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优秀教案1

合集下载

《祝福》语文教案一等奖3篇

《祝福》语文教案一等奖3篇

3、《祝福》语文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园地六》教案_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_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1、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2、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4、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5、朗读和背诵4句关于“改过”的名言。

[教学重难点]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能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交流平台”1、课件出示:①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②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2、读一读这两句话,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两句话所表达的含义的呢?(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3、除了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这两种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理解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呢?(查资料、向别人请教)师小结: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可以用相同的方法。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1、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认读“识字加油站”中的词语,注意把“缆、锚”读正确。

2、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插图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通过词语看到的画面,增强海洋意识。

4、你能将这几个词连起来写一段话吗?将你想象到的画面呈现出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词句段运用”1、读一读,体会加点词语意思的不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1)指名说说“熟”和“味道”在不同句子中不同的意思。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熟:A、米饭没熟,还要再蒸一会儿。

(食物烧煮到可以食用的程度)B、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熟练,表示程度深)味道:A、我很喜欢苹果的味道。

(舌头接触某样东西时的感觉)B、这本书越看越有味道。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语文《祝福》教案设计

语文《祝福》教案设计

语文《祝福》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3. 体会作品中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祝福》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和技巧。

4. 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祝福》的阅读与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和技巧,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比较法。

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教材。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用于阅读课文《祝福》并理解基本内容,第二课时用于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二章:课文《祝福》阅读与理解一、课文阅读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祝福》,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关系。

2. 教师辅导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生字词和句子理解问题。

二、内容理解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祝福》的主题思想。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领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三、课堂提问1. 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第三章:作品主题思想分析一、主题思想概述1. 教师讲解课文《祝福》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

2. 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与主题思想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其与主题思想的关系。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人物形象对主题思想的贡献。

第四章:人物性格刻画的方法和技巧一、人物性格概述1. 教师讲解人物性格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人物性格的重要性。

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知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祝福》教案

课文《祝福》教案

课文《祝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祝福》的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祝福》的主要情节,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2. 分析鲁迅先生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2. 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领会其文学魅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祝福》全文。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祝福》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祝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示例:a. 课文讲述了什么样的故事?b. 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特点是什么?c. 作品主题是什么?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特点,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问题示例:a. 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及其原因。

b. 探讨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c. 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举例说明其文学魅力。

4. 拓展延伸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问题示例:a. 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祥林嫂的命运?b.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如何关注和帮助这些人群?课后作业:a. 写一篇关于课文《祝福》的读后感。

b.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作品中社会现实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提问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3. 结合学生的读后感和生活经验分享,评估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

七、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

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语文课文《祝福》教学教案一《祝福》教学设计的撰写【问题】“祝福”的隐喻意义是什么?【材料】教科书《祝福》,《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洗澡》,《家——鸣凤之死》,《绳子》【教学设想】要理解《祝福》言语的隐喻意义,需要有展现封建时代妇女悲惨命运的阅读材料,将学生带入到《祝福》的阅读语境中,通过主问题牵引、挖掘细节来领会狂欢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受封建礼教摧残和迫害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基于此,本文的教学计划拟用四课时:第一课时学生阅读材料进入《祝福》教学语境,其余三课时分析文本。

【学习目标】通过挖掘细节、品读语言能深入文本,理解“祝福”的隐喻意义。

【过程设计】1.导入祝福,祝愿美好之意,在文中是一种祈求吉祥如意的祭祀形式。

那么我们如何解释在祝福狂欢下祥林嫂惨死的悲剧,不妨先来阅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和巴金的《家》中的截取的两段材料。

PPT展示《小团圆媳妇之死》(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胡家跳大神,就实在跳得奇。

用大缸给团圆媳妇洗澡,而且是当众就洗的……大神打着鼓,命令她当众脱了衣裳。

衣裳她是不肯脱的,她的婆婆抱住了她,还请了几个帮忙的人,就一齐上来,把她的衣裳撕掉了……很快地小团圆媳妇就被抬进大缸里去。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熟的热水。

她在大缸里边,叫着、跳着,好像她要逃命似的狂喊。

她的旁边站着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

不一会,浇得满脸通红,她再也不能够挣扎了,她安稳地在大缸里边站着,她再不往外边跳了,大概她觉得跳也跳不出来了。

那大缸是很大的,她站在里边仅仅露着一个头……这时候,看热闹的人们,一声狂喊,都以为小团圆媳妇是死了,大家都跑过去拯救她,竟有心慈的人,流下眼泪来……她的婆婆过来,赶快拉了一张破棉袄给她盖上了,说:“赤身裸体羞不羞!” ……有的竟觉得困了,说他要回家睡觉去了。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

祝福教案(优秀9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

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

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二、解题1.背景介绍《祝福》发表于1924年。

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整理的《祝福》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3.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4.理解环境的作用。

重点、难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把握环境描写的巨大作用,体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先生曾在《灯下漫笔》中将中国封建社会概括为两个时代“……”,在《狂人日记》中他说:“中国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在浸透了封建文化的环境当中生活着的中国百姓,不敢对生活有什么奢求,他们只求生能存命,死后安魂。

可就是如此可怜的要求,也被社会冷漠的拒绝。

这即所谓先生所说“想做奴隶而不得”。

在天地圣众歆享牲醴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历史上!今天,我们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祝福》。

教师提问:(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特点?明确:在序幕后写出了故事结局,属倒叙手法。

(2)这种叙述方式有何特点及作用?明确: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对读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死去,而且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突出了人物的矛盾关系。

二、自读思考1、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编写出结构提纲。

2、简单概括小说的叙事特点。

3、仔细阅读小说中关于“祝福”场景的描写,体会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三、研读讨论1、讨论小说标题的含义。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

鲁迅祝福教案(6篇)鲁迅《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

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

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

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

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

“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

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

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

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

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理清课文各部分所写内容及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分析祥林嫂之死的原因,把握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和方法:通过作者重回故乡观察的“变”与“不变”串联课文。

分析鲁镇的“不变”分析祥林嫂的“变”,发生了哪些变化?什么因素促使她的变化?通过人物对话分析“我”,四叔四婶,柳妈等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讨作品批判性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的“变”与“不变”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反复”手法【教学层次设计】三课时课前预习:读准课文,给课文各部分加上小标题—理清祥林嫂的一生不幸经历第一课时:故事导入—“不变”的环境及习俗—三次肖像分析“变化”的祥林嫂—个人不幸经历造成的变化—周围接触的人加速了变化(部分若讲不完留在第二课时讲)第二课时:活动课,学生讨论自主赏析课文第四部分(第二次做工到变为乞丐)第三课时:课文写作手法总结——标题分析也可以把全部的教学内容浓缩为几个“三”:祥林嫂命运的三起三落,三次肖像描写,三次反抗。

也可以片段:为《祝福》中的“我”写日记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防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

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

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

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

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

天亮,离开鲁镇。

第一课时(45分钟)一,导入(2分钟)在辛亥革命后的某一天,浙江绍兴鲁镇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说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在新年祝福的时候死在了冰天雪地里。

而有一个人正好见证了整桩命案的发生,于是便将他所知道的叙述了出来。

那么,这个年轻的老夫人到底是谁呢,在他身上到底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又是谁是这桩命案的始作俑者呢?而这个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怎样为我们展现这个故事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一起去深入了解体会文中受害者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二、知人论世(8分钟)PPT1、作者介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20日),字豫才,原名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浙江绍兴人,为20世纪中国的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背景介绍《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也是中学阶段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妇女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也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3、鲁迅谈《祝福》“喜剧”、“悲剧”、“惨剧”这种名称,也可以用到有些小说上来:比如《祝福》。

祥林嫂到后来,弄得活既不成,死也死不得。

如果有鬼,她将被锯开身子来;如果无鬼,将永远见不到惟一亲爱的阿毛了,悲惨到了极点。

但这种痛苦,并不是她自己找寻出来的。

祥林嫂并非被害死,再嫁本非她所愿,阿毛是狼拖去的,都出于无可奈何,所以是惨剧。

4.小说集《彷徨》《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另一方面是讽刺封建余孽,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在个人反抗失败后的不同表现及其空虚、动摇的弱点。

三、“变”与“不变”(30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重回故乡所观察到的“变”与“不变”之处?明确:不变的是鲁镇人及风俗习惯。

见文章前两段“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也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

也就是说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透过不变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没有封闭封建的鲁镇。

变化的的是祥林嫂,见文章第三段“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2、再浏览课文,找出祥林嫂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三次肖像描写)明确:(1)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C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2)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3)最后来到鲁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行尸走肉。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3、为什么短短几年,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她经历了什么?(预习的任务)明确:丧夫——出逃——被迫改嫁——又丧夫——丧子——被歧视——沦为乞丐。

4、祥林嫂最后带着绝望和恐惧死去了,除了个人的不幸经历外,还有什么使一个活生生的人变得不复存在?她真的是穷死的吗?谁是幕后真凶?(重点)明确:首先要从死者生前接触的人入手调查。

最后目睹人——“我”。

分析“我”和死者的对话。

1、祥林嫂对我的三问是什么?明确: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2、她希望得到怎样的回答?理由是?明确:她“希望其有,有希望其无”。

她对死亡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方面对死亡充满了向往,因为死亡意味着解脱和团圆;另一方面又害怕和恐惧死亡,因为死亡意味着惩罚和被据为两半。

3、我对祥林嫂的三答是什么?明确:“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4、我在回答的时候心理活动是什么?为什么?明确:悚然,踌躇,支吾,胆怯。

因为我不知道实情,不愿意说假话更不愿意承担责任。

由此看出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又软弱逃避的知识分子。

5、思考“我”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明确:加速了她的死亡,但不是真凶。

接触最多的人——四叔四婶。

分析与死者的对话1.祥林嫂第一次来做工时,四叔只说了五句话。

其中两次说到“然而”都省略了,你认为省略的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次:虽然她婆婆的行为野蛮粗暴“拿我们家里开玩笑”让人可恶,然而作为婆婆也有这样的权利。

第二次:虽然你这样说,但未必真能再荐一个像祥林嫂这样能干的人。

因为当地其他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不像她这样食物不论,力气不惜。

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

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

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说明四叔是一个自私伪善、严守封建礼教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2、祥林嫂第二次来做工时,四婶对她说了三句一样的话?比较异同明确:“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

”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1)祥林嫂第一次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认为自已已经“赎罪”了,可以被“宽恕”了。

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

她的精神崩溃了。

(2)“祥林嫂,你放着罢!”“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两句话的语气是很不一样的,前者语气舒缓,后者倒装句式,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3、你觉得四叔四婶对祥林嫂的死有没有责任?明确:他们自私伪善,冷酷无情,严守礼教,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

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是他们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他们负有责任但不是真凶。

与她接触多的人——柳妈1、通过对话分析柳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她对祥林嫂做了什么?对祥林嫂之死有责任吗?明确:柳妈:“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就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