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定稿--王凯

合集下载

2014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书

2014届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环节指导书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指导书浙江交通职业学院机电学院2013年11月为进一步加强毕业综合环节的指导、沟通和动态跟踪管理工作,本届所有毕业生均采用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进行管理。

平台对毕业综合实践实施全过程动态管理,包括实习单位落实、任务分配、实习周报撰写、实习指导和交流、论文选题和开题、论文撰写、论文批阅、资料汇总等内容。

平台使用方法的基本资料详见教务处网站的《关于“毕业综合实践平台”试运行的通知》。

毕业综合实践平台网址:;毕业综合实践平台学生手机版网址:/wap/。

第一部分毕业实习一、实习大纲1、实习目的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机电学院各专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结束之后,要到实习单位参加毕业实习。

实习的目的是:1)进一步加深并能运用己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训练实际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

2)熟悉现代企业技术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实践操作技能,提高技术水平。

3)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组织性、纪律性,增强劳动观念和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2、实习时间2013 年 11 月 24 日至 2014 年 5 月 18 日,共 21 周2014年5月18日回校。

3、实习内容1)了解实习单位生产部门的组织管理结构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

2)了解实习单位各项规章制度、技术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等。

3)了解实习企业相关产品、设备及技术资料,熟悉典型产品的生产工艺。

4)学生接触认识社会,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学习工人师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实习学生守则l、服从分院的安排,按时到实习单位报到,并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分配。

2、严格遵守学院及实习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实习单位的各项集体活动。

3、经受工作任务的考验,努力克服困难。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锻炼,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

4、遵守劳动纪律。

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实习期间不得擅自离岗,不得无故请假。

2021年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021年市场营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篇一[1]费丽萍.论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品牌策略选择[J].学术论坛,2004,(3)65-6[2]蔺全录,葛俊峰,苏娟.基于消费者意向性心智的品牌定位研究[J].商业时代,2008,(36)27-2[3]周永,王栋.品牌定位新视角[J].企业活力-营销企划,2005,(11)26-2[4]刘省平.品牌定位差异化营销的制胜利器[J].中国蔬菜,2009,(23)47-4[5]刘俊涛.白酒行业的必由之路[J].特区经济,2005,10(10)338-33[6]卢勇.美酒Style:白酒行业迎微营销时代[J].声屏世界.广告人,2013,(3)68-6[7]余雪莉.高炉家酒品牌策略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3,11[8]王凯.浅析泸州老窖的双品牌塑造[J].商业现代化,2008(4)169-170.[9]周永、王栋.品牌定位新视角[J].营销企划,2005(11)26-2[10]王莉莉.加多宝集团从幕后走向台前.中国对外贸易,2010(5)60-6[11]易正伟.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石[J].经营与管理.2011(01)[12]曾力,赵宏.渠道冲突理论综述[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10)[13]王佳佳.营销渠道理论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0(21)[14]李薇.现代营销渠道的整合与创新[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15]唐鸿.营销渠道权力对渠道关系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09(11)[16]陈文江.营销渠道发展趋势分析和管理策略[J].市场论坛.2009(03)[17]唐胜辉,陈海波.论家电行业营销渠道创新[J].企业家天地.2009(01)[18]于志成.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营销渠道建设简析[J].家电科技.2008(22)[19]周理民,刘伟.新营销时代太阳能热水器渠道和经销商的嬗变[J].太阳能.2008(06)[20]庄贵军,徐文,周筱莲.关系营销导向对企业使用渠道权力的影响[J].管理科学学报.2008(03)[21]范小军,陈宏民.关系视角的营销渠道治理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7(03)[22]王涛.基于组织生态理论的企业分销渠道模式选择研究[D].兰州大学2009[23]侯铭海.我国地暖建材行业分销渠道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9[24]姚振纲.产品生命周期发展中和产品间的渠道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04[25]陈青.猎豹汽车分销渠道模式的探讨[D].湖南大学2003[26]李璐.DC数码分销渠道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篇二[1]曹垣,廖仁春.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商论,2005,(2)52-5[2]李超.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市场营销,2012,(6)117-11[3]周正.我国企业品牌营销中的瓶颈及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商贸,2010,(12)28-2[4]余明阳,舒平.论品牌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2,(3)63-6[5]刘强.论品牌传播效果[J].现代营销,2011,(5)54-5[6]张金海,段淳林.整合品牌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探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5)99-10[7]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美]艾尔.强森.跨位[M].延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9]李倩如,李培亮.著名品牌营销实务[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0]赵翠霞.海尔成功的品牌延伸策略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09,(3)63-6[11]陈渊.品牌延伸策略的优势与风险[J].中国市场,2008,(3)31-3[12]雷燕.浅谈多品牌策略[J].商业研究,2003,(13)71-7[13]赵菁,葛松林.关于多品牌策略的几点思考[J].商业周刊,2003,(12)14-1[14]赵定涛,陈世吉.品牌忠诚度一利润模型与品牌策略矩阵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8)166-16[15]潘磊,秦辉.品牌联合研究评述[J].宏观热点,2011,10(6)91-9[16]郑新刚.浅析品牌联合策略[J].青年文学家.文化论坛,2013,(21)238-23[17]吕涛,高梅,王震声.企业多元化经营与品牌策略选择[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9,4(2)5-[18]张欣瑞,徐露.相关多元化战略下的品牌策略选择研究[J].中国市场,2014,(3):93-9篇三[1][美]沃伦.基根.全球营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美]菲力浦.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996年版.[3]屈云波.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年版.[4]李弘,董大海.市场营销[M].大连大工出版社,.2000年版.[5]京华企业咨询公司(编).品牌巨匠[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6]汤正如.市场营销学教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7]京华企业咨询公司(编).品牌巨匠[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8].朱方明.品牌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9]吴宪和.营销形象策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0]晃钢令.营销战略策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1]朱方明.品牌促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12]陈志.中国民营企业品牌战略[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13]木梓.以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发展[J].信息网络,2007,(3).[14]刘红霞.我国企业品牌战略问题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1).[15]刘新民.我国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4).。

2011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

2011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获奖名单

李维嘉
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 许寒冰 多浮体情况下 SPAR 平台运动响应分析
张涛
热能与动力工程 马寅杰 柴油喷雾的油包顺序燃料模型开发
黄荣华
热能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
热能与动力工程 学院
热能与动力工程
张盛诚 竹炭脱除燃煤烟气泵污染物的机理研究
邱建荣
孟凡龙 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系统功率平滑研究
明廷臻
超超临界汽轮机高中压转子蠕变-疲劳耦合分
学院

阮新波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基于线性遗传规划的电力电子变换器的自动
童星
熊蕊

设计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钱斌 规模化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策略研究
电气与电子工程

段献忠
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戚宣威 配电网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尹项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徐琛 电网风险评估云计算架构平台及其实现技术 林湘宁

水电与数字化工 水利水电工程 邱良 风电场风速预测模型研究
邓晓芒
罗杭 基于多智能体建模的 村渔业社区的变 孙秋云
迁研究
法学
边 琪 论中国古代杀罪类型的形成与演变
俞江
法学院
法学
论德、日犯罪论体系的第一次转型——从二元
谈绪军
贾济东
论到四阶层
经济学
王凯 工资决定理论及劳动力市场波动之谜的解释 钟春平
——基于搜寻匹配模型的拓展
张胜民
张春
闫云君 王非 肖看
汪小燕
钟国辉 屈代明 刘文予 孙琪真
余宇
陈泽民 龚树萍
李震 孙志刚 刘振元
郑英
李丹
谭支鹏 蒋文斌

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论文含开题报告

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论文含开题报告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中文):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英文):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of Flavonoids from Camptotheca acuminata leave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毕业论文任务书课题名称: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学生XX:2013 年01 月13 日注:本任务书一式三份,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审批后一份下达给学生,一份交指导教师,一份留系里存档。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课题名称: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学生XX:王凯系别: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专业:生物工程指导教师:王宗成2013 年01 月13 日XX科技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XX科技学院毕业论文答辩申请暨资格审查表注:此表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定稿后申请答辩,及系领导小组对申请答辩学生进行资格审查时用;资格审查项目由指导教师填写。

XX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优秀,80—89分记为良好,70—79分记为中等,60—69分记为及格,60分以下记为不及格。

学科分类号:081801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中文):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英文):Optimization of Extraction Process of Flavonoids fromCamptotheca acuminata leaves Using ResponseSurface Methodology姓名:王凯学号: 3院(系):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专业、年级:生物工程专业2009级指导教师:王宗成2013 年5月10日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 喜树11.2 黄酮类化合物活性及生理作用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4 响应面设计分析方法21.5 实验研究方法3第2章材料与方法42.1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原理42.2 材料、药品试剂及仪器42.2.1 实验材料42.2.2 主要药品与试剂42.2.3 主要仪器与器具42.3实验方法与步骤52.3.1 样品处理52.3.2 相关溶液的配制52.3.3 黄酮含量测定的标准溶液及标准曲线的绘制5 2.4 黄酮的提取62.5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62.6 黄酮提取单因素试验62.6.1 料液比的影响62.6.2 提取次数的影响62.6.3 乙醇体积分数的影响62.6.4 提取温度的影响72.6.5 提取时间的影响72.7响应面设计实验72.7.1实验设计72.7.2 实验分析7第3章结果与分析8 3.1黄酮含量测定的标准曲线83.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83.2.1 料液比的对提取率的影响83.2.2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93.2.3 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率的影响103.2.4 提取温度对提取率的影响113.2.5 提取时间对提取率的影响123.3 响应面设计试验结果及分析123.3.1 Box-Benhnken 设计方案及试验结果123.3.2提取工艺条件的响应曲面分析133.3.3响应面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153.3.4 最佳工艺条件16第4章结论与讨论17附录18参考文献21致谢23响应面设计优化喜树叶黄酮提取工艺摘要研究显示,喜树叶中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相对丰富。

“一包到底”铁水包漏铁事故分析及对策

“一包到底”铁水包漏铁事故分析及对策

“一包到底”铁水包漏铁事故分析及对策王凯 鲁俭 魏继东 李宏伟首钢京唐公司炼铁作业部 河北唐山063200摘 要:针对某钢铁公司铁水包在采用“一包到底”的运行模式下发生的铁水包漏铁事故,对铁水包各部位渣铁、铁水包包底新砖和事故包残砖进行取样。

分析表明,铁水包砖发生异常损坏的主要原因是渣中含有的大量铁氧化物对砖化学侵蚀;CaO和MnO等氧化物渗透到砖的内部,与砖中的成分生成低熔点相。

根据铁水包的破损机制制定了铁包在线安全运行的管控应对措施。

关键词:铁水包;漏铁;Al2O3-SiC-C砖;损毁中图分类号:TQ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935(2021)03-0240-04DOI:10.3969/j.issn.1001-1935.2021.03.014 某钢铁公司炼铁作业部铁水包容积分别为200和300t,铁水包全部采用“一包到底”的铁包接铁、铁水运输、KR脱硫的运行模式,取消了炼钢倒罐坑,减少一次铁水倒包作业工序,具有缩短工艺流程、布置紧凑等特点[1]。

采用铁水包的“一包到底”工艺技术优点突出。

但铁水包在高炉下接铁水时不仅承受更严重的破坏冲击,也在进入炼钢厂后进行铁水预处理KR脱硫时承受着强烈的机械搅拌、各种脱硫剂的化学侵蚀及剧烈的温度波动,导致铁水包寿命降低[2]。

2019年该公司TX06和T41铁包分别在3#高炉和2#高炉炉下接铁过程中发生了铁水包漏铁事故。

本文中,对异常损毁的残砖、新砖和各种铁包渣进行系统详细分析,查找事故发生的具体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避免漏包事故再次发生。

1 铁水包漏铁事故追踪1.1 TX06铁包漏铁事故2019年7月11日7时20分发现TX06铁水包(200t)在3#高炉1道出铁过程中底部侧面出现漏铁现象,包龄58次,在接第59次铁时发生漏包。

该包在7月8日19时20分在钢轧接15t回炉钢,钢水回炉后包内黏钢约4t,分调于22时30分通知下线。

7月9日2时50分进入修砌间厂房,4时安排烘烤。

自动化论文——精选推荐

自动化论文——精选推荐

⾃动化论⽂关于⾃动化论⽂3000字 ⽤⾃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从繁重的体⼒劳动、部分脑⼒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作环境中解放出来,⽽且能扩展⼈的器官功能,极⼤地提⾼劳动⽣产率,下⾯为⼤家分享了关于⾃动化论⽂,欢迎阅读! ⾃动化论⽂篇1 摘要:电⽓⼯程及其⾃动化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每⼀个环节的改善以及每⼀项专业技术的提升,为了保证电⽓⼯程及其⾃动化能够有⼀个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管理好所有相关项⽬,及时的解决好其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

接下来,本⽂将结合我国电⽓⼯程及其⾃动化的发展现状,探讨加强电⽓⼯程及其⾃动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电⽓⼯程;⾃动化;现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业的不断进步,在各个⾏业中,电⽓⼯程的应⽤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状况成为衡量⾃动化技术⽔平的关键衡量指标。

⽬前的电⽓⼯程⾃动化发展中,受到诸多因素的相应⽽导致其不⾜,具有针对性地制动改进措施并落实到电⽓⼯程的实际运⾏中,以提⾼⾃动化技术⽔平。

电⽓⼯程及其⾃动化作为⼯业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空间⽐较⼤,发展的速度也⽐较快,虽然在电⽓⼯程及其⾃动化的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定的问题,但是只要这些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其发展前景依然是⽐较⼴阔的。

1我国电⽓⼯程及⾃动化发展现状 电⽓⼯程及其⾃动化的发展,不仅帮助企业形成了平台开放式的发展模式,更是实现了电⼦技术与机械⽣产的有效结合,但与此同时,电⽓⼯程与其他⾏业的发展⼀样,也⾯临着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才的匮乏问题。

1.1形成了平台开放式的发展模式 随着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多地⽅已经形成了个⼈计算机的发展模式,个⼈计算机模式的发展不仅给⼈们的⽣活带来了很⼤的便利性,也给社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的改变。

⽬前,企业对实施⽣产线电⽓⾃动化的⽅式主要在原有的测控仪表内部插⼊相关电⼦微处理器,经过插⼊电⼦芯⽚处理器的测控仪器表就能够对数据进⾏计算和运输。

不同的设备⽣产⼚家对设备内部精密信息的处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设备由于各⾃标准不⼀⽽⽆法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2009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

2009年山东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评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 术 济南都市圈文化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经济学 干法水泥生产低温余热发电集散控制系统(DCS)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 -汽机房部分 化 华北某滨海新区城市排水工程设计 给水排水工程
第 4 页,共 16 页
序号
作者姓 名
论文题目 苝酰亚胺衍生物/II-VI族化合物混杂自组装膜的 制备与表征 颗粒级配对钢渣碳化的影响 受污染土壤中铬的形态分析 高密市农信联社办公楼空调系统设计 龙口光华电度表厂一分厂 基于霍尔元件的钢丝绳断丝损伤检测技术研究 远程控制系统——控制截取子系统 烟台开发区电子元件生产大楼 青岛市海云庵周边地块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 16层钢结构办公楼 基于DSP的运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新型阻锈剂与RI型阻锈剂对混凝土中钢筋腐蚀效 果的比较 基于环境的制造业运营管理研究 单环旋转式立体车库结构设计 解放阁——舜井街片区城市设计 水解-SBR-混凝吸附工艺处理榨菜废水实验研究 8012型激光雕刻机造型设计 基于DS18B20的多点温度巡回检测系统的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名 称 济南大学 济南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轻工业学院 山东轻工业学院
56 魏西洁 57 吴昊泽 58 宋菁 59 王凯 60 61 62 63 64 65 66 章涛 范汇武 朱彬 范伟静 石新羽 洒立 梁玉锋
专业名称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 程 制药工程 轻化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 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交通运输 生物科学 土木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材料化学 矿物资源工程 国际经济与贸易 工商管理 生物技术 农业资源与环境 园艺

plc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plc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PLC的软硬件水平与规模也发生了质与量的变化,今天的PLC不再局限于逻辑控制,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等领域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整理的240个"plc论文参考文献范例",希望对你论文的写作有所帮助。

plc论文参考文献一:[1]王前进,马小平,张守田。

PLC软冗余在通风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工矿自动化,2014,40(01):93-96.[2]王云刚,陈文燕。

基于MCGS和PLC的水位自动控制系统设计[J].测控技术,2014,33(01):96-98+103.[3]周石强,郭强,朱涛,刘旭东。

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的分析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1):199+201.[4]袁文波,洪波,尤万方,殷召生,蒋彦,温柳。

S7-PLC基于Modbus/TCP协议通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02):736-741.[5]谢劲松,梁宏斌。

五轴数控铣床软PLC控制系统的研究[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03):82-85.[6]李本红,陈小军。

基于PLC和触摸屏的食品包装自动化生产线控制系统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4,43(01):9-13.[7]胡世军,张红香,张代录。

PLC应用于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J].锻压技术,2014,39(01):118-120.[8]刘力。

组态软件在PLC实验系统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4):127-129+136.[9]李小亭,张琛,方立德,张垚,梁玉娇,何青。

基于PLC的小型高精度多相流实验装置测控系统设计[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28(06):670-674.[10]陈进,季园园,李耀明。

基于PLC和触摸屏的联合收割机监控系统设计[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4(07):78-81.[11]黄成,黎小林,任军辉,黄莹,李岩,张万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但是,在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差距也逐渐拉大。

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

因此,合理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对于我国顺利实现现代化,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文章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阐述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度量方法。

第三部分,分析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说明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内涵。

第四部分,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测度和分析,阐明了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第五部分则着重分析了形成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原因。

第六部分,在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产生原因的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京津唐地区实际提出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第七部分是结语,总结了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则,并提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收入差距;经济增长;问题;对策Research on The Residents’ Income Disparity inBeijing ,Tianjin and T angshan Area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there is a large raise in the residents' income. Our country’s econom y develops steadily and rapidly, national strength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the peoples’ living level has achieved comparative prosperity on the whole owing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owever, Under the premise of general increasing in income levels, the income division expands unceasingly, which brings about inevitable and negative influence to the society, thus becoming an obstacle to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So, we must settle the problems of the residents’ inc ome gap reasonably. It is very significant to realize of modernization successfully and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This article is mainly composed of fiv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introduction clarifies the background and research topics of significance; description of this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innovation spot. Secondly, the author defines the theory about income gap,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 of analysis deeply of the income disparity in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area. Meanwhile, it clarifies the main measure methods. In the third part,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mutual influence mechanism between the inhabitants’ income gap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It also explains the division of incom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which affects mutually between. The forth part show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come disparity of different cities and towns, urban and rural, industries of this area through to the correlation statistical data measure and the analysis.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fifth part explains the reasons which have form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Beijing, Tianjin and Tangshan regions. The sixth part gives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oversize problem of income disparity, which is under the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ing reasons of income disparity of this area. The seventh part is a conclusion between, summarized the inhabitant income differential and the economy grows the relations as well as the adjustment division of income disparity principle, and proposed this article existence insufficiency and the pending further studies question.Keywords:Income Disparity;Economic Growth;Problem;Countermeasure目录1 绪论...................................................................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2 研究内容和方法...................................................21.3 创新之处.........................................................22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测定收入差距的方法.....................................22.1 居民收入.........................................................32.2 居民收入差距.....................................................32.3 经济增长..........................................................42.4 测定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度量方法...................................43 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73.1 积极影响机制研究.................................................73.2 消极影响机制研究.................................................83.3 小结.............................................................84 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04.1 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104.2 京津唐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状况............................104.3 京津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24.4 京津唐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34.5 京津唐地区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现状..............................144.6 京津唐地区不同所有制职工的收入差距的现状........................154.7 小结............................................................165 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175.1 京津唐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175.2 京津唐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185.3 京津唐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195.4 京津唐地区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205.5 京津唐地区不同所有制职工的收入差距的问题分析....................215.6 小结............................................................216 调节京津唐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236.1 调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236.2 调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246.3 调节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266.4 调节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的对策..................................276.5 调节不同所有制职工的收入差距的对策..............................306.6 小结............................................................31结束语...................................................................32 参考文献.................................................................33 致谢...................................................................34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