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_孙立新_邢燕茹_翟凤勇
宏观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分析

宏观调控中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分析引言宏观调控是指中央政府通过政策和措施对经济进行干预和管理,以实现经济增长、调整结构、稳定物价等目标。
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博弈的情况。
本文将对中央与地方在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博弈进行分析。
利益博弈的根源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源于政治和经济因素。
一方面,中央政府需要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整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因此,在宏观调控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常常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
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形式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博弈主要体现在财政、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等方面。
1. 财政财政是中央与地方之间最直接、最重要的利益博弈领域之一。
中央政府通过税收制度和转移支付来调控财政收入和支出,而地方政府往往依赖于地方税收和中央转移支付来保障财政需求。
中央政府希望掌握更多的财政权力,以保持对地方的控制,而地方政府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和自主权。
2. 资源分配资源分配是另一个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重要领域。
资源包括资金、土地、人才等,在资源分配过程中,中央政府往往拥有更多的资源调配权力。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资源分配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而地方政府则希望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3.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央政府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而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的执行和落实。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中央政府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忠诚执行政策,而地方政府则希望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调整空间。
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影响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结果对经济和政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 经济影响中央与地方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给经济带来一定的风险。
当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分歧时,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甚至推动政策失灵。
此外,利益博弈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经济的局部失衡。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

中央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 的伟大部署 。
( ) 一 基本假设和博弈模型的建立 围绕农地转 用和征地补偿 ,中央和地方 之间发生 了严 重的 目标 冲突 , 进行着广泛的利益博弈 。中央政府土地政策 的目标包 括保护耕地 和保证粮食安全 , 维护农民利益 和保持社会稳定 , 适
当 增加 建 设 用 地 和 保 持 经 济稳 定 增 长 。这 三 个 目标 既 有一 致 之
和农 民利益的土地政策和精神 。 文章运用博弈论 的方法 ,
规范土地征用过程中利益博弈的对策分析

土地 配置 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 , 直接影响着城 市土地的配置与耕地的保护。 所以, 我们必须规制各利益主体之 间
的博弈 , 而规 范它们相应 的收益 , 从 实现耕地资源的保 护。 关键词 : 土地征 用过程 ; 利益博弈 ;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3 1 F0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6 3 2 l (0 8 1— 13 0 17 — 9 x 2 o )7 0 5 — 2
地 的使用权可依法 实行市场化转让 , 体土地必须依法征 为 集 国有后才 能市场化 转让 , 这一制度安排 实际上就是土地管理
双轨 制— —集体土 地所有 权交 易( 征地 ) 的计 划性 和 国有 土
地使用权交易的市场性。现行 的土地征用制度造成一块 土地 三种价格 : 农地征用价格 、 工业 用地 价格 和商业用地价格 。同 样一块 土地 因为土地性 质 的转 换就会 产生 大幅度 的土地增
目前 , 土地征用过程 中 , 现出土地利用 的粗放式 、 呈 低效
地征 用过程 中处于主体 主导 的地位 , 土地 是否 出让 、 以什 么 形式 、 格出让 , 价 应当取决于这一主体。它们也具有双重代理 身份 : 一方 面代理 中央政府 、 方政 府实行对 本地 区耕地保 地 护; 另一方面 , 还代 理乡村的非政府 主体 , 以实现本地 区经 济
值, 形成 巨额 的利润空 间。推动 了企业 的“ 圈地运动” 以至 于 , 在某些地方造成了土地闲置与稀缺共存 的现象 。
非农 化 的欲望 ,其代 理者地 方政府 也有 活跃一 方经济 的任 务, 加上为 了提 高城市 的规模等级 , 地方城 市政府 本身 就有 扩张土地 的渴望 , 而地 方政府 的 目标 更倾 向于表达 非政府 从 主体 与 自身的利益 , 一是要 考虑到项 目落地 , 济增长 , 经 二是
试析土地宏观调控体系的制度缺陷、产生原因、可能后果(下)(一)

试析土地宏观调控体系的制度缺陷、产生原因、可能后果(下)(一)(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分权财政体制改革中土地事权和土地财权、审批权不对称,制约了地方经济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人民的生存权和社会的发展权在地方,而作为生存发展载体的基本生产要素土地的审批权和土地收益分配权却集中在中央。
有权的部门不管地方民生,管民生的地方没有土地权。
经济博弈背后掩藏的是政治博弈,这种博弈框架由于不可能实现帕雷托最优,甚至改善,而只能演生为猫捉老鼠的零和游戏。
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市场主体,由于各自所处的社会位置悬殊太多,所受到的矛盾制约差异很大,所得到的利益激励完全不同,因此,不同的理性必然引致对同一土地经济现象产生不同的实证分析,甚至引致毫无重叠共识的对立判断,从而提出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制度假定,甚至设计出南辕北辙的制度需求。
当然,在这种经济社会转型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激励和约束的环境条件下,如果转型政治体制能够提供各种利益博弈的平台,并能够确保通过各种利益的博弈产生对制度形成的激励和约束,或者能够提供社会先行自发演生制度,然后由中央政府认可的制度创新的路径安排,那应该说可以达成各个利益集团对制度的重叠共识,并产生能够兼顾各方利益的制度供给。
但是,问题正在于集权政治体制既没有社会自发演生制度的政治许可,也没有组织利益集团对制度进行利益博弈的体制安排。
土地制度的根本问题是产权的公有、国有或私有的所有制安排,属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
因此,首先,一般来讲,集权政治体制总是选择土地制度创新中央集权的原则。
即完全由中央政府部门垄断制度创新并供给制度的路径,而不会准许将土地制度设计的大权旁落地方,以避免引致土地制度为地方服务。
其次,大体讲,在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和转型经济社会权力、权利条件约束下,中央政府土地制度的供给必然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中央政府的权利租金三个原则的激励和约束,而不会主要考虑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制度需求。
如何破解中央与地方“土地博弈”困局

盾。 对地 方 政府 来说 . 个是 要 实现 一
断 .改 变 政 府 对 集 体 土 地 的 用 途 管
制 , 地权 所 有者 直接 参 与市 场交 易 让
过 程 , 导 土 地 要 素 的 定 价 权 这 是 主
中 国 农 地 制 度 改 革 和 政 策 调 整 的 基 本 方 向 . 是 中 国 工 业 化 和 城 市 化 的 也
在 着 不少 相 互矛 盾 的地 方 。比如 , 粮
食 安 全 主 要 是 国 家 目标 . 既 不 是 地 它 方 政 府 目标 ,也 不 是 农 民 个 人 目标 。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 护 耕 地 等 于 只 让 农 保 民务 工 . 农 民通 过参 与 工业 化 和城 与
农 村 集 体 和 农 民 基 本 上 被 排 除 在 农 地 转 用之外 。 从 成 本 收 益 来 看 . 在 这 个 过 程 中 .农 村 集 体 和 农 民 是 净 损 失 者 , 地 方 政 府 是 净得 利 者 . 政 府是 有得 有 中央 失 . 可 能 是 得 不 偿 失 的 。 由 于 农 村 有 集 体 和 农 民 的 弱 势 、 权 和 利 益 受 侵 无 占 地 位 和 处 境 . 央 政 府 无 法 依 靠 集 中 体 和 农 民 去 约 束 地 方 政 府 , 体 和 农 集
民 也 无 力 对 抗 政 府 的 侵 占 行 为 . 而 因
增 长 目 标 和 政 绩 目 标 , 扩 大 建 设 用 即 地 。 快 本 地 区 的 工 业 发 展 和 经 济 增 加 长 就 是 要 实 现 财 政 目 标 和 利 益 目 再 标 ,增 加 地 方 收 入 和 地 方 融 资 规 模 。 这 两 个 目标 是 高 度 一 致 的 加 快 农 地 转 用 , 大 建 设 用 地 , 能 促 进 经 济 扩 既 增 长 , 能 增 加财政 收入 。 难 看 出 , 又 不 从 土地 政策 目标 的取 向来 说 . 央政 中 府 和 地 方 政 府 之 间 存 在 矛 盾 和 中突 与 很 多 人 所 想 的 不 同 . 果 暂 时 抛 开 如 目标 本 身 的 合 理 性 与 重 要 性 . 方 政 地 府 实 际 上 比 中 央 政 府 更 能 实 现 自 己
土地征用中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

行为 背后 的逻 辑。 并提 出 顺利 完成征地 的一些思路。 关键 词 : 征地 ; 博弈 ; 失地农 民; 地方政府
中图分类号 : F 3 2 1 . 1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0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叭. 3 2 文章 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0 1 — 8 4 — 0 3
模 型 中包括地 方政府 和被征地农 民。 分别 以 i = l 、 2表示 。 程 中, 农 民作为 弱势群 体 , 感 受 到 了比较 强烈 的相 对剥 而参 与人 的策 略空 间是指 参 与博弈 过程 的局 中人可 选 夺 感 ; 虽然征地 补偿款 与市 场价 格相 比相 差悬 殊 ; 虽然 择 的策略 的集合 , 在 这个 博弈模 型 中 , 地 方政府 和失 地 未来 生活的保 障无从谈 起 ; 虽然政 府在执行 征地方 案 时 农 民 的策 略空 间分 别 为 S = f 按 照 较 高标 准 安置失 地 农 程序不公开 、 宣传不 到位 、 方式不恰 当 , 但 大多数失 地农
的村 民聊天 中 ,法 不责众 的心态存在 于大多数 村 民中 。
每个人在集体拒签的大形势下都有 了一定程度的安全 感 。“ 拖延 ” 这种博弈策 略带 给失 地农 民的风险被大 大稀
释 了。
3 、 哭闹, 阻止施 工 。哭 闹阻止施 工是农 民抗争 的又
一
选择 。通过“ 哭闹 ” 产生轰 动效 应 , “ 胁迫” 其提高 征地
是否能够顺利 进行 , 关系着失地农 民的安置是否妥 帖。
一
二、 博 弈 双 方 的 博 弈 策 略 ( 一) 失 地 村 民 的策 略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投资博弈分析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投资博弈分析作者:翟金宝郑亚迪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04期摘要:针对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的竞争加合作、竞争大于合作的博弈关系,建立了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中央政府介入前后地方政府投资博弈模型,该模型揭示出地方政府行政性重复建设、短期性投资等低效率行为的原因。
模型还显示在中央政府在税收和补贴政策的调控下,中央预期投资收益会增加,地方政府之间的重复投资率降低幅度较大。
关键词: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投资博弈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4-074-02一、引言在中国行政体系中,地方政府数目众多,且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加合作、竞争大于合作的博弈关系。
地方政府的这种数量和行为特征,为评价和比较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效率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事实上,在中国传统体制条件下,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是间接的、潜意识的和低层次的,但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建立,经济资源的地区流动不断增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就有了直接、显性和全面化的特质,其中,加强本地区公共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往往就成为各地方吸引外部资源并提高本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二、中央政府介入前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博弈模型博弈分析的前提假设有:1.各地方政府在区域性产业结构和投资调整过程中的决策信息是不完全的。
也就是说,作为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对其投资于某产业的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的信息是充分的,而对其他地方政府投资的预期成本与预期收益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2.选择A和B分别代表两个地方政府,欲投资建设的两个项目分别属于经济效益较低的基础产业和经济效益较高的非基础产业。
3.受到地方财政投资资金的有限性约束,A和B两个地方政府各自只能进行某一种产业投资,且相应的产品生成在两地之间基本是无差异的。
4.由于A、B两地的资源、生产技术、投资成本等方面的差异,A地方政府在基础产业方面更有相对优势,而B地方政府在非基础产业更有相对优势。
农户、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决策中的三重博弈——以农村土地流转为例

境 的核 心部分之 一构 成对农 户经 济决 策 的外 在 约束 因 素 。农 户 不 仅会 如 同舒 尔 茨 (99 所 言对 市 场 19 )
环 境做 出理性 反应 , 们也 同样会 对政策 环境做 出理性 反应 … 。Seh nR.B u h r 他 t e p oe e 等人 ( 0 7 的研 究 20 ) 着 重探讨 了墨西 哥农 民 向美 国的就 业移 民如何 理性 地 应 对美 国移 民政 策 的变 化 。H n es en sy和 R h e—
府 的利 益导 向 以及 与 自身 利 益 的 一致 性 。 当地 方 政 府 的政 策 比 中央 政 府 的政 策 更 有 利 于 农 户 时 , 户 容 易 与 农 地 方政 府 达 成 默 契 , 成 利 益 同盟 , 努 力 促 使 中央 政 府 修 正 政 策 。 当 中央 政 府 与 地 方 政 府 之 间 的利 益 相 互 形 并
《 产经评论) 0 1 1 ) 1 年 月第 1 2 期
・
国民 经 济 ・
农户 、 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决 策中的三重博弈
以农 村 土地 流转 为 例
曹 阳 王春超 李 鲲鹏
[ 摘要 ] 本文 围绕着土地流 转行为 , 将农户 的经济决策放置在 农户 、 方政 府与 中央政府 的三重博弈框架 地 中展 开论述 。我们构建一个包含农 户、 地方政府 、 中央政 府三重博 弈的农 户经济决 策一般模 型; 究发现 : 研 在 土地流 转过程 中, 户的决策行为趋于理性。现 实中, 户的决策行为决定 于其家庭 自身的经济禀赋 以及外 农 农 部政策环境。在一定经济禀赋条件 下, 农户群体 面对各种政策环境 与条件 的变化 , 认识 到 中央政府 与地方政
进一 步分析 , 现代 社会 的政府 并不 是一个 单一 型 主体 。在 中国 , 府至少 要分 为 中央政 府与 地方 政 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系协调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王公 山[3]针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出让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原因剖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冯诗杰[4]详细 阐述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条件 和土地政策失灵的原因,并给出完善土地政策的相 关建议与措施。陆效平等[5]以博弈论为理论基础, 主要分析地方政府土地供应的非合作博弈和纳什 均衡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危害,并提出地方政府合作 博弈的途径和政策建议。王刚等[6]重点关注的是在 城郊土地管理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认为 完善财政分配制度是化解两者困境的有效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对中央与 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的博弈进行分析,建立监察博弈 模型。从体制角度对土地违法现象的成因进行分 析,建立了中央与地方政府双赢的博弈—激励相容
Keywords:central government;local governments;land policy;game 1994 年, 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分税制改革在中 国拉开了序幕。该项改革对于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分 配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加强税收征 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都发挥了 积极作用。正是由于分税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与 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政策上的博弈越来越激烈,为 了更好地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博弈中 的利益分配,很多学者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 蒋军成等 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的博弈 进行分析,阐述了现行土地政策的缺陷以及完善土 地政策的策略选择。唐在富 阐述土地问题在我国 宏观经济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理解我国经 济宏观调控出现的各种偏差,乃至中央与地方的关
[8]
2寻找中央与Βιβλιοθήκη 方政府双赢的博弈——激 励相容机制
美国教授威廉•维克里(William Vickrey)和英
国教授詹姆斯•米尔利斯 (James Mirrlees) 在他们的 研究中引入了“激励相容”的概念,该激励理论的 核心就是著名的委托代理模型,即在存在道德风险 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 理人)按照契约的另一方(委托人)的意愿行动, 从而使双方都能趋向于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机制设 计。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加上 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的行为有可能 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函数,而委托人又难以观察到这 种偏离,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和约束,从而会出现代 理人损害委托人利益的现象,造成两种后果,即逆 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就是著名的“代理人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委托人需要做的是如何设计一种体 制,使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进行有效“捆绑”, 以激励代理人采取最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从而委 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实现能够通过代理人的效用最 大化行为来实现,即实现激励相容[11]。激励相容现 已广泛地应用在金融行业,比如银行、证券和股票 期权的监管以及企业管理、电力市场等领域,它的 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监管部门违规现象屡屡发生、员 工倦怠和垄断市场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采取 有益于自己的行为以达到目标。假设中央与地方政 府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行为目标都是为了使 自身利益最大化。中央与地方政府在土地政策实施
这使得中央政府的土地政策难以发挥保护耕地和粮食安全, 维护农民利益等作用, 从而加剧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博 弈。在分析中央与地方政府土地政策博弈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博弈双方的利益,建立了激励相容机制,即通过委 托代理模型来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利益分配。 并根据博弈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从而更好地实现国家宏 观调控政策。 关键词: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土地政策;博弈 中图分类号:TU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59(2013)05-050-04
第5期
孙立新,等: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
·051·
机制,即委托代理模型可以满足中央与地方政府在 博弈过程中的利益分配,使得各方在博弈中能够双 赢,使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要进一步完善。前述第一个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很 大部分原因是市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土地市场在 不断发展,相关的法律框架需要紧跟市场的发展步 伐,一个健全的法律规范体系是保证土地资源市场 健康发展的基石,监管部门可以依照这些法律法规 对相关行政位单位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维护,促进市 场化机制在土地资源使用规划等方面发挥更大的 作用。 (3)土地市场透明化、阳光化不足,存在“黑 市交易” 。部分企业以及行政单位获取到土地使用 权后,随即涌入转让市场,在转让市场中交易者为 了逃避相关税费,采用“黑市交易”等手段直接将 非房地产开发用地进行商业地产开发,而地方政府 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同时由于获取非法收入等诱 惑,导致土地市场更加混乱,不透明。
Oct. 2013
中央与地方政府关于土地政策的博弈分析
孙立新,邢燕茹,翟凤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E-mail:sunlixin@) 摘 要: 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追求政绩, 常常利用自身具有的优势违背中央的土地政策。
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1 13:12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23.1561.TU.20131021.1312.003.html
第 27 卷
第5期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Vol. 27
No. 5
2013 年 10 月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052·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第 27 卷
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相差甚远。在实施土地调控政 策过程中,中央政府作为委托人,目标是使保护耕 地、保证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利益等总效用最大。 而地方政府作为代理人,追求的则是实现增长目标 和政绩目标等效用最大化,对保证粮食安全,维护 农民利益等方面的积极性并不高。因此,中央政府 作为委托人需要设计一套激励相容机制,对地方政 府执行土地政策的行为进行监督。 将地方政府(代理人)采取执行中央政策的行 动记为 a,它是中央政府(委托人)无法观察到的 行为。假设 π 是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的产出,代理人 其中 θ 是一个有关产出不 的产出函数为: π =α+θ, 确定的随机变量,且 θ~N(0,σ2)。S(π)是中央 为了鼓励地方政府贯彻执行政策所提出的具体的 激励机制,即地方政府准确执行中央政策所获得的 收益。 设线性合约函数 S(π)=α+βπ,其中α>0,其代 表意义为地方政府贯彻执行政策可以获得的固定 收益,是由地方政府在贯彻执行中央政策上所付出 的努力来决定的。 βπ 的代表意义是地方政府所能获 得的非确定性收益,并且 β∈[0,1],代表地方政府 的分享比例: β=0 即地方政府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 只要准确执行政策就可得到固定收益α;β=1 则意 味着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全部风险,即贯彻执行中央 政策能够获得的所有收益。因此,中央政府的目标 就是要确定 S(π),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并根据产 出 π 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奖励或处罚。 假设地方政府是风险厌恶型政府,效用函数
1
土地政策失效的原因分析
据国土资源部执法监察局的信息, 2012 年全国
发现违法用地行为 6.2 万件, 涉及土地面积 48 万亩 (耕地 16.1 万亩)。其中地方政府主导的违法违规 用地问题尤为严重,几乎所有性质严重的土地违法 行为都与地方政府有关。但从目前情况看,地方政 府公开直接违法的情况已不多见,更多的是,地方 政府尤其是市、县政府为招商引资、出政绩,背后 支持、默许土地违法的现象。 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土地违法现象,除了我 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的原因外,土地制度缺 陷是诱导违法用地行为时常发生的主要原因。 1.1 土地政策监督乏力 地方政府通过出让土地获得土地出让金,是 “土地财政”中最大的一项收入[7]。土地出让金是 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由于土地出让金 排除在预算与监管之外,导致了地方政府在这种特 殊情况下滥用资金。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中,出让 金收入大部分归地方政府享有,这是地方政府偏爱 出让金的内在动力 。由于地方政府和官员操作自 由,运用各种手段扩大出售土地换取巨额收入,又 由于权利监督机制的缺失,为当地政府和官员“寻 租”行为产生温床,从而导致了大量的寻租腐败行 为。因此土地出让金是中央土地调控政策失效的罪 魁祸首,是土地违法现象的源头和持久动力。 1.2 土地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土地市场正处在发育起步阶段,虽然近几 年土地市场化进程发展较快,但由于长期的历史传 承和行政体制的现状,土地市场尚未成熟,土地资 源没有通过市场进行充分配置。 (1)土地资源出让、拍卖等环节的市场化机 制有待加强。土地市场上存在着行政单位对土地市 场化环节的干预行为,导致土地供给操作不够正 规。例如为了拉动所在辖区经济,引入外来资产的 时候,往往出现以低于市场同期土地价格的方式出 让土地,更有甚者直接减免土地出让金。这些不规 范的操作手段都对土地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 负面影响,阻碍了市场机制在土地资源调配中的作 用,不利于我国土地市场长期稳健的发展。 (2)支撑土地市场化进程的相关法律法规需
Game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n Land Policy
SUN Li-xin,XING Yan-ru,ZHAI Feng-yong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80,China,E-mail:sunlixin@)
W E 2 2 / 2
2 2 2
(2)
a / 2 ba / 2 函数表达式中的 Eω是地方政府期望获得的收 益; 2 2 / 2 代表地方政府采取违法行为需要付
出的风险成本;当 β=0 时,地方政府不需要承担任 何风险,此时风险成本是 0。设ω0 为地方政府接受 此机制所带来的机会收益。如果 x 小于ω0,地方政 府不会遵守该激励机制。因此地方政府参与此机制 的约束条件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