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口苦验案2则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补中益气汤(以下称本方)由黄芪、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甘草等药组成,为李东垣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名方。
彭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每获奇效。
兹举其治验数则于次,以就正同道。
1补中摄血疗崩漏例:王××,女,37岁,工人。
1991年9月2日诊。
患者一向月经正常,从今年5月起,经量逐渐增多,且迁延难净,当时疑宫环作祟,取出宫环后不见改善。
每次经至,必用止血敏、宫血宁等药,尚需10余日始净。
经B超探查无器质性病变。
末次月经8月12日,至今尚量多色淡未净,兼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短气乏力小腹空坠,喜按舌淡白,脉沉弱无力。
诊属脾虚气陷,冲任不固之崩漏。
治宜补中益气,固摄冲任,用本方加减。
炙黄芪20g,党参20g,煅龙、牡(先煎)各20g,白术10g,当归身(酒洗)10g,炙甘草10g,茜草炭10g,升麻3g,柴胡3,陈皮5g,海螵蛸15g,阿胶珠15g,藕节20g,荷梗15g。
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上方2剂,血止证减,尚觉头昏,腰酸疼,遂于方中去阿胶,茜草生用,加续断、寄生各10g,续服5剂,诸证皆愈。
于9月15日经至,量正常,3日净。
以后月经按时来潮,亦无其他不适。
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患者因脾虚气陷,化源不足,累及冲任,见清阳不升,摄血无权诸证。
故以补中益气汤合乌贼骨丸意,益气升阳,调冲任以摄血。
当归本为养血要药,但辛温且兼“窜动”之性,与血证稍形戈戟。
今以酒洗,使减其辛温窜动之性,而增强守补之力。
全方标本兼顾,故服之即效。
2补中温肺止遗尿例:代××,男,9岁,学生。
1983年10月20日诊。
患儿素体虚弱,一月前因尿频尿急,某医指为下焦湿热,予八正散加味治疗,不仅无效,竟致尿液淋沥不摄,家长惊惧辍学来诊。
见其发育欠佳,面白肢凉,阴茎包皮不长,小便滴沥而出,白天因尿湿频换内裤,夜间床上需用尿布。
补中益气汤的神奇案例

补中益气汤的神奇案例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脾胃、增强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不足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补中益气汤的神奇案例:
1. 一位老年患者饱受腰腿疼痛之苦,经过中医的检查,发现其体内气血不足,于是医生开了补中益气汤让其服用。
仅仅服用了一个月,老人身体的腰腿疼痛明显缓解,同时整个人的状态也变得更加舒适。
2. 一名年轻女性由于疲劳过度导致经期不调,同时在口腔内发现有溃疡。
中医医生检查后,发现她的气血不足,身体需要补益。
于是医生开了补中益气汤让其服用,同时调整了其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
不仅仅经期恢复正常,口腔溃疡也消失了。
3. 一名中年男性平时工作繁忙,习惯熬夜。
渐渐地他感觉到身体开始出现疲倦、易怒、失眠等症状。
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检查其体质后,开了补中益气汤给他服用。
他服用汤剂三个月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疲倦感、易怒情绪得以改善,睡眠也变得更加充实。
综上,补中益气汤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方剂,可以治疗多种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不适症状,但是在使用时必须要根据个人体质来进行调整。
治疗味觉障碍补中益气汤加减

治疗味觉障碍补中益气汤加减味觉障碍是指因味觉迟钝、减退甚至消失等无法正确分辨食物味道的异常表现,常见于久病或者重病患者。
西医认为多由营养素缺乏(如缺锌)、味觉神经或中枢损伤、药物等引起。
在没有明显病因情况下,西医治疗比较棘手,中医可以根据辨证,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
兹举一例如下。
女性,40岁。
患者对咸、辣等味觉减退近20天,加重3天。
自述头晕乏力、易疲倦犯困,纳差,舌质淡苔中心白腻,脉细弱。
结合四诊资料,考虑患者脾气虚明显,导致清阳不升头晕乏力,脾失健运,生血不足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舌淡苔腻,为脾虚湿困之候。
患者味觉减退,病体虽在舌,但是“舌为脾之外候”,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当脾虚不能健运的时候,舌体同样会失养,舌的功能会减退。
因此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芳香化湿,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首诊组方如下:党参20g,焦白术15g,炙甘草9g,黄芪20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当归12g,茯苓15g,山药15g,神曲20g,藿香9g,石菖蒲9g,鸡血藤30g。
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2次。
患者服完药后二诊:自述服药开始几天效果不显,但是至第5天开始味觉逐渐恢复,复诊当日感觉明显恢复。
患者疲倦感明显减轻,头晕乏力好转,精力较前旺盛,食欲好转,舌苔变薄。
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
1个月后随访,味觉正常。
本方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加茯苓、山药、神曲健脾消食,藿香、石菖蒲醒脾化湿,而石菖蒲还具有醒脑开窍作用,对湿痰蒙蔽清窍引起的疾病疗效较好;鸡血藤重用补血,现代研究有较好升白细胞作用。
所以本处方针对病机,看似不治疗舌头却让肌体恢复正常,舌头味觉自然恢复。
千古良方《补中益气汤》,10种加减运用,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千古良方《补中益气汤》,10种加减运用,一般人我不告诉他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经旨而订出的以甘温为主的补剂。
君药——炙黄芪甘温补升,善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臣药——党参甘补而平,善补中益气,兼能养血;炒白术甘补扶正,苦燥利水,善补气健脾、燥湿助运;炙甘草甘平偏温,既益气补中,又调和诸药。
三药合用,既增强君药补中益气之功,又除水湿佐药——陈皮辛散苦降而温,善理气健脾开胃,以补药停滞;当归甘补辛散温通,善补血和血,以利中气化生;大枣甘温,善补中益气;生姜辛微温,善温中开胃。
四药相合,既助君臣药补中益气,又理气健脾开胃,使诸药补而不滞,促进补力发挥使药——柴胡、升麻柴胡苦辛微寒,轻清升散;升麻辛微甘性凉,升散清泄。
二药合用,可助君药升举下陷之清阳。
总之,《补中益气汤》的功用,乃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主治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懒言、食不知味、渴喜热饮、四肢倦怠、不耐劳作、动辄气喘、脱肛、胞宫下坠等一切清阳下陷之证,脉可见虚软或浮大无力。
后世对补中益气汤的应用,有了广泛的开拓,大凡正虚为主,或兼挟实邪或不兼,均可以本方加减化裁,取得很好的疗效。
现在给大家介绍10种《补中益气汤》的加减运用:1、《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蔓荆子、川芎可以调理内伤发热,或里虚不足兼有外寒者。
证见发热,间作不休,微汗,至颈而还,口不知谷味,可用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头痛甚者加蔓荆子、川芎。
如伴有泄泻而热不退,可加附子。
此里虚不足,若反用汗下则贻误病机。
2、《补中益气汤》加干姜、五味子可以调理内伤久咳而不愈,可见潮热、微汗、咳嗽痰稀,不思饮食。
是为气虚痰饮,不必理痰治嗽,正气足病自除。
3、《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可以调理脾肺气虚,或心肺气阴两亏之畏寒、肢体怠倦、痰涎自出、心悸等症。
本方有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之义。
如前所述,方师治疗气虚阴耗久咳案,此后余每遇此等证屡用屡效。
4、《补中益气汤》加半夏、茯苓可以调理气虚臂痛、体软痰涎、头目晕重、身如虫行的脾气不升、气血不能营之证。
补中益气汤,千古一名方,这样来加减,灵机应万变

补中益气汤,千古一名方,这样来加减,灵机应万变补中益气汤治形神劳役,或饮食失节,劳役虚损,身热而烦,头痛,或恶寒而渴,自汗无力,气吼而喘。
黄芪(蜜炒,一钱五分),拣参(去芦,一钱),白术(去芦)、当归(酒洗)、陈皮、甘草(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五分),黄柏(酒炒,三分),红花(三分)上锉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空心服。
如汗多出,去升麻、柴胡,加酸枣仁一钱,夜间不睡亦如之;如头疼,加蔓荆子五分,川芎一钱;如善嚏者,加白芷、川芎;如脑疼头顶疼,加藁本一钱,细辛五分;如口渴,加葛根六分,有痰加贝母、前胡各一钱;如泄泻,加白芍、煨泽泻、茯苓各一钱;如心胸觉痞闷,去黄芪、升麻、柴胡,加枳实六分,黄连五分,姜炒;如嗽,加桑白皮一钱,五味子十五粒;如额疼,加白芷一钱,葛根、升麻各五钱;如心志不宁,加茯神一钱,远志七分,酸枣仁一钱(炒),石菖蒲七分,柏子仁一钱;如饮食少或伤饮食,加神曲、麦芽、山楂、枳实各一钱;如心脾二经舌干口燥,加黄连、山栀各五分;如胃中湿痰,加半夏一钱;如虚火上炎,加玄参、知母、黄柏(蜜炒)各一钱;如梦遗,加牡蛎、龙骨各一钱;如下部无力,加牛膝、杜仲各一钱;如脚软,加木瓜一钱,防己五分;如有痰或兼脾胃不和,加半夏、麦芽各一钱;如阴虚内热有痰,或上焦有火,加贝母、花粉各一钱,有热加枯芩八分,黄连六分;如有热壅盛眼赤,加龙胆草八分;如风寒头痛身热,加防风、川芎、白芷各一钱,羌活七分;汗多加黄芪一钱,眼痛加菊花、熟地,身热加生地;如大病后元气未足而胸满气短,加橘皮、枳实、白芍。
方源《良朋汇集经验神方》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补中益气汤的适用范围和案例

补中益气汤的适用范围和案例先带大家看看两篇案例;案例一:梁女士,36岁,近一个礼拜以来,出现发热,属于低热那种,去药店买了小柴胡冲剂合退烧药,都没效果,后来转为看中医,还是低热,劳累后发作,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身倦乏力,心悸不宁,晚上不好睡觉,老是容易醒来,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薄白,脉细弱无力。
首先带大家来看看这个病,脉细无力,属于虚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自汗,属于气虚之证,再来看看病,开头就讲到长期低热,那么病属于中医内科内伤发热中的气虚发热,治法宜益气健脾,甘温除热即可。
给与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当归各10g,陈皮、炙甘草各6g,升麻、柴胡各10g,牡蛎30g,糯稻根30g,白芍10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天两次,每次200ml。
吃完药材后,没有发热现象,但还有点无力感觉,特别是劳累后,建议她以后可以去药店买点补气血的中成药就可以,比如人参归脾丸,平时泡黄芪30g,当归10g,每天当泡茶喝,用当归补血汤补气血。
案例二:江先生,男,27岁,近一个月以来,吃饭不香,饥不欲食,肚子胀胀的,脘腹满闷痞满,时轻时重,喜喝温水,喜欢按着肚子,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首先带大家来看看这个病,脉细无力,属于虚证,倦怠无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属于气虚证,便溏定位在脾,脘腹满闷痞满定位在胃,综合定位脾胃,病属于胃痞中的脾胃虚弱。
治法宜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给与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2g,白术、当归各10g,陈皮、炙甘草各6g,升麻、柴胡各10g,枳壳10g,木香10g,厚朴10g,砂仁10g,神曲10g。
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天两次,每次200ml。
先吃了7剂,后面再抓了7付巩固一下,后面没有继续吃。
那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讲补中益气汤的事情!首先它的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那么,补中益气汤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补中益气汤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补中益气汤病案一:内伤发热平××,男,37岁。
素体虚弱,肝胃不和。
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
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
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
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
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
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6克以泻心包之热。
服一剂即觉轻减,略事加减,三剂后体温正常,腹泻止,食欲逐渐增加。
改用归脾汤进退而愈。
病案二:内伤发热李××,女,35岁。
得病已数月,心烦口干,气弱食衰,周身发热如同火灼,必须将后背贴靠家中方石筑砌之墙方觉凉爽。
月经每来必多,下肢浮肿,动作乏力。
大便时有溏泻,小便微黄,脉大而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曾服滋阴凉血之方,非但无效,反增胸闷而纳呆不食。
当从内伤脾胃,清阳下陷,阴火乘于心胸辨治。
黄芪9克人参6克生、炙甘草各6克当归6克陈皮3克柴胡3克升麻3克葛根3克生姜3克大枣3枚服三剂。
心烦,口干等已去,燥热有所改善。
上方加知母,黄柏各3克,连服六剂而热退。
改服参苓白术散巩固。
病案三:习惯性流产酒××,女,32岁。
每次怀孕至三个月左右,即自行流产,已连续发生三次。
现又怀孕已三月,胎漏见红,腹内下坠,腰酸,白带极多,食少体倦。
舌淡苔白,脉滑无力。
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中气不足则胎元不固;湿渗于下则带下淋沥:治疗必须补脾升清,去湿固本,胎气方能安和。
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30克当归9克炙甘草9克柴胡3克升麻3克杜仲9克续断9克陈皮3克服三剂,带下已止,腹坠腰酸明显减轻,但漏红未止。
转用胶艾四物汤加炙甘草10克,服三剂后,血止胎安。
病案四:腹泻脱肛即××,男,56岁。
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补中益气汤系李东垣《脾胃论》名方,由人参、黄芪、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
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屡获奇效。
现举验案二则,介绍如下。
一、盗汗:秦某,男,45岁。
患者夜间盗汗已1年余,前医予知柏地黄丸治疗近半年,未见好转。
近期因工作繁忙,盗汗日甚,每于睡中汗出,至睡衣湿透,醒后方止。
刻诊:少气懒言,倦怠乏力,纳少便溏,面色不华。
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中医诊为“盗汗”,辨为中气不足,卫外不固,营失内守之证。
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党参20克,当归12克,升麻、柴胡各5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白芍、防风、浮小麦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服药1周后,盗汗渐止,纳食增多,乏力现象减轻,大便正常,脉象较前有力,上方去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再连续服用2 周,诸症消除,后随访3个月,盗汗未再复发。
点评:盗汗一证,临床以阴虚火旺多见,常以知柏地黄丸治疗而愈,但本例患者属气虚盗汗,与常证不同,故服知柏地黄丸近半年而未见寸效。
究其原因,乃是气虚陷营,以致营阴不能内守,营卫失和,卫外不固而致汗出,其根源则为气虚。
故投以补中益气汤补益中气,加入白芍、防风以敛营固卫,佐以煅龙牡、浮小麦敛汗,使中气得复,营阴内守,从而使盗汗得止。
汗止后去敛汗之品,继续予补中益气固本治疗,则使诸症自愈。
二、术后肠粘连:刘某,男,38岁。
患者1月前因“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手术2周后觉下腹部胀痛,西医诊断为术后肠粘连,予阿托品、654—2等解痉之剂,腹痛仍反复发作。
来诊时患者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下腹胀痛,时重时轻,喜按,纳呆。
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中医诊为“腹痛”,辨为中气不足,气机升降失调之证。
予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升麻、柴胡各5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陈皮9克,枳壳、当归、大腹皮各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口苦 补 中益 气 汤 验案 中 图分 类号 文章编号 R 5 .0 2 59 5 文 献标 识码 A
1 7 — 9 X( 0 2 0 — 0 0 0 6 2 3 7 2 1 )6 0 5— 2
且 湿 、 、 、 等 致 郁 病 理 因 素 的产 生 与 脾 胃运 热 痰 瘀 化 、 布气 血 津液 的功 能 密切 相 关 , 是 基 于 其 擅 输 正 笔者 依据异 病 同治 的原则 ,以补 中益气 汤 为基 调 中焦脾 胃之 功 。方 中知 母泻 火 除烦 。 润燥 滑肠 ; 黄 础方 , 随证 加 味用 于 治疗 口苦 , 效显 著 , 其 兹举 验 案 连 清 热 : 梗 宽 中理 气 ; 药 、 山楂 、 曲健 脾 和 2则如 下 。 苏 山 焦 神 胃 ; 麻仁 润 肠 通 便 ; 体 阴而 用 阳 , 鸡 血藤 者 , 1 病 案 举 例 火 肝 加 取 其补 血之 功 ; 酸枣仁 补血 养心 安神 。
施 某 . ,7岁 。2 1 男 2 0 1年 4月 1 0 H初 诊 。
和 中安 神 , 以通便 。予 温 胆 汤加 减 。处 方 : 佐
症状 者 , 皆可用 本方 随症 加减 , 每获 良效 。
黄 连 3 , 夏 、 皮 、 实 、 母 、 梗 各 1 g 3 参 考 文 献 g半 陈 枳 知 苏 0,
报 , 9 7 2 ( ) 1 19 ,0 5 :2
第 一 作 者 : 晓 燕 (9 5 ) 医 学硕 士 , 治 医 师 , 师 , 李 17 一 , 主 讲
中 西 医 结合 内科 专 业 。
服 6剂 后 心烦 、 眠 明显 减 轻 , 其 自我 调 整 失 嘱 情 绪 , 服 5剂 , 继 诸症 缓解 。
13 抑 郁 症 .
使 痰 随气下 ; 苓 健脾 渗 湿 , 茯 以杜绝 生 痰之 源 , 且有 宁心安 神 之效 , 以达 到 “ 痰之 要 , 在 于使 之 不 再 治 惟
生 成 ” 目的 ; 以甘草 、 的 配 生姜 、 枣 益脾 和 中 , 和 大 调 化 泻 使 患抑郁 症 1年余 ,曾服用 百忧解 半年 症状 有所 诸 药 。诸 药相 合 , 痰 而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燥 , 热 而 不 过寒 , 胆 胃气 和 降 , 奏 理 气 化 痰 、 共 清 缓 解 , 停 药后 诸 证 又复 。现症 : 观 , 烦 , 眠 , 痰 热 得 化 . 热 得 清 , 但 悲 心 失 胆 和 胃之 效 。临床 应用 抓 住 “ 痰热 ” 二字 , 只要 证 属 心悸 , 口苦 咽 干 , 差 , 腹胀 满 , 秘 , 红 、 黄 纳 脘 便 舌 苔 痰 见 苔 脉 腻 , 弦 细数 。 证 为痰 热 内扰 型 。 宜清 化痰 热 , 胆 胃不 和 . 热 内 扰 , 心 烦 、 黄 腻 、 滑 等 关 键 脉 辨 治
萘
眩晕 , 痫 , 白腻 , 弦滑 等 。方 中半 夏燥 湿化 癫 苔 脉 腻 脉 弦细 均为 痰 热郁 阻 之征 。方用 石 菖 蒲者 , 取其 逆 , 降逆 和 胃止 呕 ; 茹 清 胆 和 胃 , 呕 除烦 ; 竹 止 治痰 化 湿 豁 痰 开 窍 : 天麻 、 加 白术 则 参 半 夏 白术 天 麻 汤 痰 , 气 故 陈 意 以健 脾 和 胃化 痰 , 天麻 能平 肝 息 风 ; 胡 、 药 当先 理气 , 顺 则 痰 消 。 佐 枳 实 、 皮 理气 消 痰 , 且 柴 芍 疏 肝 以求肝 胆 同治 , 因而收效 甚捷 。
1 竹 茹 、 志各 1 g 茯 苓 、 远 2, 山药 、 血 藤 、 山 楂 、 鸡 焦 神 【】 翟 双庆 .再 论 中焦 气 机 与 神 志 关 系.北 京 中 医药 大 学 学
曲各 1 g 炒 枣 仁 、 5, 火麻 仁各 3 g 0 。6剂 , 日 1 , 每 剂 水煎服。
2 讨论
11 案 例 1 .
李某 , ,3岁 。2 1 女 6 0 1年 8月 2 8日初诊 。
温 胆 汤 出 自南 北朝 名 医姚 僧 垣 的 《 验 方 》 而 集 , 患 者 自述 口苦多年 , 清晨 尤 甚 , 曾服用 龙胆 泻肝 为 后 人 所 习 用 之 温 胆 汤 乃 《 因方 》 《 验方 》 三 在 集 之 丸 、 连 上清 丸 、 炎 利胆 片 等 皆无 明显疗 效 , 黄 消 清晨
按 : 为六 腑 之一 , 奇 恒 之腑 。胆 属少 阳 , 胆 为 少
收 稿 日期 : 0 1 l - 4 2 1一 12 编辑 : 吴 宁
阳为 枢 . 十一 脏 腑 功 能 活 动 的枢 机 , 以 十一 脏 为 所
皆取 决 于 胆 。 胃为水 谷 之海 , 以和 为 降 , 升 胃降 , 脾 有赖 少 阳之转 枢 。人 无 胃气 则 化 源断 绝 , 胆 气 则 无
( 成都 中 医药大 学 , J 成都 6 0 0 ) 四 1 1 10 0
指 导 : 俏 波 叶
等情 志 变化 密 切相 关 , 病 变机 制 关键 在 于情 志不 其 舒 , 腑气 机失 调而 使气 、 、 、 、 、 内郁 。由 脏 血 痰 热 湿 食
于 中焦脾 胃在 调 畅诸 脏 腑气 机 中具 有 转 枢 作 用 l I l ,
生 机停 废 , 是 根 源 。 是 开 端 。胆 为痰 热 所 扰 , 一 一 失
补 中 益 沥 加 昧 治 疗
口 苦 验 案 2则
王 业 辉
于 转枢 之 功 能 ,则 胃气 失 于 和降 出现一 系列 症状 。
宋代 陈无 择 《 三 = 因极 一病 证 方 论》 :心 虚 胆怯 , 云 “ 气 郁 生 涎 , 与气 搏 , 生 诸 证 , 事 易 惊 , 梦 寐 不 涎 变 触 或 详 , 短气 心悸 , 自汗 , 或 或 并主 之 。” 景岳全 书 》 “ 《 :温 胆汤治气郁生涎 , 梦寐 不 宁 , 忡 惊 悸 , 虚 胆怯 , 怔 心 变 生 诸 症 。 ” 床 常 常 胆 胃 同治 , 临 每选 用 温胆 汤加 减 。抑 郁症 属 中医 “ 证 ” 郁 范畴 , 发病 多与 忧思 、 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