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中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变化

合集下载

3.b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3.b 关于中国土壤碳库及固碳潜力研究的若干问题

英文版见 : Zheng J F, Cheng K, Pan G X, et al. Perspectives on studies on soil carbon stocks and the carbon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China. Chinese Sci Bull, 2011, 56, doi: 10.1007/s11434-011-4693-7
当前 , 随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正式提交 , 以全球变暖为主 要表现的全球气候急剧变化及其与不断增加的大气 温室气体的关系已经被接受为无可争议的事实 , 切 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增加碳汇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 首要任务 (UNFCC, Fact Sheet The Need for mitigation. http://unfccc.int/press/items/2794 php.2008) . 世界土 壤 (在 1 m 深度内 )有机碳库储量约达 1500 Pg, 另含 有超过 1000 Pg 的无机碳库 , 在全球陆地碳循环与 气候变化中具有关键影响 . 我国陆地面积广大 , 生态系统类型丰富 , 其中森 林面积约为 1.42×10 km (含表土有机碳 5.9 Pg), 草 地 3.31×10 km2(含表土有机碳 1.15 Pg)[3], 农田 1.30×
[8,9] [6] [5]
分别采用我国
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和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并根据 1:400 万中国土壤图的土壤面积估算得到中 国土壤总有机碳库分别为 100 和 92 Pg. Wu 等人
[10]
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 , 根据其建立的土壤 有机碳与容重的关系改进了碳密度估算方法 , 统计 方 法估 算得出 我国 总有机 碳库 约为 70.3 Pg. 稍后 , Yang 等人 [11]鉴于第二次土壤普查中西北地区调查样 点普遍缺乏 , 增加了对西北特别是青藏高原区的补 充路线调查数据 (增加 810 个剖面 ), 并基于新建立的 数据库中有机碳 -容重关系和有机碳密度的土壤剖面 深度变化关系 , 估算了全国土壤有机碳库为 69.1 Pg. 几乎同时 , Li 等人

2022年江苏水稻总体生产情况回顾

2022年江苏水稻总体生产情况回顾

2022年江苏水稻总体生产情况回顾2022年,江苏省水稻生产紧紧围绕粮食平安的目标,切实转变水稻生产进展方式,仔细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水稻跨越方案、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重大科技项目,加大稻作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动高产技术普及化,水稻生产稳定进展。

(一)面积、单产和总产呈“三增”形势1、面积基本稳定。

据江苏地方统计调查局数据,全省水稻实收面积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四年稳定在3300万亩以上,2022年统计上报面积为3348.8万亩,较上年增6.72万亩,13个市合计面积为3352.9万亩,较上年增10.7万亩。

其中苏北五市、苏中三市、苏南五市水稻实收面积分别为1801.2万亩、883.9万亩、667.8万亩,分别占全省水稻面积的53.7%、26.4%、19.9%。

2、总产持平略增。

自2022年以来全省稻谷总产已连续四年稳定在1700万吨以上,2022年统计上报全省稻谷总产1770.9万吨,较上年增9.79万吨。

据13个省辖市统计上报总产达1868.6万吨,较省上报总产高97.9万吨,较上年增106.2万吨,其中苏北五市、苏中三市、苏南五市水稻总产分别为991.7、503.9、373.0万吨,分别较上年增48.39、19.82、38.02万吨,分别产5.1%、4.1%和11.4%。

你可能感爱好的关于水稻的讨论报告:2022-2022年中国水稻种衣剂行业市场进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猜测报告2022-2022年中国水稻专用有机肥行业市场进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猜测2022-2022年中国杂交水稻种子行业市场进展现状及投资前景猜测报2022-2022年水稻种衣剂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讨论报告2022-2022年水稻专用有机肥市场行情监测及投资可行性讨论报告查看更多报告3、单产小幅增长。

2022年全省水稻统计上报单产为528.8公斤,较上年仅增1.9公斤,其中粳(糯)稻单产536.03公斤,较上年增1.33公斤,杂交籼稻亩产490.3公斤,较上年增7.17公斤。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第 3 卷第 6 7 期
21 年 1 01 2月
农 业装 备技 术
Ag iu t a u p e t& Te h lg rc lur lEq i m n c noo y
Vo .7 N . 13 o6 De . 2 1 c 01
不同氮肥用量对 l 稻产量和氮素吸收\ ( 利用的影响
高 。南粳 4 、 稻 1 :2 N PK 两处 理 的产 5镇 1 PK 与 N 量差 异 均表 现不 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均达 显 著水 平 与极 显著 差 异 。 从表 3可 以看 出 ,不 同氮 肥用 量对 水 稻产 量 及 基构 成 因素 的影 响 。 1 有效 穗 : 粳 4 () 南 5以 NPK 处 2: 理最 多 , N PK 处 理 最少 , 与 N 笛 N PK 以 oo 。 除 : PK 与 :: 处理 的有 效 穗差 异 不显 著外 ,与其 它处 理 问 均差 异
吴吹 成 口

( 镇江市丹徒区土肥站)
要: 以水稻 品种 南粳 4 、 稻 1 5镇 1为材料 , 究不 同氮肥 用量在 不 同土 种上 种植 不 同水稻 品种 对 研
产量 及 氮肥利 用率的 影响 。结 果表 明 , 南粳 4 、 稻 1 5镇 1在 2030k /m2 7 、0 gh 的施 氮水平 时 , 、 、 氮 磷 钾
12 试验 设计 .
用量试验 , 结果表 明, 中等土壤 肥力条件下 , 在 两品
种 最佳 施 氮量 分别 为 20k/m 和 30k/m。氮 肥 7 gh z 0 g , h 利用 率较 常规 施 肥状 况下 提 高 3 5 % %。
表 1 供 试 土壤 理 化 状况
试 验 设 9个处 理 , 各处 理编 码见 表 2 。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品种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 图分 类 号 : 5 10 2 s 1 .6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0 0 10 3 2 2 1 )2—07 — 4 0 l o
氮素是影 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氮素的施用量
及水 稻 对 氮 素 的吸 收 利 用 问 题 , 人 进 行 了大 量 研 究 , 结 论 前 但 不 尽 相 同 。 。 关 于 氮 素 的 吸 收 利 用 问 题 , 量 的 研 究 认 为 大 因水 稻 的 产 量 水 平 、 长 阶段 、 育 时 期 等 不 同 而异 生 生 。对
业 技 术 教 学 与研 究 工 作 。T l( 5 2)6 9 5 3 e:0 1 6 0 8 2 ;E —m i:cy @ alshe
l 3 e l。 6 . Ol a
设 施 纯 氮 为 7 k/ m N 、 5 k/ m N 5 g h 。( 1) 10 g h ( 2)和 2 5k/ m ( 3 3个 水 平 , 施 氮 ( O 为 对 照 , 蘖 肥 与 穗 2 g h N ) 不 N) 基
3 .4,gk , 效 钾 为 9 . 3m / g 3 6 n/ g 速 12 g k 。
1 2 供 试材 料 .
迟 熟 中粳 品 种 广 陵 香 粳 、 粳 4 香 9和杂 交 中籼 稻 组 合 两 优 培 九 、5优 6 4 ( 名 丰优 香 占 ) 汕 优 6 肥质量分数 比为 7: , 3 其中 , 肥 、 基 蘖肥质 量分数 比为 7: , 3 穗肥在倒 4叶和倒 2叶期分 2次施 用 , 比例为 1: 。栽插 行 1
距 粳 稻 为 2 1, 稻 为 2 . m, 插 株 距 均 为 1 l。肥 料 0O1籼 1 ' 6 5c 栽 2el T 为 主 区 , 种 为 裂 区 , 重 复 。 区 面积 为 1 。 品 3次 小 5m 。小 区 间用 塑料 薄膜 包 埋 。5月 1 日播 种 , 3 6月 1 日移 栽 , 稻单 本 栽 , 3 籼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一、试验前的准备设计阶段水稻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条件有着严格的要求,而氮肥是保证其正常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

因此,本文针对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进行研究,在简单了解试验设计后,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稻的吸氮特性、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增产效应情况。

氮肥的合理施放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性因素,但在实际施放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出现生产效率降低问题。

即使在同一地区土壤条件下,品种上的差异,也会对水稻养分吸收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将强对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可以为氮肥施用提供理论参考。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选择了砂土和黏土两种土壤条件进行种植,水稻品种上选择了五优稻2号、武香粳稻14号、华粳2号这三种展开试验。

除了五优稻2号采用单本栽插之外,其他品种都采用双本栽插。

利用凯氏定氮法来测定植株和稻谷的含氮率。

通过计算氮素收获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土壤氮素依存率,来分析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

二、试验后的数据结论分析1、水稻的吸氮特性在试验过程中需要观察水稻不同器官吸收氮肥的情况,根据具体数据对比情况来看,秸秆、籽粒、总吸氮量在不同土壤和氮肥条件下都出现了显著变化。

以籽粒吸氮量为例,在生长初期吸氮量会随着氮肥施量的提高而提高,生长到后期时,吸氮量的增长速度逐渐下降。

秸秆吸氮量则始终保持着上升趋势,总吸氮量和籽粒相似,都是先大幅度增加而后增速放缓。

从品种上看,华粳2号的秸秆吸氮量最高,武香粳稻14号籽粒吸氮量最高,五优稻2号的总吸氮量最高。

2、氮素利用效率根据水稻氮素利用率结果来看,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氮素利用率的各项指标在施用氮肥后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氮素利用率指反映的是土壤氮对作物氮营养的贡献率,从实际试验结果来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提高,水稻对土壤氮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肥料氮的依赖性最提高。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 (12) :1456 - 1461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刘立军1 , 桑大志1 , 刘翠莲2 , 王志琴1 , 杨建昌1 , 朱庆森1
(1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 ,扬州 225009 ; 2 江苏省江都市高徐农业试验站 ,江都 225200)
本试验旨在吸纳国际先进的施肥技术 ,运用实 时、实地施肥管理模式 ,探讨在水稻产量不降低甚至 略有增加的前提下 ,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 率的可能性 。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设计 试验于 2001~2002 年在江都高徐镇农户稻田
中进行 ,供试组合为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 。前茬 作物为小麦 。2 年的试验在不同的田块进行 ,两试 验地的土壤养分状况见表 1 。
(1 Department of Agronomy , Agricultural College , Yangzhou University , Yangzhou 225009 ; 2 Gaoxu Agricultural Experimental Station , Jiangdu 225200)
13. 3 10. 7
速效钾 Available K (mg·kg - 1)
104. 0 109. 6
有机质 Organic matter
(g·kg - 1)
12. 7 11. 5
1. 2 测定项目 1. 2. 1 叶片叶绿素含量 自移栽后10 d (6 月 20 日) 起 ,每 7~10 d 用叶绿素仪测定叶片 (抽穗前测 定心叶以下 1 叶 ,抽穗后测定剑叶) 的叶绿素含量 , 以 SPAD 读数 (精确至小数点后 1 位) 直接表示叶绿 素含量 。各小区每次测定 10 片叶片 ,每片叶片测定 上 、中 、下部 3 点 ,取平均值 。 1. 2. 2 考种与计产 于收割前2 d 每小区按平均穗 数取 12 穴 ,脱粒考种 ,测定干物重 ,保留样品用于含 氮率的测定 。成熟期各小区实收 5 m2 计产 。 1. 2. 3 氮素含量 用凯氏定氮法[10]测定植株及稻 谷的含氮率 。 1. 2. 4 稻米品质的测定 用 FOSS TECATOR 公司 生产的近红外谷物分析仪 (infratec 1241 grain analyz2 er) 测定精米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 。其余稻米 品质按国家农业部 NY/ T259322002 标准进行测定 。

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江苏省粳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年代将其分为 6 个类 型 , 研究 了江苏省粳 型水稻 品种演进过程 中产量和米质的变化 。结果表明 , 在品种演进过程 中, 稻米的垩 白度 、 直链淀粉含量和蛋 白质含量有所 降低 , 消减值和米粉 中氮 素 、 硫素含量 降低 , 氮碳的稳 定同位素 比值
降低 , 整精米率 和崩解值提高 ; 产量 随品种演进而增加 , 其 主要原 因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加。说明江苏粳 型水稻品种改
1 . 3 取样 与测定 1 . 3 . 1 考. 秀 j } 与诗 产
成熟期各 小区取 1 0 丛 代表性稻株 , 用于考查产量 构成因素( 每穗粒数 、 结实率 和千粒重 ) 。 各处理小区实
收计产 。
1 . 3 . 2 米质 测 定
6 0 年来 在江苏省 生产上广 泛应用 的 1 2 个代 表性粳 型
剧 成欣 张 耗 董晶晶 王志琴 杨建 昌
( 扬州 大学 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 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育点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通讯作者 ) 摘 要: 以江苏 省近 6 0年来 各阶段具有代表性 的 1 2 个粳 型水稻 品种为材料 , 依据 品种株型和基因型 , 结合种植
DOI : 1 0 . 3 9 6 9  ̄ . i s s n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3 . 0 6 . 0 0 3
中 国弗 米 2 0 1 3 , 1 9 ( 6 ) : 1 1 - 1 6
江 苏 省 粳 稻 品种 演 进 过 程 中产 量 和 米 质 的 变化
材料 , 共计 1 2 个 ,其 中连粳 7号和淮稻 1 1 为超级稻
( 表 1 ) 。依据株型 和基 因型结合种植年代将其 分为 2 0

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分析及应用评价

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分析及应用评价

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分析及应用评价【摘要】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之一,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效益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江苏省水稻种植的现状,然后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和对水稻效益的影响。

接着对水稻种植方式进行了应用评价,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

最后对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对于江苏省水稻种植的优化和提高产量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水稻种植区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江苏省、水稻、种植方式、产量、效益、分析、评价、现状、影响、应用、发展趋势、综合分析、建议、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之一,水稻是江苏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效益有着直接影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不同种植方式的效益差异变得越来越明显。

对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有助于为水稻种植提供科学依据,并推动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苏省的水稻种植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气候挑战,传统种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稻米需求。

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源有限、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效益的影响,有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

对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推动江苏省水稻产业的发展,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江苏省不同种植方式水稻产量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旨在帮助农户和农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水稻种植方式的影响及应用,为他们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水稻产量提升: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分析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可以找出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方法,从而增加粮食供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颖花量 、每穗粒数与产量保持 同步增加 ; 8 0年代以前 的品种有效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 9 0年代 的品种和 2 0 0 0年 以后 的超级稻品种有效穗 数随着施 氮量 的增加而增加 ; 各 年代 品种 的结 实率 和千粒重 均随
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在品种更替过程中 , 生物量和收获指数保 持同步增长 。总吸氮量 、 氮肥的农学利用率 、 吸收
中 国弗 米 2 0 1 3 , 1 9 ( 5 ) : 7 - 1 2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8 基 金 项 目 :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3 1 0 7 1 3 6 0 ;
3 1 2 7 1 6 4 1 ) ; 农 业 部 行 业 计 划项 目( 2 0 1 2 0 3 0 7 9 )

7 ・
陈 露等 : 江苏省中粳 稻品种演进过程中产 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变化
年在扬 州大学 江苏省作 物栽培重 点实验室农 场进 行 。
最活跃 的营养元 素 ,在作物产量形成过 程中起着决定 性 的作用旧 。在水 稻高产稳产与资源 高效利用 问题上 ,
氮肥利用率一直是热 点和难 点。 本试验 以近 6 0 年来在 粳 稻 品
1 . 2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裂 区设计 , 氮肥处理为主 区, 品种为裂 区
种 为材料 ,研究 不同氮肥水平对 中粳 稻品种产量 的影
响, 比较 分析不 同年代 中粳稻 品种对 氮肥响应 的差异 ,
以期 为进一 步认 识氮素在粳稻产量形 成 中的作用与机
理, 为粳 稻的大 面积生产提供 科学的氮肥运筹依据 。
中图分类号 : ¥ 5 1 1 . 0 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3 ) 0 5 — 0 0 0 7 — 0 6
表 1 供 试 中粳稻 品种 名 称
作 为世界 上最 大的水稻 生产 国和稻 米消 费 国 , 我 国也是世界上粳稻种植 面积最大 、总产量最 高的国家
利用率 、 生理利用率 、 偏生产力 和 N吸收的产 谷利用率均 随着 品种更替呈现增加的趋势 。 在不 同施氮量水平下 , 各个
年代 品种 N吸收的产谷利用率均表现为 0 N > MN > H N,而 N吸 收的产谷 吸收量则 与产谷利 用率呈现相反 的变化趋
势。
关键词 : 中粳稻 ; 演进 ; 产量 ; 氮肥利用效率 ; 超级稻
专 论与 研究
DOI : 1 0 . 3 9 6 9 6 . i s s n . 1 0 0 6 — 8 0 8 2 . 2 0 1 3 . 0 5 . 0 0 2
中 国书 米 2 0 1 3 , 1 9 ( 5 ) : 7 — 1 2
江苏省 中粳稻 品种演进过程 中产 量 与氮 素 吸收 利 用 率 的变 化
陈 露 赵 康 杨 凯 鹏 张 耗 王志琴 杨建 昌
( 扬州大学农学院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通讯作者 , E — m a i l : j c y a n g C /  ̄Z U . e d u . c n )

要: 以江苏省近 6 0 年来各 阶段具有代表性 的 1 2个 中粳稻 品种 ( 含超级稻 ) 为材 料。依据种植 推广 年代 , 结
合株型和基 因型 , 将其分为 2 0世纪 5 0 年代 、 6 0年代 、 7 0 年代 、 8 0年代 、 9 O年代 和 2 0 0 0年以后 6个类型 , 进行纯氮 0
( 不施氮 , O N) 、 2 4 0 k g / h m 2 ( 中氮 , MN) 和3 6 0 k g / h mz ( 高氮 , HN) 3种氮肥用量处理 , 研究氮肥用量 对不 同年代 中粳稻 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 因素 的影 响,并 比较不 同年代中粳稻品种对氮肥 的响应 。结果表明 :在全生育期总施 氮量 0 ~ 3 6 0 k g / h m z 条件下 , 9 0年代 以前的品种产量 表现 为 MN > HN > 0 N, 2 0 0 0年 以后 的超级稻品种则表 现为 H N > M N > 0 N, 总
l 材 料 与 方 法
1 . 1 试验材料与栽培概况
( 小 区) 。 小 区面积 2 7 . 1 mx 7 . 0 m, 随机 区组排列 , 3 次重
以江苏 省近 6 0年来各 阶段 具有 代 表性 的 1 2个 中粳稻 品种 ( 含超 级稻 ) 为材 料 ( 表 1 ) , 依 据种植 推 广 年代 , 结 合株 型和基 因型 , 将 其分为 2 0世纪 5 0年代 、
前茬 为小 麦 , 耕作层 有 机质含 量 2 . o 4 %, 有 效氮 1 0 6 . 2 m g / k g , 速效磷 2 8 . 5 m g / k g , 速效 钾 9 3 . 6 m s / k s 。5月 1 2 日播种 , 6月 9日移栽 , 株行距 1 5 c mx 2 0 c m, 常规稻双 本栽 , 杂交稻单本栽 。 全生育期 水分管 理等按 常规高产 栽培 , 严格控制病虫草害 。
l l _

江苏省作为我 国水稻生产 和消费大省 , 常 年水 稻种
植面积 2 0 0万 h m 以上 , 其 中粳稻面积 占 8 3 %左右[ 2 - 3 ] 。
以往 曾对 中粳稻 品种 演进过程 中产量 、株 型和源库关
系等农 艺和生理 性状 的变化规 律进行 研究 [ 4 _ 5 J , 但在 中 粳稻 品种演进 过程 中氮素 吸收利用 有哪些 变化规 律 ? 尚缺乏深入系统 的研究 。 氮素 ( N) 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 6 0 年代 、 7 0年代 、 8 0年代 、 9 0 年代 和 2 0 0 0 年 以后 6个 类型 。各材料均能在扬州正 常抽穗结实 。试验于 2 0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