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类物理解题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解题的八大策略

高中物理解题的八大策略

高中物理解题的八大策略1.先整体思考,再局部分析物理问题的构建,离不开相互作用的物体和所经历的过程。

题目呈现的常常是诸多的物体,系列的过程。

所以选好研究对象成为物理解题的首要。

先取整体作为对象,关注经历的全程,能避开相互作用的细节,看到问题的全貌,找到解题的径要。

若有必要,再由简到繁,隔离局部进行分析。

所以先整体思考,再局部分析,用好“整体法与隔离体法”,是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

2.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计算物理问题是事实的择要。

面对物理题目,依据已知的事实先做大约的猜想,再作小心的求证,既能找准方向,减少盲目,也便做出判断,调整方案。

所以先定性分析,再定量计算,做到“先抬头看路,再低头拉车”,是物理解题的一般策略。

3.做顺逆双推,将已未搭桥问题的结论含藏于所呈的事实。

认真审题,挖掘隐藏的条件,依据物理的规律,做出合理的推演,就是所谓的“顺推”;紧扣设问,抓住问题的特点,依据物理的规律,做出逆向的推断,即是所谓的“逆推”。

问题的求解,就是寻找已知和未知的深层联系。

所以做顺逆双推,将已未搭桥,做好“逆推顺写,规范表述”,是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

4.略次要因素,建经典模型物理问题的呈现,其实是物理模型在流淌。

物理能力的核心就是能抓住关键,忽略次要,将实际的问题抽象成物理的模型。

模型的经典,在于突出了事实的纲要,纲举便会目张;模型的灵动,在于蕴涵的方法普适,便于演变迁移。

所以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经典模型,做到“分清主次,学会迁移”,是物理解题的基本策略。

5.用条件微扰,将极值寻找物理问题的特色,在于其常常具有极值。

条件发生扰动,结果就会涨落,条件与结果的相互牵连,也暴露了两者间的相互联系。

面对极值的问题,可以将“条件”由小到大或者由大到小进行“微扰”,依据物理的规律,推演“结果”的变化,寻找其临界的条件,问题的极值便会在变化的范围中显现。

所以用好“条件微扰法”是解决有极值的物理问题的有效策略。

6.引入共同量,寻找关联式物理问题的呈现,常常用到对比和类比。

初中物理:学习八大法

初中物理:学习八大法

初中物理:学习八大法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物理学习非常重要,今天小瑞老师为大家盘点的是初中物理学习一定要注意的一些方面,期末复习前看看吧。

1概念学习物理的基础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1.分类法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2公式学习物理的钥匙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 功能关系(八大考点)

2023届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 功能关系(八大考点)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简明精要的考点归纳与方法指导专题六功能关系(八大考点)考点一功的正负判断和大小计算1.功的正负判断方法(1)恒力功的判断:依据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来判断。

(2)曲线运动中功的判断:(3)依据能量变化来判断: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若有能量转化,则必有力对物体做功。

此法常用于两个相联系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做功的判断。

2.恒力功的计算方法3.总功的计算方法方法一:先求合力F合,再用W总=F合l cos α求功,此法要求F合为恒力。

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 1、W 2、W 3、…,再应用W 总=W 1+W 2+W 3+…求总功,注意代入“+”“-”再求和。

4.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方法常见情境方法概述微元法将物体的位移分割成许多小段,因小段很小,每一小段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视为恒力,这样就将变力做功转化为在无数个无穷小的位移方向上的恒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此法在中学阶段,常应用于求解大小不变、方向改变的变力做功问题 平均 力法在求解变力做功时,若物体受到的力方向不变,而大小随位移呈线性变化,即力均匀变化,则可以认为物体受到一大小为F =F 1+F 22的恒力作用,F 1、F 2分别为物体初、末态所受到的力,然后用公式W=F l cos α求此力所做的功图像法在F -x 图像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便于求图线所围图形规则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形)化变力 为恒力在F -x 图像中,图线与x 轴所围“面积”的代数和就表示力F 在这段位移所做的功,且位于x 轴上方的“面积”为正,位于x 轴下方的“面积”为负,但此方法只便于求图线所围图形规则的情况(如三角形、矩形、圆等规则的几何图形)用W= Pt计算这是一种等效代换的观点,用W=Pt计算功时,必须满足变力的功率是不变的这一条件考点二功率的分析与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1)利用P=Wt。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浮力(三)人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 浮力(三)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物理第十二章浮力(三)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十二章浮力(三)二. 重、难点浮力计算题的解决方法。

三. 知识点分析(一)求浮力的几种常用方法:1. 示重差法: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与物体在液体中的重的差值等于浮力。

即:F浮=G空-G液。

2. 压力差法: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即:F浮=F向上-F向下。

使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两点:(1)当物体漂浮时,因上表面并未浸入液体中,所以F向下=0,此时漂浮物体所受的浮力为F浮=F向上(2)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物体下表面没有液体,也就不存在液体施加的向上的压强和压力,形不成“压力差”,故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受浮力。

3. 阿基米德原理:F浮= 液gV排4. 从平衡力的角度建立求浮力的方程:(1)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状态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且此二力平衡:F浮=G(2)物体受3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要分析出重力和浮力以外的第三个力的方向:①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同向时:G+F=F浮②第三个力方向与重力反向时:G-F=F浮(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液的几种表达方法:1. 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 排液=V 物-V 露2. 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 排液=V 物3. 物体是空心体时:V 物=V 实+V 空(三)本章的计算题类型多,难度大 ,涉及的概念多,综合性强,解题时经常是两种以上的方法交叉使用;对能力的要求很高。

因此,解题时要仔细审题,挖掘出题目中隐含的已知条件,仔细判断出物体所处的情景,学会并掌握画出不同的物理情景所对应的图景,做好受力分析,思路要灵活多变,只有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

【典型例题】[例1] 一空心银球在空气中称为牛,在水中称为牛,求银球空心部分的体积是多少?(银的密度是×103千克/米3)分析:设银球的体积为V 1,其空心部分的体积为V ′,球壳部分的体积为V ,质量为m ,受到的重力为G ,银的密度为ρ,水的密度为1ρ银浸没在水中称时重为G ′,它在水中所受浮力为F 1。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四:导数法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四:导数法

- 1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导数法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在物理解题中用导数法,首先要把物理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在分析物理状态和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物理规律,即函数,再求函数的导数,从而求解极值问题或其他问题,然后再把数学问题回归到物理问题,明确其物理意义。

例1、两等量同种电荷在两点电荷连线的中垂线上电场的分布图1.两等量正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在y 坐标轴上的点的合成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点为原点,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垂线为y 轴,则各点的电场强度可表示为:θcos )(222⋅+=y l Q k E =2222)(2yl yy l Q k +⋅+ 因为原点的电场强度00=E ,往上或往下的无穷远处的电场强度也为0,所以,从O 点向上或向下都是先增大后减小,这是定性的分析。

那么,在哪儿达到最大呢,需要定量的计算。

方法1.用三角函数法求导数θcos )(222⋅+=y l Q k E 中把θtan l y =代入得θθcos sin 222⋅=lkQ E 。

令=z θθcos sin 2,求导数θθθ32sin cos sin 2'-=z =)sin cos 2sin 22θθθ-(,欲使0'=z ,需0sin =θ(舍去)或0sin cos 222=-θθ即2tan =θ,此处,22ly =,将其代入得2max 934lkQE ⋅=。

- 2 - 方法2. 用代数法求导数E =2222)(2y l y y l Q k +⋅+,令2322)(-+⋅=y l y z ,对z 求导数得252222322)(3)('--+-+=y l y y l z ,令其分子为0,得22l y =,代入得2max 934lkQE ⋅=。

3.图象用Excel 作图,得到关于等量同种电荷的电场在其中垂线上的分布的图象,图象的横轴y 表示各点到原点的距离(以两点电荷的连线的中点为原点),纵轴表示中垂线上各点的电场强度。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高中物理八种板块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板块模型【模型概述】板块模型是多个物体的多个过程问题,是一个最经典、最基本的模型之一。

木板和物块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系统称为板块模型,该模型涉及到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化、方向判断等静力学知识,还涉及到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规律、动能定理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等方面的知识。

板块类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1)受力分析.(2)物体相对运动过程的分析.(3)参考系的选择(通常选取地面).(4)做v-t图像(5)摩擦力做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6)能量守恒定律的运用.一、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1】如图所示,木板静止于水平地面上,在其最右端放一可视为质点的木块.已知木块的质量m=1kg,木板的质量M=4kg,长L=2.5m,上表面光滑,下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现用水平恒力F=20N拉木板,g取10m/s2,求:(1)木板的加速度;(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假设木板的上表面也粗糙,其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欲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需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多大?(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4)若木板的长度、木块质量、木板的上表面与木块之间的动摩擦因数、木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都不变,只将水平恒力增加为30N,则木块滑离木板需要多长时间?【解题思路】(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的加速度.(2)让木板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合位移之和等于板长求出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3)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块的最大加速度,隔离对木板分析求出木板的加速度,抓住木板的加速度大于木块的加速度,求出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4)应用运动学公式,根据相对加速度求所需时间.【答案】(1)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要使木块能滑离木板,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短时间1s;(3)对木板施加的最小水平拉力是25N;(4)木块滑离木板需要2s【解析】解:(1)木板受到的摩擦力F f=μ(M+m)g=10N木板的加速度=2.5m/s2(2)设拉力F作用t时间后撤去,木板的加速度为木板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且a=﹣a′有at2=L解得:t=1s,即F作用的最短时间是1s.(3)设木块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块,木板的最大加速度为a木板,则对木板:F1﹣μ1mg﹣μ(M+m)g=Ma木板木板能从木块的下方抽出的条件:a木板>a木块解得:F>25N(4)木块的加速度木板的加速度=4.25m/s2木块滑离木板时,两者的位移关系为x木板﹣x木块=L即带入数据解得:t=2s【变式练习】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木块A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在木块的左端放置一个质量m=1kg的铁块B(大小可忽略),铁块与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1=0.3,木块长L=1m,用F=5N的水平恒力作用在铁块上,g取10m/s2.(1)若水平地面光滑,计算说明两木块间是否会发生相对滑动.(2)若木块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2=0.1,求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解题思路】(1)假设不发生相对滑动,通过整体隔离法求出A、B之间的摩擦力,与最大静摩擦力比较,判断是否发生相对滑动.(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别求出A、B的加速度,结合位移之差等于木块的长度求出运动的时间.【答案】(1)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铁块运动到木块右端的时间为.【解析】(1)A、B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f m>μmg=0.3×10N=3N.假设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则对AB整体分析得:F=(M+m)a对A,f AB=Ma代入数据解得:f AB=2.5N.因为f AB<f m,故A、B之间不发生相对滑动.(2)对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μ1mg=ma B,对A,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g﹣μ2(m+M)g=Ma A根据题意有:x B﹣x A=L,,联立解得:.二、不含作用力的板块模型问题:【例题2】一长木板在水平地面上运动,在t =0时刻将一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块轻放到木板上,以后木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解题技巧总结

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解题技巧总结

(每日一练)人教版2022年八年级物理上册解题技巧总结单选题1、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卫星会转到上海被接收,实现这种信号传递的是()A.超声波B.次声波C.声波D.电磁波答案:D解析:卫星是在太空中的,超声波、次声波、声波都需要介质传播,而真空不能传声,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它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使用的是电磁波。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D。

卫星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

2、在学习、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课桌的高度为75dmB.真空中光速约为340m/sC.成人正常的步行速度约为1.1m/s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0kg答案:C解析:A.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75cm,A不符合题意;B.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108m/s,B不符合题意;C.成人跨一大步的距离约为1m,迈出时间约为1s,正常步行速度约为1.1m/s是合理的,C符合题意;D.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D不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是:C。

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3、甲、乙两个实心物体的密度比为3∶1,质量之比为2∶3,则甲、乙的体积比为()A.2∶1B.1∶2C.2∶9D.9∶2答案:C解析:由ρ=mV 可知,甲、乙的体积比为V甲V乙=m甲ρ甲m乙ρ乙=m甲ρ乙m乙ρ甲=23×13=29。

所以答案是:C。

根据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质量之比,由公式v=mρ求出甲和乙的体积,然后甲、乙的体积相除即可。

4、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A.课桌的高度约为1.5m B.人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约为1sC.一个鸡蛋质量约为5g D.人体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37°C答案:B解析:A.课桌的高度低于1m,A不符合题意;B.人脉搏1min钟跳跃60-100次,所以一次跳动用时约1s,B符合题意;C.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C不符合题意;D.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感觉舒适的室温约为26℃,D不符合题意。

◇物理模型专题训练-2“平衡模型的八种方法”

◇物理模型专题训练-2“平衡模型的八种方法”

◇物理模型专题训练-2“平衡模型的八种方法” 2015.9Aα物体的平衡问题,涉及力的概念、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列方程运算 等多方面,数学、物理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是高考中的热点。

动态平衡是与静止相对而言的,物体缓慢运动(移动)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时,即使有时合力不完全为零,也可近似地把物体当作平衡来处理,可以认为物体依然处于平衡状态,解决动态平衡的基本思路还是合力为零。

一、力的合成、分解法力的合成、分解法:对于三力平衡,一般根据“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的关系,借助三角函数、相似三角形等手段求解;或将某一个力分解到另外两个力的反方向上,得到的这两个分力势必与另外两个力等大、反向;对于多个力的平衡,利用先分解再合成的正交分解法。

1、一只质量为m 的蚂蚁,在半径为R 的半球形碗内爬行,在距碗底高R/2的A 点停下来,则蚂蚁在A 点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 A 、mg 21B 、m g 23C 、mg 231(D 、mg 22 2.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 是球心,碗的内表面光滑。

一根轻质杆的两端固定有两个小球,质量分别是m1,m2. 当它们静止时,m1、m2与球心的连线跟水平面分别成60°,30°角,则碗对两小球的弹力大小之比是( ) A .1:2B .1:3C .1:3D .3:2二、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别分解到x 轴上和y 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分别等于零的条件,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值得注意的是,对“x 、y 方向选择时,尽可能使落在x 、y 轴上的力多;被分解的力尽可能是已知力。

不宜分解待求力。

”1、如图所示,滑轮固定在天花板上,细绳跨过滑轮连接物体A 和B , 物体B 静止于水平地面上,用 f 和 F N 分别表示地面对物体B 的摩擦力和 支持力,现将B 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和 F N 都变大; B 、f 和 F N 都变小; C 、f 增大, F N 减小; D 、f 减小, F N 增大;2、小船用绳牵引,设水平阻力不变,在小船匀速靠岸的过程中则( A 绳子的拉力不断增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类物理解题方法
一、观察的几种方法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二、过程的分析方法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

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

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

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

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三、因果分析法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

如R=U/R、E=F/q等。

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

但学生在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
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

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四、原型启发法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

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

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五、概括法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

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

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
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六、归纳法归纳方法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为认识物理规律作辅垫。

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

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系等一系列逻辑方法,推出一般性猜想或假说,然后再运用演绎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直至最后得到物理学的普遍性结论。

比较法返回比较的方法,是物理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辩析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质属性。

七、类比法类比是由一种物理现象,想象到另一种物理现象,并对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由已知物理现象的规律去推出另一种物理现象的规律,或解决另一种物理现象中的问题的思维方法,类比不但可以在物理知识系统内部进行,还可以将许多物理知识与其他知识如数学知识、化学知识、哲学知识、生活常识等进行类比,常能起到点化疑难、开拓思路的作用。

八、假设推理法假设推理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针对研究对象,根据物理过程,灵活运用规律,大胆假设,突破思维
方法上的局限性,使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主要有下面几方面内容:1、物理过程假设2、物理线路假设3、推理过程假设4、临界状态假设5、矢量方向假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