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思维导图
初三化学思维导图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章自然界的水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第八章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章溶液第十第十章酸碱盐一、化学用语1、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2Al3++3SO42-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胆矾、蓝矾CuSO4·5H2O;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氨水NH3H2O。
二、金属活动性1、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3、四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初三化学思维导图

精心整理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章自然界的水第五章化学方程式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第八章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章溶液第十第十章酸碱盐一、化学用语1、电离方程式: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2Al3++3SO42-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生石灰CaO;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石灰石、大理石CaCO3;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纯碱、口碱Na2CO3;氨水123(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3 /6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Ca(OH)CaSO 4(Ag 2SO 4(MgCO 3(4123、KNO 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
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六、离子的检验Cl-(SO42-(CO32-1.(2.(子。
注: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九单元溶液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第十单元酸和碱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思维导图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1、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就像驴子面前吊着个萝卜就会往前走。
正因为有那个目标,你才有劲儿往前走。
编辑版word
编辑版word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编辑版word。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九单元溶液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完美DOC格式整理
完美DOC 格式整理
第十单元 酸和碱 思维导图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完美DOC格式整理。
九年级全册化学总复习思维导图

九年级化学总复习复习思维导图集思维导图,英文是The Mind Map,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实用性的思维工具。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思维导图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思维导图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
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就如同大脑中的神经元一样互相连接,也就是您的个人数据库。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化合物-思维导图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思维导图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
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教育部将思维导图列为小学必修科目,大量的500强企业也在学习思维导图,中国应用思维导图也有20多年时间了。
第九单元-溶液-思维导图第十单元-酸和碱-思维导图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思维导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思维导图传入中国内地。
最初是用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克服学习障碍的,但后来主要被工商界(特别是企业培训领域)用来提升个人及组织的学习效能及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教学方面,历经52年的发展,也没在学校广泛应用,后经华东师大刘濯源带领的思维可视化研究团队十五年的研究及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并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因为“思维导图”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自由发散联想”而非“理解性记忆”和“结构化思考”。
初中化学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第九单元溶液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完美DOC 格式整理 第十单元 酸和碱 思维导图
完美DOC 格式整理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思维导图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思维导图
完美DOC格式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章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章自然界的水
第五章化学方程式
第六章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章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章溶液
第十
第十章酸碱盐
一、化学用语
1、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NaOH=NA++OH-;Al2(SO4)=2Al3++3SO42-
2、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二、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三、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
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
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
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五、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
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
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
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为中性;
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六、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七、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
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溶液、FeSO4;
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溶液、Fe2(SO4)3溶液、Fe(NO3)3;
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溶液、CuSO4溶液、Cu(NO3)2;
蓝绿色溶液:CuCl2溶液(较浓)。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
粘稠的油状液体。
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和盐的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3、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