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

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2005年4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

杨某,男,47岁。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3 遗尿

吐某某,女,15岁,维吾尔族,学生。2008年7月3日初诊。患者每晚尿床1~2次,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服药未效。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尿多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益气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 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本方重用黄芪为君,主要起到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陈皮理气化湿,当归补血活血,使人参、白术、甘草补而不滞。但后世张景岳的举元煎就不用当归,以升为主,这跟医家的用药习惯不同,像他的左归丸、右归丸,大力的补某一方面,但这些药多不宜久服。本药的气血兼顾比较好,适合长期服用。李东垣强调中焦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不仅 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纽,而且脾胃一虚则百病由生。因为脾胃为至阴,为五脏提供精微物质,所以有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脾胃本脏偏虚、肺之脾胃虚和肾之脾胃虚的详细划分,并给出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李东垣之后的温补派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提出阴虚即使脾虚的说法。在虚损的治法上,李东垣与朱丹溪滋阴降火不同,东 垣主升。李东垣善用升发之药,譬如黄芪、人参之类,或若升麻、柴胡、防风等风药,而且用量不大。因为脾胃本虚,应少固太阴而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举之药,恐就成了壮火食气了。2 补中益气汤的辨证要点本方的临床以气虚见证,多在活动后尤甚。气虚多见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或脏器下垂。补中益气汤 的脉象,《脾胃论》里提到是“脉洪”,是“饮食劳倦所伤始为 热中”的脉象。周慎斋提出“左脉沉细而涩,右脉浮大而数”,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转) 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一)少阳病的特点: 病位:手足少阳经脉 成因:a.外邪直接侵犯少阳经腑 b.邪由它经传来,太阳→少阳 厥阴→少阴 无阳明传少阳。∵阳明居中,主土也,…无所复传。 生理(三个角度) ⑴经络循行部位见症:偏头痛、目眩、胸胁苦满。 皮部,外内分别影响太阳、阳明。 ⑵腑a.胆:藏精汁,寄相火,主疏泄 精汁排放贮藏有度阳明可降(胃肠);太阴可升(脾) 相火(《内经》称一阳)见下述阳气 里气调和 主疏泄、决断→正常情志调畅否则默默不欲饮食… 全身气机的调畅 b.三焦:水火气机的通道,气化的场所,内寄相火。焦:燔之近炭也。《内经》:三焦膀胱也,腠理毫毛其应。 ⑶阳气:一阳、小阳、嫩阳、幼阳、稚阳。柯韵伯:如日初出,不亢不烈。 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办表半里(不表不里)――少阳主枢 太阳主表其气畏闭,发汗以启闭 阳明主里其气畏亢,清下以平亢 少阳主枢其气畏郁,和疏机解郁结 少阳病的证候特点: ⑴经腑同病(与太阳,阳明经腑分开不同) ⑵易化火,易气郁(治要) ⑶易生水,生痰,生饮(与三焦气机失畅互为因果) ⑷易兼太阳表气不和,阳明太阴里气不和 (二)小柴胡汤的方义 1.组成柴胡:解经邪针对解郁针对 经腑同病易气郁化火 黄芩:清胆热清火 辛散助柴胡以解郁 生姜化痰消饮去水针对证候特点⑶ 半夏和胃,降逆止呕针对证候特点⑷ 人参半个助少阳正气以祛邪 甘草理中小阳抗邪不力, 大枣 /四君补太阴正气,防邪传太阴邪气可入三阴之表-太阴 2.服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每服一升 考据煮:药物加水后在火上加热煮沸的过程.煎:《方言》有汁而干谓之煎(将液汁状的物质加热浓缩的过程,如蜜煎方),煎又可称“空煮”《金匮》晋唐以后煮煎含义混淆,按当时语言修改了.故《金匮》非仲景原样。如:麻黄升麻汤作分。铢(分)两钱厘。

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1243173.html, 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 作者:谢杰 来源:《大众健康》2018年第01期 溯源古今,有一方独具特色,配伍精当,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它就是脾胃大家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数百年来,经历代医家的传承而成为经久不衰的传统名方。 补中益气汤广泛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室的几十种病症,诸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心病、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白细胞减少症、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脱肛、便血、慢性胆囊炎、胃下垂、泌尿系结石、失眠、重症肌无力、眼睑下垂、月经不调、男性不孕症、顽固性头痛等。对免疫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并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有抗菌、抗病毒等功能。 配伍精当剂型灵活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炙)、党参、白术(炒)、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甘草(蜜炙)组成。剂型主要有汤剂、口服液、丸剂(大蜜丸,每丸9ɡ;水丸,每袋装6ɡ)、颗粒剂(每袋装3ɡ)。汤剂用法:水煎服,一剂药煎两次过滤混合分两次早晚各一次,温服。丸剂用法:口服,小蜜丸一次9ɡ,大蜜丸一次1丸,水丸一次1袋(6ɡ),颗粒剂一次1袋(3ɡ),口服液一次10ml,均一日2次~3次温开水送服。 本方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所致之证而设。方中黄芪甘温,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辅以党参、炙甘草、白术益气健脾,合黄芪以益气补中;陈皮理气和胃,当归养血和营,用少量升麻、柴胡,助主药以升提下陷之阳气。诸药合用,则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劳倦得之,寒热自除,气陷自举。补中益气汤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体现“甘温除热”治疗气虚发热证及脾虚气陷证。 脾胃健壮则全身健壮 中医临床上素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的古训。古代医家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由此可见,胃肠功能好坏,对维护人体健康或使疾病康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调理脾胃就成为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主要措施之一,即所谓“善治病者,唯在调和脾胃”。脾胃健壮,则全身健壮,中医学所说的脾胃系统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胃癌,以及某些肝、胆、胰等系统的疾病。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 益气聪明汤临床应用体会提要:「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医方集解》曰:“五脏皆禀气于脾胃,以达于九窍;烦劳伤中,使冲和之气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聋也。”李东垣曰:“医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理也。”此方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来源】《东垣试效方》卷五。【组成】黄耆半两,甘草半两,芍药1钱,黄柏1钱(酒制,锉,炒黄),人参半两,升麻3钱,葛根3钱,蔓荆子1钱半。【加减】如烦闷或有热,渐加黄柏,春、夏加之,盛暑夏月倍之,如脾胃虚去之。【功效】令目广大,久服无内外障、耳鸣耳聋之患。又令精神过倍,元气自益,身轻体健,耳目聪明。【主治】饮食不节,劳役形体,脾胃不足,得内障,耳鸣或多年目暗,视物不能。【禁忌】忌烟火酸物。【用法】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临卧近五更再煎服之。得肿更妙。【方意】「益气」者,指本方有补益中气作用;「聪明」者,为视听灵敏,聪颖智慧之意。本方黄耆、人参、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麻、葛根升发清阳;蔓荆子清利头目;芍药平肝敛阴、黄柏清热

泻火。服之可使中气得到补益,从而清阳上升,肝肾受益、耳聋目障诸症获愈,令人耳聪目明。故名「益气聪明汤」一、益气聪明汤现代临床主要功能:有增加脑供血量,兴奋大脑皮质,提高脑代谢功能和降血脂。1.增加脑供血量:对18名健康人进行脑血流图额乳导联记录结果表明,给前后对比,给药后脑血流图的平均波幅明显升高,同时,流入容积速度显著升高。用药后2小时,上述两项指标开始变化,5小时后十分显著,5小时半达高峰。提示益气聪明汤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血流畅通。2. 对老年脑动脉硬化患者记忆活动的影响:服药组的指向记忆、联想学习、图象自由回忆、无意义图形再认记忆活动量均呈上升趋势。3.提高大脑皮质的 兴奋性:(1)降低大脑皮层后发放阈值:给药后,家兔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的后发放阈值与给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提示本方对清醒动物的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2)提高化小鼠脑内单胺类介质的含量:益气聪明汤使利血平化小鼠下丘脑去甲和纹状体含量明显升高,而对5-羟色胺的影响则无显著差异;(3)增加脑组织Na+,K+-ATP酶、Mg2+-ATP酶和线粒体ATP酶的活力:益气聪明汤中的党参、黄芪和甘草等益气药口服给药能有效地纠正因利血平化小鼠脑干区的Na+, K+-ATP酶和Mg2+-ATP酶活力的明显下降。另外,本方中的葛根、升麻和蔓荆子等升药对Na+,K+-ATP酶的活力也有部分纠正作用。表明益气聪明汤可通过提高Na+,K+-ATP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试谈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代李东垣所创制,为《脾胃论》中著名的方剂之一,它具有调补脾胃、升阳益气的功能。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虚发热,脾虚下陷,中气不足等症奏效甚捷,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兹就临床实践,略陈管见,就正于同仁。 1 长期发热 男,52岁。患者午后发热1年,1985.12赴汉就诊,经拍片、造影、cT等项检查,诊断为“后肺中段肺不张”(不排除)“肺癌”,并请在汉访问的英国医生会诊,建议作肺叶切除术或用大剂量抗生素的治疗,1986年元月回当地某医院住院,用青霉素、链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等药治疗3个月无效,改由中药治疗,先投化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 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

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 2 癃闭(前列腺肥大) 男,70岁,患者原有前列腺肥大病史,经常小便不通,每次发作,须持续导尿加用激素治疗,病情暂可缓解。此次以“癃闭”入院,症见小便不通,一日排尿数十次,5—10滴/次,伴咳嗽,喘气,汗出,少腹胀病,精神差,食欲欠佳,舌质淡红,苔白厚,脉沉滑,先投宣肺化气、利水之剂效果不佳。 根据脉舌形证分析,上喘下胀,显然清阳之道窒塞,且年高体弱,脾肾双亏,更可想见。《内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又日:“膀胱者,洲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由于脾气虚弱,运化无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交混,下注膀胱,且命门火衰,气化不及州都,必然决渎失司而成癃闭,治宜补脾土以生清阳,温命门以助气化,补中益气汤加肉桂通草,服后两剂而尿通,5剂痊愈,调理数日出院。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和体会 补中益气汤出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脾胃论》,作者用之加减治疗内、妇科杂症,颇有效验,现介绍如下。 1 神经性头痛 阿某某,女,48岁,维吾尔族。2005年4月8日初诊。患者头痛病史8年,每因劳累,受寒或精神刺激而发,发作时需服用大量止痛药并卧床休息方得缓解。曾在城区多家医院检查,诊为“神经性头痛”。此次发作,经用西药数月不愈。症见:头闷痛,以前额及两侧太阳穴为甚,有时痛如锥刺,头目昏晕,倦怠纳差,二便正常,舌质暗淡,脉虚细弱。证属中虚清阳不升,气虚血滞。治以益气升清,通络止痛。处方:黄芪、党参各25 g,川芎18 g,白芍15 g,白术12 g,白芷、当归各10 g,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 g,3剂后,头痛大减。原方再进6剂,头痛止。继以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随访半年旧恙未发。 按:头为清阳之府,气虚鼓动无力,清阳不升,血行涩滞,不通则痛,故头痛如刺。方中补中益气汤为主,补虚益气,升清举阳,另加川芎,自芷通络止痛,且引清阳之气上行,当归、白芍养血缓急而获效。 2 自汗 杨某,男,47岁。于2007年3月15日初诊。主诉:自汗已逾一年,汗出多于常人,活动后汗出尤甚,畏风,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大便溏薄,每日2~3次,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虚弱。证属脾肾阳虚,阳不敛阴所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处方: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10 g,柴胡6 g,升麻6 g,熟附片10 g,肉桂3 g,山萸肉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煅龙牡各30 g(先煎),金樱子10 g。6剂。 二诊:症状明显好转,汗已止,惟大便溏薄,腰膝酸软,前方收效,在原方加怀山药20 g,茯苓12 g,桑寄生15 g。6剂后,诸症基本消失,续服8剂,诸症悉除,随诊半年未复发。 按:本症属于阳虚自汗,主要责之脾肾,因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肾藏真阴而寓元阳,只宜固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在外,阴之使也”,脾肾阳气虚弱,阳不敛阴,则自汗出,本法宜补脾益气温阳敛阴,方以补中益气汤合金匮肾气丸配以煅龙牡、五味子等收涩敛阴之品而获效。 3 遗尿 吐某某,女,15岁,维吾尔族,学生。2008年7月3日初诊。患者每晚尿床1~2次,已9年之久,多方求医服药未效。症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尿多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益气缩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处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之欧阳光明创编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 小柴胡汤的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 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

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 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正邪分手之地,故治少阳病以和解法,使枢机和畅,三焦通利,病邪得除,正气得复,脏腑安和,疾病可愈。外感风寒病的和法是指和解法,重在祛邪,如《伤寒论》上角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内伤杂病永小柴胡汤的适应症:用于肝胆郁热,如胸胁苦满或痛,口苦咽干者,用小柴胡汤去人参,角消食导滞之品郁金,鸡内金等,发热重者,重用柴胡。用于肝脾不调之症,如胁腹胀满,含则胀甚,纳谷不香,情志不畅,大便不爽等症,用小柴胡汤去黄芩,肝郁加香附与川芎滋肝。脾虚加白术,茯苓以健脾,中阳不振加干姜。用于肝气郁结的更年期综合症,取小柴胡汤之调和阴阳的作用。更年期综合征,是肾之虚衰。肾属水,肝属木,水不灌木,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案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 方药:北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5克,当归3克,升麻3克,柴胡8克,甘草3克,青蒿(后下)5克,黄芩5克,杏仁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脾肺止咳。 案例:陈某,男,6岁。1998年3月18日就诊。患儿平素体弱,每感风寒易致发热咳嗽,年发作3~4次,历3年余。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达39.5℃,在某门诊部静滴抗生素,服中西药治疗乏效。接诊时患儿体瘦、神疲乏力,懒言,面微红,体温达39.6℃,微恶风,咳嗽,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1剂,水煎分2次温服。次日体温渐退至38℃。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进1剂热退咳止,诸症悉除。嘱服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调理善后。 按语:补中益气汤之党参、北芪补益脾肺之气以圃奉,佐白术以健脾,取当归以和血,陈皮理气以消甘药之滞,升麻、柴胡既升清气又能清热,加黄芩、青蒿组成药对以清热,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全方于补中益气之中配轻透之药以清虚热,临床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梁少勇 2005-9-21 摘要: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其中4周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以上患者曾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10天为1 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 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脾

中医师承跟师心得03

跟师心得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得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为少阳之良方。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疗效显著,因此,一直沿用至今。少阳病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要脉证。本证因为邪入少阳经,位居于半表半里,正邪纷争,外与阳争为寒,内与阳争而为热,故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的特征性发热。按少阳经脉的巡行规律,证见经脉不利。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枢机不利,脉眩细,是少阳病的主脉。这些都是少阳病的主要表现,所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调畅气机,调和肝脾,调和气血的功效,治疗以少阳经脉病症表现为主的病症。小柴胡汤的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七味中药组成。方剂的组成: 柴胡为轻清升散,疏邪透表之少阳解表专用药。黄芩、清少阳相火,一散一清共解少阳之邪,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参甘为佐,扶正祛邪,又清里而防邪入,如此配合,具有清热解表,调和肝脾,补需扶正之功效。是和法的代表方。 1、小柴胡汤是解表剂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伤寒论指外感,只要是外感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已阳郁闭,营己不和,正邪和争余表,恶寒发热,重者为太阳伤寒,轻者为太阳中风。伤寒永麻黄汤为主之,中风永桂枝汤为主之,重在发汗解表,若邪热结于少阳,并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永小柴胡汤解表和里,重在清解邪热,若经大经传变,变为阳明腑实证,就会选用通腑泄热的承气汤。在临床应用中,将小柴胡汤用于解表不伤正的退热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单用于治疗发热的疾病时,柴胡的量压迫用足,最少用20g以上。 2、小柴胡汤是和解剂小柴胡汤作为和解剂,从广义的和法去认识具有和解治疗作用,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的治疗原则。后进医家在注解小柴胡汤时多以和解剂论之。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法是八法之一,是指通过和解的治法,如和解枢机,调和营卫,调和脾胃,调和升降,调和内外等,达到治疗的目的。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之方,少阳为三阳之枢,为气机枢转之要,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心得 这篇文章为我的大学的毕业论文,想想那时对李东垣的学术思想的热爱与着迷,现在依然不减,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记忆犹新。原文如下: [摘要] 笔者试图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领域关于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探讨补中益气汤的临床适应人群,明确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中医应用本方治疗气虚为病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依据。关键词补中益气汤气虚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主要组成药物为补气、升阳药物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诸证。 补中益气汤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临床以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为主;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1 李东垣学术思想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最著名的处方之一,其著名是因为该处方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处方。但笔者认为最能代表李东垣学术特色的,不仅仅是这首处方本身,而是补脾胃升清阳的思想。该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等药物组成。

湿和营,养阴清热等法症情无好转。5月初组织会诊症见:发热体温波动在37.4℃左右,午后热势较为明显。面如重枣,形体消瘦,长期卧床不起,动则眩晕,纳差,失眼,口渴不饮,大便溏泻,3~4次/d,舌质淡,苔白厚腻,脉濡。根据证情分析似属脾胃气衰,湿困中阳,相火乘其土位。《内经》指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气既虚,水谷精微不能上归于肺,可能与“肺不张”有关。同时少阳升发之气,每因中气下陷,郁而不伸,导致营卫不和,又是低热长期存在的原因。甘温除热,古有成法可循。治拟补其中,升其阳,调其枢机,则升降自如,气血和而热自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百合、红枣。服5剂热势减轻,续服15剂体温恢复正常。坚守原方3个月,诸证消除,精神饮食如常人。3.2 脱发男,30岁。患者两年前因胃穿孔作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纳较差,营养不良,近半年头发脱落,曾用胱胺酸、首乌片等药无效。现症发秃,面色白,纳谷不香,神疲乏力,自汗,四肢欠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厚,脉缓。《内经》云:“发乃血之余”,说明发之荣枯标志着气血盛衰。气血生化之源又在于水谷之海化生精微。所以又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今因术后胃气受损,脾气亦虚,受纳转输,两失其常,少阳升发之气,亦不能独自升降旋转。形成枢机愈窒,气血愈虚,无以“薰肤,充身,泽毛”,故见症如上。古人指出:“有形之血不易速生,无形之气所宜

老中医:一个很提气的药方~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名方出处】金代李杲《脾胃论》。 【使用历史】约700年。 【主要成分】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当归,升麻,柴胡,橘皮。 【整体药性】温。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典型征象】面黄肌瘦,手无缚鸡之力。 【禁忌人群】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史上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杲的代表方剂。李杲是“补土派”(五行 中“胃”对应“土”)的代表人物,当时,他处在金元的动荡时期,很多百姓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饥饱无常,脾胃病也成了当时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在这种背景下,李杲特别重视脾胃, 他以“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的原则,结合当时人们由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寒温失所导致 的胃气亏乏的现状,创制了调理脾胃的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 中医界的很多人都认为,补中益气汤凝聚了李杲毕生的学问,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形体器官脱垂等症。现在药店常有售补中益气汤衍生的丸剂,补中益气丸。 中气下陷,胃下垂就来了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8味药组成,主要治疗 因劳伤、饮食不节所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那什么是中气下陷呢? 中气下陷是一个中医术语,这个“中”指的是脾胃,也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中气也就是脾胃之气,我们胸中的“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因为营养不足导致了 气虚,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将会产生下面一些情况: (1)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升清是脾胃之气的运动特点,可使气血上达到心脑,达到高处。如果脾气衰弱,升清失司,中气下陷就会令人出现面色不华、头昏、头晕,或者目眩, 类似于人们常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突然站立起来有的还会晕倒,眼前发花,或者伴 有出虚汗、冒冷汗等症状。这时候如果喝一杯热水或者吃一块巧克力,就会恢复。 (2)中气下陷是脾胃虚弱的一种表现,会影响到人的消化功能。胃肠的蠕动减慢,没有力量, 表现为:饭量小,吃点东西就感觉堵得慌,不易消化,很长时间以后打个嗝,还能闻到自己 吃饭的味道。 (3)中气下陷还会影响到脏器的功能。脾主升清,除了将运化后的清气送给心肺、头目,还会 借助上升的力量保持体内脏腑的位置。如果脾气虚了,中气下陷,就会出现脏器的下垂。比

补中益气汤病案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https://www.360docs.net/doc/41243173.html, 赵宁华孙新云2006-5-21 14:32:13 《河北中医》2000 年3 月第28 卷第3 期 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 【关键词】补中药益气汤;治疗应用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治疗“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后世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下陷,功效卓著。兹举验案4则如下。 1 重症肌无力 蔡某,女,38岁,农民。1998-03-08初诊。人工流产后又患感冒,身体虚弱,汗多无力,觉双眼睑下垂沉重不能抬举3个月余,先后到多家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单纯眼肌型。给予激素和抗胆碱脂酶药物治疗,效果不显。刻诊:四肢无力,抬头力弱,倦怠自汗,少气懒言,头昏眩晕,腰膝酸软,双眼睑下垂,早轻暮重,视物成双,语声低哑,发音不清,口燥咽干,二便调,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中气不足,肝肾亏损。治宜补中益气,滋补肝肾。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芪36 g,白术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2 g,鸡血藤18 g,山药18 g,阿胶(烊化)10 g,麦门冬12 g,何首乌15 g。水煎服,日1剂。15剂后自觉体力大增,头昏目眩减轻,声音有力,视物正常,惟眼睑略有下垂,开合不便。原方加熟地黄、鹿角胶、紫河车(另冲)继服20剂,眼睑下垂完全恢复,视力正常,随访5年未复发。 按:重症肌无力属中医学痿证范畴。患者做人工流产后又感冒,发汗过多,致气血津液亏乏,津虚不能溉,血虚不能营养,肌肉筋脉失养,出现眼睑下垂、肢体痿弱不用等一派中气不足、肝肾亏损之证。病位在脾、肝、肾,因脾主肌肉四肢,眼睑属脾,肾

主骨,肝主筋,故治疗以补中益气汤补中以健中土。加阿胶、鸡血藤、菟丝子、枸杞子、山药、熟地黄滋补肝肾,加鹿角胶、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可增强补肝肾填精之功。 2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刘某,男,32岁。1996-04-16初诊。头晕乏力,四肢酸软3个月余,患者身体消瘦,又因饮酒过量,感受寒邪,逐渐发展至头项软弱,畏寒,足不能久立,行走须人扶持,手臂无力,不能握物。某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治疗4个月余,疗效不佳。刻诊:面色苍白,体质瘦弱,心悸多汗,四肢不温,头项尚能抬举,步履缓慢,蹲起困难。中医辨证为气血虚弱,脾肾亏损。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5 g,白术15 g,红参(另煎)8 g,当归15 g,升麻6 g,大枣3枚,炙甘草6 g,巴戟天12 g,鹿角胶(烊化)10 g,鸡血藤24 g,炮附子6 g,补骨脂15 g,肉苁蓉15 g。水煎服,日1剂。10剂后足温,头可抬举,两手能持物,仍步履艰难,腰膝无力。守方继服15剂,诸症好转,略感口干。原方减附子,同时服虎潜丸,50余剂后精神体力恢复正常,可下地劳动,随访4年未复发。 按:本例主要是禀赋不足,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濡养四肢肌肉;肾阳虚,温煦失职,又感寒邪,肾精亏损,不能荣筋养骨,而致足软不能久立,肌肉萎缩。中医辨证:脾肾阳虚,气血虚弱。予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陷,使脾胃功能正常,精生血旺,肌肉丰满。配熟地黄、鸡血藤、巴戟天、续断、补骨脂、鹿角胶、肉苁蓉、附子温补肾阳,强筋健骨,恢复期配服虎潜丸可增强补肾助阳、强筋壮骨之力。 3 人工流产后恶露不绝 王某,女,30岁,农民。2001-04-28初诊。正产2胎,1年前曾做人工流产术,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

“补中益气汤”治多种疾病初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医家简介:金代-李杲(李东垣)字,明之,号,东垣老人。(1180-1251年),今河北人,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72岁,旧本亦题元人,金元四大学派之温补派(补土派)代表人物。 认为脾胃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主张,有东垣重脾胃之说,善于温补脾胃。著《脾胃论。1249年》《内外伤寒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合刻,有“东垣十书”传世。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一脾胃为重,故亦可取。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本方是医家李东垣创立的著名方剂之一,是根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制定的,为补气升阳的代表方。 在他的影响下,其后医家张景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去陈皮,柴胡,当归而成“举元煎”。 气之与血异名同类,同出于脾胃,有互相促进,互相带动作用。即气能生血,血能藏气。气主照之升也,血主濡之润也。气为阳,血为阴。气有化生血液的功能,血是气所依附的物质。气推血行,血随气行。气与血有着相互为用,不可分割关系。 前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气虚能致血虚,补气能治血虚证。各脏气虚,与脾气虚有密切关系。乃“气血阴阳互根的理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受阻。”“血至则气亦至,气行则血亦行”。补气与助阳,补血和养阴,往往是相须为用的。 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前人有:“百病皆生于气”“脾(胃)为脏气之源,气虚是以脾气虚为主”之说。 医家李皋(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不足,又是脾胃损伤的结果。” 医家李东垣指出:“元气是决定健康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他在“脾胃论”中云:“真气(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虚则久窍不通,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则生也。”即李东垣的基本论点。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0-08-26T17:37:58.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6期供稿作者:谷瑞华[导读]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谷瑞华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谷瑞华中医诊所 154100)【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6-0295-01 补中益气汤是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少气懒言、四肢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细弱为辩证要点。治疗气虚发热,气虚下陷的主方,笔者在临床应用中,辩证施治,随证裁减,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气虚发热,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在35~60 岁之间,主证,低热、动则汗自出身倦乏力,纳差,属超常人劳作而耗伤脾胃元气的病人。 1.2 气虚下陷,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在40~65岁之间,主证,面色晄白,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属脾胃气虚,无力举陷而致内脏下垂的病人。 2 治疗方法 常用剂量:黄芪25g、白术15g、陈皮12g、柴胡l0g、升麻6g、党参15g、当归12g、甘草l0g、生姜4g、大枣5枚,属气虚发热,在本方中加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银柴胡,气虚下陷,在本方中加用枳壳、厚朴。 3 治疗效果 气虚发热的病人,主要依据患者就医的时间早晚以体质状况来决定治疗用药的时间,服药5剂后,有8例病人体温正常,继服l0剂全部病人症状消失,气虚下陷的病人,服药半月为一疗程,服药一疗程后,有10例病人肛门痒痛的症状减轻,服药2~3疗程,直肠无脱垂症状。 4 病案举例 气虚发热:李某,男,45岁,因个体经营,劳累过度,出现发热,体温在37.5~38.0℃之间,自服抗菌素药后无效,而来我院就诊,查血常规,尿常规,胸透未见异常,查体所见,面色萎黄,表情呆滞疲倦,胃纳不佳,舌淡苔白,脉细弱,证属超常劳累,损伤脾胃元气而致气虚发热,治疗当用益气升阳,甘温除热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青蒿,知母,党参改用太子参,柴胡改用银柴胡,经服药5剂后,体温正常,继服3剂,诸症全愈。 中气下陷,张某、男53岁,平素胃纳不佳,体倦懒言,半年前因腹泻后出现肛门口有物脱出,初起能自行还纳、近2月症状加重,肛门口脱出物约2cm,伴肛门疼痛,经就医检查,确诊为完全直肠脱垂I度,证属气虚下陷脱垂,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用枳壳,川朴,经服药6剂后,肛门疼痛减轻,继服l月直肠无脱垂症状。 5 体会 李东垣日:“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阴中发热。”巢元方日:“脱肛者,肛门脱出也”。大肠虚而伤于寒痢,而为气急,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本文病例,一例是气虚发热,劳倦过度损脾胃元气,即“烦劳则张”。一则是气虚下陷,其气下冲而致脱垂,方中重用黄芪,辅以党参、白术、甘草益气补中,陈皮和胃,当归补血,用以柴胡,升麻升提下陷的阳气、诸药合用、补气养血、举陷,使脾胃强健,中气充足则发热自除,气陷得升则内脏脱垂自愈。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是宋元一代名医大家李东垣,在行医诊治中耗费许多心血琢磨出来的。李东垣认为人的脾胃一旦受伤,则身体的元气就也跟着受伤,这样会出现许多病症:“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不耐劳累,动则气短”等。 补中益气汤方治疗的主证是因为劳伤、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什么是中气下陷呢?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样,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结果就泻肚子,有的人还脱肛,还有的人一体检,就检出西医说的胃下垂,女患者还有子宫下垂等等。对于这些症状,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了。 组成 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 主治 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疟等证。 名方方解 人参是一味大补元气的药,然后是黄芪。这个黄芪是味好药,生黄芪可以起到固表的作用,什么是固表呢?就是加强人体外边的防御系统,有的人总是冒虚汗,风一吹就感冒,就可以

用这个生黄芪来固表,同时加上白术和防风,叫玉屏风。如果把黄芪用蜜给炙了,则会起到补中益气的作用,因此黄芪在这个方子里面是最主要的药物为君药,用量也最大。 在这里要格外注意的是生黄芪和炙黄芪是分开的,如果只写了一个简单的黄芪,生黄芪使用的量可以大,但是蜜炙黄芪的量要严格遵守方剂的规定,因为蜜炙的很容易生热。 炙甘草是补脾胃之气的,李东垣认为黄芪、人参、炙甘草是消除烦热的圣药,这个烦热就是由于中气不足产生的虚火。方子里还有白术,这是燥湿,补脾经之气的,因为李东垣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脾,他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所以方子里面也尤其照顾到了脾经。既然是要补气,为什么还加上了陈皮呢?原来这个补气的药如果下猛了,那么多的气同时补入人体,人体是受不了的,最大的感受就是气闷,胸闷,有点壅住了,这时加上理气的陈皮,则没有这个毛病出现了。 在补气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血,中医认为阴阳是互生的,气血也是互生的,气虚的同时,血也一定是虚的。一下子补了这么多的气,一定要考虑将它们引导转化为血,所以加上当归就可以让气血的转化正常了。 到此为止还不够,因为虽然补气了,可是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中气下陷。于是,方子里面就用了升麻和柴胡,量都非常的少,升麻是升阳明之气,柴胡是升少阳之气。别看就这两味药,它们的药性是向上升的,加进去以后,整个方子配伍的药力就往上走,治疗脱肛,子宫脱垂等因气虚引起的症状,用上还真就能回去。 佛慈补中益气丸 【主要成份】炙黄芪、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炙甘草。 【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的浓缩丸;味微甜、辛。 【适应症/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用法用量】 口服,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如果把自己的脾肺之气给伤了,出现了相应的症状,那么就可以考虑服用补中益气汤来调补一下。可以说补中益气汤还是一剂保健养生的良方,目前药店所售的佛慈补中益气丸,使用起来更为方便。

史济招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经验 史济招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 徐慧媛 齐贺彬(北京协和医院 100730) 【关键词】 补中益气汤 史济招 经验 史济招教授应用健脾益气法治疗多种疾病,常取良效。尤其“病不在脾胃”时仍然选择补益脾胃法。我们有幸随史师侍诊侧案,受益匪浅。现将史济招教授应用补中益气汤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补中益气治失眠 早有“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之说,因此在治疗上以滋阴潜阳或潜阳降火或直接安伏心神立法居多。然史济招教授屡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失眠,疗效甚佳。 例1 赵某,男,41岁。1997-05-13初诊。失眠多年,夜梦多,醒后不解乏,平时常感乏力,胃脘部隐痛,轻胀,不喜按,视力下降,便溏。脉细,舌胖淡黯有齿痕,苔薄白。辨证为脾胃气虚。治宜健脾益气,和血安神。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白芍药10g,升麻4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6g,炒酸枣仁10g,炒远志10g,苍术10g,香附10g,桃仁10g,红花10g,黄连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4剂,疗效显著。 按:人体以上为阳,以下为阴,而脾居中州,交通上下,主气机升降,为阴平阳和之枢纽。《丹溪心法》云:“脾具坤静之体,而有乾健之运……而成天地交之泰。”《医宗金鉴》亦有“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之记载,说明脾气在调和阴阳、交泰水火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患者平时常感乏力,胃脘隐痛轻胀,大便不成形,舌胖淡有齿痕,均为中焦气虚之象。故史济招教授治疗失眠从脾入手,取补中益气汤治本,加酸枣仁、远志、黄连安神清心治标;另有苍术健脾明目;香附、桃仁、红花理气活血;甘草、白芍药缓急止痛。 2 补中益气治外感 医家常忌“闭门留寇”,即表邪未解,过早使用补药而导致病邪留滞。然史济招教授在治疗外感病中,详推细敲,大胆使用补益之法,亦收显效。 例2 朱某,女,52岁。1997-05-22初诊。反复感冒1年,每次发病持续10日以上。此次感冒又已3日。主症:鼻塞清涕,咳嗽咯白痰,舌根及咽部痒痛,全身沉重无力,眠差多梦,胃脘不适,常呃逆、便溏。脉滑,舌淡黯有齿痕。查体:咽红,心肺(-)。辨证为素体气虚,又感时邪。治宜益气扶正,祛邪解表。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升麻4g,柴胡10g,丹参10g,白芍药10g,陈皮6g,桔梗10g,杏仁10g,蝉蜕6g,川贝母15g,苏叶10g,枇杷叶10g,甘草6g,黄连6g,连翘10g。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症状大减,服6剂后咳嗽、清涕咽痛及周身沉重症状消失。 按:史济招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正气的相对不足,即正气不足,邪气作祟,或邪气过盛,正气难抑。本例患者虽有表证,但平素全身无力,胃脘不适,伴有呃逆、便溏,舌淡黯有齿痕,说明素体脾胃气虚,故应以调理脾胃、扶正抗邪为治疗大法,方选补中益气汤,再加桔梗、杏仁、枇杷叶、苏叶、川贝母宣肺止嗽;连翘、蝉蜕清热解表利咽。 3 补中益气治湿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损形态多样,病变部位瘙痒、渗出、糜烂。中医认为本病为风、湿、热三邪作祟,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多取清忌补,而史济招教授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却取良效。 例3 董某,女,23岁。1997-05-23初诊。手部湿疹反复发作2年余。就诊时皮肤渗出,痒甚,皮肤周边有粟粒样丘疹。平素乏力,月经有时后错,大便正常。脉沉细,舌偏淡,有齿痕,苔微黄。辨为脾气不足,湿郁肌肤。治宜健脾益气,祛风燥湿。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升麻4g,柴胡10g,当归10g,白芍药10g,陈皮6g,地肤子30g,白鲜皮15g,炙甘草6g,黄连6g。水煎服,日1剂。服14剂后复诊见湿疹大部分消失。继用原方并加茜草30g活血生肌,促进皮肤组织修复。 按:由于湿疹活动期以邪盛为主,如皮肤发红、糜烂、渗出、瘙痒等,所以不少医家畏忌补益之方敛邪滞毒而多选清法。然以往予以清热解毒利湿和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