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翻译基本原则1.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2 字字有着落,保持原文语气和句式1.3 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现象1.4 掌握文言文翻译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二章:一词多义2.1 词义辨析的方法与技巧2.2 常见一词多义例句解析2.3 练习题:一词多义的应用第三章:词类活用3.1 词类活用的类型及特点3.2 常见词类活用例句解析3.3 练习题:词类活用的识别与翻译第四章:通假字4.1 通假字的定义及分类4.2 常见通假字例句解析4.3 练习题:通假字的识别与翻译第五章:特殊句式5.1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特点5.2 常见特殊句式例句解析5.3 练习题:特殊句式的翻译与应用第六章:省略现象6.1 省略的类型及翻译方法6.2 常见省略现象例句解析6.3 练习题:省略现象的识别与翻译第七章: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7.1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识别与翻译7.2 常见修辞手法例句解析7.3 练习题:修辞手法的翻译与应用第八章:文言文中的通假字与词类活用8.1 通假字与词类活用的关系8.2 通假字与词类活用的例句解析8.3 练习题:通假字与词类活用的识别与翻译第九章:文言文翻译实践9.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段落进行翻译练习9.2 针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9.3 练习题:文言文段落的翻译与应用第十章:文言文翻译技巧总结与提升10.1 回顾前述章节内容,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10.2 分析文言文翻译中的难点与重点10.3 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的方法与建议第十一章:文言文翻译中的词义推测11.1 依据上下文推断词义的方法11.2 常见词义推测例句解析11.3 练习题:词义推测的应用第十二章:文言文中的难句解析12.1 难句的识别与分析12.2 常见难句类型及解析方法12.3 练习题:难句的翻译与解析第十三章:文言文翻译中的文化背景13.1 文言文中的历史、文化常识13.2 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13.3 练习题:文化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应用第十四章:文言文翻译评价与反思14.1 翻译评价的标准与方法14.2 翻译过程中的反思与修正14.3 练习题:翻译评价与反思的实践第十五章:文言文翻译综合测试15.1 综合测试的内容与结构15.2 测试题型及解题策略15.3 练习题:文言文翻译综合测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教案主要围绕文言文翻译专题进行复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

2. 培养学生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2. 文言文常用词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3. 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的掌握。

2. 难点:文言文翻译原则的应用和实际操作。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3. 练习法:布置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分析实例。

3. 练习:布置翻译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4. 讨论:学生互相交流翻译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翻译练习:评估学生完成的翻译练习质量,包括准确性、流畅性和表达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提供系统的文言文学习材料,包括经典文章和翻译实例。

2.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文言文参考书籍,丰富学习资源。

3. 在线平台:利用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文言文学习资源,包括视频讲座、练习题和讨论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第二周: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用词汇。

3. 第三周:分析典型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技巧。

4. 第四周:布置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九、课后作业1. 翻译练习:布置相关的文言文翻译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文言文文章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1 忠实原文:准确传达作者的原意,不添加个人理解,不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

1.2 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使翻译后的文言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便于学生理解。

1.3 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体现文言文的特点。

第二章:文言文词汇翻译技巧2.1 词义辨析:通过对原文词语的上下文分析,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代意义,并找到恰当的现代汉语对应词。

2.2 词类活用: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等,并准确翻译。

2.3 一词多义:对于原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义项进行翻译。

第三章:文言文句式翻译技巧3.1 省略句:在翻译时,根据上下文补全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3.2 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倒装句调整为正常语序,便于学生理解。

3.3 被动句:在翻译时,将被动句调整为主动句,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第四章:文言文翻译实践4.1 选取一段高考真题的文言文,让学生现场进行翻译练习。

4.2 针对学生的翻译,进行点评和指导,指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并给出正确的翻译示例。

第五章:高考文言文翻译策略5.1 熟悉高考文言文的命题规律和题型,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重点和难点。

5.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和策略,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

5.3 进行系统的文言文翻译训练,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第六章:文言文翻译中的特殊现象6.1 古今异义词:识别古今异义词,根据上下文选择合适的现代汉语词汇进行翻译。

6.2 通假字:识别通假字,并根据上下文找出其本字进行翻译。

6.3 特殊句式:分析判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疑问句等,并准确翻译。

第七章:文言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7.1 古代文化常识: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礼仪、天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内容。

7.2 成语典故:讲解文言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典故,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文言文翻译六字方法教案

文言文翻译六字方法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掌握“留、删、补、换、调、贯”六字翻译法。

3. 提高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增强阅读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2. “留、删、补、换、调、贯”六字翻译法。

3. 实例分析及练习。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时,遇到翻译难题,你们通常如何解决?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有效的文言文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贯”六字法。

二、讲授新课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删。

- 译文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尊重原文风格,保持文言文特色。

2. “留、删、补、换、调、贯”六字翻译法:- 留: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地理名、人名等。

- 删:删除无实际意义的虚词。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 换: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文中的古汉语词汇。

- 调: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贯串:将文中的句子连贯起来,使译文通顺。

三、实例分析1. 分析典型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运用六字法进行翻译。

2. 学生分组讨论,对句子进行翻译,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吗?2. 引出主题:今天,我们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二、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文言文段落,要求学生运用六字法进行翻译。

2. 学生独立完成翻译,教师巡视指导。

3. 学生展示翻译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留、删、补、换、调、贯”六字法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运用此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四、作业布置1. 预习课文,运用六字法翻译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

2. 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文言文,尝试运用六字法进行翻译。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教案设计是以文言文翻译教学为主线,采用《文言文教程》作为教材。

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学会运用文言文的常见句型;2.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3.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常见句型;2.训练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教学难点:1.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型,能够正确运用;2.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常见句型,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2.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翻译训练,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型,提高翻译能力和运用文言文的能力。

3.互动法:通过师生互动、同学互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六、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常见句型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3.练习:让学生用文言文翻译一些简单的句子,检验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讲解和指导。

5.巩固:让学生再次进行翻译练习,查漏补缺,提高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

6.拓展:让学生进行一些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7.归纳:对本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整理知识。

8.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

七、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翻译练习的观察和听课记录,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句子结构的运用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给学生一些文言文的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做相关的阅读练习,并定期进行总结和回顾。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教学设计教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2、运用方法准确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二、过程与方法课内例题与高考题相结合,掌握六种翻译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言文翻译做到“信”“达”“雅”。

难点:要求学生按照“对”“留”“换”“调”“补”“删”的方法科学翻译文言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中华典籍,更是浩如烟海。

传承优秀的文化典籍,需要我们拥有扎实的文言文基础,所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言文的翻译。

课件展示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2、运用方法准确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1.“信”:真实、准确。

译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 “达”:就是译文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和习惯,无语病。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勇气闻名在诸侯国。

译: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3.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译:曹操是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明确:“信”、“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留、删、换、调、补、变)例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年。

阴历三月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

“留”: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课堂训练: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018年全国一卷《鲁芝传》)参考译文: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例2:夫晋,何厌之有?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语。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学案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

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

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

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

(《资治通鉴》)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一、引言高考作为中国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对于文言文的翻译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言文翻译是一项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特点的任务,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备考至关重要。

二、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分析1. 语言难点: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包括词汇、语法和句式等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古代汉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词义转变和用法变化。

2. 文化难点: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文学知识。

学生需要对古代社会、思想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才干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内涵。

3. 理解难点: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往往较为间接和隐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从上下文中判断出作者的意图和观点。

三、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设计1. 词汇与语法训练首先,学生需要通过词汇和语法的训练,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言特点。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提取其中的重要词汇和典型句式,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通过反复的词汇和语法训练,学生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2. 文化知识的学习文言文翻译需要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选择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哲学思想和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讨论。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3. 阅读理解训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理解训练。

通过分析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内涵,为翻译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4. 翻译实践与训练最后,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和训练。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要求学生进行翻译,并进行互评和讨论。

通过实践和训练,学生可以逐渐提高翻译的能力和水平,为高考文言文翻译做好充分准备。

四、教学评估与反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可以通过课堂练习、作业和摹拟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教学博苑2011-03-21 06015d56b7b401017don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一、教学目标1.第二轮文言文复习以翻译为切入口。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课时7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的1、掌握翻译的一般目标及翻译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2、在学习中发现自己在翻译中碰到的困惑和不足一、复习巩固(请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举天下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5、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二、了解有关文言文翻译的常识1、标准简言之三个字信(准确)、达(通顺)、雅(有文采)。

高考中的翻译一般只涉及信和达。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就是严格按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达方法。

一般说来,应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直译”。

3、直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①对――对译。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词素的合成词。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②换――替换。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词义已经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①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③留――保留。

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都按原文保留不译。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④删――删略。

文言文中有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或表示停顿,或表凑足音节,或表发语,或起语助、连接等作用),翻译时应删除。

如例1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作战,(是靠)勇气的。

(夫,句首发语词)例2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在长勺这个地方与齐军交战,鲁庄公将要击鼓(命令将士前进)。

(之,句末语气助词)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这句中的“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中独立性,不译)⑤补――补充。

古书中的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完满的表达文章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这句中省略的主语分别是“蛇”、“草木”、“蛇”、“人”。

②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这句中两个“曰”前分别省略了主语“蔺相如”和“舍人”。

“不若”句省略了主语“廉颇”,省略了宾语“秦王”。

⑥调――调整。

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翻译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这是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①大王来何操?这句是宾语前置句,“何操”应为“操何”。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这句中的“验之以事”,是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句式为“以事验之”。

3、“蚓无爪牙之利”为定语后置句,现代汉语句式为“蚓无利之爪牙”,“利”是修饰“爪牙”这个词的。

三、强化训练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后事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7、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

9、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10、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第2课时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找准文言文句子中的主要采分点。

2、学会怎么样才能使句子的翻译更准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

2、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实词。

一、知识链接1、请看看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A组 B组行李之往来左右欲引相如去可怜体无比复夜引兵出门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如引车避匿形容枯槁,颜色憔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小结文言文词汇的重要特点就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词汇中大多数是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

这是古今汉语的很大不同的地方。

在古代汉语中,连用两个单音词恰好与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一样,或者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或者词的意义、色彩发生了变化,都是我们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使句子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

实词是古文翻译时的一个重要踩分点,我们必须过好这一关。

二、文言中意义变化的词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同一个词,因为时代不同,词义也有不同的含义。

它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词语色彩的变化、一词多义等等。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根据一定语言习惯,把一般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就是词类活用。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沛公欲王关中。

(王名作动,为王)赵王之子孙侯者。

(侯名作动,封侯)②名词活用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来形容动词“运”,名作状,用箕畚。

)北通巫峡。

(北来修饰“通”,名作状,向北。

)③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如尔安敢轻吾射。

(射动作名,射箭的本领)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作名,善良诚实的人)④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译为“使……”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名词,这里是“使……为王”)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动词,这里是“使……活”)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形容词,这里是“使……尊贵”)⑤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以……为(宾语)”“认为……”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原是名词,这里应为“以……作将军”)渔人甚异之(异,原是形容词,这里应为“认为……奇怪”)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字并解释。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项伯杀人,臣活之君为我呼之,吾得兄事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一词多义这类实词的含义丰富,义项众多,是学习的重点。

怎么掌握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为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莫名其妙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小结要注意词的本义、牢记重点、上下文辨析、逐步积累。

4、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5、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①若能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6、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三、巩固练习1、请学生朗读短文《身无长物》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

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

”恭无言。

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

既无余席,便坐荐上。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2、请学生找出该文段的语法知识点。

如①坐六尺簟坐于六尺簟。

②东名词作状语,从东边。

③可以古今异义,可以拿。

④去离开。

⑤所坐者所字结构,所坐的竹席。

⑥悉了解。

3、请学生翻译划线的三个句子。

①你从东边来,所以应该有这东西,可以拿一条给我。

②王大离开后,王恭就拿自己坐的那条竹席送给他。

③您老人家不了解我,我做人,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

第3课时一、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文言的常见句式2、使学生在练习中掌握如何做到“达”的标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判断文言句式的类型2、掌握翻译的要求一、知识复习在现代汉语里面,句子的成分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规律,什么词一般作什么成分,什么成分一般放在什么位置,我们要心中有数。

那么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也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才符合现在的说法。

一般来说,关于句子成分及对应的词性如下成分定主状谓补定宾词类形容词名词副词动词形容词形容词名词数量词代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代词二、文言中常见的变式句1、请学生先看下句子,指出它各属于哪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生写在《学案》上。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