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功效神奇

千古名方补中益气汤,功效神奇名医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生处战乱之世,民多饥馑、寒冷与精神刺激,尤感疾病丛生,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往往乏效。
东垣在其历久之医疗实践中,体察此等诸因最易耗人元气,伤人脾胃。
因而倡导“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论,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强调理脾胃,升中气,并自制补中益气汤方。
补中益气汤擅治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之证,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剂。
方用甘温之品升其阳气,以达阳春升生之令。
其中黄芪补益肺气,肺气有权则卫护皮毛而实腠理,自汗止。
元气不足,气促懒言,补之以人参。
心火过甚,烦热内生,泻之以甘草。
白术健脾,当归和血,陈皮调气。
升柴以清轻之质,引发胃气上腾而复归本位。
全方能益脾肺之气,散在表之寒,升下陷之阳。
适用于脾肺气虚而见发热、自汗、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晄便溏、脉洪虚软、舌淡苔白等证。
亦可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及诸清阳下陷之证。
故此方属于温而兼燥,补而兼升之剂。
于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上盛下虚及肝肾精血亏损之人,则犹若冰炭之不相宜矣。
清·魏玉横于《续名医类案》中持有异议:“补中益气汤为东垣治内伤外感之第一方,后人读其书者,鲜不奉为金科玉律。
然不知近代病人,类多真阴不足,上盛下虚者十居八九,即遇内伤外感之证,投之辄增剧。
”上述两者之间其实并无抵牾,盖东垣制为补中益气汤,用以治疗气虚下陷之证,原不用以治疗真阴不足。
东垣生活于战乱频仍之年,且地处北方,气候高燥,每易损伤脾胃而使阳陷入阴,其制此方,出于当时治疗之需要,本无可訾之处。
而魏氏生于清代升平之时,处东南卑湿之地、鱼盐之乡,物阜民丰,淫欲日恣,则真阴易耗。
凡此类者,固不可投补中益气,即稍涉温燥,恐亦不受。
故魏氏又曰:“非此方之谬,要知时代禀赋各殊耳。
”此为智者平心而论、见道之言也。
自古迄今,成方之多正不知其数者也。
一方有一方之主治功能及适应证候,方本无过,全在医家之善用不善用耳。
原创补中益气第一方!能补五脏之气,脾胃不好、气短乏力、胃下垂、子宫脱垂看过来!

原创补中益气第一方!能补五脏之气,脾胃不好、气短乏力、胃下垂、子宫脱垂看过来!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个方子,堪称大补脾胃第一方,它就是——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顾名思义,主要补中焦脾胃之气的,同时五脏的气它全都能补。
治什么病呢?脾胃中气不足,人疲乏倦怠、四肢无力、说话都没力气、食欲低下、口渴……这还没完,一个人中气不足了,气往下走,就导致气虚下陷,因为升举力量不足引发的内脏下垂,包括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眼睑下垂等等这类病症,补中益气汤都能治!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名家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李东垣对脾胃的看法总结有八个字:“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而补中益气汤,又集中体现了他治疗脾胃病的思路。
简单概括原文里的内容,大家就会发现这个方子多么符合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假如一个人因为饮食不节、情绪问题损伤到元气、导致了脾胃气虚,受伤的可不仅仅是脾胃!脾胃气虚了,能影响您的心肺功能,比方心悸气喘;能让湿热的相火进入到肾,相火越旺正气越不足,身体正气不足了,脏腑功能低下,需要努力调集有限的能量高负荷工作,让您身上不断地产生虚热,经常觉得心烦身热。
这时候要用苦寒的药就麻烦了!李东垣说“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所以要用甘温的药来除大热,就用到了补中益气汤。
组成:黄芪8g,人参8g,白术8g,当归6g,陈皮4g,柴胡4g,甘草3g,升麻2g,大枣2g,生姜1g。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法:早饭后温服补中益气汤就像一双温热的手,在补足中焦之气、祛除身体虚热的同时,徐徐托起下陷的中气。
什么样的人适用补中益气汤?我们从一开始就讲,它针对的就是中气下陷。
中气下陷的人开始是中焦脾胃气虚、气不足,中气不足进一步发展,就是气虚下陷——总之,因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导致的诸多症状,补中益气汤都能治!1、补中益气汤能治中气不足导致的倦怠疲乏、四肢无力。
无精打采,脸色蜡黄的人适合它。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就变差。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

『医方集解』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方名:补中益气汤(理气之剂)总结:升阳补中组成:白朮、黄耆、升麻、柴胡、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主治:1.治烦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脉洪大而虚。
2.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
3.或疟痢脾虚,外不能愈。
4.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证。
加减:(1)如血不足,加当归。
(2)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味。
(3)肺热欬嗽,去人参。
(4)嗌干,加葛根。
(5)头痛,加蔓荆子;痛甚加川芎。
(6)脑痛加本、细辛。
(7)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气滞,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
(10)腹胀,加枳实、厚朴、木香、砂仁。
(11)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热痛,加黄连。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湿胜,加苍朮。
(17)阴火,加黄蘗、知母。
(18)阴虚,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药。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黄。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麦冬、五味;秋加麻黄、黄芩;冬加不去根节麻黄;天寒加干姜。
(21)泄泻,去当归,加茯苓、苍朮、益智。
归经:足太阴阳明药也方义:(1)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
(2)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
(3)白朮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
(4)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阴浊降。
(5)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
(6)生姜辛温,大枣甘寒,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
(7)先建其中,中者何?脾胃是也。
变化方:(1)本方除当归、白朮,加木香、苍朮,名调中益气汤,治脾胃不调,胸满肢倦,食少短气,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本方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调中益气汤,治气虚多汗,余治同前。
(3)本方加苍倍分,半夏、黄芩各三分,名参朮益胃汤,治内伤劳倦,燥热短气,口渴无味,大便溏黄。
(4)本方去白朮,加草蔻、神曲、半夏、黄蘗,名升阳顺气汤,治饮食劳倦所伤,满闷短气,不思食,不知味,时恶寒。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

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国医大师经方分享导读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
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
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一)治疗顽固性呃逆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
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
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
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
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
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
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
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
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
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
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
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
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调节月经过多症状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
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
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
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
1979年8月17日求治。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

补中益气汤:标准配方解析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补中益气汤的标准配方,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古老的中医药方剂,包括其主要成分、制作方法、适用人群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我们还将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一、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补中益气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几种成分组成: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
这些成分在中医理论中各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共同构成了补中益气汤的主要功效。
1. 人参:人参是补中益气汤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补气固表、生津止渴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人参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2. 黄芪:黄芪也是补中益气汤的重要成分,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被认为能够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的抗疲劳能力。
3. 白术:白术是补中益气汤的另一种重要成分,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渗湿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白术被认为能够调节人体的消化系统,改善脾胃功能。
4. 甘草:甘草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和中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甘草被认为能够调和各种药物的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大枣:大枣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大枣被认为能够补充人体的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6. 生姜:生姜是补中益气汤的常用佐药,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生姜被认为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
二、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补中益气汤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将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和生姜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
2. 加入适量的水,将混合物煮沸。
3. 煮沸后,将火候调至小火,继续煮约30分钟。
4. 煮好后,将药液过滤出来,待其冷却后即可饮用。
三、补中益气汤的适用人群补中益气汤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人群:1. 体质虚弱的人:这类人常常感到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
中医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中医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配方是黄芪、人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柴胡、升麻、生姜、大枣,以上这十种药,用300毫升水煎煮,煮到药液约100毫升,去除药渣,稍加热空腹一次服用。
方中君药黄芪升阳固表、补中益气;臣药人参补脾益肺、生津止渴,白术补气健脾,甘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佐药陈皮调理气机;升麻、柴胡升举清阳共为使药。
各药合用,使后天生化有源,达到补气健脾之功,可以治疗脾胃气虚诸证;调节中焦升降功能,达到升提中气之功,可以治疗下脱、下垂之证。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的经典方。
该方辨证要点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舌淡脉弱。
临床上主要用于内脏下垂、慢性菌痢、重症肌无力、慢性肝炎、妊娠及产后癃闭、慢性胃肠炎、月经过多、胎动不安等症。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补气之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珍。
组成:黄芪、甘草(炙)各1.5克、人参(去芦)0.9克、当归身(酒焙干或晒干)0.6克、橘皮(不去白)0.6~0.9克、升麻0.6~0.9克、柴胡0.6~0.9克、白术0.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
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补中益气汤,既是常用方,又是代表方。
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从病机来看,它脾虚气陷,这个概念是李东垣用升阳举陷治疗脾虚气陷,是他建立的。
当然后世的张景岳到张锡纯在他的基础上,都相应制定了一些方,像那个举元煎、升陷汤,一般都承认了补中益气汤是在治疗脾虚气陷上,是一个开创,在甘温除热法方面,治法上也是个开创奠基,这当中他建立的一个“阴火”的理论,很多人很重视在研究,但到现在没有统一。
所以学习这个方主要是从病机、治法的角度来理解它,临床的主治和这个方的组成,直到现在还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
比如“阴火”,李东垣的书里“阴火”说的很多,他几本书里到处说到阴火,用它来解释“气虚发热”,一共说了四十多个地方,阴火,肝火也有,胃火也有,肾火也有,他都叫阴火。
所以这个方讲的话,重点是在一个它的主治证候一个病机分析,主治、临床运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它治法里边,升阳举陷这种治法的特点和它运用方法。
主证,脾虚气陷证。
因为气的功能当中,五大功能,其中有固摄功能,气陷,本质上是一种不固摄,体表,表气不固,气不能固摄自汗,那和这种,比如说气机下陷以后形成那个泄泻,下陷我们升举,体表失固,我们固摄。
从力量上、从作用的特点上,实际上和气的五大功能中间一个固摄功能都有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
【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
李杲是“补土派”(五行
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
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
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
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
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
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
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
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
(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
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
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
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
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
胃肠的蠕动减慢,没有力量,
表现为:饭量小,吃点东西就感觉堵得慌,不易消化,很长时间以后打个嗝,还能闻到自己
吃饭的味道。
(3)中气下陷还会影响到脏器的功能。
脾主升清,除了将运化后的清气送给心肺、头目,还会
借助上升的力量保持体内脏腑的位置。
如果脾气虚了,中气下陷,就会出现脏器的下垂。
比
如,胃肠内的食物,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正常地走完整个消化过程,但是现在因为中气下
陷而固持不住,很快就泻了出去。
长期腹泻的人会出现直肠或者肛门的脱落或者脱垂,这些
人在排便后需要用手托着才能回去。
也有的人出现胃下垂、肾下垂或子宫脱垂等。
有的患者在出现脏器下垂之症后,通过外科手术为这些脏器复位,虽然表面上脏器可以恢复
到原来的位置,但这种解决办法还不够。
类似肛门括约肌、胃的平滑肌都属于一些肌肉,脱
肛或胃下垂的原因是这些肌肉失去了动力和弹性,而这种动力和弹性就是中医讲的气。
提补中气
补中益气汤,顾名思义,本方是补中气、补脾胃之气的药物。
为何有提补中气的效果呢?来看一下它的组成吧。
人参不必多讲,众所周知,这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黄芪能益气固表,所谓的固表是指可加
强人体体表的防御系统。
比如,有的人易出虚汗,还易感冒,这时就可以用生黄芪的固表作用,黄芪加上白术和防风,就是玉屏风散。
另一方面,黄芪是补气而升的,所以表虚不固、
气浮于外、外科的疮疡久溃都会用到它。
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为主药,就是根据它的这两个特点,所以用量也比较大。
原方中,黄芪用到了一钱,其余的药只用几分,不过到了现在,有
的医家在开汤药时,黄芪都用到几十克,甚至上百克,效果不错。
大家在购药的时候要注意,生黄芪和炙黄芪有不同的作用,一般而言生黄芪可以大量使用,但是蜜炙黄芪容易生热,所
以用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
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的功效,李杲认为黄芪与人参和炙甘草一起可组成消除烦热的圣药,这里
的烦热是因中气不足而产生的虚火。
白术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药物。
黄芪与方中的“三
君”(人参、甘草、白术)共同发挥其健睥补气的功效。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
中医认为,气血是互生的,机体在气虚的同时,也会出现血虚。
因为补气要用甘温之药,所以补血药也不能选用寒凉和滋补药,此处选用的当归,可让
全方的配伍还保持甘温。
补中益气汤既然是补气之药,为何方子里面还加上了陈皮呢?原来,补气的药如果一下子补多了,人体也承受不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这时稍微用一些理气的陈皮,在补气的
基础上调整气乱,恢复气本身的升降,让清浊之气当升则升,当降则降。
虽然用了以上这些补气之药,可是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中气下陷,这个下陷如何解决呢?
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上了小量的升麻和柴胡。
其中的升麻是升阳明胃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别小看这两味药。
二者可令脾胃的功能强健,脾胃强健自然可以生气,而且,通过升阳的药,清阳之气可以更好地上行,浊阴液就自然下降。
有的痔疮患者,在用痔疮药的同时配合服用补中益气汤,结果痔疮就开始往回收。
这是因为
补中益气汤有补气升阳的作用,所以能固摄,治疗这些脏器下垂的疾病。
总之,凡是属于中
气不足、气虚下陷、肠胃功能减弱,甚至是气虚的出血都可以考虑服用补中益气汤来调补一下。
文弱书生多脾虚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见到很多刻苦钻研的人,大多身形消瘦,这可能与长年的劳心劳神损
伤脾胃有关。
中医讲,脾主肌肉,脾气足的人肌肉会有弹性、丰满,相反,脾气虚的人往往
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对于这样的文弱书生,也适合服用补中益气汤。
劳心劳神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脾胃功能的呢?
《黄帝内经》里说:“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
”这里的“思”是思虑、思考的意思,思虑过度,就会伤害到脾。
正常的思考、工作和学习,属于“思”的正常范畴,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但是过度的“思”,则会导致身体的失衡,对健康是不利的。
《医学衷中参西录·资生汤》中也说:“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心血亦遂不能濡润脾土,以成过思伤脾之病。
”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的老总,位置高高在上,很多文件都需要他亲自批示才能执行,表面看
起来他拥有很大的权力,殊不知,在签字的同时要付出的思考很多,因为面对着那些可以决
定盈亏的文件,签字常常意味着自己在商海是否会触礁。
尤其是对于那些企业的掌舵者,几
乎不容丝毫闪失,故而在做决策时会反复推敲、掂量,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地思考。
企业的高
层如此,普通员工也因为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也需要为工作殚
精竭虑。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后,他们必然会因为伏案久坐操劳,引起脾胃气滞,心肺气血运行不畅,
继而出现食少、四肢乏力、精神不振、胸闷不舒、失眠健忘等症。
而且,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精神高度专注,血自然就会往头上走,吃进去的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时间久了。
难
免会得脾胃病。
因此,对于那些因为劳心劳神而体型瘦弱的白领们,不妨看看自己的症状是否和补中益气汤
相应,通过服用这一药方改善自己脾气虚的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