟老师却另辟蹊径,在细
读文本的时候,发现写诸葛亮对话的地方共有11个地方,只有一处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即: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这里的“笑”一定别有一番意味,诸葛亮是在笑谁?这也是王老师抓住人物
性格的关键之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王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诸葛亮是在笑谁呢?
生1:我觉得诸葛亮是在笑曹操,因为雾这么大,笑曹操不敢出来应战。
生2:我觉得这是在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自己的本事大,对所有人都了如指掌。
生3:我觉得他是在笑鲁肃,鲁肃在前面还吃惊的问道:“曹操出来怎么办?”诸葛亮
在后来才回答了鲁肃。
生4:我觉得诸葛亮还在笑周瑜!
师:诸葛亮这一笑,是笑的多么的自信、多么的自豪、多么的喜悦啊!咱们一起来读一
下诸葛亮这充满智慧、充满胜利的笑!
从这个教学片断中,我们会发现王老师抓住“笑”字,引导学生在笑谁?然后师生对读
文本,在反复的诵读中挖掘出了文本的内涵。
笑曹操,是对曹操的了如指掌,这是一种讽刺的笑;笑自己,充满希望,胸有成竹,这是一种成功的笑;笑鲁肃,因为他根本不晓得自己草船
借箭的意图,这是一种宽厚的笑;笑周瑜,想害我?却没得逞,这是一种胜利的笑。
由此可见,这个“笑”字,是和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透过一个“笑”字,我们看到了诸
葛亮的智慧、曹操的多疑、周瑜的卑鄙和鲁肃的憨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展开对话的过程,要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必须对文本进行
细读,在细读文本中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感悟文本的内在魅力。
陈杭萍,浙江省杭州江南实验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