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案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验案三则
疑难杂症是指临床上病因不明,诊断困难,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
中医中药在治疗疑
难杂症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下面介绍三个成功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的实验案
例。
实验案例一:
患者小李,男性,40岁,主诉多年来出现疲乏乏力、食欲减退、容易感到寒冷等症状。
就诊过程中,经过详细的询问和观察,中医医生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气虚弱的疾病。
遂
采用补中益气汤进行治疗,每日服用一剂。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体力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
以上三个实验案例都是通过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疑难杂症获得成功。
补中益气汤是一
种中药方剂,具有补益脾胃、提高机体能量、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相信脾
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运行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通过补中益气汤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使气血运行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补中益气汤主要成分包括黄芪、白术、茯苓等药材。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药材,具
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力的作用。
白术具有健脾益胃、止泻止汗的功效。
茯苓是一种
常用的清热利湿药材,可以调节人体气血的平衡。
这些药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补益脾胃、调节气血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是一种中医中药治疗疑难杂症的有效方剂。
通过调节脾胃功能,提高机体
能量和免疫力,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可以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每个人的体质
和病情各异,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进行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薛己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经验

薛己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经验
李成文;刘桂荣;姚文轩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2(32)3
【摘要】薛己已补中益气汤治疗咳嗽,或用于素体气虚,或用于气虚感冒,或用于病后气虚,或用于误治气虚,或用于巩固疗效等,其用意在于扶元养正,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补脾胃,实腠理,疗效显著。
【总页数】3页(P293-295)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咳嗽;补脾胃;薛己
【作者】李成文;刘桂荣;姚文轩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1.5
【相关文献】
1.薛汉荣运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枢机不利型咳嗽经验 [J], 郭春垣;王维;薛汉荣
2.薛汉荣治疗风寒型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 [J], 卢京九;喻强强;薛汉荣
3.薛汉荣采用温宣理肺法治疗风寒咳嗽经验 [J], 程文斌;喻强强;薛汉荣
4.薛汉荣运用升宣降敛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浅析 [J], 王维;汤冬亮;薛汉荣
5.温补派薛己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外科疾病的经验探析 [J], 潘琳琳; 王淞; 孙君艺; 谢芳; 刘桂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天祝白牦牛反复性呼吸道感染1例

痊
天
其
者 补
理
正
,
之
精神沉郁 , 四肢乏力 , 食欲反刍废绝 , 咳嗽 , 流 临 症 :
便溏 , 舌淡苔薄白。此为脾肺气虚 , 卫外不固, 症 涕 ,
正气虚不能驱邪外出。因此 , 资 风寒之邪乘虚而入 , 黄芪 6 0 g 、 白术 3 0 g 、 党 料 治疗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 参4 0 g 、 陈皮 3 0 g 、 当归 4 0 g 、 柴胡 3 0 g 、 二花 3 0方 剂 著 作
《 中兽医名著与方剂 》 邮购办法
【 本 刊讯 】 南李 贵兴 研 究员 主 编 、 数 十位 学 界 既 有 很 大 的 临床 使 用 价 值 ,也 有很 高 的学 术 价 值, 是一 部难得 的 中兽 医学 专著 。 附言 : 为 了给 读 者 获 得 该 书提 供 方便 , 本 刊 编辑 部 特开展 邮 购该 书 服务 。该 书 篇 幅浩大 , 计 5 2 2万字 , 大 1 6开 , 1 4 3 5页 , 单 册精装 。每本定价
翘3 0 g 、 桂枝 2 0 g 、 防风 2 0 g 、 麦冬 2 0 g 、 桔梗 3 0 g 、 杜
“ 补 中益气汤 ” 出 自《 脾 胃论》 , 具甘补温通 、 升燥 , 而投脾之喜 , 故 有补 中益气 , 升 阳举 陷之 功 。治疗脾 胃气虚及气虚下陷诸证, 为中兽医临 床常用方剂。此外 , 加强冬春季节的饲养管理 , 防 寒保暖, 科学饲喂, 是防治此病的关键。该病应早
6 1 9元 。 为支持 中兽 医学 的继 承和发扬 , 现低于 五 折销 售 , 每本 邮 购价 只 收 3 0 0元 。需要 者 , 请到 邮 局通 过普 通汇 款 3 0 0元 到 : 3 3 0 0 0 6江两省 南 昌市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

彭景星运用补中益气汤验案四则补中益气汤(以下称本方)由黄芪、人参、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白术、甘草等药组成,为李东垣益气升阳,调补脾胃之名方。
彭老运用本方加减,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之病证,每获奇效。
兹举其治验数则于次,以就正同道。
1补中摄血疗崩漏例:王××,女,37岁,工人。
1991年9月2日诊。
患者一向月经正常,从今年5月起,经量逐渐增多,且迁延难净,当时疑宫环作祟,取出宫环后不见改善。
每次经至,必用止血敏、宫血宁等药,尚需10余日始净。
经B超探查无器质性病变。
末次月经8月12日,至今尚量多色淡未净,兼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短气乏力小腹空坠,喜按舌淡白,脉沉弱无力。
诊属脾虚气陷,冲任不固之崩漏。
治宜补中益气,固摄冲任,用本方加减。
炙黄芪20g,党参20g,煅龙、牡(先煎)各20g,白术10g,当归身(酒洗)10g,炙甘草10g,茜草炭10g,升麻3g,柴胡3,陈皮5g,海螵蛸15g,阿胶珠15g,藕节20g,荷梗15g。
水煎内服,每日1剂。
服上方2剂,血止证减,尚觉头昏,腰酸疼,遂于方中去阿胶,茜草生用,加续断、寄生各10g,续服5剂,诸证皆愈。
于9月15日经至,量正常,3日净。
以后月经按时来潮,亦无其他不适。
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患者因脾虚气陷,化源不足,累及冲任,见清阳不升,摄血无权诸证。
故以补中益气汤合乌贼骨丸意,益气升阳,调冲任以摄血。
当归本为养血要药,但辛温且兼“窜动”之性,与血证稍形戈戟。
今以酒洗,使减其辛温窜动之性,而增强守补之力。
全方标本兼顾,故服之即效。
2补中温肺止遗尿例:代××,男,9岁,学生。
1983年10月20日诊。
患儿素体虚弱,一月前因尿频尿急,某医指为下焦湿热,予八正散加味治疗,不仅无效,竟致尿液淋沥不摄,家长惊惧辍学来诊。
见其发育欠佳,面白肢凉,阴茎包皮不长,小便滴沥而出,白天因尿湿频换内裤,夜间床上需用尿布。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

杨士济名方讲述——补中益气汤蜜炙黄芪5~10克、人参3 克、炙甘草3克、炒白术1.5~3克、陈皮1.5~3 克、当归1.5~3 克、升麻 l~1.5克、柴胡l~1.5克,水煎服。
因原方用量太轻,故参考后世临床常用方,对剂量进行了修改。
(附《脾胃论》原方:黄芪1.5 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 克、当归0.6 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本方的用量,黄芪最多大为3克,其余皆为0.6~1克,意取轻清上升。
后世医家用于济急时常加大剂量,病重者参、芪可用到9~15克。
本文开篇所列的剂量需要注意的是,升麻、柴胡二药用量不能太大,一般为 1~2.5克,即使余药加至 9~15克时,这二药也不得超过3克。
因为内虚之证忌升散,本方借此二药只为升提下陷之清气,多用了此二药则使本方成了升散剂,非制方的原意。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
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
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 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
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浊气上逆,故头痛(疼痛时作时止,不像外感者常痛不已);阳虚不能卫外故自汗;气虚故懒言、不愿活动;脾虚故少食、肢倦;脾胃虚则肺气不足故气短;肺气不足,不能敷布津液故口渴;脾虚中阳不升,清阳下陷故泄痢;正虚邪陷,邪正相争故寒热似疟久久不愈。
病属内伤,故立补中益气汤以主之。
若误作外感治,则重虚元气。
脾胃虚则肺气不足,肺为气之本,故方中以黄芪补肺护固腠理为主药;人参补元气,健脾益中,甘草和中益脾,合芪、参而除热为辅药(过度烦劳,则虚热内生,得甘温之品以益元气,而虚热自退,故认为芪、参、草三药为除烦热之圣药);更以白术燥湿健脾,当归和血益阴,陈皮理胸中清浊相干之乱气,且防甘味药导致滞满,共为佐药;升麻、柴胡升阳明、少阳之清气,提中焦下陷之清气,清阳升则浊阴降,再用生姜、大枣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共为使药。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

补中益气汤治验4例发表时间:2012-12-27T15:39:41.9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利波[导读]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
利波(广西区灵山县人民医院 535400)【摘要】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当归、升麻、柴胡组成,具有补气升阳之功效。
本方在临床运用甚广,脾胃之虚或中气下陷者,多可加减运用。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治疗脑出血术后发热,功能性子宫出血,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疗效较满意,现将验案介绍如下。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发热功血感染肠炎一、脑出血术后谢某,男,65岁,一月前因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一直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西医;采取止血抗菌退热及支持疗法等,病人出现呕吐、纳差,转氨酶升高,故请笔者会诊。
诊见;面色萎黄、体瘦、舌淡、苔白、脉沉细、考虑术后气血亏虚、久卧伤气、诊为术后感染,证据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痰阻血瘀,建议停用抗菌素,治以补气养血,化痰祛瘀,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芪50克,党参20克,白术、苍术、陈皮、茯苓、法夏、当归、阿胶各15克;柴胡、升麻、甘草各10克,清水煎至250ml,分三次,每天一剂,连服一周,体温恢复正常,再服两周,痊愈出院。
按:脑出血术后可造成不同程度的组织损伤,伤口或併发颅内、肺部感染是引起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可由单一或多种细菌感染所致,体温多在38~39℃之间,另一方面大量使用抗生素还可致药物热,该例病人术后免疫机能低下,加之久卧伤气,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发热主要原因是脾胃气虚,故以补中益甘温除热,辩证施治,取得满意疗效。
二、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DNB)简称功血,是由于机体内外因素通过大脑皮层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相互调节和制约机制,使其内分泌功能紊乱,性激素分泌失常所致子宫内膜失去其正常的有规律的周期变化。
补中益气汤验案举隅__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所创,方由黄芪、人参、当归、甘草、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脾胃论》曰:“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余于临床之中每遇诸虚劳不足之症,多喜用之,每获良效。兹将多年所得之验案撷取数则,介绍如下。
1 小儿遗尿
高某某, 14岁,2010年2月20日由其母携其来诊。患者自幼遗尿,于两年前寄宿于当地中学后,其症益重,几近每夜遗溺,恐其同学耻笑,乃于每晨先起叠床,不敢示人。其母隔日为其送干净被褥一次,不胜烦劳。先后诊于各大医院,查无所获,自述亦曾服中药百余剂(具体不详),未见寸功。视其形体肥胖,自述80余公斤,精神纳食俱佳,余无不适。验其舌略淡胖,苔薄黄微腻,脉滑略细。诊为脾虚气陷,升提失司。乃疏方:绵黄芪40g,潞党参10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法半夏10g、广陈皮10g、绿升麻3g、细柴胡3g、生甘草6g、台乌药10g、淮山药15g,益智仁10g。嘱其不论效于不效,服满14剂。半年后其母因他病来诊,诉其服药3剂后即效,7剂后已无遗尿,因记余语,再予服7剂,半年来无遗尿一次。
按:此例小儿遗尿案,其虚证并不明显,然小儿之气未充,加之患儿家境殷实(其父乃当地餐饮业之富豪),膏粱之品摄入过多,又乏形体劳累之苦,其中气之虚可知矣。《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曰:“中气不足,溲便之为变。”气虚之论既定,处方则无所虑,乃合补中益气、二陈、缩泉三方,无所奇耳。
2 外感发热
李某某,33岁,2008年12月15日初诊。患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个月以来,身重乏力,头痛,流涕,体温37.5~38.5℃之间,恶风,时有自汗,自述平时体质较差,纳食一般,大便微溏。曾诊于当地医院,予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点滴数日,体温旋降旋升。查其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两寸浮而细数,关脉略沉。诊为气虚外感之发热。疏方:绵黄芪30g,潞党参12g,炒白术10g,云茯苓10g,广陈皮10g,细柴胡10g,生甘草6g,川桂枝12g,生杭芍12g,青防风10g,生姜5片,大枣5枚,7剂。二诊时发热已退,补中益气汤加减再服14剂,纳食转佳,诸症若失。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补中益气汤

刘渡舟时方医案集锦——补中益气汤病案一:内伤发热平××,男,37岁。
素体虚弱,肝胃不和。
十月中旬某日,突然发生吐血,咳嗽。
伴见午后发热,饮食衰减,周身倦怠无力,二便尚调,其脉虚数,舌质淡,苔薄白。
初用“加味救肺汤”,服二剂后咯血虽止,转增腹痛,泄泻,烦悸,脘闷,不欲食,午后发热达39℃,脉仍虚数。
辨为虚劳腹痛,用小建中汤建中气,缓里急,服药后腹痛果愈。
但仍发热不退,周身无力,头晕少气,不思饮食,腹泻不止,脉象同前。
此“阴火上乘土位”,清浊失调之变,乃用东垣补中益气汤,另加生甘草6克以泻心包之热。
服一剂即觉轻减,略事加减,三剂后体温正常,腹泻止,食欲逐渐增加。
改用归脾汤进退而愈。
病案二:内伤发热李××,女,35岁。
得病已数月,心烦口干,气弱食衰,周身发热如同火灼,必须将后背贴靠家中方石筑砌之墙方觉凉爽。
月经每来必多,下肢浮肿,动作乏力。
大便时有溏泻,小便微黄,脉大而无力,舌质淡苔薄白。
曾服滋阴凉血之方,非但无效,反增胸闷而纳呆不食。
当从内伤脾胃,清阳下陷,阴火乘于心胸辨治。
黄芪9克人参6克生、炙甘草各6克当归6克陈皮3克柴胡3克升麻3克葛根3克生姜3克大枣3枚服三剂。
心烦,口干等已去,燥热有所改善。
上方加知母,黄柏各3克,连服六剂而热退。
改服参苓白术散巩固。
病案三:习惯性流产酒××,女,32岁。
每次怀孕至三个月左右,即自行流产,已连续发生三次。
现又怀孕已三月,胎漏见红,腹内下坠,腰酸,白带极多,食少体倦。
舌淡苔白,脉滑无力。
脾虚湿盛,清阳不升。
中气不足则胎元不固;湿渗于下则带下淋沥:治疗必须补脾升清,去湿固本,胎气方能安和。
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30克当归9克炙甘草9克柴胡3克升麻3克杜仲9克续断9克陈皮3克服三剂,带下已止,腹坠腰酸明显减轻,但漏红未止。
转用胶艾四物汤加炙甘草10克,服三剂后,血止胎安。
病案四:腹泻脱肛即××,男,5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中益气汤治咳嗽方药:北黄芪15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陈皮5克,当归3克,升麻3克,柴胡8克,甘草3克,青蒿(后下)5克,黄芩5克,杏仁5克,白薇10克,地骨皮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补益脾肺止咳。
案例:陈某,男,6岁。
1998年3月18日就诊。
患儿平素体弱,每感风寒易致发热咳嗽,年发作3~4次,历3年余。
3天前出现发热咳嗽,体温达39.5℃,在某门诊部静滴抗生素,服中西药治疗乏效。
接诊时患儿体瘦、神疲乏力,懒言,面微红,体温达39.6℃,微恶风,咳嗽,不思饮食,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无力。
1剂,水煎分2次温服。
次日体温渐退至38℃。
效不更方,仍守上方再进1剂热退咳止,诸症悉除。
嘱服补中益气丸2个月,以调理善后。
按语:补中益气汤之党参、北芪补益脾肺之气以圃奉,佐白术以健脾,取当归以和血,陈皮理气以消甘药之滞,升麻、柴胡既升清气又能清热,加黄芩、青蒿组成药对以清热,地骨皮、白薇以退虚热,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于补中益气之中配轻透之药以清虚热,临床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慢性咳嗽50例来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作者:梁少勇 2005-9-21摘要: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
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其中4周前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
以上患者曾用多种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持续或反复咳嗽超过3~4周即属于慢性咳嗽笔者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气虚型慢性咳嗽5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1 临床资料1.1 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6~17岁18例,18~80岁32例;病程3~4周26例,4~8周15例,8周以上9例。
其中4周曾患肺炎6例,支气管炎15例,均经治疗后X线胸片显示无异常而仍咳嗽不止。
以上患者曾用抗生素(口服或肌注、静滴)和止咳药治疗而咳嗽未止。
一般为阵发性咳嗽,偶有白痰而量少,面色无华,食欲及睡眠不佳,舌淡脉弱。
1.2 治疗方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人参3~10g,炙黄芪5~30g,当归5~10g,白术5~20g,柴胡3~6g,升麻3~6g,陈皮3~6g,百部5~10g,桔梗5~10g,紫菀5~15g,款冬花5~10g,炙甘草5~10g。
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服。
10天为1 疗程,间隔3天后继续第2个疗程,一般用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治愈:咳嗽停止,恢复正常;好转:咳嗽明显减轻;无效:咳嗽无好转或加重,或并发他症。
1.4 结果本组50例中治愈24例,好转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8%。
2 讨论咳嗽是肺脏功能失调,肺气上逆所致,一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外感咳嗽起病较急,其病尚浅易治,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难取速效。
慢性咳嗽多属内伤咳嗽范畴,往往有较长的病史和其他脏腑失调的证候,虚证或虚中挟实居多,可因外感咳嗽失治或治之不当所致。
气虚型咳嗽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虚、痰、瘀3个方面。
“久病伤气”,慢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耗伤肺气,使肺之清肃功能难复,卫外功能失调,易于复感外邪,使咳嗽加剧。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气受损,清肃及通调水道失职,肺气下降和清洁呼吸道的功能减退,水液停留,聚而为痰为饮,肺气上逆,形成咳嗽。
气虚型慢性咳嗽多伴面色少华,纳呆、乏力等脾胃虚弱之证。
由于中气不足,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土不生金,肺脾虚弱,抗病能力下降,故咳嗽缠绵不愈。
加之脾的运化水湿失责,聚而为痰,亦使咳嗽加重。
久病多瘀,气虚水滞,瘀血中停,肺道不利,发为咳喘。
如清·唐容川《血证论》中有血瘀致咳的论述:“又有瘀血作咳……盖人身不可有壅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
治病必求于本。
由于本病虚中挟实以肺脾气虚为主,痰饮瘀血为次,故治以补中益气汤补肺健脾[1],临床药理学观察表明,补中益气汤具有增强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促进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作用,还可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并具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和抗突变、抗肿瘤的作用。
紫菀、百部、款冬花等化痰止咳,当归除养血之功外,尚有行血活血之效。
诸药合用,脾肺气旺,痰饮能化,瘀血得祛,慢性咳嗽自然而愈。
作者单位:543200广西岑溪市中医院·咳嗽如何挂号就诊挂号时原则上按部位区分。
喉以上的病变挂耳鼻咽喉科;喉以下的病变挂呼吸内科。
l2岁以下的患儿挂儿科。
吸入异物者挂胸外科。
但是,患者如何初步判断病变是在喉以上部位还是喉以下部位呢?下面介绍几种简单的鉴别方法:1.干咳无痰伴咽痒或声音嘶哑,多为喉部以上炎症。
2.咳嗽痰多,呈泡沫状或粘液脓性痰,或痰液静置后分为3层:上层泡沫,中层粘液,下层脓性,多为喉部以下的炎症。
3.咳嗽伴胸痛,多为喉以下炎症。
4.咳嗽伴咯血,多为喉以下炎症。
以上仅为粗略的判断方法,只是作为挂号选择科别时使用,至于疾病的确诊,还需医生作详细而周密的检查。
概述咳嗽是一种生理保护性反射动作,能将呼吸道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7月31日□高建忠山西中医学院第二中医院补中益气汤,最早出自李东垣所著的《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被后世医家推崇至极。
明代医家张景岳评价道,“补中益气汤,允为李东垣独得之心法。
”而今日,善用补中益气汤的医者日少,初涉临床的医生使用补中益气汤每每会有“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感觉。
为什么?重新认识补中益气汤,重新审视李东垣笔下的补中益气汤,也许有益于临床。
辨证:治内伤脾胃始得量轻效宏读《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可以看出,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脾胃之证,是“始得之证”,临床表现可以和外感风寒之证相类同。
其病因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喜怒忧恐,劳役过度”。
病机为“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肝,阴火得以乘其土位。
”治则为《内经》所说的“劳者温之,损者温之”,具体治法是“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方中“须用黄芪最多”,但仅用“五分”,“劳役病热甚者一钱”,他药各用“三分”。
折合成现代用量,一剂药总剂量仅为10克左右。
服用方法是“早饭后温服”。
方中黄芪、炙甘草配伍升麻、柴胡,重在“实其表”,“不令自汗,损其元气”;人参、炙甘草重在“补脾胃中元气”;白术除用其“甘温”之外,重在用其“苦”;橘皮“导气”,当归酒洗“和血脉”。
辨脉:右脉大于左脉数中显缓李东垣临证注重辨脉,对外感、内伤之别首列“辨脉”,并且认为辨脉已足够,“以此辨之,岂不明白易见乎。
”之所以《内外伤辨惑沦》中又列辨症候,是“但恐山野间卒无医者,何以诊候,故复说病证以辨之。
”那么,补中益气汤所治证的脉象是什么呢?李东垣在“饮食劳倦论”中直接提到的是“脉洪大”。
脉洪大提示阴火盛,如阴火不太盛时该是什么脉象呢?李东垣在“辨脉”中提到“内伤饮食,则右寸气口脉大于人迎一倍,伤之重者,过在少阴则两倍,太阴则三倍,此内伤饮食之脉。
”“若饮食不节,劳役过甚……气口脉急大而涩数”等,尽管这里对脉象的记述似有杂乱之嫌,但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右脉大于左脉,或脾脉独大于其他部位脉,并且见数脉时可“数中显缓”。
这一点对于使用补中益气汤是很有临床意义的。
还有,李东垣从反面论述了有一部分脉象是不可以使用补中益气汤的。
方后“四时用药加减法”中,在治腹痛时提到:脉弦不可用,当用小建中汤;脉沉细不可用,当用理中汤;脉缓不可用,当用平胃散。
从脉象鉴别方证,简单而实用。
从李东垣笔下可以看到,补中益气汤的适应病证是非常广的,既可治内伤病,也可以治外感病;方药加减(主要是加药)是极其灵活多变的,补药、泻药、寒药、热药都可以加用,不拘一格。
但万变中有其不变的根本,也就是适应症只能是“内伤”(外感病也是在内伤基础上的外感),病脉主要出现在右关,病变的主要病位在脾胃。
加减:不解原意易坏事张元素立方“非为治病而设,此乃教人比证立方之道,容易通晓也”,作为张元素的弟子,李东垣深受其影响,所有方剂皆为“从权而立”,也就是重在教人立方之法,而不是传授他人所谓效方、验方。
补中益气汤方后有一系列加减法及较大篇幅的“四时用药加减法”,示人方不可执,灵活应用。
方书多说补中益气汤证应该口中和,不喜饮,也就是说口干、咽干是慎用、不用补中益气汤的。
但李东垣在方后的第一个加减竟是“口干嗌干加干葛”。
气虚当温补,实火当苦泻,虚火当清补,而李东垣的第二个加减法竟然是补中益气汤加苦寒泻火之黄柏和甘寒清补之生地黄。
反思其治法,补中益气汤原方中只有“补其中,升其阳”之品,而缺少“泻其火”之药,加黄柏、生地黄似乎才成为完整的治疗脾胃内伤“始得之证”的补中益气汤。
后世医家在使用补中益气汤时也多加减及合方使用,但灵活性远不及李东垣。
具有代表性的加减有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和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丸,读《薛氏医案》和《寿世保元》随处可见。
脾胃不足,痰湿易滞,理应加茯苓、半夏;补中益气汤治“元气脾胃之虚”,六味地黄丸治“肾水真阴之弱”,“二方兼而济之,乃王道平和之剂”,合用似极为高明。
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去认识,则茯苓、半夏沉降有余,六味地黄丸降入下焦,皆不利于“升其阳”。
可见,不解东垣本意,随意加减极易“动手便错”。
误用极易坏事,于是后世医家提到了补中益气汤的禁忌症。
如张景岳说:“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
”柯琴说:“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这些论述对后学者的临证是极其有用的。
但从李东垣“立方本指”看来,这只是低层次的、形式上的认识。
实际上,内伤脾胃病证中,肾虚完全是可以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的,只是用药时需斟酌升降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