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有多大》稿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一亿有多大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一亿有多大,也许你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课题,也许你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一节课呢?它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呢?的确新课程第一次将“一亿有多大”引入小学数学的课堂必有它的理由。
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及我的设计思路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一亿有多大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且安排在认数和计算器教学之后,其目的是相当的明显的。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
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在“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二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程数学教材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一亿有多大》。
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各种教学活动贯穿始终,如:“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1亿有多大》数学教学PPT课件(2篇)

通过本次实验活动,学生学会 了测量、推算一亿张白纸的厚度, 一亿粒大米的质量和一亿秒多久的 方法。通过测量数据,明确了局部 与整体的关系,激发了探究未知事 物的乐趣。通过小组间互相交流合 作,培养了向他人学习、与他人沟 通、交流的良好习惯。
口算1亿道口算题需要多长时间?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1亿有多大
研究1亿张纸有多厚?
研究1亿张纸有多厚?
活动步骤: 1.确定实验方法;(先测量一部分白纸的厚度,再 推算出整体的厚度) 2.确定测量基数; 3.收集实验数据并整理; 4.分析数据; 3.依据实验数据推理,得出结论。
进行实验:测量、计算
大家分组 研究。
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高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高度。
1亿相当于(1 )个亿、(10 )个
千万、( 10 )个百万、( 1000)个十万、 0
(10000 )个万、(100000 )个千、(
)
个百、( )个十、( )个一。
你知道1亿有多大吗?
猜想一下一亿张纸摞 起来有多高?
研究: 1亿张纸摞起来有多高?
思考:一定要有1亿张纸才能够测量吗?
如果不需要,你们小组打算测量多少张纸的 高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 用“亿”作单位的数据 呢?
电脑每秒计算几百万亿次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 “亿”作单位的数据呢?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 约是14亿。
一个正常人,身上的 细菌总量达100万亿。
你知道1亿有多大吗?
分小组设计方案。 选什么东西呢?
用纸吧,我们来看看1亿张 纸摞在一起呢?猜猜有多高 吧。
《1亿有多大》说课稿

《1亿有多大》说课稿一、说教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有,对大数的理解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因为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所以,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过程,借助具体事物,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索中学习“猜想、验证、类推和对照”等方法,初步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3、学会用生活中的数据,形象地描述大数,培养主动、自觉地使用和理解数的意识。
4、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
2、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尺、天平。
二、说设计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所以,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化大为小,以小见大,走进生活,感悟数学”,在教学中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尝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策略和学法为了体现理念,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与学。
(1)走进生活,感悟数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
老师在课堂中,始终有效地创设生活情景,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猜想一副名画的价钱,一亿张纸有多厚,一亿粒米有多重,跑步到北京参加奥运会一亿步够不够,“嫦娥一号”探月要飞多长的路程等。
在研究1亿这个数有多大时,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物(如珠穆朗玛峰的高,赤道的长,牛的体重等),通过对比,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使学生对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很好的解决教学重点。
《1亿有多大》说课稿

《1亿有多大》说课稿《1亿有多大》说课稿开始:各位专家领导,下午好!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1亿有多大?》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一、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新教材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内容。
教材在数概念的教学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因此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通过“称一称”“数一数”“排一排”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一亿有大,并能结合实际,以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对一亿大小的感受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增强主动参与和乐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理念: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
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一亿的大小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感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法和教法上谈谈:五、学法四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抓住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六、教法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定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亿有多大》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中最后一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因此,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测、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并学会用生活中的数据,形象地描述一亿。
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探索中经历“猜测、验证、类推和对照”等过程,初步获得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的意识,有机渗透勤俭节约、环保教育等。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4.教学重点: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感知一亿的大小;教学难点:形成一亿有多大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数感。
5.教学准备:纸、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直尺及学生探究过程中所需相关物品。
二、说教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
”。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启发引导、合作探究法,尽力展现学生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
三、说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极力倡导:“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亿有多大说课稿

1亿有多大?——说课稿一、引言「1亿」是一个很大的数量,它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庞大的人口、惊人的销售额等等。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1亿到底有多大?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深刻意义?本文就来揭示这个问题。
二、1亿是什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问题:1亿是什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1亿指的是人民币1亿元。
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数字单位,相当于10,000万。
但是,在国际上,1亿可能指的是10,000,000,即1千万,或者是1百万的平方。
因此,在讨论1亿有多大时,需要明确这个单位。
三、1亿多少人民币?人民币1亿元,是什么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数字非常大,难以想象。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来感受一下1亿有多大。
首先,1亿元相当于10,000万元。
按照人均收入来算,中国的城镇居民每年收入约为4万元,而农村居民则为1.5万元左右。
也就是说,1亿元相当于2500个城镇居民一年的收入,或者是6667个农村居民一年的收入。
可以想象,这样的财富可以带来多少生活改变和社会影响。
四、1亿多少人口?除了用财富来比较,我们还可以用人口来感受1亿的数量。
按照目前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总人口为14.9亿。
如果将1亿元均分给这些人口,每个人仅能得到约67元钱。
看起来,1亿在人口比较大的国家中,并不算是非常多的财富。
然而,如果将这1亿看成是一个社会集群的总资产,那它的代表性就不同了。
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国家或地区,1亿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和支持。
它可以用于修路、建桥、修建房屋、居民社区建设等等。
而对于一些富裕的国家来说,1亿可能只是一个小数字,相当于政府的零花钱。
五、1亿能换多少房子?那么,用1亿能买到多少房子呢?这个问题也是比较复杂的,因为房价随着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在大城市,1亿可能只能买到几套豪宅或商铺,而在小城镇或农村地区,1亿就能买到更多的房产。
举个例子,一个面积为100平米,位于北京市中心的豪宅,价格大约为500万元左右。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

一亿有多大说课稿
《一亿有多大》说课
一、说教学内容
《一亿有多大》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中的最后一课,这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
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
但由于1 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
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
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 亿这个数有多大。
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 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 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讨论、计算等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
[一亿有多大]一亿有多大多篇
![[一亿有多大]一亿有多大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472458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3.png)
[一亿有多大]一亿有多大多篇一亿有多大篇(1):一亿到底有多长?数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让我们测一测一亿有多少。
测什么呢?回到家里,我绞尽脑汁,东瞧瞧西望望,突然我看到桌子上有一张纸,灵机一动,有了,就算一算一亿张纸有多厚。
怎么测呢?我先从打印机里拿出了五十张纸,用尺子仔细地量,足足有7毫米厚。
那么,100张纸有多厚呢?我灵光一闪,不就是50乘2吗。
于是,我的出100张纸的厚度是14毫米。
接着我就想到一亿里面有多少个100呢?我就开始计算:1亿除以100等于__,__乘以14等于__毫米。
然后把这个数字进行换算__毫米等于__厘米等于__分米等于__米等于14千米。
哇!这足以从我家到学校五次半了。
要知道,我家离学校有大约2.5千米呢,爸爸还告诉我14千米已经可以从上饶市的森林公园跑到朝阳镇了呢,天哪,太不可思议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一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也是积聚而成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从点点滴滴开始积累,才能谱写辉煌的人生。
一亿有多大篇(2):初一作文大全初一作文600字(5篇)在我心灵深处在我心灵深处,有那么一个景象: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已给贵州、湖南等20个省市造成重大灾害,受灾人口超过一亿多人。
这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因为这2008年的一场大雪。
这场大雪使多少来上海打工却又急着想乘火车回家过年的人们不能及时回家;使多少贫困的人们不能吃饱喝足;使多少无辜的人们死于冰雪之中。
也许,这场大雪让人们感到无比得快乐,因为,这是40多年来的第一场那么大的雪,就连现在作父母的也是第一次看到。
他们可以尽情地堆雪人,打雪仗;他们可以尽情得乱踩、乱踢;他们也可以在洁白的雪上留下他们的脚印。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就在那另一个角落,供电公司水东供电所员工正冒着大雪抢修线路。
就在2月2日当天,一位员工就当场捧起一把雪放入口中解渴,你说说,那洁白的冰雪居然可以像水一样起到解渴作用,而我们呢?却在不断地用雪在玩耍,在嬉戏,却不知道那些受灾的人们正蜷缩在一起互相依偎着取暖!在新闻上,我看见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着灾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资料, 仅供交流学习, 勿作商业用途 1 / 5 《1亿有多大》的教案准备
实验小学名师工作室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们以《1亿有多大》这节课为例,进行一次“教案设计”的小组研修活动。我们知道参加这次培训的都是精英、骨干,对学科教案都有比较高深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主旨在于与大家交流,面对大家,虽然我们心里怀有一份忐忑,但同时感到很荣幸,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这样一次次的历练中,才能让我们这支刚刚组建的团队,有收获,哪怕是一点点的提升,我们就是追求这样脚踏实地的慢慢成长。所以,希望能得到各位的多多指点。我们都是实验小学夏晓敏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叫蔡洁,这是我们的成员李梅、马艳梅、韩淑飞、韩云飞和金华。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我们有学习的热情和钻研的信心,希望能在大家的帮助下,共同进步。下面我们就把《1亿有多大》这节数学活动课的教案准备呈现给大家。
蔡洁: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包括教材编者意图)分析 韩云飞:按照教材的编排,《一亿有多大》是一节综合应用课,是涉及“数与代数”领域“大数的认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也就是说这节课要将学生直到第二学段数学学习所获得、积累的对“大数”认识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应用到对“亿”这样一个数量级的大数的认识上去。 “亿”的认识——(也就是)对大数的认识,数学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是这样要求的:“结合现实情景,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 在这里有三个关键点: 一是,对亿的认识要“结合现实情境....”,也就是在现实生活实际存在需求的情境中认识,这些情境应当是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学感兴趣的、生动的、可以介入其中操作的。 二是,“感受..亿的认识”。在亲身经历数学探究活动中才能感受。 由于亿的认识是现实生活中学生较少实际接触得较大的数,很难直接感受其有多大,因此可能需要间接感受,通过相对较小的数量级的数去认识和感受。 三是,对大数“亿”的认识要拓展到对亿这个数量级的数的估计上去。 ×××:这节课由于是综合应用课,我们还需要研读一下本学段综合应用的要求。 1.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其中我们注意带点的字。在这个学段目标中要求:有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获得活动经验和方法.......。 显然靠老师“讲”学生不能获得“成功体验”,不能树立“自信心”。学生需要亲历亲为,才能在做中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个人收集整理资料, 仅供交流学习, 勿作商业用途 2 / 5 马艳梅:确实要感受1亿的大小,对学生来说并不像较小的计数单位那样,仅仅凭用眼看、用手摸等直观活动就能达到目的,这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数学工具,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能力,所有这些,都可以辅助学生较好地建立1亿的数感。 李梅:但我们还要清楚,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如,1亿名小学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学生虽然不可能对地球赤道的长度有亲身体验,但可以利用想像和简单的科学知识,进行粗略的感受。 韩淑飞:这一点太重要了。 因此教材在“大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我觉得教材编写主旨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的直观的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 金华:大数的认识还关系到数感的建立。课程标准指出,数感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 ,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李梅:提到数感,教材在数概念的教案中,十分重视数感的培养。在二年级下册“生活中的大数”单元中,有估计一篇文章大约多少字,估计有多少片树叶,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理解数之间的关系,发展数感。《1亿有多大》这节课更是利用对“亿”这个大数大小的体验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好机会。 韩云飞:下面我们做教材编写意图分析: 蔡洁:教材的(33页)是这样编排的:
(针对电子教材图逐段说明)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数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你能想象1亿有多大吗?”的探究问题。接着提出“选什么东西呢?”——提出数学探究活动的问题。 又提出“制定一个活动计划”——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二个环节。教材还给出了设计好的计划表和统计表——给出了活动计划的建议(在学生对探究性学习不够熟练时的引导)。 又给出学生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能过程。 最后整理数据,总结归纳,得出探究学习的结论。
蔡洁:我们对教材有了了解,但我们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案,教案实施效果的好坏,还要把握住学情。下面进行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韩淑飞: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接着做学情分析,数学教案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四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并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合作的热情,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探究能力较弱。(具有强烈探究学习的动机)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大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个人收集整理资料, 仅供交流学习, 勿作商业用途 3 / 5 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万以内的数学有了一定的感受,但要感
受1亿,需要学生能更好地利用教案素材,同时,要具备很好的长度观念、质量观念、时间观念,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想像能力。(对万这样级别以下的数有一定感受,但对万这样较大的数的感受不能直接进行) 马艳梅:本节课要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有遇到很多知识上和能力上的困难。如长度单位间、重量单位间、时间单位间等等的换算?如何选择合适的样本材料?天平秤的使用?秒表的使用?四人的合理分工,实验步骤的有效实施,利用倍比关系推理。或是学生即使有了研究的思路,却对所选择的素材不知道如何进行量化和推理。学生通过实验推算出了结果,但这个结果可能也是比较抽象的,很难想像得出来。 金华:对,在这个验证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虽然接触过估算,但都是有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对于这节课的计算,可能有一些困难。所以可以让学生准备计算器。(对大数运算有较好基础) 李梅:我觉得如果有疑难问题,如涉及到面积、体积等问题,只简单做提示就可以,适当渗透,不必深讲,它不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做到不影响计算就可。大家认为呢? 蔡洁:我觉得这是一节综合应用课,这里的综合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全面的综合,强调过程。因此,教师在学生这样的学习活动中不是“深不深讲”的问题,而是必须少讲,巧指导,让学生自己试探解决问题。。 韩淑飞:我还有补充,本节课中学生始终要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技能还有欠缺,值得注意。 蔡洁: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把学情整理为这样三点,大家看对吗? 1.学生对探究学习的具有强烈动机。 2.对大数运算有较好基础,对万这样级别以下的数有感受,但对万这样较大的数的感受不能直接进行。 3.了解合作学习,但合作技能还有欠缺。
三、确定教案目标 金华:好,我接着汇报我确定的教案目标活动。依据大家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案目标是: 1.通过大胆探究性学习、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参与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韩云飞:金老师,你看目标的第一句话“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一亿的大小”,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需要纠正。是不是应该改成“感受一亿的大小”,因为有些一亿的东西,我们是很难直接体验到它到底有多大的,如:1亿步能走多远?上面已经提到了,我们只能依靠学生自己选用的素材测量出的小基数来类推解决问题,推想、计算一亿有多少来感受。 李梅:我的看法和韩老师一样。 个人收集整理资料, 仅供交流学习, 勿作商业用途 4 / 5 金华:那好,我就把目标一做一下修改。
韩云飞:还有我觉得本节课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还要理解数的含义。 蔡洁:这一点我不认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数的产生和数的意义,会读写亿以内的数了,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获得解决的策略。所以,数的含义不必作为目标来理解。韩老师,你觉得对吗? 韩云飞:经过你这样一分析,我觉得说的有道理。 马艳梅:我还有个建议,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该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保护环境”思想教育。 韩淑飞:我倒是觉得我们自觉渗透这些情感目标就行了,把这些目标当作默认,不必一定写出。 金华:经过大家的共同分析,我把目标进行了调整 1.经历探究性学习的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操作实验、整理分析数据,讨论交流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亿的大小,发展数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渗透选用小基数类推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参与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四、最近发展区分析 蔡洁:现在大家还有疑点吗?大家( )下面我们做最近发展区的分析
韩淑飞:(对着演示文稿说明) 李梅:从小韩老师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教案目标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现在会读,会写亿以内的数,但是我们本节课的目标是感受到1亿有多大,怎么才能让学生从现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我们设定的教案目标呢?我们可以将最近发展区划分为四个节点: 1.创设情境,回忆以前是如何按百、千、万,逐级认识大数的,提出认识“亿”的任务;确定研究对象(经小组讨论);制订小组探究活动方案。 2.经历按小组探究活动方案进行认识亿的探究学习过程,做好数据记录。 3.经历整理数据,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亿的大小。 4.全班组际交流学习收获、体会,教师总结。 五、教案流程 蔡洁:经过我们深入的研讨,我整合了大家的思路,对本节课的教案流程进行了初步的设计。接下来我就与大家交流我设计的教案流程。大家有不同想法随时提出,我们再达成共识。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认识“亿”的任务;确定研究对象(经小组讨论);制订小组探究活动方案。 1.创设情境;(复习:一年级体会百大小, 年级体会千大小, 年级体会万大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