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2
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动态分析

两种类型的预谋犯罪:
类型一:犯罪人积极主动选择行为,不
仅犯罪行为需要意志努力,其犯罪动机、 犯罪决意形成也需要意志努力。
类型二:犯罪人被动选择行为,是在被
威胁、胁迫、要挟、引诱,或出于丛书 关系及其他利害关系下,不得不选择犯 罪行为。(如共同犯罪的从犯)
2007.7.1,湖南师范大学某大学女生从下午6时许前往岳麓山锻炼后, 一直未归。室友小芳赶紧向警方报案。警方经过一夜搜索,没有发 现小林的踪影。就在第二天,有市民在岳麓山上发现:一具下身赤 裸的女尸体倒在一处树林里,脖子被利刃割断,现场血迹斑斑。经 法医检验,该女生是歹徒用刀割喉而死,在死后遭到了性侵犯。
2、犯罪心理的恶性发展症状
犯罪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
个人欲望急剧膨胀
反社会心理增强 作案经验丰富 犯罪活动多方向发展 犯罪人格的形成
3、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阶段
定型化阶段:犯罪行为定型、犯罪方向定
型、犯罪意识定型
个性化阶段:反社会意识增强,犯罪性格,
犯罪行为具有习惯性、连续性、狡诈性和 残忍性
常见的突发式
类型一:由于人际关系引起:情况突变,
冲突加剧,行为人不能自控,激化情绪, 采取暴力行为,加害对方,构成犯罪。
环境和气氛下,在场者情绪激动引发群 体性的骚动,部分人缺乏辨别是非能力 和自我调控能力而萌发犯罪心理,造成 犯罪。
类型二:由特定的氛围引起:在一定的
3、机遇式
是指行为人在接触有利于实施犯罪机遇
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心理互动
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
犯罪行为产生
犯罪心理+犯罪情境 犯罪行为
一、犯罪情境
犯罪情境是指被犯罪人感知和清晰意识
到的,对发生犯罪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具体 环境.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 (2)

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引言犯罪心理学是通过对犯罪分子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来理解和预测犯罪行为的学科。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犯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帮助警方、法庭和心理学家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以犯罪心理学案例分析为题,介绍一宗真实的案例,并对犯罪分子的心理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案例发生在某个小城市,一名年轻女性被发现被谋杀在自己家中。
她的尸体被发现在浴室里,她的遗体显示出明显的暴力痕迹。
她的同事称她是个性格开朗、外向的人,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案件分析首先,通过对案件现场的勘查可以发现一些案件的特征。
浴室是一处犯罪现场经常被使用的地方,由于这里面有水,可以很方便的清理血迹,这可能是犯罪分子选择该处作案的原因之一。
其次,对于一名年轻女性的谋杀案,通常由非犯罪者所犯,这是因为女性通常比男性体力较弱,相对较容易受到攻击。
因此,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一个外貌普通、体力较强的男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对案件动机的分析来寻找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
据说,被害人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她在社交圈子中很活跃,并且没有任何仇恨或纠纷的记录。
这一切都使得案件的动机更加模糊不清。
通常,犯罪嫌疑人会有一些对被害人产生愤怒、敌意等负面情绪的原因。
但是目前的调查情况并未发现这类证据,这可能是犯罪嫌疑人隐藏了真实的动机。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警方还发现凶手在逃离现场后,曾在周围一处男性居民的前花园留下了一对手套。
这些手套经过DNA鉴定,得出是属于一名男性嫌疑人的。
手套的存在表明犯罪分子可能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他遗留手套可能是故意犯罪的一种手法。
这种行为可能与犯罪分子的心理有关。
犯罪分子的心理分析通过对案件的分析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犯罪分子可能具备以下心理特征:1.冷酷无情 - 犯罪嫌疑人在谋杀中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态度,因为他选择了一个泡沫区域作为作案地点,这样可以更容易地清理现场,以避免被发现。
2.计划性强 - 犯罪分子留下手套的行为表明他是一个有备而来的计划者。
不同动机犯罪的犯罪心理结构 PPT课件

四、性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 1、作案方式的差异 • 2、作案手段复杂 • 3、犯罪行为的残忍性
第三节 情绪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
• 一、概念
• 情绪型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者感情型 动机犯罪,是指由消极的情绪所推动而实 施的犯罪行为,这种犯罪活动带有比较突 出的情感色彩。
• 二、情绪型动机犯罪形成机制 • 需求(正当或者不正当)-----未获满足---挫
三、物欲型动机犯罪的心理结构特征
• 信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与享乐至上 • 情感满足上追求虚荣 • 意志薄弱 • 性格的核心特征是自私和贪婪 • 行为上多形成不良恶习
四、物欲型动机犯罪的行为特征
• 手段多样性 • 手段的技能性 • 作案习惯的顽固性
五、盗窃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盗窃犯罪的基本特征 • 年龄、阶层跨度大:青壮年为主,低龄化突
三、性欲型动机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 1、认识方面的特征:歪曲的性意识 • 错误的性观念,追求 “性解放”、性自由 • 2、动机特征 • 满足性欲;性摧残的欲望;强烈的报复;
刺激好奇心理 • 3、个性消极特征 • 极端利己主义;自我辩解的态度;情感方
面缺乏同情心;软弱的意志品质;腐朽的 生活情趣
• 4、利用被害人的心理 • 利用被害人的恐惧和软弱 • 利用女性追求享乐的心理 • 利用女性有求于人的心理 • 利用某些女性的隐私和劣迹 • 利用女性患精神病
• 一、政治信仰型动机犯罪心理特征 • 1、认识方面 • 危害国家安全犯的认识是一种严重的反社会认识。
具有以下特点: • A、片面性 • 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某些社会弊端和腐败现
象无限夸大,陷入信仰危机,形成社会主义不如资 本主义的观念。 • B、反动性 • 表现为攻击、反对社会主义制度,企图动摇四项基 本原则。 • C、自我为中心 • 反社会的自我意识十分强烈,把自我突出凌驾于社 会之上的地位。有的因自我受挫,从而形成反抗意 识,有的具有狂妄的自我意识。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 犯罪心理的静态分析

1、遗传因素与犯罪的形成
• • • • 家庭史研究,认为犯罪具有遗传性 双生子研究 染色体研究 收养子女研究
通过研究收养子女的犯罪情况与其生父母 和养父母的犯罪情况自己的关系,确定遗传与 环境对个人犯罪行为的影响 结论:生物遗传基因与环境都可能对犯罪 行为产生实质影响。
家谱分析
1916
遗传因素
其父有 神经质 143人神经质 36个私生子 41人性放荡
社会学213页)
第二节 心理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
• 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与犯罪心理 • 气质与犯罪心理 • 性格与犯罪心理
一、需要和动机
• (一)需要 • 1、概念 • 需要是个体生理和社会的要求在头脑中的 反映。 • 缺失——不满足感 • 2、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为对需要强烈程 度的失控及满足需要的方式与社会规范的 对立。
遗传
家谱分析
1877-1916
遗传因素
60人惯偷,占4.8% 30人私生子,占2.4% 7人杀人犯,占0.5% 258人犯罪 ,占20.6% 350人贫民,占27.9% 428人卖淫,占34.1% 40人性病患者,占3.2% 86人妓院老板和其他 类型越轨者,占6.9%
max家族 The Julies家族 到1916年,共有1255名后代 其中
性别
男性犯罪率明 显高于女性
性别影响 犯罪率和 女性易从家庭 犯罪方式 暴力的受害者, 转变为犯罪者
女性犯罪率呈现上 升态势,女性从配 角上升为主角。常 见的犯罪方式有投 毒、放火、诈骗等
大脑损伤者
• 大脑内部发生损伤或病变,易导致某
些不近人情的暴力、变态犯罪。 • 一些研究者认为,近90%的极端暴力 犯罪者有大脑缺陷。(《纽约时报》1985.9.17
《犯罪心理学教程》第四章 与犯罪心理学相关的主要理论ppt课件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 学与犯罪行为
第二节 道德认知发展 与犯罪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犯罪行为
一、行为主义心理学概述
20世纪初源于美国一个心理学流派
创建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一)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1、研究内容:主张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纯客观自然 科学。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行为?
(二)艾森克的条件反射论
人的“良心”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的形成是由于当 儿童做了某种行为后,父母、教师或其他人给以时间上非 常接近的惩罚。人的“社会化”就是“朝向正确方向”的 条件反射的形成,乃是学习社会规范的结果,是对道德性 和社会性行为的条件反射,没有完成这个过程的人就容易 犯罪。 犯罪学家杰弗里以及后来的美国学者伯吉斯和艾克斯在萨 瑟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接触—强化理论。这一理论 认为:犯罪行为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习得的。操 作性条件反射指行为受它以前的环境结果的的影响,行为 本身也是获得强化刺激的手段。犯罪行为一方面受别的犯 罪人的影响,另一方面犯罪人的直接经验是获得推动实施 犯罪的根源。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认知主要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 行意义的认识。它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 发展以及道德信念形成三个方面。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1)采用独创的临床研究方法(谈话法); (2)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 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 (3)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存在三个主要的年龄阶段及对规 则执行的发展: 第一阶段,规则还不是遵守义务的运动规则—单纯的个,规则是以片面的尊重为基础的强制性规则—以 自我为中心,向大龄儿童模仿阶段。
第四章 犯罪主体的心理分析

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4名同学震惊全国
2000年6月4日, 原河北省霸州市公安 局康仙庄派出所副所 长杜书贵因超车未成, 掏出随身携带的手枪 枪击对方致死,制造 了震惊全国的霸州枪 击案。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杜书贵被警察带入法庭
2001年3月16日 凌晨,靳如超在石家 庄市的几幢宿舍楼接 连制造了五起爆炸案, 导致108名无辜群众 死亡,38人在医药治 疗了很长时间。这起 爆炸案震惊全国。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安徽宿州朱大鹏案件
北京大兴灭门案件(李磊)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8年7月1日,上 海发生一起暴力袭 警案。28岁的凶犯 杨佳,持刀闯入上 海市公安局闸北分 局,用刀连续捅向 多名民警和保安, 致使5名民警死亡, 4名民警和1名保 安受伤。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2006年7月16日,邱兴华在陕西汉阴县平梁镇凤凰山 山顶上的铁瓦殿持刀斧砍死9男1女,逃亡35天后,邱兴 华返回家时,被守候的民警当场擒获。10月19日,法官 当庭宣判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邱兴华死刑。12月28日,陕 西省高级 维持原判,邱兴华被执行枪决。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犯罪人格形成、发展及结果的内在共同规律
早年不幸 违法 犯罪
处罚
异常的生活方式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严重危害社会
启示
1、未成年人在孤弱的时期如何能够得到家庭、 社会、法律等方面的保护是多么重要 2、社会对那些因贫困或家庭问题导致孩子丧 失保护和抚养的干预是多么的重要 3、错过早年观念和知识教育关键期的人,如 何能够指望他们成年后能够遵守社会规则,善 待社会?
反应快,迅速做出反应性行为 固执反应 手段简单 行为疯狂
犯罪心理学第四章不同动机犯罪人心理剖析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第二节 性欲型犯罪心理 第三节 报复型犯罪心理 第四节 过失犯罪心理
第一节 物欲型犯罪心理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一)概念:物欲型犯罪就是指以非法手段侵占 公私财产和牟取经济利益的犯罪行为。 (二)主要类型: ①侵犯财产罪中所列的各项犯罪行为; ②金融诈骗罪中所列的各种犯罪行为; ③贪污贿赂罪中的贪污、受贿等犯罪行为; ④其他以贪利为动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 过侵犯他人财产所有权而获得财产利益的行为。
1.性犯罪人的重复犯罪 2.性犯罪人的智力较低 3.性犯罪人多为未婚青少年 4.性犯罪人的心理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 强奸具有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的双重性质, 是一种极其严重的性犯罪。 – 强奸犯罪不仅对被害人身心造成极大的伤 害,而且严重扰乱了公共秩序,践踏了人 性的尊严,给社会治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 响。
二、强奸犯罪心理
(一)强奸犯罪的一般特征
2.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存在着心理变态的色狼 在月黑风高的郊外强奸妇女的所谓“强奸神 话”,但国内外的一些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 国内近年来的调查也发现,在强奸犯罪 中,62.9%的被害人认识犯罪人,5.8%的被害 人对自己的被害负有一定责任,高达61.7%的 强奸是发生在被害人或犯罪人的家中。
人数
148 74 15 35 32 139 150 64 657
百分比(%)
23 11 2 5 5 21 23 10 100
合计
一、物欲型犯罪的概念及类型
(四)物欲型犯罪的发展趋势 1、财产犯罪暴力化趋势明显。 2、作案手段与形式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财产犯罪人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获取非法 利益。 3、白领中的财产犯罪突出,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的贪污贿赂案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4、金融犯罪危害严重。
第四章 犯罪行为发生机制

第四章犯罪行为发生机制理论在犯罪原因和犯罪行为(结果)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各种原因和诱发因素综合地起动力作用的结果,并且由于主体内外因素的变动和相互影响,存在着发生犯罪行为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只有当主体外原因转化为主体原因,客观刺激与生理原因内化为主体的社会心理原因之后,也就是在形成犯罪心理与犯罪决意并寻找到犯罪机会之后,犯罪行为才会发生。
研究犯罪原因在行为人的头脑中演化为犯罪动机直至发生犯罪行为的一般规律,便是本章的主题—犯罪心理机制。
它说明了犯罪行为是怎样发生的。
第一节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和理论一、概念(一)机制概念1.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3.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
(二)犯罪心理机制的概念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和规律。
以内外化的机制为主,包括防卫机制在内的多种机制的综合运作系统。
二、主要理论(一)本质(天生)相异论1.生理上的异质论把犯罪人视在生理上存在异常特质的人,如在血型、体型、染色体、内分泌、脑电波等方面存在异常,这些异常特质由遗传所决定;认为生理上存在异质或存在部分异质构成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2.心理上的异质论把犯罪人看做心理上存在异常的人,诸如“狂人”、智力低下者、性格异常者或具有某种“犯罪人格”、“犯罪人思想模式”的人,认为正是这种心理、精神状态和人格上的异常特质构成其发动犯罪行为的驱动力和机制。
(二)犯罪倾向论这种理论与天生异质论相反,认为人都存在着侵害他人利益以满足自己欲望的犯罪心理倾向。
犯罪人与正常人之间,只有倾向程度不同,并不存在生理和心理上本质的区别。
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表现为外界的情景诱惑对个体犯罪倾向的驱动。
当这种诱惑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好人”也会犯罪。
(三)欲求不满论当人的欲求处于不满、失控状态并具备一定条件时,便会产生越轨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这一理论来源于精神分析学派,反映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犯罪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常型,人数最多,占40.5%
该型睡眠好,较少躯体不适,但不良社交较多, 说明其犯罪行为受环境影响较大
类精神病型,占26.8%
显示有人格偏离。主要表现为对挫折的耐受力 减低,控制情绪的能力受限。易以饮酒、滥用 精神活性物质、行窃、违纪行为等来缓解恶劣 心情。有不正常的性行为、暴发性攻击、包括 自伤。情绪不稳定、空虚和不安全感
研究發現,個案平時與伴侶互動良好與互動不良的 情況各半,前者施暴行為的衝突點為特定事件,在 情緒反應上屬於「失落型」的個案,而後者則為長 久以來的積怨所導致,在情緒反應上屬於「憤怒型」 的個案; 此外,施暴事件在個案的詮釋中,都是因為「別無 選擇」而採取的最後手段; 最後,個案的自我概念都偏於正向,即使在施暴事 件發生後,個案也能夠重新統合,並且認為能藉由 自己正向的行為,重新獲得他人正面的評價與肯定。
未曾特意准备过作案工具,都是就地取材,农村的有使 用木棒、耙的,有使用农药、老鼠药下毒的,还有的在 杀害后用家里的棒子面掩盖尸体
多由家庭、婚姻方面的矛盾激化而引起
家庭琐事、家庭暴力、家庭危机、婚姻不幸等, 或是婆媳不和、邻里不睦等;但由于北京无论 城市或乡村,女性的生活态度和活动圈子已和 过去有了很大改变,特别是城市,因此由于其 他原因,如经济问题、财产问题和情感问题等 实施杀人的有体现。
4.建构“坏妻子”的形象
通常 在 社 会的性别话语中,比较强调女性 在家庭中的作用,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角 色常常认为比她作为社会人的其他角色更为 重要。因此,在对那些妇女伤害其配偶或伴 侣的犯罪案件中,媒介报道会在话语上将其 塑造成“坏妻子”的形象
“妻子毒杀亲夫被判死缓……结发妻子曹金兰 将剧毒农药倒在丈夫的内裤上致其中毒身亡。”
2.对 “母 亲”角色的突出
人们习惯于把女性联想为“善良、慈爱的母 亲”形象,而在女性犯罪报道中,对罪犯 “母亲”角色的强调,或者对“母亲”犯罪 事件的报道,能够颠覆“母亲”的神话原型, 构建出“坏母亲”的形象,为女性犯罪事件 建构新的报道框架。
“这个聪明懂事、天真可爱的孩子绝对想不到, 自己年幼的生命会惨死在自己的亲生母亲手下
3.职业类型趋于集中化
女性犯罪人员的职业,以农民、工人、社会 闲散人员(如被企事业单位辞退或自动退职 者,未能升学、未能就业的青年,刑满释放、 解除劳教人员等)、农民工为主,国家机关 工作人员、知识分子、学生等所占比例较低
4. 犯罪种类以普通刑事犯罪为主
以无被害者犯罪(victimless crime)居 多
四、女性犯罪的话语分析视角
大众媒介对“女性犯罪”事件报道的话语分 析(李东晓,2008)
在 男性 话 语中心的社会里,女性通常被视为 “被动的、母性的、与婚姻有关的和一夫一妻 的思想和她们应该是儿童般天真无邪和多愁善 感的” ,是柔弱和易受到伤害的。 在“女性犯罪”事件中,女性成了“施暴者” 或“害人者”,颠覆了女性话语中既有的“神 话”原型,使得那些女性“他性”的个体行为 (比如:犯罪)更容易受到关注和遭到谴责
3.杨慧芳,2004
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 为研究
女性涉毒犯经历较多的负面经济状况对涉毒犯罪有最大 正向预测力,抑制无关活动、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消 极自尊有正向预测力,接受性的应付方式有负向预测力 女性盗窃犯抑制无关活动、专心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对 盗窃犯罪有最大正向预测力,其次是消极自尊、暴力犯 攻击性、冷酷无情、冲动性的精神质人格特征对暴力犯 罪有最大正向预测力,其次是克制忍耐的应付方式;不公 正待遇、寻求情感性社会支持对女性暴力犯罪有负向预 测力
黄国平、张亚林、邹韶红、赵兰,2007
471名女性服刑人员中,90.4%的女性服刑人员 至少经历1件创伤性事件,63.7%至少经历3件 或以上的多重创伤。 青少年组的事件数量多于成年组;暴力和毒品相关 犯罪组的事件数量相当(平均4件),都多于经济犯 罪组(2件);中学或相当教育程度者的事件数量最 多(4件),大专或以上者最少(2件);未婚、离婚/ 丧偶组经历的事件数量最多(4件),已婚组最少(2 件),均差异有显著性 最多见的创伤类型是机动车祸(46.9%)、目睹家 庭暴力(46.1%)和被抢劫(38.9%);16.7% 的女犯在18岁以前遭遇过性虐待。
2.文化层次普遍低下
山东省某监狱的调查统计,九十年代以来,每 年新收押的女犯中,文盲比例由八十年代末的 20.33%,上升到1993年的26.3%;小学文 化程度由37.09%上升到39.4%;初中文化程 度由32.61%下降到29.3%;高中文化程度由 9.07%下降到4.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八 十年代末绝对数是3人,93年则无一人。(赖 修桂,1997)
第七章 不同主体犯罪心理分析
第二节 女性犯罪心理
一、女性犯罪状况 从世 界 范 围来看,女性犯罪率一直处于上 升的趋势。
在美国,1953年,大约每12名人犯中有一名 女性,而在1974年,每4.7个人犯中就有一名 女性;1966年到1977年间,女性严重犯罪案 件增加了80%,而男性同类案件只增加了 35%。从受刑人数来看,1980至1987年, 女性受刑人数增加了111%,大大超过了男性 受刑数。(王海燕,200?)
根据台湾“法务部”2000年发布的统汁资 料,1990各级检察署已执行的女性人犯数 仅有11438人,其后呈渐增趋势.到 1999年增加19616人,其间增幅达 171%。( 杨士隆,2002)
卢正来,2001
二、女性犯罪特点
1.年龄结构低龄化
据某省对女劳教人员的调查,1993年17岁以 下的女劳教人员占9%,初犯的最小年龄为15 岁;1994年17岁以下的女劳教人员占11%, 初犯的最小年龄为14岁;1995年17岁以下的 女劳教人员占16.2%,初犯最小年龄为13岁 (孙晶岩,2000)
2.陈修哲等,2002
采用MMPI调查山东省某女子监狱具有初中以上 文化程度的女犯200名,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 到三种类型 神经质型,占32.7%
神经质,有相当多的躯体不适申述,如头、背痛,消化 道与心脏疾病症状,睡眠障碍,烦躁焦虑,心情不佳等。 其社会关系浅薄,缺乏真诚,多为满足其自己的欲求而 利用社会关系。该型女犯睡眠差,有较多躯体不适,不 良社交少见,这与其夸张疼痛和不适及与人相处关系肤 浅性格特点相吻合。
3.集体犯罪事件报道中对女性的强调
“当妇女协同他人一起犯有绑架、强奸和杀 人罪时,这些犯罪行为会将女性柔弱的特质 与‘极其残忍’联系起来⋯⋯因此,媒介会 特别将女性强调为‘非人性的邪恶’·⋯为 · 什么媒介在处理女性作为男性犯罪行为的帮 凶时会用特殊的报道方式,是因为女性一直 被视为是‘生命的给予者’的角色”
三、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总体特点
1.秦素琼、赵春玲,2007
张敏强、王海燕、牛端,2006
人格特质上的高外向性和低掩饰性及家庭环 境上的低成功性和低组织性以及低婚姻满意 度是成年女犯的共性; 除职务女犯外,其他四类女犯在神经质、矛 盾性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常模;在亲密度、娱 乐性、知识性上的得分明显低于常模 父母的学历低可能是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之 一
被害人多系犯罪者的血亲、姻亲或近邻
杀人动机多数为已久动机,且有较长时间的 反复斗争过程
女性杀人犯罪很少由一时一事激愤而引发,大 多数都有动机斗争,即在犯罪发生前,行为人 在确定目的、制定计划和时机选择等方面,都 经过思想斗争。她们的犯罪动机多为经过一定 时间考虑的已久动机。
女性杀人犯罪往往处于情感压倒一切,心理 失去平衡的状态。
6. 与家庭关系密切
与家庭伦理失范密切相关 动机较多集中在家庭矛盾与冲突 侵害对象多为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 场所多为家庭及家庭周边环境
一起难以忘却的案件(费依,200?)
7.犯罪过程中的“恶逆变”
在217名女性杀人犯中,犯罪前有受害情节 的占62.21%(孙兴中,1992) 江苏某劳教所102名卖淫妇女都是在失去贞 操后,感情遭遇挫折,缺乏正确引导,或自 暴自弃,或产生报复心理而走上卖淫道路的 (张力,1994)
1.对女性体貌特征的强调
在 对 女 性犯罪的报道话语中,女性似乎是 不该犯罪的,尤其是年龄不大、长相漂亮、 身体瘦弱的女性,在报道中,尤其是对恶性 犯罪事件的报道,常常会将女性的年龄和体 貌特征突出出来
“她 曾 经 是一个片约不断的广告模特⋯⋯然而 这个美丽的女孩,在她的韶华时光里,亲手杀 害了她曾深爱的人。"
五、女性被害人状况
1993 年聯合國「消除女性受暴宣言」『女 性受暴』: 凡任何性別暴力行為,無論在公領域或私領 域,導致或可能造成女性生理、精神上以及 性的傷害與痛苦,皆構成『女性受暴』暴力 行為。該行為包含暴力威脅、強制或武斷地 剝奪女性自由權等行為。(張純玫,2008)
1996 年美國『女性受暴』調查,針對18 歲以上8000 位女性及8005 位男性,以 電腦輔助電話訪問(CATI)方式蒐集受訪 者一生或過去一年的受暴經驗,調查結果發 現(Tjaden & Thonennes, 2000)
因素O(优虑性)高
表明侵财型犯罪女性因犯罪被判刑受到监禁, 心理压力较大
因素 Q4(紧张性)高
在日常生活中战战兢兢,缺乏耐心,心神不定, 过度兴奋难以自我控制,对一切事物都缺乏信 念的人格特点,甚至可能破罐子破摔
3.杀人犯罪中女性实施者的心理特征
崔燕平,200? 女性杀人犯主要是中青年已婚妇女; 多系居住在山区和农村文化程度低的体力劳动者; 多系无犯罪史的初犯,作案手段简单、原始,多为 从犯;
女性犯罪集中在性犯罪、盗窃、杀人、伤害、 拐卖人口、诈骗等类型上,抢劫犯罪也占有一 定比例。危害国家安全方面的犯罪所占比例极 小。 女性犯罪中性犯罪比例最高,其增长速度远远 高于其他犯罪类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