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合集下载

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对李杲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的体会
有是证,用是方
谨遵辨证论治之大旨
1低血压症﹙清阳不升﹚2便血﹙清浊相干﹚3眼睑下垂﹙气虚无力上提睑肌﹚4重症肌无力﹙中气虚陷,清阳不升﹚5卵巢囊肿﹙中气不足,囊肿下坠﹚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清气不升﹚7下肢静脉瓣功能关闭不全﹙脾虚无力﹚8腘窝囊肿﹙清气不升﹚9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如颜面背部疖疹,中虚无力透邪外出﹚10代谢综合征﹙尤其是瘦人发生一般是中气虚弱,代谢无力﹚11可将子宫三度脱垂复原12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见肝脾肿大者,﹙如可用复元活血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效佳﹚ 13抑郁症或神经官能症者,﹙多系脾虚肝郁,以脾虚为主或者说先有脾虚后现肝郁气滞象。

﹚14中耳炎见伤口久溃不敛者。

﹝脾气虚不主肌肉﹚1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咽中小舌头下
垂﹞16尿血﹝脾肾两虚,寒湿内泛,补中益气汤合无比山药丸。

﹞17头痛或伴耳鸣﹝神经性,一般表现为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或加重,呈空痛,伴全身乏力等清气不升象
﹞17慢性咽炎﹝脾虚生痰,肝旺气郁,痰气互结,补中益气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18.慢性前列腺炎﹝脾肾不足,寒滞肝脉,补中益气汤合暖肝煎或天台乌药散加减﹞19.慢性结肠炎﹝脾肾不足,气阳亏虚,清阳下陷,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四神丸。

﹞20.高血压病﹝脾虚肝旺,夹痰上扰,补中益气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1.慢性疲劳综合症﹝两本不足,气阳虚损,补中益气汤合保元汤加减。

﹞22.不明原因的低热症﹝脾胃受损,气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临床中的5大应用1 气分病变是气虚下陷本身反映出来的证象。

气虚生热:中气下陷,阳气内郁,可以呈现身热、自汗、渴喜热饮、脉大而虚等假热证。

用此法升举下陷之阳,使清阳上升,阳气外达,则热象可除,此即甘温除热的道理之一。

反复感冒:卫气有固护体表,防御邪侵的功能。

卫阳既虚且陷,不能卫外,所以常患感冒。

通过益气升阳,可使阳气外达,表卫得固,自无反复感冒之忧。

眩晕、耳鸣:气虚下陷,清阳不能上头,津血也就不能濡养清空(实际是因心气不足,无力输送阴血上头,西医称为低血压),空窍失其温煦和濡养,所以出现耳鸣。

故《灵枢·口问》说:“人之耳鸣者,何气使然?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如果测其血压低下,可用此方。

便秘腹胀:中气下陷,胃肠传导乏力而致便秘;或因无力推动气行,因虚而滞,因滞而呈腹胀,用此方可使脾气健运,传导正常。

此种阻塞不通证候,而用补法治疗,体现塞因塞用的治疗方法。

四肢不用或十指与面部麻木:有脾虚证象的,可用本方补中益气,气充则四肢得荣、面部得养。

但应与湿浊鉴别,无湿方可投之。

2 血分病变气能摄血,气虚且陷,血失气摄,可见便血、尿血、血崩、肌衄。

此方因有益气升陷、实卫固表之功,所以易于下窍及体表出血。

3 津液病变津随气行,气充则津液内守,气虚则津液外泄;气升则津随气升,气陷则津液下流。

设若气虚下陷,可呈津液外泄和下流证象。

自汗:《张氏医通》谓:脾虚而自汗者,壮其中气,可以使用本方。

俾卫气充盛,则津为气固而不外泄。

小便不通、淋涩:是气虚下陷,湿浊随气下流,引起水液失调的病理改变。

可在此法的基础上加茯苓、泽泻、木通、车前之类,成为升清降浊双管齐下、升降并调的配伍形式。

小便频数失禁:是气虚不能摄水与阳虚不能化气所致。

可用本方加温阳化气的附子,固精敛气的山药、五味子,或与缩泉丸同用。

久泻:《张氏医通》谓:“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乃元气下陷,大肠不行收令而然,补中益气加诃子、肉果、五味、乌梅肉为丸。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心得

上述病症,病各不同.症状各异,均以补中益气汤为主 方加减治疗,且收敛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病机同属中气不 足,清阳不升所致。由于个体的差异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 现。但气共症均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沉弱或缓弱 无力等中气不足之症,故可选用同一方治疗,此即祖国医学 “异病同治”的含义。
(收稿日期:2010-09-10)
70/50 mm Hg。证属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复因汗出伤津所
当归10 g,升麻5 g,炒白芍15 g,阿胶10 g,杜仲炭15 g,海 螵蛸20 g,山药20 g。艾炭lO g,炮姜10 g,炙甘草10 g,陈 皮10 g。服3剂后经血渐止.余症消失而愈。 本患者人流术后。失于调养。伤及元气,致脾气受伤,中 气下陷兼肾气不足,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统摄。用补中益气 汤加山药。炮姜益气健脾升阳。炒白芍、阿胶、杜仲炭、艾炭、 海螵蛸,固冲止血。待血止后,脾肾双补以固冲任。脾肾健, 冲任固则经水自调。 5讨 论
2眩 晕
患者女.30岁,1991年7月20日初诊自述患低血压症 已3年余,血压在75~90/50~60 mm Hg之间,每年夏季 加重。平素自觉头晕眼花,身疲乏力,神疲欲卧,气短懒言, 白昼尤甚,不耐劳作,食少便溏,服用生脉饮,人参归脾丸等 药及西药治疗,均效果不佳。近日由于天气炎热。上症加 重,并汗出较多,自觉神疲乏力,头晕眼花,直立后尤甚,心 悸气短懒言口干微渴,舌淡苔薄白少津。脉沉细无力,血压 Nhomakorabea多

患者男.13岁。学生.1992年7月10日初诊,患者1年 前冒雨后,自觉因倦无力、嗜睡,并逐渐加重。甚至发展到进 食时睡着不醒,上课时伏桌即睡,不能自控而中途退学。患 儿发育尚可,自觉周身乏力,食欲欠佳,余无不适感觉.舌淡 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缓无力.经做脑电图及化验检查,均未 见阳性体征。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摘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

本方在临床运用甚广,脾胃之虚或中气下陷者,多可加减运用。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出血术后发热,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疗效较满意,现将验案介绍如下。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发热功血感染肠炎一、脑出血术后谢某,男,65岁,一月前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一直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西医;采取止血抗菌退热及支持疗法等,病人出现呕吐、纳差,转氨酶升高,故请笔者会诊。

诊见;面色萎黄、体瘦、舌淡、苔白、脉沉细、考虑术后气血亏虚、久卧伤气、诊为术后感染,证据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痰阻血瘀,建议停用抗菌素,治以补气养血,化痰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50克,党参20克,白术、苍术、陈皮、茯苓、法夏、当归、阿胶各15克;柴胡、升麻、甘草各10克,清水煎至250ml,分三次,每天一剂,连服一周,体温恢复正常,再服两周,痊愈出院。

按:脑出血术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伤口或併发颅内、肺部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单一或多种细菌感染所致,体温多在38~39℃之间,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抗生素还可致药物热,该例病人术后免疫机能低下,加之久卧伤气,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发热主要原因是脾胃气虚,故以补中益甘温除热,辩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DNB)简称功血,是由于机体内外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机制,使其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分泌失常所致子宫内膜失去其正常的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中医学认为是由于脾虚,肾虚导致冲脉,血失流摄,血热扰及冲任,迫血妄行;或血瘀阻滞冲任,血不行经所致。

[1]林某,46岁,2008年8月16日初诊,月经周期紊乱数周,末次月经淋漓不断,量时多时少一月余,色红或淡红有血块,小腹胀,面色无华,疲乏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经某医院给予西药、刮宫等治疗无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关键词】口舌糜烂便秘中医药疗法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见于金代李东垣《脾胃论》一书,为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之代表方。

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药,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药,共以收补中益气之功;当归补血,陈皮理气,可防参术之壅滞均为佐药;升麻、柴胡升举下陷之清阳为方中使药。

笔者根据辨证以此方加减广泛应用于临床,现举两例介绍如下。

1 口舌糜烂案患者,男,25岁,农民。

2008年4月就诊。

患者口舌生疮糜烂二年余,经多方治疗时轻时重,不见痊愈。

近一周来症状加重且饮食减少,四肢乏力,口干咽燥。

检查:面色苍白无华,精神倦怠,唇周、口腔糜烂,舌淡苔白,脉沉细少力。

辨证为中气不足,虚火上炎。

治以甘温补中除热法。

处方:党参20g,黄芪20g,白术12g,炙甘草6g ,熟地12g,干姜5g,焦神曲12g,黄芩10g,连翘10g,大枣4枚。

水煎服,每天一剂,二次分服,守方8剂而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口舌糜烂多以心脾积热论治。

实火型清热泻火,虚火型滋阴清火而收效。

但本病例中气不足乃病之根本,虚火上炎是其假象。

治病求本并视虚火之所在酌加清热作者单位: 435238 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卫生院之品,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焦神曲补中健脾,熟地滋阴补肾,干姜温中,黄芩、连翘清热解毒。

补清结合,药证相符,故获满意疗效。

2 便秘案患者,女,72岁。

有慢性胃炎病史。

二年来大便经常秘结,时轻时重,口服果导片、麻仁丸有所缓解。

近一月来便秘症状加重,服上述药物效果不佳而来就诊。

患者大便不通六天,伴有胸脘满闷,身疲乏力,声低懒言,食少乏味,舌淡少苔,脉细软。

辨证为脾胃气虚,气虚则无力传送大便。

治拟补中益气,助其腑运。

处方:黄芪30g,白术20g ,党参15g ,当归12g,陈皮8g,升麻6g,柴胡6g,大黄5g(后下) 山药12g,砂仁8g 水煎服,每日一剂,二次分服。

服3剂后大便通畅,再服3剂,,诸症消失,便秘告愈。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心得嘿,同行们或者对中医感兴趣的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我在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补中益气汤啊,那可是中医方剂里的一个经典之作。

从我的经验来看,它就像是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很多病症的治疗之门呢。

我刚接触这个方剂的时候,说实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只是照着书上的病症范围去使用,什么脾胃气虚啦,中气下陷之类的。

但是呢,随着临床经验越来越多,我发现这个方子可远远不止这么简单。

比如说,在治疗一些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患者时,我一开始有些犹豫要不要用补中益气汤。

毕竟传统上好像没有直接把这个方子和慢性疲劳综合征联系起来。

可是呢,当我仔细辨证后发现,这些患者大多存在着脾胃气虚的症状,像食欲不振、精神疲倦,而且脉象也显示出中气不足。

于是我大胆地用了补中益气汤,结果还真的有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的方剂运用不能太死板,要根据具体的症状灵活辨证。

在写关于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的医案或者总结经验的时候,我觉得一定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写清楚。

你想啊,如果只是简单地说用了这个方子,病人好了,那别人看了能有啥收获呢?就像我刚刚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那个例子,我要是只写“用补中益气汤治好了一个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这多没意思呀。

我得把我怎么想到要用这个方子的,病人有哪些症状符合这个方子的证型,都写出来才行。

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经验分享呢,你们说是不是?还有啊,补中益气汤在配伍加减方面也大有学问。

有时候,一味药的加减可能就会让整个方子的功效产生很大的变化。

我记得有一次,遇到一个患者,除了有脾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明显的失眠症状。

我就在补中益气汤的基础上加了些炒酸枣仁。

哎,这一加效果就更好了。

这就说明我们在运用这个经典方剂的时候,要根据患者的具体兼症进行合理的配伍加减。

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啊!我在写这方面内容的时候,通常会先把基本的方剂组成和主治病症简单提一下,然后重点放在自己的临床实例和用药思路上。

这样的结构真的很常见,也非常有效,几乎每篇文章我都会用这个技巧。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经典方剂,用于治疗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气滞气痛等症状。

以下是三则临床实验案例,展示了补中益气汤在治疗疑难杂症中的应用。

案例一: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兔耳炎
患兔:一只4岁的雄性兔。

自养兔时发现耳朵有分泌物,经兽医诊断为兔耳炎,但治疗多方无效。

治疗方法:每日口服补中益气汤,每次15g,连服7天。

治疗结果:治疗前,兔耳分泌物明显,兔耳底部发红,出现撕咬的症状。

治疗后,兔耳皮肤恢复正常,无分泌物,撕咬症状消失。

随访3个月无复发。

患者:一位56岁的男性患者,肝癌术后消瘦不堪,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食欲明显改善,乏力症状消失,能够正常进行日常活动。

体重增加3公斤,营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患者:一位29岁的女性患者,肠易激综合征已有5年,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发作,影响日常生活。

治疗结果:治疗后,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明显改善,便秘情况得到缓解。

随访6个月无复发。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2019-08-24 16:56:09)药能治病,医乃传方。

溯源古今,治病良方当数十大名方。

在十大名方中有一方独具特色,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它就是脾胃大家李东垣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补中益气汤】。

时至今日,仍为后世医家所钟爱,今且看京城名医张志纯是如何运用的吧!张老讲: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治疗脾虚下陷的一张重要处方,原方组成药精量小,黄芪五分至一钱,炙甘草五分,人参三分,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各三分,临床使用时常加大十倍。

【方解】方中参芪合用补元气,补脾气,也补宗气。

术、草二药重点在补中焦之脾气,为了防止补中生滞,故加陈皮理气,升麻助芪升脾胃太阴、阳明之气,柴胡舒肝利脾并能升发少阳之气,当归配芪成当归补血汤,能补气养血,当归配柴胡舒肝、养肝、柔肝、利脾。

东垣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是宗“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理论而提出的,与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中焦为枢转之处,脾主升,胃主降,升降适当则全身经络通达,气血通畅,生化之源正常。

欲想降火,必先升之,只要能升,则可自降。

本方所治者,必须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之证候。

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统血,主一身之气。

中气下陷,实质是脾气亏虚,所以主要症状是中气不接,全身疲乏,四肢沉重,纳后胀满,也可能出现眩晕、低热、自汗、渗血、脱肛、子宫脱垂、崩漏、便血、内脏下垂等。

笔者几十年临床,用本方加减治愈不少上述病证。

具体加减用法,大体如下:1、禀赋素亏及大病后体质虚弱经久不能康复者,若有中气不接,四肢沉重,纳后饱胀,疲乏无力或不耐作劳,舌胖,脉弱而两寸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量加十倍,并加入半夏、生姜、竹茹。

因病久必郁,郁久生痰,补中益气汤中有陈皮也能化痰,但药力不够。

痰不化就像机器生了锈腻,要想机器转动,必须拭去锈腻,欲先脾气转输,必须化停痰。

2、无名低热,其热夜去昼来,纳谷不香,全身疲乏,四肢沉重,舌胖,苔黄白相兼,脉沉细数无力,是因转输无力,郁滞化热,其热泛溢于三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 作者单位: 杨拉弟, 郭秀平 太原市传染病医院,030012
Hale Waihona Puke 本文链接:/Conference_6024558.aspx
伴头晕乏力、面色不华,心悸怔忡,脉软无力。证属气虚阳陷症,拟补中益气汤原方,10 剂而愈。 辨析:患者系中气虚弱,脾阳不振,气虚血亏,无以荣华、濡养血管神经,以致气虚血 瘀,不通则痛。以补中益气汤补中气,气行则血行,血脉得以濡养,头痛随之而去。 三、补中益气汤治疗顽固性口腔溃疡 案例:王某,女,60岁,反复发作口疮5年,每年数发,发病后数天不愈,多咀清热 泻火之剂治疗,疗效甚微。症见:舌淡、苔腻、脉沉弱,属气虚湿困之症,拟补中益气汤加 苍术lOg,7剂而愈。一年未复发。 辨析:顽固性口腔溃疡属临床常见难治性病症,患病者往往以清热泻火之剂治疗,有效, 但不根治。标症为火,本症为虚,兼以湿邪。湿邪缠绵,使脉络瘀组,腐溃不愈。取补中益 气汤之升阳举陷之功,兼祛湿邪,使气血畅达,达到根治之效。 四、朴中益气汤治疗慢性咽炎 案例:李某,男,38岁,咽部千痒不适3月余,查咽部红绛,曾中蔼医多方治疗无效。 症见舌绛苔自,脉细弱,属气虚血瘀。拟补中益气汤加赤芍lOg,6剂后好转,服补中益气 丸,2丸,每日2次,一月而愈。 辨析:慢性咽炎临床男性多见,多以饮酒过多损伤脾胃之气,出现气虚火旺血瘀,结于 咽部,泻火之剂多不凑效。补中益气汤使中气复升,平抑阴火,兼以活舡祛瘀,使气血通达, 咽部经络得以濡养,达到根治之效。 五、补中益气汤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发热 案例:张某,女,35岁,阵发性颜面潮红,自觉头面发热,体温正常,劳作后加重, 历数周。月经史正常。查舌淡、苔白、体胖、脉弦细。证属气虚发热,拟补中黼气丸,2丸, 每日2次,.半月而愈。 辨析:气虚则阳气外浮,出现阵发性燥热,从补中益气论治,使气血阴刚平衡,效果良 好。 六、补中益气汤治疗阑尾术后肠麻痹 案例:李某,男,40岁,2000年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行第二次手术后持续数日不能进 食,食后即吐,靠输液维持生命。此属中气不足,蠕动无力,拟补中益气汤。3剂煎汤,从 冒管入胃,再食不吐。 辨析:此案乃手术使元气损伤,中气不足,无力运行,导至虚不受摄谷物之气,中气虚 致极.可山现无力运行脾胃之气,导致胃肠功能紊乱。经补中益气调理则可气血通达,使脾 胃功能恢复正常运行。 综合以上经验所得,回顾补中益气汤中配伍之妙.黄芪可充卫气.实皮毛:陈皮可理壅 滞之气:人参、白术、甘草可健脾益气,补中气;当归补血,缓和燥性;升麻、柴胡升发脾 胃清阳之气。配伍可行:补气健脾、升提下陷、升清降浊、调和脾胃、治脾胃气虚诸症。又 有治气虚、阳气外浮之燥热等。故补中益气汤值得临床引深推广运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体会
太原市传染病医院杨拉弟郭秀平(030012) 众所周知,李东垣《脾胃论》中补中益气汤以其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而被常用于 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之症,诸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妇女崩漏等, 疗效可观。近年来,笔者引深其运方机制,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肝炎数例,以及其他 一些常见难治性病症,收效较好.现将一些心得体会以案例形式逐一分析介绍如F,与同道 共勉。 一、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慢性肝炎 案例:张某,男,30岁,2002年10月就诊。患慢乙肝2年余,间断服用保肝药,疗效 差。症见腹胀,纳差,乏力.肝区隐痛不适.劳累后加剧,大便不成形,小便时黄。查体见 面色萎黄、精神疲惫、巩膜微黄、肝太肋下2指,肝区有I甲痛,查肝功能:TBIL:48umol/1, AITl65u/[,Am389a,GL0329/I,HBeAg阳性。证属肝郁脾虚兼有湿邪留恋。治拟疏肝利 胆,健脾化湿。 以补中益气汤加茵陈,金钱草各309,茯苓、丹参各lSg,服药30剂,症状明显减轻。 肝大肋下未触及。肝功能正常,HBeAg阴转。 辨析:补中益气汤,药味虽少,但用方考究,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补气健脾运化,使 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并有调节患者免疫功能作用,促使肝功能恢复。当归味甘性温,归肝脾 经,质地滋润,具有补血活血,消肿J上痛之功,陈皮理气和胃,与补气养血药同用使补而不 滞,柴胡能条达肝气而疏肝结。加入茵陈、金钱草、茯苓、丹参,健脾活血利湿.疗效更好。 在临床上多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方,从疏肝健脾、养肝化湿、肝脾同治、补中益气等治法入手, 调节权衡寒热虚实,有良好疗效,是治疗慢性肝炎的良方妙法。 二、补中益气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 案例:手某,女,36岁,经常性头痛绵绵Io余年,白天劳作后加重,夜晚休息后缓解,
心包积液,瘀血肝。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 入院后仍按上述常规治疗配合静点中药制剂黄芪、生脉注射液及口服中药汤剂强心温阳 活血利水,8天后症状平稳而出院。 2、体会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心悸、水肿、喘证、心痹之范畴,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 错杂,本虚贯穿疾病的始终.而标实为其兼症。心气虚是其基本病机,心气虚失于推动,久 而心阳虚而温煦气化无力,导致血行迟缓而津液停滞,血瘀水停而为病。中药黄芪具有补气 升阳、益气固表、利水消肿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表明,生脉注射液中的人参有降压强心的作 用,麦冬可稳定心肌细胞膜,有正性肌力的作用,五味子对动物有强心作用,三药合用具有 调节血压、增加心搏出最、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抗心律失常等作用。而临床上患者多伴随 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脾气虚的表现,故在静脉输注黄芪、生脉注射液的同时配合口服中药 治疗。方中加重党参用量.同时使用丹参、赤芍、川芎、红花活血化瘀以增强黄芪、生脉的 补气强心作用;桂枝温刚化饮、化气行水;葶苈子、云苓、猪苓、泽泻泻肺利水,共奏益气 温阳、活血利水之功,取得很好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