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论文

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论文
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论文

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329-01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症,如胃黏膜脱垂,遗尿症,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妇女血崩证,眩晕,自汗,低血压等。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黏膜脱垂,遗尿,崩漏,低血压,子宫脱垂等疾患,获得满意疗效。

病例摘要

例一:男,46岁,于2006年3月5日就诊,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服,进食后胃即胀痛,身体日渐消瘦,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以调胃补中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服药10剂后痛减,继服20剂,胃不胀痛,食欲增进,后改为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连服2个月,胃黏膜脱垂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黏膜脱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脱垂。

例二:女,40岁。于2006年9月4日初诊,患者面色黄白,小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35427278.html,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55例 作者:谢富明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17年第01期 【摘要】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顽固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顽固性便秘属于脾虚气弱型的患者55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其疗效。结果:55例患者中,48例临床痊愈,4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8%。结论: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脾虚气弱型顽固性便秘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便秘;补中益气汤;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63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01-01 Abstract: Keywords: 顽固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粪便干结坚硬。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良的排便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便秘的发病率日益增高,逐渐成为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且其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3]。笔者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本病取到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55例患者均为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的门诊病人,其中男性16例,女性39例;年龄21~72岁;发病时间4个月至25年。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拟定。诊断标准:①排便间隔时间>3d,持续时间>1个月,并经中西药反复针对性治疗;②大便干结;③排便费力、难解,数日才有便 意或无便意;④中医辨证证型符合脾虚气弱的主要症状:大便干结如栗,临厕无力努挣,挣则汗出气短,面色晄白,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弱。⑤西医检查排除胃肠道或腹腔器质性病变致压迫、梗阻性疾病。 13治疗方法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30~50g,党参15g,当归20g,生白术20~30g,陈皮9g,柴胡9g,升麻6g,枳实9g,火麻仁15~3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日1剂,煎2次,煎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口服。加减:大便1日1次正常后或用1周后,减少火麻仁的剂量或不用;脘腹胀满气滞者加香附9g,厚朴9;有腹痛者加生大黄6g(后下);舌苔腻兼湿者加苍术12g,藿香9g;舌红少苔兼阴虚者加黄连9g,玄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 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 垣主升。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因为脾胃本虚,应少固太阴而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举之药,恐就成了壮火食气了。2 补中益气汤的辨证要点本方的临床以气虚见证,多在活动后尤甚。气虚多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或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 的脉象,《脾胃论》里提到是“脉洪”,是“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热中”的脉象。周慎斋提出“左脉沉细而涩,右脉浮大而数”,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7 -120-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Experience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with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王靖潘婧戴兆燕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0)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7-0120-01 【摘要】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寐的病因、病机早在张仲景所著述的《金匮要略》中被论述。笔者以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酸枣仁汤;老年人失眠症;体会 【Abstract】Insomnia is a common disease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are discussed in the Jingui Yaolue (金匮要略)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酸枣仁汤) by author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words】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Senile insomnia; Experienc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7.060 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以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常常表现为睡眠轻浅,入睡困难,或者易醒,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无眠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家庭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的人数有增加态势,许多疾病如精神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慢性消化不良等,也常以失眠为主要表现。失眠已日益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杀手之一。 失眠在中医学上称之为“不寐”。在治疗上目前各级西医院使用最多的是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但大多药物只是延长浅睡期,未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有些药物还有后遗效应,甚至耐受性等不良反应。传统中医药在防治老年人失眠症方面,以其辨证论治的明显优势和良好疗效而受到推崇。中医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来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不仅可以达到高质量睡眠效果,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针对老年人的治疗。 东汉医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最为经典的论述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用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之失眠。肝藏魂,肝阴不足,魂失归藏而不寐;阴虚则生内热,心血虚则血不养心,热扰心神,故虚烦不得眠。 张仲景以酸枣仁为主药创立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仝小林[1]临证应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一些长期顽固性失眠或重症失眠常常能速获奇效。赵志付[2]认为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用炒酸枣仁,且酸枣仁使用剂量在15~60g 之间,可配白芍、丹参、柏子仁共用。 1方药及用法 我们在前代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酸枣仁汤进行加减,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方剂:酸枣仁30g,茯苓15g,知母12g,川芎12g,白芍15g,夜交藤15g,百合12g,黄连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炙甘草6g,每日1剂,煎200ml,早晚分服。 2典型病例 患者甲,男性,75岁,2016年12月20日就诊。素禀心血不足,时感头晕,目眩,易心悸,入寐迟,多梦魇。病起于不久前妻子去世后,自感生活黯淡无光,近2日,虚烦躁急,彻夜难眠,舌质淡红,略干,口苦,唇淡白,目光乏神而满含悲郁,脉沉细无力。予上述酸枣仁汤加减。服5剂,虚烦躁急、难眠等症状消失。后续服15剂以巩固之,并嘱多参加日间功能活动锻炼与劳动,勿服浓茶、咖啡等,后患者痊愈。 3讨论 《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主治为“虚劳,虚烦不得眠”。其“虚劳”,泛指多种慢性消损性疾病。以方测证,此当指心、肝血(阴)虚性虚劳。“虚烦不得眠”,乃心肝血虚,神失所养而浮越,或“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于心所致。此种虚性亢奋证候,多见于心、肝血(阴)虚性精神疾病,或其他慢性消损性疾病所伴发之睡眠障碍,尤以老年人为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酸枣仁汤中之酸枣仁,若炒用,会使其油气挥发,减轻其安神之效,故推荐生用。治疗上述类型疾病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金川,甄仲,仝小林.仝小林运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失眠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343-344. [2]李健,赵志付.赵志付教授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经验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5):382-383.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编号:B201502。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713110(修回:2018-03-08)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耳鸣65例观察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耳鸣65例观察 胡镜清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 浙江永康321300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耳鸣 临床观察 耳鸣是多种疾病诱发的症状之一,也可单独为一个病证。它是指无任何外界相应的声源或电刺激时,耳中自觉鸣响,如闻潮声,或如蝉鸣,其声或细或暴。其发病率可占人群的10%~20%,其中10%的患者很痛苦[1]。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但因其发病病因不明确,至今无特效药。笔者近2年来,对脾胃虚弱型耳鸣患者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65例均为门诊患者,根据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中耳鸣的诊断标准选择纳入,证属脾胃虚弱型,排除占位性病变引起的耳鸣。其中男性28例,女性37例;年龄32~45岁20例,46~65岁45例;病程最短3天,最长2月。 2 治疗方法 采用补中健脾、益气养血治法治疗,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基本方药物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夜交藤各20g,当归、白术、升麻、柴胡、陈皮、茯苓、炒枣仁各10g,炙甘草、蔓荆子各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10日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个疗程。 3 治疗结果 参照有关耳鸣的疗效评定标准[3],用上法治疗2个疗程后,65例中,24例基本治愈(即自觉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耳鸣声或主观耳鸣音消失,允许在标准隔音室中可能有微弱生理性耳鸣产生);20例显效(即自觉耳鸣明显减弱);15例有效(即自觉耳鸣声减弱);6例无效(即在日常安静环境中自觉耳鸣几乎无减弱或根本无减弱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90 8%。 4 典型病例 杜某,女性,56岁。2007年2月8日就诊。患者5天前在劳累过度下出现耳鸣,如潮声低鸣,呈持续性。来诊时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佳,大便溏薄,夜寐欠佳,唇色淡红。舌淡、苔白,脉象虚弱。辨证属脾胃虚弱型,予补中益气汤加味基本方,并嘱其尽量早休息及远离噪音。服用5剂后,耳鸣基本消失,其它症状也明显减轻,再服5剂后诸症皆除。上方续服用10天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耳鸣未见复发。 5 体会 耳鸣的原因复杂多变,表现形式多样,轻重不一,给患者生活上或是精神上带来了痛苦。西医多采用改善中耳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且存在副作用,患者有时难以接受。而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副作用少,易为患者接受。 祖国医学认为,耳鸣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耳窍闭塞,多因风寒外袭、脾胃积热、情志失调、脾胃虚弱及肾气不足等发病。笔者所选病例均为脾胃虚弱型的耳鸣患者,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者因劳累过度,损伤脾胃,使脾胃虚弱,导致脾之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经脉空虚,清气不能上奉清窍;或脾虚清阳不振,清阳不升,导致耳鸣。 灵枢!口问篇也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中益气汤出自 脾胃论,方中以黄芪为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辅以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以助主药,当归补血养血,白术、陈皮理气和胃,又用升麻、柴胡为使,引黄芪、党参甘温之气升举清气,再加蔓荆子升清通窍,丹参活血化瘀,夜交藤、炒枣仁养血安神,茯苓健脾安神。诸药合用,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气陷得升,直达清窍,耳鸣得以解除。 通过笔者近2年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味对脾胃虚弱型耳鸣确有疗效,且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同时,要告诫患者应尽量避免噪音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6 参考文献 [1]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41. [2]郑晓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 1993:312 316. [3]余力生.耳鸣的诊断与治疗[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8,12(4):147. 收稿日期 2009 04 03 ! 745 ! 浙江中医杂志2009年10月第44卷第10期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案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 方药:北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5克,当归3克,升麻3克,柴胡8克,甘草3克,青蒿(后下)5克,黄芩5克,杏仁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脾肺止咳。 案例:陈某,男,6岁。1998年3月18日就诊。患儿平素体弱,每感风寒易致发热咳嗽,年发作3~4次,历3年余。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达39.5℃,在某门诊部静滴抗生素,服中西药治疗乏效。接诊时患儿体瘦、神疲乏力,懒言,面微红,体温达39.6℃,微恶风,咳嗽,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1剂,水煎分2次温服。次日体温渐退至38℃。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进1剂热退咳止,诸症悉除。嘱服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调理善后。 按语:补中益气汤之党参、北芪补益脾肺之气以圃奉,佐白术以健脾,取当归以和血,陈皮理气以消甘药之滞,升麻、柴胡既升清气又能清热,加黄芩、青蒿组成药对以清热,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于补中益气之中配轻透之药以清虚热,临床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梁少勇 2005-9-21 摘要: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其中4周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10天为1 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 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脾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 男,52岁。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

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 癃闭(前列腺肥大) 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又日:“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混,下注膀胱,且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必然决渎失司而成癃闭,治宜补脾土以生清阳,温命门以助气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通草,服后两剂而尿通,5剂痊愈,调理数日出院。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3.2 脱发男,30岁。患者两年前因胃穿孔作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纳较差,营养不良,近半年头发脱落,曾用胱胺酸、首乌片等药无效。现症发秃,面色白,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内经》云:“发乃血之余”,说明发之荣枯标志着气血盛衰。气血生化之源又在于水谷之海化生精微。所以又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因术后胃气受损,脾气亦虚,受纳转输,两失其常,少阳升发之气,亦不能独自升降旋转。形成枢机愈窒,气血愈虚,无以“薰肤,充身,泽毛”,故见症如上。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宜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文章目录*一、补中益气汤的组成*二、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三、补中益气吃什么好 补中益气汤的组成1、补中益气汤的组成 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 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2、补中益气汤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中医方剂名。为补益剂,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主治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临床常用于治疗内脏下垂、慢性胃肠炎、慢性菌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脸下垂、麻痹性斜视等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 3、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化裁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

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补中益气的食物特点补中益气的食物很多,根据脏腑的气虚证临床特点,通常分为补肺气、补脾气、补心气、补肾气等方面的食物。所以即便是气虚证人群,在具体食物选择上也要慎重。除结合食物及药膳的特点外,还必须充分患者具体的气虚证的类型,进而更好的发挥气虚证食疗的积极作用。 在菜肴搭配方面,补中益气的菜谱通常有鱼头豆腐汤、猪肝炒菠菜、土豆炖牛肉、鸡肉炖栗子、鸭肉烧山药、瘦肉炒大蒜、百合鸡蛋糖水。另外,在各种菜肴也通常会根据情况加入人参、党参、黄芪、白术、山药等药物,进而更好的发挥食疗在补中益气治疗方面的积极作用。 补中益气吃什么好1、粳米 又名大米。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壮气力,强肌肉之功。用于脾虚烦闷,泄泻,消瘦,下痢. 2、玉米 又名包谷。味甘,性平。有补中健脾,除湿利尿之功。可用于泄泻,痢疾等病. 3、粟米 又名小米。味甘咸,性微寒。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肾之功。用于脾肾不足所致的纳食少,烦渴反胃呕吐及病后体弱等.

补中益气丸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丸临床新用 补中益气丸临床新用老药新用9 > 补中益气丸临 床新用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是著名常用的补中益气药,原方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在其《脾胃论》中创制的“补中益气汤”方,数百年来,经历代医家的效法和使用而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名方。目前,此方已广泛用于内、外、皮、妇、儿、五官科的数十种病症,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感冒、发烧、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孕症、顽固性头痛等等。处方:炙黄芪200g 党参60g 炙甘草100g 白术(炒) 60g 当归60g 升麻60g 柴胡60g 陈皮60g 制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生姜20g、大枣40g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煎液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将生姜和大枣的煎液浓缩,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及生姜和大枣的浓缩煎液,制成小蜜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0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用法与用量:口服,水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功效:补中益气丸的成分主要有:党参,炙黄芪,炙甘草,白术,

当归,升麻,柴胡,陈皮。党参和炙黄芪都可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补气血,调经止痛。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有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白术还可以燥湿利水,止汗,安胎。柴胡可用于气虚下陷、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从分析其成分作用,不难看出补中益气丸功效主要是补中益气。功效一: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可以有效调节中气下陷、滋补身体,解除体虚乏力症状。功效二:健脾润肠。这也是补中益气丸的功效之一,比如补中益气丸中的炙甘草和白术都可用于脾胃虚弱,健脾调胃、益气复脉之效。功效三:调节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此种功效是根据补中益气丸的药理研究而来的,比如白术可以燥湿利水、当归则可以润肠通便。 功效四:治疗持久腹泻、脱肛、子宫脱垂。比如白术有安胎之效。功效五:调节月经不调,月经疼痛、补益气血。当归和柴胡等都有此种功效。功效六: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比如炙甘草可解附子毒,升麻有发表透疹,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等。功效七:对于气阴两虚型肺癌有较好的开脾胃和止汗作用。药理研究:补中益气丸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抗菌、抗病毒等。 方解:有内伤外感并病者,若内伤重者,宜补养为先。外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 举7个例子

补中益气汤可治疗多种疑难杂症举7个例子 甘草医友会第305期,每天一期,陪伴你的成长一个有趣、有料、有态度的中医I导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把补中益气汤列为治疗内伤的首选方,可见此方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特别好,把患者辨证要点、用方指征、剂量加减甚至服药时间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一首好方,就是应该发挥它最大的用处,推荐收藏。补中益气汤的妙用作者/张显臣编辑/小甘草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功能升阳益气,调补脾胃。主治因脾胃气虚所致的表热自汗,心烦口渴,头痛恶寒,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脉虚弱或洪大等症。笔者运用此方,治愈了许多疑难杂症,今列举所治如下。 (一)顽固性呃逆 黄某,女,53岁,住广州珠江电影制片厂。患呃逆3年多,只有睡着后呃声才止。3年多来在广州历求中、西医及针灸、理疗均难收效。1989年2月,余应聘广州海军医院门诊时来求治。见患者身体消痩,行动无力,上到二楼诊病就气喘吁吁,呃声连连,不能遏止。余诊其脉沉细四至,寸不应指。证为中气下陷,脾胃气虚,清阳不升,故呃声连连以求自救。投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柴胡15克,升麻10克,生黄芪100克,红参12克

(切片),炒白术20克,当归15克,陈皮12克,炒内金15克(打末),焦山楂15克,大红枣10个,生姜10克(打碎)。7剂,水煎服。 患者服完7剂后,呃止过半,体力、精神、饮食亦较诊前好得多。共服上方30余剂,呃止体健。1991年11月,与患者相遇,见其红光满面,身体健康。 呃逆之因,多系胃气上逆所致,有寒呃、热呃、痰呃、瘀呃、气呃、虚呃6种。该患者呃逆3年有作,气血大伤,饮食乏味,久则属虚。证为脾胃虚寒,气虚下陷,故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而愈。 (二)月经过多 月经过多症,中医称为崩漏,一般分为血热、气虚、阴虚和瘀血等类型。反复崩漏日久不愈必然导致气虚血亏、阴阳两伤。不论其兼证挟热、挟瘀,抑或阴虚、气虚,只要历时较久、多方治疗难以收效者,在治疗上均应以补气升提为要,次及其他,诸如补气清热、补气强阴、补气化瘀,多能应手奏效。 李某,女,45岁,干部。两年多来,经血量多,夹杂紫黑色瘀块,10日后服止血药方渐止,屡经中西医治疗收效甚少,有时虽暂时止一个月而下个月又复如故,有时半个月或20 日就来一次,每次来均需10日之久。1979年8月17日求治。见患者面黄浮肿,四肢欠温,行动气喘,舌淡胖,边痕明显,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 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2005年4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 杨某,男,47岁。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3 遗尿 吐某某,女,15岁,维吾尔族,学生。2008年7月3日初诊。患者每晚尿床1~2次,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服药未效。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尿多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益气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补中益气汤论文: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

补中益气汤论文:补中益气汤加减在临床上应用 补中益气汤源于金元时期李东垣《脾胃论》,用于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症,如胃黏膜脱垂,遗尿症,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妇女血崩证,眩晕,自汗,低血压等。笔者运用本方治疗胃黏膜脱垂,遗尿,崩漏,低血压,子宫脱垂等疾患,获得满意疗效。 病例摘要 例一:男,46岁,于2006年3月5日就诊,患者感觉进食不舒服,进食后胃即胀痛,身体日渐消瘦,经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黏膜脱垂。证属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治以调胃补中益气,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党参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黄芪30克,升麻10克,陈皮10克,甘草5克,川楝子15克,元胡10克,枳壳10克。服药10剂后痛减,继服20剂,胃不胀痛,食欲增进,后改为补中益气丸,每日3次,连服2个月,胃黏膜脱垂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按;胃黏膜脱垂多由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或素体虚弱,或营养不良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受损则脾气不足,进而气虚下陷,升举无力故脱垂。 例二:女,40岁。于2006年9月4日初诊,患者面色黄白,小便不能自控,腰膝酸软,周身乏力,肢凉,脉沉细,

苔薄白,证属肾气不固,膀胱气化失职而致,治以益气升阳,健脾宣肺,补肾固摄,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黄芪30克,柴胡10克,党参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升麻15克,当归20克,白术15克,益智仁15克,桑螵蛸10克,覆盆子15克,巴戟15克,补骨脂10克,服药7剂,患者面色转正常,遗尿症状减轻,脉仍弱,瞩上方继服10剂,患者面色红润,精神振作。 按;《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步,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肺脾肾三脏尤为重要,劳倦过度,耗伤脾肺,二脏气虚,日久及肾,肾失固摄,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的开合主宰于肾,赖肾的气化,称“肾司二便”,肾气充实,气化功能正常,膀胱开合正常,病标在肺脾,病本在肾,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采用补益肾气,温补肾阳的法则,肾气恢复,肾阳得补,膀胱失约自愈。 例三:女,39岁,2008年2月5日就诊,近7个月月经紊乱,1月24日月经来潮,势如泉涌,服止血药,未见好转,血色先紫后淡,夹血块,气短神疲,面色恍白,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为气虚失统,拟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40克,人参20克,白术10克,升麻15克,陈皮15克,当归20克,熟地20克,炮姜15克,荆芥穗20克,山药25克,艾叶炭15克,白芍炭20克,仙鹤草30克。服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补中益气汤治病与用法 由脾胃气虚引起多种病症,用补中益气汤基本指征:精神疲怠、肢体困倦、面色萎黄或苍白、饮食无味、气短懒言、动则喘促、舌白质淡、脉虚无力。其兼有内伤身热、中气下陷者,尤为适宜。及体弱之眩晕、头痛、耳鸣、视朦、背恶风寒及慢性气管炎、子宫脱垂、脱肛、习惯性流产、崩漏、白带、功能性低热等。 1、治体虚所致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常见于神经衰弱、过劳、贫血、病后恢复期等体弱患者。 眩晕头痛属气虚者,常挟郁挟痰,伴有失眠,动则自汗,起则呕痰,口淡不渴,四肢乏力,舌淡苔白,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川芎6克、法半夏12克。 耳鸣耳聋属肾虚,或中气虚弱,及过劳者,其鸣音较低微,两尺脉多虚,或大而无力,舌淡苔白,不渴,治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9克、益智仁9克。 2、治体虚弱之视物不清、复视等,以年老体弱者多见,舌质淡红、苔白滑,脉虚大,或弦缓无力,用补中益气汤加杞子、川芎同煎,以补气血而益肝肾。 3、治体弱之背恶风寒。《内经》指出:“气虚者兼背疼,少气不足以息。”是阳气虚,不能卫外,故恶风寒,症属抵抗力低下,反应性差,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医案略。 4、治慢性气管炎。适宜脾虚痰湿型,症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食少腹胀,舌苔白,脉濡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藏痰之器,多痰而咳,病在肺脾,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加制半夏12克、生姜4片,可收到良效。 医案略。 5、治子宫脱垂。前人经验认为次病“当升补元气为主,若肝脾郁结,气虚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9克、艾叶12克、五味子9克。现代实践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子宫脱垂,有良好效果,不论脱垂时间长短,程度轻重,均可应用。但以病程1、2、度疗效较好。补中益气汤可增强体质,提高全身肌肉张力、促使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收缩,起到“陷者举之”的作用。使子宫缩回阴道,每日1剂,连服14-28次。 本方对产后体质虚寒、气血衰弱、过早操劳之子宫脱垂者,疗效更佳。 6、治脱肛。用于单纯性气虚脱肛,多见小儿及老人、病后体质虚弱者,多为营养不良所致。使之直肠组织软弱,肛提肌和骨盆底部肌肉松弛无力,引起直肠粘膜脱垂,肛管和直肠脱出。 病案略。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医家简介:金代-李杲(李东垣)字,明之,号,东垣老人。(1180-1251年),今河北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72岁,旧本亦题元人,金元四大学派之温补派(补土派)代表人物。 认为脾胃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主张,有东垣重脾胃之说,善于温补脾胃。著《脾胃论。1249年》《内外伤寒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一脾胃为重,故亦可取。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本方是医家李东垣创立的著名方剂之一,是根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制定的,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 在他的影响下,其后医家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陈皮,柴胡,当归而成“举元煎”。 气之与血异名同类,同出于脾胃,有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作用。即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主照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气为阳,血为阴。气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血是气所依附的物质。气推血行,血随气行。气与血有着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关系。 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虚能致血虚,补气能治血虚证。各脏气虚,与脾气虚有密切关系。乃“气血阴阳互根的理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受阻。”“血至则气亦至,气行则血亦行”。补气与助阳,补血和养阴,往往是相须为用的。 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人有:“百病皆生于气”“脾(胃)为脏气之源,气虚是以脾气虚为主”之说。 医家李皋(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不足,又是脾胃损伤的结果。” 医家李东垣指出:“元气是决定健康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他在“脾胃论”中云:“真气(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虚则久窍不通,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则生也。”即李东垣的基本论点。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word精品

补中益气汤加减方 【处方】黄芪(30g )、党参(30g )或红参(6g )、当归(10g八陈皮(5g八升麻(3g八白术(10g八黄精(12g )、紫河车(12g)、大枣(5枚)、炙甘草(6g )。 【用法】每天一副,水煎浓缩分2-3 次服完。 【适用病症】用于补益气血、调理脾肾。白细胞减少症症状为头晕乏力、四肢酸软、失眠多梦、食欲减退、心悸、畏寒肢冷、易患感冒、面色萎黄或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按】本方症系心脾肾亏虚,气血不足导致。心之气血不足,则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心悸;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不能运化精微,则四肢酸软;脾肾阳气不足,失于温煦则畏寒肢冷;气虚卫外不固则易患感冒。故治疗当以补益气血,调理脾肾为主。方中黄芪补气,党参、白术、大枣、炙甘草健脾补气,陈皮理气醒脾,当归、黄精、紫河车补益精血而强肾,疗虚损;升麻升举下陷之清阳,共奏补气健脾,调理脾胃,升清降浊,补益肝肾精血之妙。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黄酮类、胆碱等,具有强壮作用;党参含皂甙,多种糖类等,对因化疗和放射疗法产生的白血球下降有治疗作用;白术含挥发油成分,可治疗因放疗引起的白血球下降;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酸等,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诸药合用,有强壮和升高白细胞之作用。 [加减]肝肾亏虚、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者加枸杞子 1 0g ,山茱萸 1 0g ,覆盆子 1 0g ;失眠多梦者加茯神10g,夜交藤15g,枣仁10g ;汗多易患感冒者加浮小麦30g,防风3g,煅牡蛎25g ;心悸者加丹参15g,远志8g,柏子仁10g ;食欲不振者加淮山药15g,莲肉12g ;气阴两虚,咽干口燥者加天冬12g,女贞子10g,何首乌15g ;畏寒肢凉,面色苍白者加桂枝6g,巴戟天10g,补骨脂10g ;上腹闷胀者加砂仁5g (后下),白芍10g,枳壳 10g ;妇女月经过多者加鹿胶10g (后下),豆稔子30g,川断12g ;男子若梦遗滑精者加金樱子20g,沙苑蒺藜 10g,莲须10g。 补中益气用芪参,归膝枳泽升麻从,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26T17:37:58.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谷瑞华[导读]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谷瑞华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谷瑞华中医诊所 154100)【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95-01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治疗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施治,随证裁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气虚发热,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5~60 岁之间,主证,低热、动则汗自出身倦乏力,纳差,属超常人劳作而耗伤脾胃元气的病人。 1.2 气虚下陷,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主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属脾胃气虚,无力举陷而致内脏下垂的病人。 2 治疗方法 常用剂量:黄芪25g、白术15g、陈皮12g、柴胡l0g、升麻6g、党参15g、当归12g、甘草l0g、生姜4g、大枣5枚,属气虚发热,在本方中加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银柴胡,气虚下陷,在本方中加用枳壳、厚朴。 3 治疗效果 气虚发热的病人,主要依据患者就医的时间早晚以体质状况来决定治疗用药的时间,服药5剂后,有8例病人体温正常,继服l0剂全部病人症状消失,气虚下陷的病人,服药半月为一疗程,服药一疗程后,有10例病人肛门痒痛的症状减轻,服药2~3疗程,直肠无脱垂症状。 4 病案举例 气虚发热:李某,男,45岁,因个体经营,劳累过度,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自服抗菌素药后无效,而来我院就诊,查血常规,尿常规,胸透未见异常,查体所见,面色萎黄,表情呆滞疲倦,胃纳不佳,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超常劳累,损伤脾胃元气而致气虚发热,治疗当用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用银柴胡,经服药5剂后,体温正常,继服3剂,诸症全愈。 中气下陷,张某、男53岁,平素胃纳不佳,体倦懒言,半年前因腹泻后出现肛门口有物脱出,初起能自行还纳、近2月症状加重,肛门口脱出物约2cm,伴肛门疼痛,经就医检查,确诊为完全直肠脱垂I度,证属气虚下陷脱垂,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枳壳,川朴,经服药6剂后,肛门疼痛减轻,继服l月直肠无脱垂症状。 5 体会 李东垣日:“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发热。”巢元方日:“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为气急,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本文病例,一例是气虚发热,劳倦过度损脾胃元气,即“烦劳则张”。一则是气虚下陷,其气下冲而致脱垂,方中重用黄芪,辅以党参、白术、甘草益气补中,陈皮和胃,当归补血,用以柴胡,升麻升提下陷的阳气、诸药合用、补气养血、举陷,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则发热自除,气陷得升则内脏脱垂自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