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中粳稻新品种
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新稻89

粮食作物2019.12魁W l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新稻89黄金华王书玉王玲燕刘贺梅殷春渊张素平(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新乡453002)摘要:新稻8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成的优质、抗病、高产、稳产、广适的水稻新品种。
文章主要介绍了新稻89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
关键词:粳稻;新品种;新稻89新稻8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新稻18号为母本以津稻1007为父本选育而成,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粳稻新品种,2018年6月通过第八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并获得品种权保护,审定编号:豫审稻20180007。
1综合性状优良属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161-164)。
株型较紧凑,株高107.8~108.4cm,分P力强,抗倒性一般;产量要素协调:平均每公有346.5~ 349.5万,平均每穗总粒数133.3~137.2粒,结实率89.8%~90.1%,千粒重26.5~26.8g。
颖尖秆黄色,稍有短芒。
2高产稳产2016年参加沿黄粳稻区域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1产,平均每公产稻10078.5kg,较新稻18产4.9%;2017年续试,77【增产,平均每公产稻10413kg,新稻18号产9.2%。
2017年参加沿黄粳稻生产试验,6点汇总6均增产,平均每公产稻9787.5kg,新稻18增产5.9%。
3抗病性突出2016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对稻瘟病、纹枯定:高1,稻抗性3,中抗稻(MR),抗(R),白叶枯病代表菌株PX079和JS49-6抗性表现为3级,对浙173和KS-6-6抗性表现为5级;2017年鉴定:高级5,稻抗性:为4.5,中感稻瘟病(MS),感(S)纹枯病,对白叶枯病代表菌株PX079&KS-6-6和JS49-6抗性表现为5,173抗性7。
4米质优良2016年&2017年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检测:出糙率85.7%/87.9%,精米率76.0%:73.7%,66.5%:59.1%,21% /41%,垩白度3.5%/12.3%,直链淀粉15.5%/15.2%,胶稠度60/63mm,粒长4.8/4.8mm,长宽比1.8/1.8,碱消值7.0/7.0级,1/2级。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晶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南粳晶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越来越高。
粮食作为人类的主食之一,其生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稻谷作为我国的粮食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南粳晶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栽培模式,能够帮助稻谷生产者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减少投入,促进稻谷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南粳晶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及其应用的新品种南粳晶谷的特点和优势。
一、南粳晶谷新品种介绍南粳晶谷是一种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稻谷研究所通过长期选育研发出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粳稻新品种。
南粳晶谷具有以下特点:1. 高产:南粳晶谷的籽粒数多、结实、穗大粒饱满,单株产量可达到800-1000公斤,比传统品种高出30%以上。
2. 优质:南粳晶谷的米质优良,粘性适中,口感细腻,风味浓郁,是制作寿司、粽子等美食的理想原料。
3. 抗逆性强:南粳晶谷对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适应性强,生长发育期短,适合不同地区的种植。
4. 营养丰富:南粳晶谷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益。
二、南粳晶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1. 优质种子选育:南粳晶谷的优质种子是高产高效栽培的基础。
选择生长健壮、抗逆力强的种子进行繁殖,能够提高田间实际产量。
2. 合理施肥:南粳晶谷对肥料要求较高,特别是对氮肥的需求大。
在播种前后合理施入有机肥和化肥,能够增加土壤肥力,提高产量。
3. 种植密度控制:适当的种植密度是保证南粳晶谷高产的关键之一。
太密会造成单株生长不健康,太疏则会浪费土地资源。
根据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
4. 合理灌溉排水:南粳晶谷生长期需要适宜的水分环境,合理的灌溉排水措施是保证稻谷生长的关键。
在播种前后进行旱前灌溉,灌水后及时排水,保持稻田干湿环境平衡。
5. 病虫害防治:南粳晶谷对病虫害抵抗力较强,但也需要定期喷洒农药,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保证稻谷生长健康。
优质早熟中粳稻新品种连粳 15号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优质早熟中粳稻新品种连粳 15号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连粳 15号是一种优质早熟中粳稻新品种,具有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这一新品种不仅在产量上有较大突破,还在品质和耐逆性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连粳 15号的特点和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连粳 15号的特点。
连粳 15号是一种中晚成熟品种,生长期适中,成熟期短,具有早熟的特点。
在良好的生长条件下,播种后45天即可出穗,110天即可成熟,结穗时间集中,收获期间较短。
这一特点使得连粳 15号适应性广,特别适合秋季插秧,在早春播种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生长效果。
连粳 15号的每亩产量较高,一般情况下可达到700-800公斤,最高甚至能达到900公斤以上。
而且,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连粳 15号的千粒重也较大,一般在26-30克之间。
连粳 15号的米质优良,粘性适中,米粒饱满,品质优异,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连粳 15号对逆境条件有一定的耐性,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病虫害和逆境环境。
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连粳 15号对水稻条纹叶枯病和稻瘟病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对缺氧、盐碱、干旱等恶劣环境也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这一特点使得连粳 15号在不同的种植环境下都能取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连粳 15号的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1. 选择优质种子。
选用高质量、高萌发率的优质水稻种子,保证种子的纯度和种子的发芽率。
2. 土壤处理。
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处理,包括翻耕、平整和施肥等工作,为水稻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适时、合理的播种。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水稻生长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和方法,保证种子的整齐、密实、匀一。
4. 管理水肥。
在生长期间,合理管理水肥,保证水分和养分的供应,促进稻穗的增长和水稻的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在生长过程中,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对水稻的病虫害进行防治,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
6. 机械化收获。
在水稻成熟后,选用机械收获机械进行收获,提高收获效率,减少人力劳动。
国审高产抗病优质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

国审高产抗病优质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郑稻18号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选育的高产抗病广适粳稻新品种。
2005年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号CNA002221E。
2006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7年8月通过国家审定。
一、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2天左右,株型紧凑,株高95厘米,生长旺盛,分蘖力强,成穗率高,茎秆粗壮,叶色绿,剑叶短,上举,叶鞘绿色;穗长16厘米,着粒密,粒形短圆,脱粒性适中;后期落黄好,丰产性好;每穗实粒数145粒,千粒重26克。
二、产量表现:2004-2005年参加河南省粳稻区域试验,22点次试验,居参试品种第一位,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8.95%,达极显著水平。
2005年河南省粳稻生产试验,全省9个试点中郑稻18号的产量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豫粳6号增产12.5%。
2005-2006年参加国家北方水稻区试,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0.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05年在河南原阳、郑州花园口等地示范,亩产达680公斤,而对照豫粳6号亩产仅450公斤左右。
2006年高产示范,百亩方平均亩产650公斤,最高亩产达780.2公斤。
今年9月6日在大丰市新丰镇赤旗村百亩示范片中,田间实测,实际成穗数23.2万穗/亩,平均每穗总粒数148粒,预计结实数为130粒,千粒重26克,理论产量784.2公斤/亩。
三、抗性。
经抗病性鉴定及田间观察,郑稻18号不仅抗穗颈瘟病、白叶枯病等,而且对近年普遍发生的条纹叶枯病抗性十分突出。
四、品质。
经品质分析检验,郑稻18号糙米率85.1%,精米率74.7%,整精米率70.3%,垩白粒率23.5%,垩白度3.0%,直链淀粉含量16.7%,胶稠度82毫米,透明度1级,碱消值7级。
粒长5毫米,粒形长宽比1.8,米质达到国标三级标准。
适宜种植区域:该品种适宜在江苏、山东、安徽等省粳稻区及河南省南北稻区种植。
超高产水稻品种介绍

超高产水稻品种介绍超高产水稻品种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连粳11号:属于中熟的中籼稻品种,主要优点是综合性状优良,产量高,粉碎好,茎粗,分蘖力强,适应性强,而且抗条纹病和黑条矮缩病。
每亩平均产量为649.48kg。
2. 湘早籼45号:属于早籼稻品种,生长期为106天左右,株高为80-85cm,叶片粗而直,植株类型适中,茎粗而有弹性,色泽好,不容易掉落。
每亩平均产量为504.9kg。
3. 龙粳39号:成熟至少要128天,株高为89cm,品种抗病力强,抗逆性强,抽穗整齐,产量高,米品质好。
每亩平均产量为666kg。
4. 龙粳43号:在适应区,成熟要130天左右,本品种的主茎是11片叶,椭圆形,株高为89cm,茎长为14.4cm,每穗粒度为104粒,千粒重为25.6g。
每亩平均产量为544.3kg。
5. 龙粳31号:成熟需要129天,产量高、熟期早、米质优、抗稻瘟病性强、耐冷性强、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比较适宜人工种植。
每亩平均产量为609.32kg。
6. 中嘉早17号:属籼型常规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为109.0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茎秆粗壮,熟期转色好。
每亩平均产量为517.88kg。
7. 绥粳14号: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时间为138天左右,本品种株型收敛,叶色浓绿,抗稻瘟病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口感较佳。
每亩平均产量为615.8kg。
8. 绥粳18号:属于早熟、优质、多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时间为134天左右,本品种主茎12片叶,长粒型,株高为104cm左右。
每亩平均产量为563.8kg。
9. 南粳9108号:属于优质食味型粳稻新品种,迟熟、高产、稳产、优质。
每亩平均产量为652.1kg。
这些品种的水稻在适宜的种植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适合大面积种植。
不过具体选择哪个品种还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来决定。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盐稻9号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新品种——盐稻9号
佚名
【期刊名称】《农家致富》
【年(卷),期】2005(000)018
【摘要】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于2001年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定名:苏审稻200506。
【总页数】1页(P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22
【相关文献】
1.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盐稻15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J], 孙明法;姚立生;唐红生;严国红;王爱民;单忠德;朱国永;任仲玲
2.超高产优质粳稻新品种盐稻15 [J], 孙明法;姚立生;唐红生;严国红;王爱民;单忠德;朱国永;任仲玲
3.中粳稻新品种盐稻1229和盐稻99-1应用前景分析 [J], 孙明法;姚立生;顾来顺;唐红生;严国红;朱国永;单忠德
4.超高产优质中粳稻新品种盐稻9号 [J], 孙明法;姚立生;朱诚培;严国红;唐红生
5.高产优质多抗中粳稻新品种临稻2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 [J], 金桂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质抗病高产中熟中粳稻新品种 中科盐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3特征特性
粳 型 常 规 水 稻 品 种 遥幼 苗 矮 壮 袁芽 鞘 短 粗 绿 色 袁叶 片 短 挺 袁叶 色 淡 绿 袁分 蘖 性 较 强 袁分 蘖 发 生 早 而 集 中 袁低 节 位 分 蘖 多 遥 全 生 育 期 154 d袁与 对 照 徐 稻 3 号 相 仿 遥 有 效 穗 数 20.4 万 穗 /667 m2袁株 高 99.3 cm袁穗 长 17.3 cm袁总 粒 数 164.4 粒 /穗 袁结 实 率 83.6%袁千 粒 重 25.8 g遥 无 芒 袁落 粒 性 中 等 袁谷 粒 呈 黄 色 尧饱 满 度 好 遥
遵 循 野前 重 尧中 稳 尧后 补 冶原 则 袁施 纯 氮 20 kg/ 667 m2袁其 中 基 肥 60%尧分 蘖 肥 15%尧穗 粒 肥 25%遥 薄 水 栽 秧 尧浅 水 分 蘖 尧适 时 搁 田 尧及 时 复 水 袁收 获 前 7耀10 d 断 水 遥 6.4 病虫防治
播前药剂浸种可有效防治干尖线虫病和恶苗 病 袁大 田 根 据 植 保 部 门 预 测 预 报 及 时 防 治 纹 枯 病 尧 螟虫等病虫害遥
基金项目院优 良 食 味 氮 高 效 绿 色 粳 稻 品 种 选 育 渊BE201937 5-2冤曰 江 苏 沿 海 盐 渍 化 中 低 产 田 有 机 稻 米 产 业 链 技 术 创 新 与 集 成 应 用 也CX渊18冤2013页遥
收稿日期院2020-06-08 作者简介院刘 凯 渊1984-冤袁男 袁副 研 究 员 袁从 事 水 稻 分 子 育 种
品种选育
Vol.51 No.2
211170902_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连粳6188

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连粳6188王德荣 杨 波 李 健 王宝祥 刘 艳 徐 波邢运高 刘金波 迟 铭 孙志广 徐大勇(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摘要:连粳6188(参试名称连粳18302)是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采用系谱法杂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而成的早熟、优质、高产、中熟中粳稻新品种。
该品种全生育期142.8d,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米质达部标一级。
该品种具有优质早熟、高产稳产、适宜轻简化栽培等特点。
2022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220034),适宜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
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连粳6188;品种选育;特征特性;栽培技术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半数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并且水稻也是江苏省粮食生产的优势作物[1-2]。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通过优良品种的推广,栽培技术的改进,江苏省水稻品种的产量、品质、抗性等特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水稻品种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然而水稻育种仍存在着产量没有较大突破、综合抗性表现不强、优良食味品种缺乏等问题[3-5]。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稻米食味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江苏省水稻育种逐步从高产为主要育种目标转变为优质、高产、多抗并重,选育优质食味品种成为水稻育种的主攻目标[6]。
基于此,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围绕优质高产的育种目标,采用系谱杂交育种法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多个有利基因选育出了外观品质优良,米饭适口性好,早熟优质、高产稳产,适宜轻简化栽培的粳稻新品种连粳6188。
2011年在连云港用辽粳326与N41进行杂交配组,2012年春在海南用自主选育的优质早熟中间品系11ZJ42为母本与(辽粳326/N41)F1复合杂交,经海南、连云港连续8代定向选择育成优质早熟、矮秆抗倒、综合抗性好的常规中熟中粳品系,代号为连粳183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产、优质中粳稻新品种
盐稻9号(原名盐稻0015)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以武育粳3号为母本,武运粳8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
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2004年申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公告号CNA001452E。
1 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江苏省中粳区域试验,通州点产量达673.3kg/667m2,比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19.172,平均亩产562.19kg,比武育粳3号增产12.69%(极显著),居第1位,是江苏省迟熟中粳稻区试用武育粳3号做对照增产幅度最大的品种。
2004续试,三河点产量达到736.5kg/667m2,平均亩产592.7kg /667m2,比武育粳3号增产6.56%(极显著)。
两年江苏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7.45kg,比武育粳3号增产9.46%(极显著),居第2位。
2004年破格参加江苏省中粳生产试验,其中,三河点产量达到609.7kg/667m2,平均亩产576.6kg,比武育粳3号增产5.14%,居参试品种第2位。
大面积生产一般亩产650kg以上,产量潜力750kg以上。
2005年该品种在连云港、盐城、宿迁、泰州、扬州、南通等市示范推广,均表现高产、抗白叶病等特点,且米质优口感好,在2005年这个特殊年份高产也达675kg/667m2。
2 主要特征
2.1 品质优
2004年该品种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试:糙米率85.3%,精米率75.9%整精米率65.1%,粒长5.3mm,透明度1级,胶稠度81mm,稻米品质所有指标均达国标三级优质稻米标准,适口性可与武育粳3号相媲美。
2.2 抗性强
200342004年经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接种鉴定结果:抗白叶枯KS-6-6(l 级)、浙173(1级)、PX079(1级)、JS49-6(1级)4个致病型菌株。
对稻瘟病ZBl、ZC5、ZD5、ZFl四个生理小种免疫,病级均为。
级,抗穗颈瘟(2级),中抗纹枯病(0.2845),2005年历经多次台风袭击表现抗倒性强。
2.3 农艺性状优良
该品种全生育期155d比武育粳3号迟2~3d,株高1OOcm左右。
分蘖早而集中,株型集散适中,茎秆挺拔粗壮,上部3张功能叶片挺直,受光姿态奸,成熟时剑叶上举呈草盖顶,秆青籽黄熟相好,每亩有效穗20~22万,穗型较大,穗长15.8cm,每穗总粒为150粒,实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0%以上,千粒重28g左右,谷粒呈黄色,饱满度好。
2.4 适应性广
盐稻9号适合于苏中、宁、镇、扬地区以及武育粳3号、武运粳8号适宜种植区域种植,2005年在江苏淮安、连云港等白叶枯重发区种植,该品种普遍表现光白叶枯病发生。
3 栽培要点
3.1 适期播种,培育壮秧
麦茬中稻5月上、中旬播种,湿润育秧播种量25~30kg/667m2,肥床旱育秧播种量35~40kg/667m2,大田用种量2.5~3kg/667m2。
建议应用肥床旱育机插,秧池增设防虫网,并适当推迟播期,秧龄30~35d,以控制条纹叶枯病发生。
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中上肥力田块,栽插密度每亩2.0万穴,每穴2~3本,株距13cm,行距25cm。
每亩栽基本苗748万。
3.3 科学用肥,促苗早发
掌握“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一般基蘖肥和穗粒肥使用比例以7:3为宜,分蘖末期适当增施钾、锌肥,有利于壮秆健叶。
3.4 管好水浆,协调群体
采取“水栽秧、寸水活棵、薄水分蘖、深水抽穗扬花、后期干湿交替”的水浆管理方式。
栽后20d发足等穗苗,当每亩茎蘖苗达等穗苗时,排水搁田到位,控制高峰苗不超过26万/667m2,愚后成穗20422万/667m2。
3.5 防治病虫,保苗增穗
生育期间密切注意当地病虫预报,适时做好各项病虫害防治工作,对条纹叶枯病的防治:要重点抓好秧田期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及大田初期2代灰飞虱若虫高峰的药剂防治工作。
对螟虫、飞虱及纹枯病的防治:本田期做好1代、2代2化螟、大螟、纵卷叶螟、稻飞虱以及纹枯病、齐穗后的穗部病害的防治工作。
(以上栽培技术要点仅供参考,各地应根据当地条件进行调整。
)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