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被指“万恶的资本家”终公开驳斥撤资“指控”

合集下载

李嘉诚撤资,“大家要小心”什么?

李嘉诚撤资,“大家要小心”什么?

李嘉诚撤资,“大家要小心”什么?作者:廖中华来源:《中国商人》2013年第10期2013年8月29日,对于李嘉诚家族来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刻。

旗下长和系宣布,以近33亿元出售广州西城都荟及停车场。

这是李氏家族继宣布卖掉超市连锁集团——百佳超市之后的又一重大举措。

在此之前,市场风传李氏有意出售上海陆家嘴东方汇经中心OFC写字楼。

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以及和记黄埔相继宣告出售大陆资产,涉及金额约为410亿港元。

与其在欧洲大手笔收购资产形成鲜明对比,李氏家族此举被一些人解读为“弃港入欧”,甚至据此推断大陆将有陷入经济衰退的风险。

有好事者还列出数据,称广州西城都荟开业不足一年,但商场租户及业界一致看好,并非经营不佳。

百佳超市在许多港人眼中,更是一颗商业明珠,李嘉诚为何要卖掉他们呢?到底意欲为何?纯粹的商业行为?不妨先来看看百佳超市的发展历史。

百佳是和记黄埔旗下屈臣氏集团的连锁超级市场。

1973年在香港成立,现在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有超过345所分店,其中有超过50家为超级广场及购物广场,员工总数超过15000名,是目前整个香港地区最具规模的超级连锁市场之一。

就在6个月前的3月29日,还有媒体报道称“李嘉诚抄底内地零售业百佳计划今年开店20家”。

当时,百佳超级市场物业及发展部总监林惠贞表示:今年百佳计划新开店20家,比去年增近两倍。

半年时间不到,从疯狂扩张到突然卖掉,这其间经历了什么?用李嘉诚自己的话说:“纯粹是一次商业行为。

”但从更广泛的背景去也看,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行为。

从2010年开始,李氏家族在欧洲(尤其是英国)大手笔花钱,收购公用事业。

以700亿(港元,下同)买入英国EDF Energy PLC电网资产和以588亿购得英国水务公司Northumbrian Water等等。

李嘉诚起家,最拿手的好戏就是低买高卖。

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的那一刻,起源于美国的“两房”危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蔓延世界的经济危机,这让精明的李嘉诚嗅到了某种难得的商机。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

李嘉诚撤资怎么了?

36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茶座TALK SALOON1 Nov. 2015据报道,自2013年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抛售大陆物业和资产”的消息就不断见诸媒体。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1月~2015年4月,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近800亿元人民币。

然而,与此同时,有媒体敏锐地发现,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和资产陆续在从大陆撤离。

特别是在今年大陆股灾严重之时,李嘉诚依然选择了离开。

然而,就在前不久,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的署名为罗天昊的文章《别让李嘉诚跑了》将舆论正式引爆。

有人表示,李嘉诚撤资是属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行为,是一个商人的合理退出。

但是,正如《别让李嘉诚跑了》这篇文章所言,李嘉诚在中国经济正遭遇危机的敏感时期,没有挺身而出,反而不停地抛售在大陆的资产,是道义的失守。

特别是中国大陆孕育了李嘉诚的财富,而他却选择在此时退出。

虽然从理性上来说,我承认一个商人的市场选择,但是从感性上来看,多多少少有失道义。

不过,“时间将证明,大陆错过的可能只是一两个商人、一两家企业,而他们失去的,则将是与中国一起成长的整个时代”。

遇到困难就跑,道义失守资本流动是市场规律杜俊林/编辑陈 珂/教师近期,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文章引起了轩然大波。

内容大致为中国大富豪李嘉诚竟然在中国经济敏感时期,从大陆撤资跑了。

文章之后纷纷有人附和,李某某道义失守,李某某忘恩负义,李某某不爱国……但静下来细想,一个商人的正常市场举动竟然能掀起这么大的舆论,也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深化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构建起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加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部署之下,外来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信心正逐步增强,但我们却在此时质疑,李嘉诚撤资是一种道德失守的表现,未免有点大惊小怪。

任何资本的流动都是为了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质上都是资本逐利的自然选择,因而李嘉诚撤资本就是遵循市场的合理退出。

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三个不满

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三个不满

地方政府对李嘉诚的三个不满作者:梁海明来源:《英才》2014年第09期李嘉诚的“长和系”(长江实业、和记黄埔)最近被不少媒体“围攻”,被指在10余座城市变相囤积土地,延长土地开发周期从6年到10多年不等。

对这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现象,不但舆论把炮口指向李嘉诚,过去把李嘉诚当作财神爷膜拜的地方官员,也公开表示将会对囤地大户进行整治。

过去,李嘉诚旗下的企业在内地,走到哪里几乎都是政府争相拉拢的对象。

他们的态度,今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转变呢?“李嘉诚”三个字不再吃香了吗?的确如此,今天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李嘉诚至少有三大“不满意”。

首先,欧洲债务危机导致资产价格下降,李嘉诚旗下和黃大举抄底欧洲,减少内地的投资。

这种“撤资西进”的举措,在内地引发各种议论,更令不少地方政府对李嘉诚能否在内地专心投资开发的信心越来越低。

其次,李嘉诚近年在内地开发房地产的步伐一直很慢,不少地方政府正在重新考虑选择其他开发商。

相比内地一些开发商的“5、9、12”(拿到地后5个月内开工,9个月后开始卖楼,12个月楼盘现金流已经转为正)的开发节奏,包括李嘉诚在内的香港开发商在程序上普遍都要“慢几拍”,倾向于“精雕细琢”,跟不上内地同行们的速度,也达不到地方政府快速拉动经济的期望。

港资开发商步伐缓慢,有不少自身原因。

例如,与内地开发商动辄超过100%的负债率相比,长实在内地业务部分负债率不到5%。

在这种稳健的开发思路之下,步伐自然跟不上竞争对手。

最后,随着本地企业逐渐壮大,以及欧美日资金的涌入,不少地方政府对港资早已不再像以往那么青睐。

而且,一些新上任的官员对此前与李嘉诚所签的“不平等协议”存有看法,希望取消这种过度优惠的“超国民待遇”,改为以“国民待遇”来规范李嘉诚的投资行为,对“长和系”的一些涉嫌违规的举措开始公事公办起来。

自改革开放以来,官员们深深体会到“房地产经济”所带来的利益,一旦某地成功吸引知名企业开发土地,创造出品牌效益,吸引更多投资。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

李嘉诚:我不会赚最后一个铜板称,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就是最后那分钱,要很小心。

谈“撤资”:我一定不会“迁册”,长和系永远不会离开香港。

不过规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责任保护股东的利益。

谈香港:香港拥有不少有竞争力的核心价值:自由开放的市场,重视法治的原则。

但如果管治失当,也可以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谈政治:政府永远不能选择性行使权力,勿令人对政府的公平性失去信心。

谈楼市:我一生的原则是不会去赚最后一个铜板。

若地产业务继续艰难经营,高价投地而亏本,就是对不起股东。

这是一次没有第一个问题的采访——刚刚落座,没等记者发问,李嘉诚就直奔主题:“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 2013年11月22日下午两点半,香港黄金地段之巅,长江集团中心顶层70楼,雄踞华人首富宝座15年的李嘉诚在会议室接受专访,一开口就对南方周末2013年11月7日有关其“撤资”风波的专题报道作出了回应。

一墙之隔就是李嘉诚的办公室,横跨52个国家的李氏商业帝国的指挥中心,俯瞰着整个维多利亚港。

已经85岁的李嘉诚只要在香港,至今每周一至周五均在此办公,周六也上半天班。

办公桌上,干净得没有一张纸,他说这是因为多年来习惯了“今日事今日毕”。

桌头的水晶相框中,是一幅他自己写的小笺:求万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怒。

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李嘉诚的平静让人印象深刻。

除了开场和另一个瞬间,其余时间里他都语速平缓,声调平和,即使被直接问到对于死亡的看法。

这个从二战的战乱中走过来的85岁老人,多次反复表达他对国家与民族的感情。

他说他不是一个完人,但“从过去到现在,问心无愧”。

南方周末记者记录整理了本次面谈和随后补充的书面采访。

现在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经济更开放李嘉诚:说长和系“撤资”是一个大笑话。

我告诉大家,以2013年为例,长和系总毛收入约为4300亿港元,投资海外(新西兰和荷兰)基建项目则是130亿港元(17亿美元),实际动用的资金只有80亿港元(10亿美元),仅占长和系总毛收入不足2%;同时,我们2013年在香港的货柜码头项目也投资了40亿港元,这样怎能说是“撤资”?真是天方夜谭的笑话。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

撤资不爱国为何让李嘉诚不寒而栗?2015-09-30自官媒抛出一文《别让李嘉诚跑了》之后,一时间评论如潮,李嘉诚也成了很多“爱国者”眼里的叛徒了,因为在“爱国者”的眼里,不管商人还是国人,子不嫌母丑,只有坚守阵地,方才是爱国的。

当然,这样的爱国情怀的确是令人敬仰的,但李嘉诚只是一个商人,自古以来,商人言利是不变的真理,如果硬是往他身上搬“爱国”两字,未免有些太牵强。

在很多中国人内心,普遍都具有爱国的情怀,这并没有错,如果这个国家和政府值得你去爱的话,自然而然国民会去遵法守纪热爱国,换而言之,如果这个国家和政府不尽人意时,民众还会爱吗?爱国是没错的,但要建立在国爱民之上。

李嘉诚撤资为何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还有官媒的混战呢?这是跟目前国内的利益集团的利益相挂钩,因为李嘉诚在房产业的撤资,无疑是给低谜的房市雪上加霜,而在中国玩房市的人恰恰是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利益集团,当李嘉诚撤资时,影响最大不是普通民众,而是利益集团,因为李嘉诚做为一个成功的投资商人,他的一举一动能影响一时市场的走向,这是不可质疑的。

为此对于李嘉诚撤资,骂的最凶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中国上流社会的利益集团,因为李嘉诚的撤资,直接影响到他目前的利益,而这些人当初也可能对李嘉诚在国内投资大赞过,因为当时李嘉诚给他们带来了利益,于是当时给李嘉诚戴了不少的漂亮的花帽子如“慈善家”“爱国主义者”等等;但这些名誉是怎么来的,李嘉诚是心知肚明的。

现今撤资了,李嘉诚便也成了反面的教材,不能不说,一些人的思维有时候真的很狭隘!9月29日下午消息,长和及长实地产主席李嘉诚今日通过集团发布声明,回应近期内地舆论对其撤资等问题。

他在回应中指出,最近一些对其本人和集团的指责“毫无根据”,而且“文理扭曲,语调令人不寒而栗,深感遗憾。

”李嘉诚在声明首段表示;“最近一些人对我本人和集团作出毫无根据的指责,惹来网民及传媒的关注。

在此,我多谢各位的关心,并藉此机会作出回应。

李嘉诚:说我大陆撤资是个大笑话

李嘉诚:说我大陆撤资是个大笑话

李嘉诚:说我大陆撤资是个大笑话2013年11月29日Shu-Ching Jean Chen亚洲首富李嘉诚接受了广州一家中国新闻媒体的采访,反驳了几个月来对他打算从香港和中国大陆撤出投资的各种猜测。

李嘉诚在其位于香港中环的办公室内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采访。

李嘉诚将市场上流传的这类猜测形容为“大玩笑”,并援引了多项数据以阐明自己的观点。

去年,他的集团公司通过香港上市公司和记黄埔和长江实业,在新西兰和荷兰等海外市场总共投资了80亿港元(11亿美元),只占“长和系”4,300亿港元(550亿美元)毛收入总和的将近2%。

与此相对比的是,该集团在香港一个集装箱货柜码头项目的投资就已经超过了40亿港元(5.16亿美元)。

“这怎么能说我们是在撤资呢?真是天方夜谭,是个大玩笑。

”李嘉诚指出。

他还表示,他的核心房地产业务仍然拥有香港约380万平英尺的商业物业,在上海和北京等大陆城市,也拥有500万平英尺的商业物业。

他估计,这些物业的市场价值加起来至少有1,700亿港元(230亿美元)。

“这些物业是不会出售的,”他说,“而我们海外出租物业的价值只有这些物业的0.5%。

”他最近想要出售百佳超市的计划助长了对他从香港和大陆撤资的猜测,虽然这项计划后来宣告流产。

百佳超市是香港两大连锁超市之一。

同时,他的集团还忙着出售在中国大陆的几处物业,并卖掉了在长园集团中的股份。

长园集团是李嘉诚通过一家关联机构——Concord Investment——在大陆控股的唯一一家国内上市公司。

然而李嘉诚承认,“浓缩我们在香港的投资是一件愚蠢的事。

这就是我们很多年前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实行业务多元化的原因。

”译陈岳林校李其奇。

评论称李嘉诚撤资无须辩护 其政治智慧不比商业差多少

评论称李嘉诚撤资无须辩护 其政治智慧不比商业差多少

羽戈李嘉诚撤资风波,激荡至今,令人始料未及。

从短期来看,此事并无风平浪静之势。

纵然满屏皆谈李嘉诚的舆论盛况难以重现,不过在朋友圈,李嘉诚的名字依然是一个关键词,李嘉诚跑了以及为什么跑,依然是一个日常话题。

我们可以把这般状态比作一炉文火,文火之上,则是中国经济与政治转型。

这炉火会不会熄灭,抑或重新熊熊燃烧,与其说取决于李嘉诚的未来,不如说取决于中国的未来。

不管怎么说,李嘉诚从内地和香港撤资,属于既成事实。

联系他的高龄(87岁),在其有生之年,回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几可忽略不计。

就此而言,“李嘉诚跑了”可谓不易之论,构成了我们谈论的前提。

然而这个前提,像一个巨大而幽深的迷宫,隐藏了无数秘密、无数出路。

对于李嘉诚为什么撤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猜测;对于撤资所激起的效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预判。

当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掌握了正确答案,争论则势所难免。

不过,在争论者口干舌燥、声嘶力竭之时,李嘉诚悄悄退场,因为这场争论已经与他无关,争论者所言的李嘉诚,只是李嘉诚的一个面,甚至只是他们所想象的李嘉诚。

无垠的喧嚣与无尽的聒噪之中,李嘉诚更像一个漠然的旁观者,那张饱经沧桑而静如止水的笑脸,则如一副深刻的图腾,悬挂在这个迷乱时代的高空。

不妨断言,这是一场代入感极强的争论,争论者或者企图揣测李嘉诚的心思,或者以其为镜像、坐标,反观自己的位置。

这其中,最能体现代入感的文章,无疑是那篇《李嘉诚的辩护:我不会跑,也跑不了》,其流行度,也许并不亚于罗天昊的檄文《别让李嘉诚跑了》。

此文系托名之作,殆无疑义。

以李嘉诚的年纪与性格,绝无可能以此方式为自己辩护。

然而,虽属伪作,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好文章,从文风到立意,皆有可观之处,对李嘉诚的人生体察尤其细致入微。

譬如,这个假托的李嘉诚说,对于时代与时势,他都无法主动选择,但是,在最艰难的被动选择当中,他以他的决断,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结果”,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举例来讲,1967年香港左派大暴动,导致房地产一落千丈,当时之港人犹如今日之李嘉诚,抛售土地和房产,纷纷跑路,李嘉诚却选择坚守,并趁机低价收购土地储备,对此,后世惯于以成败论英雄,称颂他的眼光和勇气,却忽略了此举所潜伏的巨大风险,近乎火中取栗,于滔天波涛之中驾驶一叶孤舟乘风破浪,“其实没有人关心我暗地里的担忧,私底下的恐慌。

李嘉诚撤资事件看中国网民戾气

李嘉诚撤资事件看中国网民戾气

李嘉诚撤资事件看中国网民戾气近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别让李嘉诚跑了的》的文章,意在抨击李嘉诚在中国经济危难时刻撤资英国。

一时间在网络舆论掀起轩然大波,无数网友不惜用最恶毒的字眼与词汇口诛笔伐李嘉诚商人重利轻别离,赚够了钱就想离开危难时刻的中国。

今天就在这里从李嘉诚撤资事件聊起。

首先下结论,很多人上网的时候充值的不是人民币而是自己的智商,以及,李嘉诚跑不跑和谁都没有关系。

中国部分网民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逻辑,智商高的人情商一定很低,有钱的人生活一般都不会幸福,长得漂亮的一般都死得比较早。

这种奇怪的逻辑大概是来自嫉妒吧!自己没有能力分得大蛋糕便回过头来咒骂分得大蛋糕的人。

我只想说,上帝是公平的,在赐给别人幸福的同时,一定会蒙住这些人的眼,怕他们难受。

于是就有了“淘宝不死,中国不富”这样荒谬的话题,于是就有了一大群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抡起道德的大棒对李嘉诚撤资这样完全出于个人自由与合乎法律允许的事进行无情的抨击。

而往往如果这群键盘侠侥幸发了大财绝对跑的比谁都好。

一群想跑的人最有钱的就成了其他人掩护自己放的冷箭的靶子。

然后大家就发扬中国的优良传统——痛打落水狗,以彰显自己在没能力之前是多么的爱国。

中国部分网民的道德标准有时实在是不敢恭维。

开放的互联网环境滋生了戾气。

许多人在无需对言论负责的环境里开始大放阙词。

要求美籍华裔的范玮琪爱国已经很过分,要求因为唱过《宁夏》的纯马来西亚籍歌手梁静茹爱国更是令人觉得哭笑不得。

在李嘉诚撤资事件里,喷子们的态度是李嘉诚在中国赚了钱就应该在危难时刻同中国站在一起,且不说李嘉诚是加拿大人这件事,赚钱回报国家是美德,不回报是自由,有难共度应该感恩,各自分飞理应祝福。

每个人都有选择不伟大的理由,没有人有权利要求他人必须伟大,要求他人伟大的也必定是内心某处的贪婪在作祟,伟大的距离可能差了三四个卑鄙那么大。

没有人愿意被说成脑残,伪装成这样必定有利可图。

而很多人并无利可图也人云亦云变成他人眼中的脑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