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10

合集下载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相关推荐鲁迅《祝福》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祝福》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鲁迅《祝福》优秀教案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育点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2、了解小说中任务描写的几种方式(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2、着重体会鲁迅小说中“我”的感情及作用(三)、德育渗透点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二、重、难点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关于《呐喊》和《彷徨》2、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1)序幕写景象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再写景象3、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分析祥林嫂的外貌变化,并深入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情形如何?再到鲁镇,情况怎样?临死前,有何不同遭遇?4、请学生依据以上分析讨论,概述“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深刻含义。

善良能干——包办婚姻——被卖——再嫁——社会的根源二、总结与引申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三、作业布置思考:究竟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四、板书设计情节特点:倒叙人物命运:祥林嫂善良能干,却一步步被逼向死亡。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导入新课引入鲁迅取名《彷徨》的原因2、认真研读故事的结局,分角色朗读对话,找出议论性的文字,理解“我”的感情善良,同情,本想安慰,但却最终伤害——自责和自我解剖——愤激3、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卫老婆子和柳妈是帮凶,你怎样看?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择发言。

《祝福》教案(通用12篇)

《祝福》教案(通用12篇)

《祝福》教案(通用12篇)《祝愿》教案篇1一、活动目标1、通过传递明信片送祝愿,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美妙情感。

2、尝试轮番绘制、传递明信片,体验传递的乐趣。

二、活动预备了解绘本故事《蛤蟆的明信片》、自制明信片人手一份,水彩笔、记号笔若干。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1、你们瞧,今日陆老师带来了什么?(老师出示明信片)2、你们还记得上次我们看过一本关于明信片的书吗?它叫什么名字?(《蛤蟆的明信片》)你们能一起把故事说一说吗?(幼儿边叙述,老师边画明信片,鼓舞幼儿用比较完整的语言复述部分故事内容)3、青蛙哥哥的明信片在很多好伴侣和我们云朵班的小伴侣的传递下变得越来越漂亮,现在的明信片不仅仅是一张一般的明信片了,它里面还包含了许多好伴侣真诚的关怀与祝愿。

(二)通过回忆绘本故事内容,引出活动主题1、今日陆老师又想请你们送祝愿了,猜猜看,这回是给谁送祝愿呢?2、你们说的都不错,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祝愿。

那今日究竟要给谁送祝愿呢?请你们看这张图片就知道了。

(播放四川小伴侣的图片)3、在四川地震遇难的小伴侣有许多许多,他们都需要我们的关心,那你会怎么关心他们呢?4、你们都是有爱心的好孩子,假如请你们把刚才说的.内容都画下来,你会吗?(三)老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1、你们的桌上,也有一张明信片,陆老师把你们想对四川小伴侣说的话都已经写下来了,你们想听一听吗?2、明信片上还有四个图形,他们用来做什么?箭头表示什么意思?3、你们四个小伴侣一组,每人选择一张明信片,在第一个图形里面画上代表你自己的标记,然后在明信片上画上你想送去的祝愿。

接着把明信片传给你们一组的另一个小伴侣,让他连续画。

一共传递四次,记住在同一张明信片上每人只能送一次祝愿哦!最终,明信片传到第一个传递的小伴侣手里,回到座位上。

(四)讲评1、谁能用好听的话来介绍一下你的明信片是怎么传递的?(五)延长活动信任四川的小伴侣在收到你们的明信片之后肯定会非常愉快。

瞧!陆老师为你们预备了一个大信封,那我们把明信片放进去,一起去寄给四川的小伴侣好吗?《祝愿》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理解倒叙手法的作用。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祝福》。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认识旧社会的黑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3)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祝福”,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背景。

3. 分析与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针对作品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讨论、分析、批判性思考等方面的表现。

2. 课后作业:(2)选取一篇相关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祝福》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关系等。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

鲁迅的《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热爱,了解其文学贡献。

(2)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鲁迅先生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反思。

(3)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概述《祝福》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理解人物心理。

(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同理心。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请你谈谈对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理解。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的教案

鲁迅《祝福》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深入理解作品;(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3)学会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2)认识作品对人性的剖析和关怀;(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 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5. 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作品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4)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5)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2. 教学难点:(1)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2)作品中的现实主义精神;(3)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作品,感受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揭示现实主义精神;4.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 自主阅读: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独立阅读作品;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4.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比较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揭示现实主义精神;5. 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精神。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背景和鲁迅的创作意图;(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3)掌握作品的基本文学技巧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文本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民众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2)认识文学作品在反映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作用;(3)培养热爱文学、关注社会、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分析《祝福》发表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2. 人物形象分析:(1)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及其命运;(2)作品中其他人物形象的作用和特点。

3. 情节结构分析:(1)祥林嫂的人生经历和故事发展;(2)作品的情节安排和叙事手法。

4. 主题思想探讨:(1)揭示封建礼教对民众的压迫和束缚;(2)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社会不公;(3)体现作者对人性的关注和对社会的反思。

5. 文学技巧鉴赏:(1)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文学形象的塑造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作品的主题、情节和人物。

2. 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4. 写作练习:5.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建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笔记、写作练习等作业的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考察学生对作品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的理解程度。

4. 思维能力发展:评价学生在分析、解读和批判等方面的能力表现。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

鲁迅《祝福》教案实用的鲁迅《祝福》教案3篇鲁迅《祝福》教案篇1(课前)【板书:祝福鲁迅】1.到今年,鲁迅先生已经去世80年了。

但他的作品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被广泛地传播着、阅读着。

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名言,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一句朴实的话,道出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表现出一个伟人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2.今天,我们读小说《祝福》,就能读出这种浓烈的情怀来。

3.小说篇幅较长,将近一万字。

课前组织同学们做了认真预习,要求同学们标记段落序号、通读整篇小说、做点个性批注,并完成自学案。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预习的效果。

4.大家通读并初步研究了这篇小说,那么小说的基本情节是怎样的呢,哪位同学来讲一讲?(一位学生说完后,老师予以明确)同学们看看,从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倒叙!此外,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还有个特点,即前有序幕,(和同学一起讲)后有尾声。

小说讲述了祥林嫂一十三年的悲惨遭遇:她从一个二十六七岁的青年妇女,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街头乞丐,而且只四十来岁,就悲惨死去,在寒冬、在人们的祝福声中。

其人生变化之大,之惨,让人震惊,令人悲伤。

5.正如作者在文中写道的那样: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不过,大家注意到没有。

小说中也有这样一些表述: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似乎鲁镇一切照旧。

小说中一方面强调祥林嫂的变化之大,一方面又强调鲁镇的未曾改变。

那么,这“变”和“不变”之中究竟有何深刻的内涵和意蕴呢?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变”与“不变”来阅读和探究小说,进而了解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主旨。

6.先来看小说是如何写“变化”的。

小说围绕祥林嫂写了哪些变化?请在文中找出来,并分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整理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等下参与分享。

【板书:变】师生讨论中……[如果需要封建礼教方面的“补充资料”,点击“超级链接”]【板书:人生的境遇外在表现精神状态】这一次次变化实际上就是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毁灭、一步步被这个社会吞噬的过程,作者以极其沉重的笔墨向我们描述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7
《祝福》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感知典型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作用
3.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4.培养口头评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二、重、难点
1.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2.要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
憎之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第一课时,让学生理清小说结构,画出集中描写祥林嫂
外貌的三段文字,反复诵读,体味这些看似冷峻的描写中所蕴涵
的深情。
2.第二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结合环境描写,分
2 / 17

析任务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1919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没
有完成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鲁迅先生十
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现状,写出了反映这个时代的小说《孔已己》、
《故乡》、《阿Q正传》等。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鲁迅先生的一
篇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小说《祝福》。(可引导学生看夏衍根据
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祝福》)
二、指导预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祝福》,除完成常规的字、词阅读内
容外,注意筛选以下信息
根据情节发展的过程,说说《祝福》的情节结构,并用简洁
的语言概括部分祝福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