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与诗歌
古代文学
包括《诗经》、《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等,表现了中国古 代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代表诗人有杜甫、李白、苏轼 等,诗歌主题广泛,包括自然、 友情、家国情怀等。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乐器有琴、筝、琵琶、二胡等,音乐风 格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木雕工艺
中国木雕工艺精湛,代表作品有黄 杨木雕、东阳木雕等,既有实用价 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医药学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为核心,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调理人 体内外环境,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养生之道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饮食调 养、运动锻炼、精神调养等方面,以达到延年益寿、身心 健康的目标。
食疗文化
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强调通过饮食调理来预防和治疗 疾病,如药膳、食疗方剂等,体现了食药同源的理念。
06
中国传统节俗与礼仪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 始。春节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
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 团圆。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
02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历史悠久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重视礼仪、人伦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礼仪 、人伦等社会规范,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秩序和道 德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化: 1)“教行也” 《说文解字》 (“教行于上,则化成天下。”) 2)“变也” (《庄子・逍遥游》:“鲲之大,不知其几千 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吕氏春秋・顺民》:“则 汤达乎鬼神之化。”); 3)“习也”(风俗习惯),《人物志》:“国有习 也。”) 。
•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中认为:“文化只是人生, 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 活而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贺麟在《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中指出: “文化是经过人类的精神陶铸过的自然。” “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讨论、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代社会,没文化 是不行的。
(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浓的文 化氛围。 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
文学艺术、科学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2.文化的定义
• 西方学者的观点: • 文艺复兴时期孕育了“文化”的科学概念。 • 到了18世纪,在人文传统深厚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康德、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 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讨,揭示
其历史内蕴,就称某某文化,如“玛雅文化”、“仰韶文化” 等。 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 “某某人很有文化。” 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 念、价值追求。 其它还有“社区文化”、“商业 文化”、“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 中国学者的观点: • 受康德影响,我国学者辜鸿铭在20世纪初出版的
《春秋大义》(又译作《中国人的精神》,《原 华》)中指出:文化不是房子、不是道路、不是器 具、不是制度、不是科学、不是艺术,而是人格, 文化的实质就是道德。唐君毅在上世纪中出版的 巨著《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以“道德自我”或 “道德理性”为中心,论述“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 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 其分殊表现”,并建立了道德的理想主义的文化哲 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When I grown up, it became a small narrow ticket I'm at this end and my wife at that end.
Then it turned into the shape of grave, My mother is inside , I'm outside
文化的实质含义指的是“人化”或“人
类化”,是指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际活 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 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和一切物质 与非物质成果。
文化的特性
第一,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
或创造出来的。 第二,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第三,文化是共有的。 第四,文化具有传递性。 第五,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
广义文化的四个层面
物态文化层——表层 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心态文化层——核心
饮食文化特点
风味多样 四季有别 讲究美感 注重情趣 食医结合
服饰文化特点
中国人的传统服饰分为中式服装和西式服
装两大类。有其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式样 外形 结构 局部结构特点 装饰 面料、色彩和图案 审美
玛雅文化:玛雅文化是世界重要的古文化之
一,更是美洲非常重大的古典文化。后世研 究者推测玛雅文化流行地区的人口最高峰时 达1400万人。 玛雅文化的突然消失让许多历史学家感到费 解的问题,有些人还做了大胆猜测:比如随 外星人离去,随祖先沉入大海,内部暴乱, 祭祀杀人过多。但这些都不能成为定论,希 望这个谜能早一天解开。
哈拉巴文化:它是古代印度产生的几个文明
之一。被印度学专家称为印度文明“第一道 曙光”的哈拉巴文化。“大约距今4千多年之 前,以印度河流域为中心,方圆50万平方公 里的土地上,兴起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明, 大量用火砖盖起的房屋,规划严整的城市建 设,先进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2500多枚 刻有文字图形和其他图形的印章……一切都 在向后人昭示,这是一个代表着当时世界发 展最高水平的文明。”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因此学习传
统文化必须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这是一种修炼, 而不只是学问。
五、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
1、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哲
学思想、法律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传统、科 学技术、民间习俗,增强对国情的理解
“文”与“化”合并使用,最早出现在《易· 赉· 象
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 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
“文化”一词有“以文教化”的内含。西汉刘向说: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晋代束晰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化” 也与自然(或天然)相对,与无教化的“质 朴”“野蛮”相对。
邪,其自我标榜从来都是有道德的。可见中国文化中道 德的力量大于一切。
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
1、抓住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道德
传统文化的范围非常广博,只有抓住其本质特征,
才能尽快掌握其灵魂所在;
2、学习传统文化重在理解而不是批判
所谓“批判地吸收”或“批判地继承”的学风,暴
露出人性中的傲慢习气。对于传统文化重在理解其 本质内含,对于不理解的可以暂且搁置,不必去批 判;
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彩画、装饰,个人修养等。“文”与“质”“实” 相对。《论语· 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易· 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说文》:化,教行也。 从人从匕。甲骨文为 象二人一正一倒。“化”不仅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同时具有化生、教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2007.09第一节文化概述一、文化概念1.文化的词源“文”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是个象形字,表示的是一个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本义是纹理。
《说义解字》解释为“错画也”,即各色交错的纹理。
后世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则是个会意字,出现稍晚,本义是教化。
《说文解字》解释为“教行也”,即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言行。
“化”字从“人”从“匕”,《说文解字》曰:“匕,变也,从倒人。
”可以看出,‘“化”由一正一倒的两个人组成,要使两人和谐融洽,相顺而不停,就需要迁善、感化和教化。
后世引申为改易、变化、生成等等。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但近代以前,一般指“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武功”相对。
如西汉刘向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功。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西晋束皙则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是19世纪末通过日文从西方转译而来的。
在西方,“文化”一词英文、法文都写作Culture,都是从拉丁文演变而来的,原意为耕耘、居住、操作。
中世纪以后,其意义延伸,进而涵盖了神明祭祖、道德法律、精神修养诸领域。
可见,中国传统的“文化”与西方的Culture在内涵上有明显的区别:“文化”的本义是文治教化,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活动,偏重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本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出发,进而引申到社会领域和精神领域,其含义要宽泛得多。
然而,这两个词义有共同的一面,即强调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文化的定义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人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文化逐渐成为专门术语。
最先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的是被称为“文化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时文化进行了首次诠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总体,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一章 简论

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 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连续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 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 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够兼收并蓄。 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 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 异。
文化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
主体:人
客体:自然
文化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基础之上,又处于
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领域之中。可以说, 宗法结构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 秩序的一种重要纽带。所以中国文化自有自 身的特点。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
外在特点 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其实汉代出现的“文化”一词,人们的理解
也并不一样。比如:《说苑· 指武》、《文 选》、《日知录》等。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文化的理解大都着眼于 狭义的精神层面。所以中国文化一词一开始 就专注于精神活动领域。 而西方的认识要比中国古人的认识要宽泛的 多。1871年泰勒认为:“包括知识、信仰、 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 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 体。”
英语系统里文化(culture)一词本意是种植的
意思,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生发,继而 引申到精神活动领域的。 总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 于自然界的社会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文化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将“文化”分为广义和狭
义两种。如:前苏联哲学家罗森塔尔· 尤金的 解释。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 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 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 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 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绪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绪论第一节文化的概念一、古今“文化”观“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相对于“文治教化”——“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刘向《说苑·指武》)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泰勒(Tylor, Edward Burnett)《原始文化》(1871年)广义文化: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
狭义文化:特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马克思.韦伯( Max Weber)“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C .Geertz)《文化的解释》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特定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
它是这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
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起着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的年代安徽省繁昌县孙村镇距今200万年;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距今约180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人距今约115-110万年北京周口店猿人距今约46万年;北京山顶洞人距今约20-1万年新石器时代重要考古遗址年代(一)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因最早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仰韶文化的代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彩陶文化距今约5000年。
•黑陶文化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年代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县),距今约7700年以上;大汶口文化(山东泰安市),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山东省章丘市),距今约5000-4000年之间;也被称为“黑陶文化”马家窑文化(甘肃省临洮县),距今约5000-4000年;齐家文化(甘肃省政和县),距今约4000年;二里头文化(河南省偃师县),距今约1900-1800年。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绪论

教化功能
•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受文化的熏陶,形 成特定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审美情趣的过程。
• 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 结构整合三个方面。价值整合是整合功能中最重 要的一种功能,只有价值,才有结构和行为的协 调。一个社会中的人们,价值会有差异,但经由 统一文化的熏陶,必然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达 成大体一致的观念。规范因增加值需要而产生, 由文化的整合使之系统化和协调化,并使规范内 容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进而把社会成员的行为 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社会的异质性越强,分化 的程度越高,多元结构越复杂,从而功能整合的 作用愈加重要。
• 所谓的规范性文化,是以儒家经典为经,以历代 官修史志为纬,在长期流迁演化中广泛吸收了道, 法,阴阳,纵横,玄,佛诸家学说而形成的经史 文化,是中国小农社会的具有最高权威的规范性 文化。
• 与此相应的,则是普遍存在于一般民众中的生产 方式、生活方式、人与人的种种关系、风俗、习 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 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 “化”之本义,为“改易”、“变化”、“生 成”、“教化”。
• 例如
•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 (《庄子·逍遥游》)
• “化不可代,时不可违”(《黄帝内经·素 问》),
• “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易经·系辞 下》)。
• 文”与“化”并联使用,迄今为止,最早 见诸文字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 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贲卦·彖传》),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关于 文化的最早的提法。对此,孔颖达释为: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 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 下也。”孔颖达“以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 (即“以文教化”)来解释“文化”的意 思十分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文化的要素、分类与基本 特征
• (一)文化的要素 • 从文化表现形态上,对文化结构要素的
考量,归结为 • A物质要素、B精神要素、 • C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D规范体系。
2020/5/21
(二)文化的分类:
• 1、 领域:A、有认识的(语言、哲学、科
学、教育)、 • B、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 • C、艺术的(文学、音乐、舞蹈、戏剧)、 • D、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
2020/5/21
• “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泰勒(
E·B·Tylor),他在1871年发表的《原始 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定义: •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 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 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020/5/21
• 英国人类学者马林诺夫斯基对“文
化”定义作了进一步考量。他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020/5/21
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 一、文化概念界说 • 二、文化的要素、分类与基本特征 •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2020/5/21
一、文化概念界说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 理。
• 对“文”作解释较早的是《易经·系辞下》中
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
2020/5/21
•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
引申为诗词曲赋。 •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
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
2020/5/21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 社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 和社会意识形态。
2020/5/21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1) 原始文化 • (2) 古代文化 • (3) 近代文化 • (4) 现代文化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 、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 值而言的。这概念包容着及调节着
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 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 无法理解的。”
2020/5/21
• 中国的梁漱溟认为:“文化 ,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 切。……俗常以文字、文学 、思想、学术、教育、出版 等为文化,乃是狭义的。 ……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 、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认为文化表现为不同民 族乃至人类的整个生存方式
2020/5/21
• 4、也有的学者将文化划分为 • (1)雅文化即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它主要在知识
分子和上层统治者层面流行。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具有系统性和 理论性。这类文化现象一般由政府推行,其传播载体为文字、书 籍、正规教育等。
• (2)俗文化为在民众中流行的大众文化、民间文化
。俗文化有较强的感性色彩,生动具体而贴近社会生活。它主要 靠口头和行为传播,如神话、传说、歌谣、谚语、曲艺、风俗等 。 • 二者即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2020/5/21
(2)制度文化
• 制度文化: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的各种制度,如宗法制度、婚姻 制度、家族制度、科举制度、选官制度 等。它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但又确实存 在于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日常活动之中 ,影响和制约人们的生活,是起约束作 用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处于文化结构 的中层。
2020/5/21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 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 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简言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 文化的本质。”
2020/5/21
• 广义文化,即大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 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
• 狭义文化即小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 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 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文化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 称“小文化”。
(3)行为文化
• 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 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这是一 类以民俗民风形态出现,见之于日 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民族 、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2020/5/21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们的技术等)、 • E、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2020/5/21
• 2、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分为四个 层次:
• (1)物质文化 • (2)制度文化
• (3)行为文化
• (4)心态文化 •
2020/5/21
•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指一个民族一定生活 方式的具体物质形态表层。
2020/5/21
• 西汉以后,“文”与“化”经常一块 连用
• 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刘 向,他在《说苑》中写道:“圣人之
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2020/5/21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为文彩。 • 其四,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
2020/5/21
•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 ,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 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2020/5/21
• “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 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 卦·象传》:“(刚柔交错),天 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 化成天下。”
(1893--1988) 。
2020/5/21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若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2020/5/21
• 冯天瑜先生 “文化便是人与自然、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中国文化史断想》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