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摘要:1.引言2.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和功效3.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4.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实例5.结语正文:【引言】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在众多中医药方剂中,补中益气汤是一道著名的方剂,其功效独擅,颇受医者喜爱。
本文将从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功效、趣味歌诀和应用实例等方面进行介绍。
【补中益气汤的来源和功效】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于《金匮要略》一书,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陈皮、人参、甘草、升麻、柴胡等药材。
补中益气汤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理气、升阳举陷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食少纳呆等症状。
【补中益气汤的趣味歌诀】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补中益气汤有一首趣味歌诀,如下: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这首歌诀巧妙地将补中益气汤中的药材名称和功效融入其中,使人们能够轻松地记住并理解这道方剂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的应用实例】补中益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实例:1.脾胃虚弱型: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乏力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厚朴、枳壳等药材。
2.气虚型: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易出汗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麦冬、五味子等药材。
3.阳虚型:患者表现为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可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入肉桂、干姜等药材。
【结语】补中益气汤是一道具有益气健脾、和中理气、升阳举陷等功效的方剂,适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乏力等症状。
通过趣味歌诀的传播,使得更多人了解并熟知这道方剂。
补益剂—补中益气汤(方剂学课件)

伍 臣药
伍
黄芪、升麻、柴胡在本方中意在升阳举陷,黄芪补气升阳,升麻升其中 气,柴胡既能升阳举陷,又能疏达气机,使阳气上升外达,发热自除;
伍
当归养血和营,助参芪益气生血,使气有所附;陈皮芳香醒脾化湿,又 能理气和胃,补药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与 行 气 并 用 , 以 补 气 为 主 , 使 补 而 不 滞 ; 02 补 气 与 补 血 同 用 , 以 补 气 为 主 , 温 而 不 燥 ;
02 气 虚 下 陷 , 清 阳 不 升 表 现 : 脱 肛 , 子 宫 脱 垂 , 久 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03
气虚发热表现:脾虚气陷,阳气不能上升外达所致身热
自汗,渴喜热饮,伴气虚表现,其热不甚,但病程较长。
伍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百草补充益气,其中黄芪为君药, 宜生用、重用;
该患者为何证?应如何治疗?
玖
下面对本次课进行小结
补中益气汤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 • 体倦乏力 • 少气懒言 • 面色萎黄 • 脉虚软无力
为辨证要点
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第八章
第一节 补中益气汤
补益剂
壹
1 《内外伤辨惑论》
《内外伤辨惑论》中曰“气高而喘,身 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 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贰
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叁
〖本方主治〗 脾胃气虚证、气虚下陷证、气虚发热证
肆
〖病机〗
脾胃气虚,中气下陷。
肆
病证特点:
脾胃气虚表现: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晃白, 01 大 便 稀 溏 , 脉 大 而 虚 软 ;
补中益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

补中益气汤《中医治法与方剂》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24g 人参15g 白术10g 炙甘草6g 陈皮9g 当归10g 升麻6g 柴胡6g 【用法】水煎服。
若作蜜丸,宜加大剂量。
【主治】1.气虚不荣饮食减少,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动则心悸,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嫩,脉象缓弱,寸脉尤甚。
2.气虚不固形寒怯冷,体常自汗,易感外邪。
3.气虚不摄肌衄,尿血,便血,血崩;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乳汁自出,溺后精出。
4.气虚不举脘腹坠胀,阴挺,脱肛。
5.气陷不升常觉气往下坠或气不接续;眩晕,头昏,耳鸣,目黯。
6.气郁不达发热,汗出,口渴。
【证析】此方所治一切证候,均属中气不足,少阳三焦卫气失充,清阳下陷机理。
反映了气虚不荣、气虚不固、气虚不摄、气虚不举、气陷不升、气郁不达六类证象。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阴阳升降之轴。
饮食劳倦,脾胃受伤,生化不及,谷气有亏,于是声低息短,少气懒言,无气以动,动则心悸气喘诸证见矣。
中气不足,卫气随之亦虚,表不固,于是畏寒怯冷,自汗头痛诸证见矣。
气有统摄津血作用,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血从窍隧而出,则便血、崩漏;气不摄津,阴津下溜,则久泻、久痢、尿频、尿失禁;气不摄精,精华外泄,则乳汁自出,溺后精出等证见矣。
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无力升举,则脏器下垂而阴挺、脱肛等证见矣。
清阳下陷,阳气不能上头,血不上濡,清空失养,则目眩、耳鸣诸证见矣。
阳气内郁而不外达,下陷而不上升,于是身热、自汗、口渴等假热证象见矣。
上述六类见证,前三类是中气不足病理改变,后三类侧重于清阳下陷。
【病机】中气不足,清阳下陷。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
- 【方义】《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下者举之”。
病由脾虚气弱,当以甘温药物温养脾胃,补益中气;此证不仅气虚,且呈清阳下陷,治宜双管齐下,一面补中益气,一面升阳举陷,使脾胃健运则卫气有源,清阳复位则诸证自愈。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

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经GSK-3β补中益气汤是传统中药方,由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组成。
该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胃、补血养心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脾虚体弱、气血两虚、心脾不交等病症。
最近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中的一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和调节细胞凋亡等作用,因此其具有潜在的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该药方含药血清对GSK-3β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
GSK-3β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参与多个信号通路的调节,如Wnt、insulin和PI3K/Akt等,控制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糖代谢和蛋白合成等过程。
此外,GSK-3β的过度活化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有关。
因此,探索有效的GSK-3β抑制剂已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领域之一。
前期的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可以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和Wnt等。
然而,这个药方对GSK-3β的影响尚不清楚。
为此,本研究旨在评估该药方对GSK-3β活性的影响,并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通过液相色谱法分离出补中益气汤中的化合物并鉴定,结果显示该方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其中大枣是主要成分之一。
随后,本研究制备了补中益气汤的含药血清,并用含药血清评估了它对GSK-3β活性的影响。
结果显示,含药血清可以显著抑制GSK-3β活性,且剂量依赖性增加。
接下来,本研究分析了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对GSK-3β信号通路的影响。
我们发现,含药血清抑制GSK-3β活性后,可以增加β-catenin的稳定性,同时激活Wnt信号通路。
此外,含药血清还可以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和IL-6的产生,并减轻ROS生成和细胞凋亡。
这些结果表明,补中益气汤含药血清可以通过抑制GSK-3β活性,激活Wnt信号通路,并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产生多种保护细胞的作用。
总之,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其含药血清可以抑制GSK-3β活性,激活Wnt信号通路,并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
补中益气汤的神奇案例

补中益气汤的神奇案例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脾胃、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不足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补中益气汤的神奇案例:
1. 一位老年患者饱受腰腿疼痛之苦,经过中医的检查,发现其体内气血不足,于是医生开了补中益气汤让其服用。
仅仅服用了一个月,老人身体的腰腿疼痛明显缓解,同时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更加舒适。
2. 一名年轻女性由于疲劳过度导致经期不调,同时在口腔内发现有溃疡。
中医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气血不足,身体需要补益。
于是医生开了补中益气汤让其服用,同时调整了其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
不仅仅经期恢复正常,口腔溃疡也消失了。
3. 一名中年男性平时工作繁忙,习惯熬夜。
渐渐地他感觉到身体开始出现疲倦、易怒、失眠等症状。
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检查其体质后,开了补中益气汤给他服用。
他服用汤剂三个月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疲倦感、易怒情绪得以改善,睡眠也变得更加充实。
综上,补中益气汤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方剂,可以治疗多种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不适症状,但是在使用时必须要根据个人体质来进行调整。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组成]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炙甘草各五分(9g)人参三分(6g)当归二分(3g)陈皮二分或三分(6g)升麻二分或三分(6g) 柴胡二分或三分(6g)白术三分(9g)[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或作丸剂,每服9g,日2~3次,温开水或姜汤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1.脾虚气陷证。
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菱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2.气虚发热证。
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方解]本方所主为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大便稀薄脾主升清,脾虚则中气下陷,升举无权,故见脱肛、子官下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因非实热,故热势不甚,表现为时发时止、手心热甚于手背,与外感发热有显著区别;气虚媵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治当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人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寒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与黄芪合用,更增其补中益气之功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亦亏,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药多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诸药合用,可使气虚得补,气陷得升,气虚发热者亦借甘温益气而除之。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以芪、参、术草益气补中为主,配升麻、柴胡升粪下陷之清阳,是补中寓升;二是针对气虚发热的机理,通过补益中气而达到退热的目的,是甘温除热。
[临床运用]1.运用要点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
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如蔓荆子、川学: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如五味子、麦多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 (如木香、积完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汤趣味记忆法

补中益气汤趣味记忆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补中益气汤的趣味记忆法。
这补中益气汤啊,就像是一个奇妙的魔法配方,能给咱的身体带来好多好处呢!
你看啊,这方子里有黄芪,那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就像一个大力士,能把咱身体的气给提起来,让咱变得精神抖擞。
党参呢,就像个温柔的小天使,默默给咱补充能量。
白术呀,就像是个勤劳的守护者,帮忙把脾胃照顾得好好的。
当归呢,像是给身体注入了一股暖流,让气血运行得更顺畅。
还有升麻、柴胡,它们俩就像是两个小助手,一起帮忙把气往上提一提。
炙甘草呢,就像个和事佬,让这些药材们能和谐共处。
那怎么记住它们呢?咱可以这样想呀,黄芪是个大力士,那咱就想象一个超级强壮的人,举着一个大大的气字,这不就记住黄芪能益气啦!党参呢,就想象成一个可爱的小天使拿着能量棒。
白术嘛,就像一个围着围裙在照顾脾胃的人。
当归呢,就想成一股红色的暖流在身体里流淌。
升麻和柴胡,就想象成两个小人在努力往上拉气。
炙甘草呢,就是那个笑眯眯的和事佬。
你说这是不是很有趣呀?这样一来,是不是一下子就把这些药材和它们的作用给记住啦!咱再想想,如果身体里少了这些“小伙伴”,那会怎么样呢?肯定会觉得没力气呀,脾胃也不舒服啦,气血也不顺畅了。
所以呀,一定要记住这个补中益气汤哦!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了各种美好的元素,那得多无趣呀!这补中益气汤就像是给我们身体的一份特别礼物,让我们能保持健康和活力。
记住它,就等于给自己的身体多了一份保障呢!你还在等什么呢?赶紧把这个趣味记忆法记下来,让补中益气汤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吧!反正我是觉得这个方法超好用的,你难道不这么认为吗?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胃固表,
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应用:脾气虚,肺气虚,气虚自汗,气 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
白术
药性:甘、苦、温。归脾胃经。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
胎。 应用:脾气虚,气虚自汗,脾虚胎动不 安。 用法: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的作用
当归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
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 痈疽疮疡,风寒痹痛。
谢谢!
抗不育
经现代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汤能够提高精液
浓度、精子数量、密度及其活动能力。补中 益气汤可以有效提高阿霉素所致的生精缺陷, 包括睾丸重量下降和生精管数量减少等。 (胡兵 安红梅 沈克平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8 第7期)
人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
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 神益智。 蒸制的为红参,晒干的为生晒参。 一般用3-9克,挽危虚脱用15-30克。
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李东垣(1180~1251),男,汉 族,又名李杲,字明之,中国金 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晚年自号东 垣老人,真定(今河北省正定) 人。李东垣从师于张元素,是中 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 属易水派,是中医“脾胃学说” 的创始人。李东垣十分强调脾胃 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 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李 东垣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主要著作有《脾胃论》《内外伤 辩惑论》《兰室秘藏》等。
陈皮
药性: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脾胃气滞证,呕吐、呃逆。
湿痰、寒痰咳嗽、胸痹。
采摘成熟果实,剥取果皮,晒干或低温干燥。
柴胡
药性:苦,辛,微寒。肝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表证发热,少阳证;肝郁气滞;
气虚下陷,脏器脱垂。 用法:疏肝解郁宜醋制;升阳多酒制, 或生用。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术。 17.阴火-加黄柏、加熟地、知母。 18.阴虚-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大黄。
20.欬(咳)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
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麻黄,天 寒加干姜。 21.泄泻- 去当归,加茯苓、苍术、山药。
方。临床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脉虚软无力为要点。
加减用药
1.
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子。 3.肺热咳嗽-去人参。 4.咽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藁本、细辛。
7.
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
风。 8. 有痰-加半夏、生姜。 9. 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 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组方特点
综合全方来看,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
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 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 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气与升提并用,能够使气虚者补之,气陷 者升之,气虚发热者干温益气而除之,元气 内充,清阳得升,则诸症自愈。
辨证要点
本方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气 虚证,咳喘;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热 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 性。
升麻
药性: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
大肠经。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应用:外感表证,麻疹不透,齿痛口疮, 咽喉肿痛,温毒发斑;气虚下陷,脏器 脱垂,崩漏下血。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
少气懒言,面色㿠白,大便稀薄,脉虚 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 泻,久痢,崩漏,气短乏力,舌淡,脉 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
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 力。 【禁忌】阴虚内热者忌服。
方解
君药:黄芪。重用,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臣药: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 益脾肾。 佐药:陈皮,当归。陈皮调理气机,当归 补血和营。 使药:升麻,柴胡,炙甘草。能够协同人 参、黄芪升举清阳。
组成:
黄芪18克 炙甘草9克 升麻6克
人参6克 当归3克 柴胡6克
白柴参草当归身 趣味方歌:麻人赶猪,虎皮当旗。 (麻=升麻、人=人参、赶=甘草、猪= 白术,虎=柴胡、皮=陈皮、当=当归、 旗=黄芪)
功用及主治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
现代应用
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疔体弱所致的眩晕、
头痛、耳鸣、耳聋、视力模糊,以及慢 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 产、崩漏、男性不育、功能性低热等见 有上述证候者。 如今,在一般的药房,我们都能买到补 中益气汤的成药,例如补中益气丸。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本方之所以能补中益气,升
阳举陷(通过补气升阳,使下陷的中气得以 恢复,从而治疗脏器下陷),是因为它对肠 管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强子宫肌肉 张力,抑制子宫运动,具有抗缺氧、增强体 力、改善蛋白质代谢、抗贫血等作用,同时, 还能提高免疫机能,降低肿瘤化疗的毒副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