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读后感3篇

合集下载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

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学生《中庸》读后感八篇【一】上学的时候读《中庸》,根本读不懂;听老师讲,反而更加糊涂。

现在在《师资建设》工作了,渐渐的领悟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最高思想境界和思想方式。

中,不偏不倚,庸,平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

“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

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这是《中庸》里面最为重要的一句话,实际上把所有儒学都讲完了。

喜怒哀乐之未发,是个什么状态?关键是“未”字,表明了古人修养不是在错误的观念和思想到来之后再进行修正,而是在思绪纷飞之前便能清明自觉。

而一旦心念之前便自觉,那么随后思绪所及无不是自然合乎规矩道德。

道理说起来不难,理解也不难,只是做起来难。

我们大多习惯于跟自己的思维打交道,思维要起未起之前的那一段心态,不是很容易抓住。

可知“中”的本身并非喜怒哀乐,而是指对喜怒哀乐的持中状态,就是说对喜怒哀乐等情欲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过度的喜不叫喜,过度的乐也不叫乐。

朱熹注释说:“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

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因为效果的“和”决定于方法的“中”,所以程颐解释中庸一词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不易说的是不可更易,不是别的不可更改,而是“中”的原则的不可更易。

今天也没有人骂你,所以不怒;今天也没有中一百万给你,所以你也没有喜;今天没有伤心的事,所以没有悲哀;今天也没有爱国奖券中了那么高兴,平平淡淡,此心不动。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中庸》读后感1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__,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__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2暑假里,我与家长共同阅读了“羊城分级阅读“系列的《大学中庸》这本经典读物。

经过与家长共同阅读,我突然觉得读书的确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大学中庸》是一__言文的经典书籍,虽说这本书很难读懂,但是我借助电脑的力量觉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让我领悟了许多人生的道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学》部分的一个片段说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就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

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6篇国学经典《中庸》读后感篇1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

“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

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

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

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

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

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

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

“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

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

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

《中庸》读后感作文五篇

《中庸》读后感作文五篇

《中庸》读后感作文五篇篇一:致中和,方能致远——读《中庸》有感《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思想精髓并非简单的“不偏不倚”,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读《中庸》,我被其平实却又蕴含哲理的语言所吸引,被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所震撼。

它并非枯燥的教条,而是对人生智慧的深刻阐述,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方针。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是《中庸》的核心思想之一,它阐述了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

天命赋予了我们本性,遵循本性便是天道,而教育则是修养天道的途径。

这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规律,发挥自身潜能,积极进取。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禀赋和特点,找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中庸》强调“中和”的重要性。

“中”并非简单的中间状态,而是指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

它要求我们在为人处事中把握分寸,不偏不倚,不急不躁,做到内外兼修,身心和谐。

“和”则是一种融洽、和谐的状态,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往往容易陷入极端,追求过度的成功,忽略了内心的平衡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中庸》的“中和”思想,则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人为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的价值。

此外,《中庸》还强调“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只有达到“中和”的状态,才能使天地有序,万物繁荣。

这体现了《中庸》的宏大视野和深邃思想,它不仅关注个人的修养,更关注社会和谐和宇宙秩序。

这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罢《中庸》,我深感其思想的博大精深,其智慧的隽永绵长。

它不仅仅是一部古代经典,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终身受益的智慧宝典。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学习《中庸》的智慧,保持内心的平衡,与人为善,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人生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

《中庸》读后感800字《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庸》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庸》读后感800字1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读过《论语》、《老子》、《庄子》,分别从人与人相处,自我的相处,人与大自然的相处的层面进行了深刻的讲解,体会到了古典文化的经典和博大精深。

暑假中阅读了《大学中庸》,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可谓是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

《大学中庸》这本书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学》,一部分是《中庸》,它们都是《礼记》中的一部分。

《大学》包括十一章的内容,分别是经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身齐家,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

《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强调人的修身养性不只是内省的过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触,穷究物理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过程。

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说的“三纲领”,强调道德修养的三重境界,弘扬德行,使民众自新,达到教化天下的极致。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说的“八条目”。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德。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段话是《大学》的经述,也是这本书的总领,揭示了大学的宗旨,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弃旧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收获。

每件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知道了这本末始终的程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

读《大学中庸》个人心得体会中庸读后感1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

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

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中庸读后感2钱文忠教授讲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不是一味的保守,而是有节取中!他对于有节取中这四个字,没有作解释,所以我也不是很理解!不过他重新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话,对现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的启示:首先,要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家庭就会美满、幸福、和协,家和了万事就兴;才可以集中精力去工作、去创业;最终才能够事业有成!今天看了钱文忠讲大学和中庸,懂得了不少礼记方面的事!尤其是他讽刺那些房地产商人们的的摘句和那段对大学中庸的高度概括的那句话,也就是我在小时候被三字经的那段话“做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德望和天下,必须要能治理国家,要想治理国家必须治理自己的家,要想治理自己的家必先治理好自己的身,要像修身必先修其心,修其心必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之前要知道这件事物,要知道事物必须先看到这件事物,这是一个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同时也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道理!还有就是那段有德才有人,有人才有地,有地方有财,有财方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

中庸读后感精选【15篇】篇一:中庸读后感作者:赵宏梁随着学校的活动,我在这段时间读了中庸,感悟颇多,甚是受益。

《中庸》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暗然而日章,是因为它遵循了世间万物运行的基本规律,的然而日亡,是因为它只是利用了一时一地的特定条件,而与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相违背。

因此,找寻一条长久之道,必从天命之性出发。

不能探究自然与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并依照这些规律行事,就没有什么中庸之道可言。

因为中庸之道,首先是率性之道,是帮助自己及世间万物充分发展其本性,充分发扬其生命力,充分实现自我之道,是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

探究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是非常不容易的:君子之道费而隐。

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

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有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至广大而极精微,哪怕全知全能的圣人,也无法完全洞察掌握。

保持敬畏,保持谦卑,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是首要法则。

当我们知道规律的存在,并开始探究规律,尝试着去理解世间万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的缘由与路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就可以开始走上修养道德的道路了。

篇二:中庸读后感作者:李金昊中庸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如获至宝的经典书籍,我有幸在十月欣赏此书,中庸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便是执中之意。

它教育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人的规范五大道(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和三达德(智、仁、勇)它使人读过后,回味无穷,细细体会,就又会有一番新的理解,这真可谓是温故而知新呀!它让我们有了一个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了气魄和胸襟。

不仅仅是这样的,它还修养我的人性。

篇三:中庸读后感作者:高铭泽一直以来就对我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初中的时候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只零碎的学过一些,然而都不够系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其精神实质。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

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通用10篇)大学中庸读后感篇1《大学》是孔子传下的书,是古人做学问时读的第一本书,也可以说是古人想学习道德的入门书。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中”是不偏不倚的意思,指天下正道,“庸”是静止不变的意思,指天下定理。

《中庸》这本书开头讲了一个道理,中间把这个道理用各种方式讲述,最后又归回到开头的道理。

这个道理每读一次都会让你有新的收获,这收获,是让你终生受益的。

人要使自己永世垂青,就必须为人民做善事,但是,人要做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就必须有道德。

道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身”开始,将自己的根本修正了,才可以成大器、做大事,而道德,是要一生坚持、坚持不懈的,还要从思想上认识,从行动上实践,从小事上做起。

道德,不止是表面的样子,更是内心上的修为,也就是做到“自谦”和“慎独”。

干大事,就是懂得修身,为民找想,才能万众一心,让人民得到幸福。

《大学中庸》让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再重读这本书大学中庸读后感篇2“大学之道,去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理解起来,就是有口说不清,全书都是这样的,不过,碰到比较熟悉的几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

”还有“君子慎独”,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拿起来,读不懂,放下,再拿起来······后来,我就突然想明白了,直接看译文,好歹能够明白了。

原来,《大学》是期望透过教育的力量,追求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中庸》欲使国家走向和谐之路。

国家是谁的国家?是公民的国家,公民爱国,肯定不能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情,公民要敬业,为了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运转,公民要诚信,诚实守信,不欺诈,讲信用,公民要友善,只有公民友善相处,才有国家的和谐盛世。

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全中国的公民的目标放在了一起。

没有矛盾,没有欺骗,也就没有了自私自利之心,没有了个人的贪图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的读后感 3 篇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 来中华
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 下面收集了中庸的读后感 3 篇,欢迎阅 读!
翻开自己的随笔,读《大学·中庸》可以追溯到三年之前了。 当时自
己喜欢背《论语》,觉得那些简单的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有 着愈久弥新的
魅力,用现在的话说,之所以,至今仍然成为我们学习 和读书的教材,在
于,这些经典有与时俱进的魅力,让不同年龄,不 同时期的我们,都能从这
些话语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接触《中 庸》,源于大哥去北京大学去上
书法研究班的学习,北大的教授王岳 川老师的授课,使大哥受益匪浅。 回
来便要求我去背 《大学·中庸》, 说《论语》里很多思想此。
书上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 天下的正
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 以“诚”和
“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理想。书中说“性” “道”不可须
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 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
德,掌握中庸之道,致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 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
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 我相分离, 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
己才能得之。 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 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
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使 我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 不
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 我 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
找原因。
人,都长一双眼睛,向外可以观察无边广阔的世界,向内可以 看清无
限深邃的内心。然而,很多人,向外无边扩展的看了,向内, 却从来没有深
入过。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考试不好,回家会 说考试的时候,答案
写错了,或者紧张,或者什么理由。总而言之, 不敢正面自己的失败,不从
内心去找根本的原因,现在,凡事都会反 求诸己,换了立场想一想,其实都
会变得平和。
《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字,就是“诚”。有句话说,只要 自己对
自己诚实,这个世界就不会欺骗你。而之所以,诚很难做,多 数在于,人的
部分缺点。比如说,虚伪,爱面子,去追求一些原本对 生命本身不太重要的
名利等外在的东西。 而使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的纯洁。一个“贪”字,
就让“诚”字执行起来多曲折。佛法中讲, 人有三毒:贪、嗔、痴。自古贪
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但好像很多人 又走不出这个怪圈, 而中庸就可以克
服人性的贪, 从而使人们做到知 足常乐。
那种谨慎的对待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对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心 有恐
惧,不敢怠慢,这一种凡事都谨小慎微的态度,让我明白,量化 每个细节,
认真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而细节就表 现在我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 益匪浅,受用终身。
这个世界不缺少梦想,但是缺少让梦想实现的人。中庸这种哲 学,告
诉我们不论在什么的情况下, 都保持一颗轻松的心态去面对事 情,以自然
心对待自然。
寒假里我看了大队部推荐选看的国学经典诵读——《中庸》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是 《小戴
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 北宋时期程
颢、 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 《中庸章句》 , 并把《中
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我的语文是弱
项,对文章的理解力较弱,所以,我一直很排斥古代文 言文的书籍。但没想
到,这次硬着头皮看的这本?中庸,却让我对文 言文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
的认识。
中庸?里讲了不少有道理的话,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八 段话:
“凡事豫则立, 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 行前定,
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这段话的意思是:任何事情, 事前有准备就可
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前有准备,就不会 理屈词穷站不住脚;做
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计 划先有定夺,就不会有发生后
悔的事; 做人的道理能够事先决定妥当, 就不会行不通了。
读完这短短小小的几句话,我有了极大的触动。原来做任何事 情,都
需要未雨绸缪、作好准备,这样才可能获得成功,如果没有准 备,那么面临
着艰难险阻成功的几率会非常低。生活中也是如此,就 像我们学生在考试前
肯定会有复习的过程, 温故而知新; 运动员每天 都必须训练,为了比赛出
成绩的那一刻;军人不打无准备的仗,知己 知彼,百战不殆;戏剧家更是台
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早点去准备吧!早点准备一定是对的, 因为只有准备好了的人, 才能
有勇气面对任何可能出现的困难, 才能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千年 前充满智
慧的古人, 用他们那简朴的语言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 这 些国学经典作
品真是非常值得好好阅读,细细品味。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 但能稳
如泰山, 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 用人体线条勾勒 出一副副动
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 量真可谓恰到好
处。 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 都会从平衡木上 掉下来。所以平衡木
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子曰
“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 仔细观察,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 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 成长历程,无一
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 社会主
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 而香港回归顺
利,发展平稳。 “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 了中国领导人的政
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 因第一
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 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 产商人的过
分贪婪; 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 既有过分也有不足, 总之离中道太
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 凡是不
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 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 难度偏大, 这都会影
响教学效果, 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 或者沟通方
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 充分地
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