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的心理分析(下)
第六章暴力型犯罪

实施了暴力的犯罪,并且包括以暴力相威 胁而达到目的的犯罪。
•
实际上,在有些抢劫、绑架等犯罪过
程中,虽没有具体施暴的情节,但以强暴
相威胁还是存在的,否则,犯罪则不可能 得逞。
• (二)暴力犯罪的特点
• 1、暴力手段愈发残忍
• 2000年9月1日,以张君为首的犯罪集团在 常德持枪抢劫运钞车,枪杀7人,重伤4人。 由此案挖出该暴力集团的渝、湘、鄂等系列 持枪杀人案。
• 5、流动人口犯罪突出
• 震惊全国的晋冀鲁豫系列杀人、抢劫、 强奸案的犯罪嫌疑人杨新海先后残害78 名受害人。
• 二、暴力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 (一)认知特点 • 1、较低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 2、解决问题方式的缺陷 • 3、强烈而歪曲的道德观、价值观
• (二)情绪、情感和意志特点 • 情绪:愤怒、怨恨、嫉妒、恐惧 • 意志品质薄弱: • 1、自制力失调是暴力犯罪人的主要意志特
• 2、涉枪犯罪日益突出
• 据统计,我国1994、1995年的涉枪犯 罪分别比1993年增加25.8%和21%; 涉枪案件的高发区主要在沿海、边境地 区,如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以及东 北地区等。涉枪案件的犯罪类型主要是 抢劫银行及运钞车、抢劫出租车、绑架、 武装贩毒、武装走私等。
• 3、青少年犯罪占相当比例
• 2、习性学观点
• 劳伦兹认为估计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遗传 性本能。一个主要目的在于使动物和人类 能够保护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使他们有 足够的食品、水、活动及繁殖的空间。
• 仪式化攻击
• 3、挫折——攻击假说
• 4、社会学习
• 已有研究显示,下列几种情况最容易让儿童习 得攻击行为:
• (1)有很多机会观察攻击行为 • (2)自己的攻击行为得到了强化 • (3)经常成为攻击的目标 • 班杜拉界定了榜样的三种主要类型: • 家庭成员 • 亚文化群体成员 • 大众传媒提供的象征性榜样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浅析犯罪人及其犯罪心理分析
犯罪人是指从事犯罪行为的人,根据他们的行为类型,可以分为偷窃者、谋杀者、贩毒者、诈骗者等。
犯罪人的犯罪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体验性犯罪心理。
这种心理是指犯罪者主动冒险,追求罪行行为带来的快感,犯罪是给自己带来快感的一种方式。
二是社会心理,即犯罪人模仿在社会环境中,有某些人行为可以带来社会认可,大多数犯罪人也是为了获取这样的认可而行犯罪,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三是反制心理,即为了反制某些理由而犯罪,例如,一些犯罪者可能为了报复老师、家长或社会而犯罪。
四是安全心理,即满足自身需求而犯罪,这种心理常常出现在涉及金钱和财产的犯罪中。
五是怀疑心理,在面对相关问题时,犯罪者确信自己无法解释、无法把握,急于彰显自己的自立性,以罪犯的方式制造紧张的处境,最终达到其自身的心理需求。
从上文可知,犯罪人的犯罪心理是复杂的,应根据具体犯罪情况而定,要把握好各种心理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以分析犯罪人的思维特征,从根本上预防犯罪。
犯罪心理学·1009·第六章未成年人犯罪

之一。法务省已建议政府采取措施改
善这一状况。
■ 第四节: 女性犯罪心理
■ 一、女性性别特征与犯罪
■ (一)女子青春期生理发育的不可塑性与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的矛盾
■ (二)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与未独立的经 济地位的矛盾
■ (三)女性的依附心理同自我保护能力差 的矛盾
■ (四)女性经期与绝经期和犯罪的关系
情绪色彩。 ■ 2.行为易受环境或他人的暗示。
■ 三、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 (一)冲动性 ■ (二)从属性 ■ (三)欺骗性 ■ (四)性色彩浓厚
■
第十一章: 过失犯罪心理
■
第一节: 过失犯罪及其心理
结构
■
一、过失犯罪的概念
■
(一)疏忽大意过失
■
(二)过于自信过失
■ 二、过失犯罪的类型 ■ (一)有认识的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 ■ (二)事实过失与法律过失 ■ (三)业务过失与普通过失 ■ (四)重过失与轻过失 ■ (五)单独过失与共同过失
■ 3000万流动人口、150万留守儿童,是 摆在广东这一未成年犯“大户”面前的 艰涩现实。有学者粗略估计,流动人口子 女犯罪至少占广东刑事犯罪的未成年人 的七成。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况
一、最多的犯罪类型为抢夺、抢劫、盗窃、杀人、 伤害、强奸等
二、模仿成人作案, 性质趋于严重三、留窜犯罪比 较严重
■
■ 三、未成年人主体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 (一)辨别是非能力差与不良外界影响的矛盾 ■ (二)个人需求与客观现实可能性之间的矛盾 ■ (三)独立性意向增强与社会约束的矛盾 ■ (四)追求理想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
■
第三节 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与行为特征 一、犯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 (一)认识特点 1、错误的人生观 2、法治观念的欠缺 3.不成熟的认知结构
犯罪心理学第六章青少年犯罪

盗窃汽车和交通犯罪增加 帮伙犯罪突出 粗暴性犯罪增加 低龄化倾向
性犯罪增加 吸毒问题严重 无动机犯罪增多 中等以上家庭子 女犯罪者增加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89年纽约《联合国青少年犯罪和处 遇及社区参与国际研讨会报告》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正卷入吸毒、偷盗、 破坏财产、卖淫和不计后果的暴力行 为。
需要和欲望;社会没有为少年提供 明确的规范以指导少年的活动。
(一)社会学的研究
2.标签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于美国 违法犯罪不是个人行为的固有性质,
继发的犯罪是社会对初次犯罪行为贴 上坏标签的结果。
(一)社会学的研究
3.犯罪副文化理论 从副文化角度说明犯罪行为的一组理
论的总称。 少年犯罪区理论、文化冲突理论、帮
有自然犯罪的倾向,因此,犯罪不需 要解释,而守法或不犯罪才需要解释。 实际上是解释人为什么不犯罪的一种 理论。
(一)社会学的研究
5.社会控制论 人之所以不犯罪,是外在环境教养陶冶和
控制的结果,在社会化中建立的与社会的 联系。
依恋 参与 奉献 信仰
(二)精神病理学和精神分析学 的研究
潜伏性少年犯罪论 母爱剥夺论 父母作用论 家庭紧张论 情绪障碍论 抑制理论
第七章 少年犯罪
一、少年与少年犯罪的概念
少年:在法律上指尚未达到法定成年 年龄的人。各国规定均不相同。
少年犯罪: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 的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触犯法律 的、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大多与未 成年犯罪通用。
※ 少年犯罪概况介绍
1960年,在伦敦召开“联合国第二次防止 犯罪与罪犯处遇会议”
三、少年犯的心理因素类型
神经与学习障碍者 社会缺陷与退却性 精神症犯罪少年 未社会化攻击型的犯罪少年 逃走型犯罪少年 犯罪帮派少年
犯罪心理简介

犯罪心理简介
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及其行为动机。
犯罪心理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犯罪者,从而制定预防犯罪的策略。
以下是犯罪心理的几种类型:
1. 偏执型犯罪心理
偏执型犯罪心理主要特征是思维和行为表现出极度的猜疑和不信任。
犯罪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受到冤枉的一方,同时对社会和政府也存在强烈的不信任感。
2. 内心焦虑型犯罪心理
内心焦虑型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对生活和自己的消极态度,内心深处的不安和不满逐渐转化为犯罪的动机。
3. 病态自恋型犯罪心理
病态自恋型犯罪心理特征是犯罪者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品质。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导致犯罪者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的犯罪行为不认罪,坚称自己是无辜的。
4. 接受社会道德的叛逆型犯罪心理
接受社会道德的叛逆型犯罪心理主要表现为对社会和人们的评价有着深刻的不满和厌恶,对自己的存在感和自我价值的认同有着极为消极的态度。
这种心理状态往往导致犯罪者觉得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少,最终选择通过犯罪来表达自己的怨恨。
5. 推卸责任型犯罪心理
推卸责任型犯罪心理是一种常见的犯罪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的犯罪者经常寻找外在的因素来解释自己的犯罪行为,把自己的过错归结为其他人的问题。
总之犯罪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它涉及个体的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和其他因素等多个方面,更深层次的犯罪心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第06章 犯罪类型理论

(四)犯罪行为性质标准 日本犯罪精神医学家、犯罪学家吉益脩夫依生
物学和发展心理学观点,将犯罪行为划分为下列五 种: 1.财产犯罪 2.暴力犯罪 3.风俗犯罪 4.破坏犯罪 5.逃走犯
(五)犯罪行为构成要件标准 1.举动犯罪与结果犯罪 2.实质犯罪与形式犯罪 3.既成犯罪与继续犯罪 4.作为犯罪与不作为犯罪 5.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 6.身份犯罪与非身份犯罪
(二)社会学标准 (三)精神病学标准 1.古特马赫的分类 2.科米尔的分类 (四)精神分析学标准 (五)心理学标准 1.阿沙芬堡的分类 2.克鲁莱的分类 3.阿伯拉罕森的分类 4.卡万的分类 5.茨维尔布利等人的分类
(六)刑罚学标准 (七)处遇标准 1.吉本斯的分类 2.高桥的分类 (八)多元标准 1.泽利的分类 2.格拉泽的分类 3.周密的分类 4.康树华、赵国玲的分类。
(三)侵害法益标准 1.对个人法益的犯罪,包括对个人生命、身体的犯 罪,如杀人、伤害等;对个人信用、名誉的犯罪, 如诬告、损害名誉等;对个人财产的犯罪,如盗 窃、诈骗等。 2.对社会法益的犯罪,包括有关公共危险的犯罪, 如聚众暴动、放火等;有关社会道德的犯罪,如赌 博、卖淫等;有关公共信用的犯罪,如伪造文书、 伪证等。 3.对国家法益的犯罪,包括有关危害国家安全的犯 罪,如叛乱罪;有关危害国家权力和职能的犯罪, 如渎职、妨害公务等。
5.破坏公共秩序犯罪(public order Crime),包括 酗酒、流浪、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卖淫、同性 恋、交通肇事和毒品成瘾。 6.传统犯罪(conventional crime),包括抢劫、盗 窃、抢夺和结伙盗窃。 7.组织性犯罪(organized crime,又译为“有组织 犯罪”),包括讹诈、有组织的卖淫、有组织的赌博 和麻醉品垄断。 8.职业性犯罪(professional crime),包括信用诈 骗、盗窃商店、扒窃、伪造货币。
暴力犯罪心理分析

暴力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暴力犯罪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人身财产的损失,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恐惧。
而暴力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则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暴力犯罪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点,以期从源头上剖析暴力犯罪的根源,进一步预防和防范这类恶性事件的发生。
一、暴力犯罪的定义和分类暴力犯罪是指以肢体冲突、伤害、侵犯为主要手段的违法行为,这类犯罪形式常见的有杀人、抢劫、强奸等。
根据行为方式和动机,暴力犯罪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包括捣乱、破坏、纵火等;二是针对个人的暴力行为,包括殴打、伤害、杀人等;三是针对财产的暴力行为,包括抢劫、盗窃等。
虽然分类不同,但暴力犯罪的心理机制是一致的,即通过对他人的伤害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满足和快感。
二、暴力犯罪的心理因素1.病态心理很多暴力犯罪者都存在病态心理,比如患有精神疾病、变态心理等,这些都会导致他们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比如杀人犯可能有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而强奸犯则可能有一些性侵犯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会使得暴力犯罪者的行为变得异常和极其残忍。
2.受虐倾向还有一些暴力犯罪者,可能存在一种受虐倾向,他们感到被虐待是一种满足和快感。
这类人在犯罪的时候常常会事先制造一些场景,让受害者处于一种无助和恐惧的状态,并在其有意无意之间加强自己的虐待行为,比如变态杀人犯可能会选择一个无辜的女性当作目标,然后对其实施一系列的酷刑和残忍的扰乱治安的行为。
这些行为都反映出了暴力犯罪者的一些心理扭曲和病态。
3.攻击性的心理倾向暴力犯罪者往往存在着强烈的攻击性心理倾向,这些心理因素得到了迅速化解。
而暴力犯罪行为,则是他们释放情绪和发泄火气的一种方式。
这些人在对别人施暴的时候,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并认为自己正确地发挥了应有的力量,而受害者则是应该受到惩罚的。
这种心理因素非常危险,因为暴力犯罪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很容易发现暴力事件。
四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PPT课件

49
一、老年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理性退化与心理定势的矛盾 2、认识与情感的矛盾 3、自我评价和认识能力之间的矛盾 二、老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动机特征 1、解除精神空虚的动机 2、享乐动机 3、性动机 4、报复动机 5、补偿动机
50
6
4、能力特征 具备某种作案能力和技能 5、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6、行为特点 行为方式多样化 行为手段技术化 行为目标和对象的特定性
7
(三)诈骗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 内容 4、能力特征 观察力、适应力、模仿力、应变力
32
三、女性犯罪的行为特征 从属性 渐进性 欺骗性 隐蔽性 犯罪行为多与性有密切联系
33
34
一、初犯心理 是指第一次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人 (一)初犯的主要类型
年
青少年
中年
龄
老年
性
男性
别
女性
35
犯
冲动型
罪
理智型
心
理
模仿型
特
报复型
点
戏谑型
36
(二)初犯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 动机斗争激烈 良性转化可能性较大 种类以外在动机占主导地位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低 认知内容错误
4
4、个性特征 气质类型 性格特点 5、行为特点 行为手段的多样性 行为过程的凶残性 行为目标的选择性 行为主体的团伙性
5
(二)盗窃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 1、动机特征 追求财物 追求刺激 2、认知特征 认知水平 认知内容 3、情感特征 稳定性:受犯罪经历影响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