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乘法的意义1[人教版]

合集下载

(数学教案)四年级乘法的意义教案

(数学教案)四年级乘法的意义教案

四班级乘法的意义教案在沟通总结的根底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一起看看四班级乘法的意义教案!欢送查阅! 四班级乘法的意义教案1教学目标:1、在已学的乘、除法学问的根底上分别概括出乘、除法的意义。

2、在沟通总结的根底上,把握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运算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3、把握0在四那么运算中的特性,明确0不能作除数及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并把握乘、除法的意义及各局部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教学预备:实物投影、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计算以下各题,并用加、减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363+88=165-45=2、我们学习了加、减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那么乘、除法各局部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引出课题。

二、探究发觉1、教学乘、除法的意义。

(1)出示教材P5例2(1)同学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老师板书:3+3+3+3=12(枝)或3×4=12(枝)结合刚刚的算式思考:哪个算式更为简便想一想乘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你知道它的各局部名称吗老师总结: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2)出示教材P5例2(2)(3)同学独立思考并列式解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老师板书:12÷3=4(瓶) 12÷4=3(枝)比照这三个算式,你能说一说什么是除法你知道它的各局部名称吗总结:除法可以看做是两个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在除法中,的积叫做被除数,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数叫做商。

2、教学乘、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乘法、除法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吗同学沟通后汇报,老师板书。

假如在有余数的除法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同学独立思考沟通后,板书总结。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通过刚刚算式的比拟,你能说一说除法和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加法和减法的知识,为后续的乘除法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例演示、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乘除法的概念。

2.讲解:讲解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乘法。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讲解:讲解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除法。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6.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用。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义:———–各部分间的关系:———–意义:———–各部分间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关于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1.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有关0的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加减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

但是,对于乘除法,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特别是在涉及到0的运算时,容易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让学生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练习题。

3.小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比如“如果有3个篮子,每个篮子里有2个苹果,那么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乘除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用课件展示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让学生对乘除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计算一些简单的乘除法题目,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乘除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乘除法的应用领域,比如在生活中的应用,科学计算中的应用等。

6.小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乘、除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看到屏幕里的图片,有什么感觉?(出示各种美丽的花朵)预设:生:非常漂亮,感觉很香2.师:是的,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

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则代表着高贵。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

(出示主题图)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开放的、是富有美感和艺术感的。

在课的开始,通过对花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预设:生1:3+3+3+3=12生2:3某4=12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预设: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

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某4。

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某4。

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预设: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教案与反思

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5~6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明确0在四则运算中的运用,并能准确描述有关0的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做过了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

二、学习新课1.认识乘法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用加法算:3+3+3+3=12(枝)用乘法算:3×4=12(枝)(1)提问: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明确:3表示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表示有4个花瓶,也就是说有4个3连加。

总结: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提问:在3×4中,3和4还可以看成表示什么?明确: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总结:在乘法中,相同的加数和相同的加数的个数,都叫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即:3 ×4 =12↓↓↓因数因数积(3)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汇报。

①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②当算式里的加数不同时,如:3+4就无法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总结: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简便计算。

2.认识除法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问题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读题,对比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明确①相同点:都已知有12枝花。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优秀课件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优秀课件
3.乘、除法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探究点 2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自主探究学习:
1.结合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实例自主探 究,写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再举例验证你所写的关系是否正确?
积=因数×因数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 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7×21+9=576 576÷72=8 答:正确的得数是8。
提升点 2 根据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
题 7.亮亮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把被除数472错看成
427,结果商比原来小5,但余数恰巧相等,余数是
多少?
472-427=45 45÷5=9 472÷9=52……4(或427÷9=47……4) 答:余数是4。
两道题都是关于平均 分的,用除法。
因数 因数 积

一个 因数
另一个 因数
已知每份数和份数求总数, 用乘法
已知总数和每份数份求份数, 用除法
已知总数和份数份求每份数, 用除法
除法中各部分的 名称是什么?在
书中找出来。
除以的数叫做除数,
计算后的结果叫做商。
被减数 减数 差
在这两个算式 中,哪个数是 被除数?哪个 数是除数哪个
被除数除以除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
归纳总结:
1.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 算,叫做乘法。
2.乘法各部分的名称: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归纳总结:
1.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 数,在除法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 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乘法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乘法意义

《数学广角》说课稿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七册第七单元113页“数学广角”第二课时例2。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优化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学习优化问题就是为了让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并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的价值,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优化问题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

因此设计本节课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源于学生切身生活体验的,适合学生思考、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发展的信息资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因此我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获取成功的乐趣,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化方案。

教法与学法选择:在教学方法上,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理解优化思想,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双向互动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的情境演示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在学法方面,《课标》指出,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感受生活数学和数学生活,因而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一. 教材分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乘除法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索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乘除法的例题和练习。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乘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拓展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数相乘,交 换因数的位置,它们 的积不变。这叫做乘 法的交换律。

⑶ ⑷
100 9=9 100 2 18=2 18
a+b=b a 2 9=3 6
㈡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 适的数。

⑵ ⑶
72 32=32 (
a b=b a

39 41=( ) ( )
a货包 www.ahuo.ru a货包
vhd04wkw
集体推举出来的德高望重之辈,平日里因为或这或那的原因是忙得顾头不顾尾的。可自从陆婉娉来到了太平镇之后,一些琐事便迎刃 而解。镇长对女鬼中介的老板甚是满意,可这镇长也不是个俗人,换做那些个虚伪的假清高者,是万不能说出佩服人尤其是佩服女人 的话说的。可这镇长在闲来无事的时候,为的表示感激,便来到女鬼中介,向老板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和崇敬,客气话说了一锣筐。第 007章 副镇长兼妇女主任无非就是,本镇长对姑娘的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决,女鬼姑娘真可谓太平镇上上无古人后无来者 的奇才,有女鬼姑娘在太平镇长居,真是吾镇居民之大幸„„好听的话谁都爱听,尤其是一向喜欢听别人表达仰慕的陆婉娉(也不知 道她哪来的这份自信!)。一席客套话结束,陆婉娉这就开口了,“既然镇长这么有诚意,对本姑娘的能力又是如此之肯定,那咱们 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要不镇长大人就给本姑娘弄个副镇长当当如何?”啊啊,啊呜,坐在太师椅上,吹着自己的胡须,正想表达 一下对女鬼姑娘的茶道的赞美。一听陆婉娉的这番话,顿时就似是被踩了尾巴的猫一般嗷的怪叫了一嗓子。这镇长亲自来道谢只是一 方面,更重要的是,早听人讲,每单生意结束的时候,女鬼姑娘都是要请甲乙双方品茶聊天的。虽然这些商人们不是什么身份尊贵的 人物,可女鬼这里的茶却是倾遍天下独一份,那股韵道那丝丝缕缕的香气,轻呷一口,竟是让人回味无穷,这通身竟有说不出的舒服。 可听说归听说,茶不外卖,镇长大人不做生意,也就无缘喝一口女鬼家里传说中让人几欲成仙的香茶了。不知道动了多少的脑筋,下 了多少的坚定决心,镇长大人才想了这么个法子堂而皇之的走进女鬼家的铺子。借着感谢的由头,来亲自品几口传说中的香茶了。尽 管如此,可一听到女鬼如此之要求的时候,一口茶没咽下去,咳了半天才还过神来,要知道他这个镇长好歹也算是公选出来的,这个 副镇长又岂是他一句话就能决定的?似是看出了镇定的为难之处,女鬼也不恼,浅笑一声说道:“名誉副镇长,名誉的,可否能考虑 一下?”“名誉的是不是就不用拿工资了?”名誉的嘛,这个镇长还是能够理解的。“嗯,理论上属于那种只干活不拿钱的,可以这 么理解。”看镇长还没从犹豫中解脱出来,女鬼很是魅惑的冲向镇长抛出了一个清纯甜美的微笑。要知道,虽然穿越过来的陆婉娉时 常把自己的容貌装扮成一副鬼样,可那样的身段,那样的笑容,似是带着魔力一般,随随便便的一个轻笑就让堂堂的镇长大人节操掉 了一地。不拿钱,白做活,自己乐得享清闲,这样的好事儿何乐而不为呢?镇长大人感觉这个提议其实也没那么糟,而且还是相当之 不错,心里如此想着,脸上就乐开了花,“那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 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 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 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 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结合 律。
㈠根据乘法的结合律再下面的 填上适当的数。 ⑴30 6 7=30 ( )
⑵125 (8 40)=(
⑶(60 25) =60 (
)40
8)
㈡下列那些等式运用了乘法的结合律。
求几个相同加 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叫做乘法。
练习题
下列算式能否改成乘法算式,为什么? 120+120+120+120+120 81+78+63 15+15+15+19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求几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
(2)求两个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 ) (3)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 乘法. ( )


4 (15
3)=(4 15) 3
3)
⑵(3 4) 5 6=3 (4 5) 6 6 (3 a)=6 (a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叫做乘法。 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 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的交换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 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 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的结合律。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八册
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韩城新城二小:梁亚妮
口算下列各题
14 15 60 16
3= 42 40=600 40= 2400 7= 112
50 30= 1500 20 12 7= 84 22 4 25= 100 70 27 3= 81 81
5= 100 4= 88 4= 280 4= 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