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乘势聚力协同创新
又一高校联盟(G7联盟)成立了!

6月24日,工信部高校联盟(G7联盟)成立大会暨2017部属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高峰论坛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召开,哈工大当选联盟第一届轮值高校。
G7联盟由工信部所属的7所高校组成,联盟将秉持“政策研究、资源共享、改革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原则,通过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共享优质办学资源,共同推进“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共同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下面,高考圈小编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7所高校的情况。
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是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大学。
坐落于冰城夏都哈尔滨市,同时在山东省威海市和广东省深圳市分别设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筹),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
学校以航天特色为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3个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10个一级学科排名位居全国前五位,其中力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数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已进入全球前1‰的研究机构行列。
西北工业大学简称西工大,坐落于陕西西安,“211工程”、“985工程”高校,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工程、材料、物理等4个学科群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材料学科进入世界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学科群为引领,3M(材料、机电、力学)学科群、3C (计算机、通信、控制)学科群、理科学科群和人文社科学科群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哈工大深圳校区 培养方案

哈工大深圳校区培养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是哈工大在深圳设立的一所高水平大学,致力于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校区制定了全面的培养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 培养目标哈工大深圳校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和良好工作素质的高水平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 具备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广泛的知识面;- 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 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 培养体系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培养体系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综合素质教育。
学科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
专业课程则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课程,包括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人文社科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综合素质教育则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3. 培养方法哈工大深圳校区采用多元化的培养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训练等。
同时,该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如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能力。
4. 评价体系哈工大深圳校区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科成绩、实践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个方面。
通过各种形式的考核,评估学生的学科水平、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该校也注重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并对学生的创新项目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总之,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培养方案全面、系统、科学,旨在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和经济管理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做出贡献。
新质生产力驱使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协同机制

新质生产力驱使下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与协同机制新质生产力,听着就有点高大上是不是?别急,咱们慢慢来捋清楚。
简单来说,这就是现代社会在科技发展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东西越来越先进,我们所用的生产工具、方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时候,人才的培养也得跟得上,特别是在工科领域,得有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来培养人才。
你说是不是,咱们培养出来的工科生,不能只会背公式,动手能力差,动脑思维慢,毕业了还要花大把时间去摸索才行,那就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了。
所以,必须得有一套创新的模式,跟着这个新潮流走,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能做事,还能想到事,能超越常规,推陈出新。
培养工科人才说难也不难,难就难在要抓住这个“创新”二字。
要想学得好,学得快,必须得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创新机制。
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永远是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的。
比如说,咱们现在的工科学生如果还只会写程序,但对数据分析不感冒,对工程设计没有兴趣,那也只能算是“半桶水”。
啥意思?你能做一点事,但做得不够深,不够透。
所以,创新模式的关键就是给学生们提供多维度的知识平台,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不能把他们局限在某一个领域里。
你说现在的学生,得懂点机械工程,懂点电气,懂点软件,再加上数据分析,才算具备了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
否则,光会埋头干活,也容易在这快节奏的时代里被淘汰。
毕竟现在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时代,谁不紧跟科技发展步伐,谁就会被抛下。
这种创新模式,不能单纯依赖学校单打独斗。
学校得和企业,和社会紧密合作,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真本事”。
咱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其实都在为人才培养提供平台,不少企业都会直接参与到学校课程的设计当中,提供真实的项目,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感受到职场的真实气息。
有些企业甚至会派技术大牛到学校里给学生上课,边讲边做,边做边讲,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掌握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管理平台构建的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平台构建的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研究赵丽梅(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学术界纷纷对高校协同创新进行了探讨。
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的指导思想是知识资源的共享与整合,需要共享个体学科提供其个性化的知识资源,并通过深化合作来系统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资源,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个体学科知识资源的应用价值,提高协同创新的效率,提升协同创新中所需知识资源的质量,优化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中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分析协同创新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当今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范式,论述了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运行体系的微观维度、参与层次及系统维度,系统论述了协同创新管理平台所发挥的资源汇聚、共享与整合的作用以及风险规避功能。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管理平台;协同创新运行体系[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18)09-0177-02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realize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building an innovative country,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discussed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universities.The guideline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among university disciplines is knowledge resources sharing and integration,provides the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sources for sharing individual disciplines,and integrates systematically knowledge resources through deepening cooperation,so as to maximize the use of its individual disciplines application value,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the quality of the required knowledge resources,and optimize the efficient allocation of knowledge resources.Based on analyzing the theory connotation 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paradig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he study discusses the micro dimension,participation level and system dimension,and elaborates the function in terms of resource gathering,sharing,integration and risk aversion in the management platform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Key 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university,management platform,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system第2018年第9期(总第505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9,2018Total No.505[作者简介]赵丽梅(1979-),女,黑龙江双城人,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与科学评价。
弘扬学术积极创新

弘扬学术积极创新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第七届博士生学术论坛日程安排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二○一四年五月二十九日为了丰富广大博士生的知识储备,促进优秀研究成果的交流,拓宽博士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博士生钻研学术的热情,启迪博士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博士生创新能力,增强博士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管理学院特举办第七届博士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本着“交流创新发展实践”的原则,旨在营造我院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日程安排一、代表注册时间:8:00—8:2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409室二、开幕式时间:8:30—9:0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409室三、大会合影时间:9:00—9:2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正门前四、大会报告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409室(1)特邀报告9 :30—10:30(2)教师报告10:30—11:00(3)博士生报告1 11:00—11:15(4)博士生报告2 11:15—11:30五、分论坛时间:13:00—16:00第一分会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地点:国际会议中心112室第二分会场(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地点:国际会议中心117室第三分会场(房地产与工商管理专业)地点:国际会议中心125室第四分会场(企业管理专业与英文报告)地点:国际会议中心129室六、闭幕式时间:16:10—17:0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409室开幕式、大会报告会序时间:2014年5月29日上午8:30—11:3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409室第一分会场会序(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时间:2014年5月29日下午13:00—16:0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112室点评专家:张庆普、王延青、韩伟一主持人:张贵杰第二分会场会序(技术经济与管理专业)时间:2014年5月29日下午13:00—16:0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117室点评专家:张瑞金、臧红雨、林亦府、武悦主持人:张奔第三分会场会序(房地产与工商管理专业)时间:2014年5月29日下午13:00—16:0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125室点评专家:王雪峰、翟凤勇、满庆鹏主持人:牛向飞第四分会场会序(企业管理与英文报告)时间:2014年5月29日下午13:00—16:0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129室点评专家:麦强、孙芳芳、翁胤哲主持人:韩美妮、高娈闭幕式会序时间:2014年5月29日下午16:1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409室。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

新工科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顶尖的工科院校,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积极探索和实践新工科教育模式。
本文旨在阐述哈尔滨工业大学“新工科型方案”的内涵、目标、实施路径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为国内外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首先对新工科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然后详细解析了哈工大新工科型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接着,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了哈工大在新工科教育中的创新举措和取得的成效。
文章对新工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推动新工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新工科模式是一种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强调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工科模式的内涵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模式强调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工科专业的界限,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通过设立跨学科的创新实验班,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教融合:新工科模式注重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等方式,将工程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多家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职业发展资源。
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模式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设置创新课程、开展创新实验、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
哈工大预计通过省内招生计划招募超900名新生

哈工大预计通过省内招生计划招募超900名新生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布了其招生计划,在2023年预计招募超过900名新生,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一所享誉全球的顶尖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被誉为中国工科领域的佼佼者。
自成立以来,哈工大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工程师,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哈工大,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在不断优化其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除了强化专业知识的传授,哈工大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竞赛和实践项目,开拓视野,提高综合能力。
201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实行“自主招生+保送计划”的高校之一,通过高水平考生联合选拔,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科人才。
如今,哈工大又计划通过省内招生计划,为更多的优秀生源提供机会,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省内招生计划,哈尔滨工业大学将面向吉林、黑龙江两个省份,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
据相关报告显示,这两个省份的高考人数一直占据全国前列,是中国工科人才的重要来源地之一。
哈工大秉承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通过公正、公平的选拔机制来挖掘更多的优秀生源,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快速进步,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中国工科领域的重要代表,一直在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信,在哈工大的培养下,这批优秀的工科人才一定会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
大鹏展翅云飞扬——哈工大研究生教育30年纪实

大鹏展翅云飞扬——哈工大研究生教育30年纪实哈工大报讯(刘忠奎/文冯健兰锐李贵才/图)30年栉风沐雨,拼搏进取;30年开拓创新,力争上游。
我校在研究生教育上发扬传统,注重质量,锐意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哈工大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水平创新人才。
如今,我校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向着培养国际一流创新人才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行。
高起高放勇立潮头我校是我国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
1931年,我校开始招收研究生。
1949年,学校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始设立研究生班,在全国招收研究生,为各高校培养师资和出国预备人员。
从1949年到1955年,学校共开办7期研究生班,累计培养1228名研究生;1953年我校开始师资培养工作,1953年~1954年共有143名进修教师到校学习。
1951年~1960年,哈工大先后聘请了74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来校工作,建立了由苏联专家直接培养的3年制师资研究生培养制度,培养了一大批研究生和青年教师。
1952年,教育部批准哈工大试行两年制研究生部的教育制度。
1960年后按照教育部的部署,我校还曾试点招收过部分研究生……早期的研究生教育为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培养经验,虽然经历了南迁北返和“文革”的破坏,但学校实现了快速发展:划归航天部领导;进入全国15所重点建设大学之列;通过世行贷款充实大批先进物资设备……学校的恢复和发展为研究生院的建立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为全国重点建设大学之一,研究生培养、研究生院的成立对我校发展非常重要。
我校是全国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的高校之一。
1978年,我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1年,我校开始在17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哈工大成为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试办研究生院是哈工大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规范化,而且为学校提高办学水平、推动科学研究、提升师资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