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工学类计算机应用技术串讲笔记(00002)

合集下载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二)1.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发展1.3.1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即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l.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ataProcessing,EDP)这一阶段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日常业务与事务的处理、定期提供系统的业务信息。

EDP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节省人力和降低工作费用。

这一阶段还可以再分为两个子阶段:数据单项处理和数据综合处理。

2.数据的系统处理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已普遍地应用于各种业务管理,这时开始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

MIS有以下特点:(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4)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即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则和公式来解决例行的和反复进行的、有章可循、可以"委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如用线性规划求解生产资源配置等问题。

这种决策主要面向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

3.支持决策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在企业中,高、中层管理决策问题具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特征,即: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经常变动;支持决策的信息不能完全获得;支持决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决策规则依决策者或决策环境而变化。

为支持或辅助管理中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出现了以下各种支持决策的系统。

(1)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

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一、计算机硬件基础1.1 什么是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硬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物理组件,包括计算机的主机、外部设备(如显示器、键盘、鼠标等)以及与其它设备之间的连接线路。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负责实际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任务。

1.2 计算机硬件的分类计算机硬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中央处理器(CPU):负责执行计算机程序的指令,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 主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和数据,是CPU直接访问的存储空间。

- 输入设备:接收用户输入的数据和命令,如键盘、鼠标、触摸屏等。

- 输出设备:将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显示给用户,如显示器、打印机等。

- 辅助存储设备:用于长期储存数据和程序,如硬盘、光盘、U 盘等。

- 通信设备:用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如调制解调器、网卡等。

1.3 计算机硬件常见接口和端口计算机硬件与外部设备之间通过接口和端口进行连接和通信。

常见的接口和端口包括:- USB接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如鼠标、键盘、打印机等。

- VGA接口:用于连接显示器,将图像信号传输到显示器上。

- HDMI接口:用于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可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到高清显示设备上。

- 音频接口:用于连接音频设备,如扬声器、耳机等。

- 网口:用于连接计算机与局域网或互联网。

- 并行接口:用于连接打印机等设备,支持同时传输多个数据位。

- 串行接口:用于连接调制解调器等设备,一次只能传输一个数据位。

二、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2.1 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硬件和应用程序之间的桥梁,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提供用户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界面,以及协调和控制程序的执行。

2.2 操作系统的功能- 进程管理: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进程,包括进程的创建、调度、挂起和终止等。

- 内存管理:负责分配和回收系统中的内存资源,以及管理内存的访问权限。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

自考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课堂笔记(二)1.3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发展1.3.1计算机应用的发展阶段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即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其发展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l.电子数据处理(ElectronicDataProcessing,EDP)这一阶段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日常业务与事务的处理、定期提供系统的业务信息。

EDP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节省人力和降低工作费用。

这一阶段还可以再分为两个子阶段:数据单项处理和数据综合处理。

2.数据的系统处理狭义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计算机已普遍地应用于各种业务管理,这时开始出现的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对管理信息进行系统的处理,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业务信息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系统。

MIS有以下特点:(1)在企业管理中全面使用计算机。

(2)应用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

(3)采用决策模型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

(4)解决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即可以利用一定的规则和公式来解决例行的和反复进行的、有章可循、可以委托给计算机处理的问题,如用线性规划求解生产资源配置等问题。

这种决策主要面向企业中、低层管理人员。

3.支持决策现代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在企业中,高、中层管理决策问题具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特征,即:决策的目标和评价标准经常变动;支持决策的信息不能完全获得;支持决策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决策规则依决策者或决策环境而变化。

为支持或辅助管理中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出现了以下各种支持决策的系统。

(1)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DSS)。

DSS是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自考计算机应用技术串讲笔记(五)

自考计算机应用技术串讲笔记(五)

自考"计算机应用技术"串讲笔记(五)三、选择1、只有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才能成为对管理决策有用的信息。

2、管理者管理的主要资源有: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机器资源(包括设备和能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五类。

3、如果信息不充分,决策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据。

4、企业中物流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而信息流是双向的,即有信息反馈。

5、按信息稳定性分类,将信息分为固定信息和流动信息两类。

6、通常将信息稳定系数在0.85以上的信息划成为固定信息。

7、信息稳定系数=(信息项目总数-变动数)/信息项目总数8、按决策层次分类,将管理信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息。

9、管理信息处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传输和提供五个方面。

10、根据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11、从信息加工本身来看,可以分为数值运算和非数值处理两大类。

12、现代企业对信息处理的要求可归结为及时、准确、适用、经济四个方面。

13、系统中许多信息会在不同的管理工作中共享,因此,要求系统内的同一个信息应具有统一性(惟一性)。

14、信息不在于多,而贵在适用。

15、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适用性必须建立在经济性的基础上。

16、EDP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管理人员处理日常业务的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担,节省人力和降低工作费用。

17、一个专家系统ES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一个是存放专门知识的知识库;另一个是利用知识库的知识实现问题求解的推理机。

18、企业领导必须亲自介入信息系统规划、决策、落实等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19、按计算机的规模和性能,计算机可以分为六大类:巨型机,小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个人机,工作站。

20、目前计算机都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个基本部分构成的。

(冯。

诺依曼体系结构)21、I/O接口是输入输出接口,可以外接打印机,显示器,外存储器等各种输入输出外部设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串讲笔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串讲笔记
57、类: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58、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43、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44、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45、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46、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61、关键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62、现状调查: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75、用户的视图: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76、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 ,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 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77、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
47、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48、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49、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50、数据库表:数据表也简称表,在VFP中数据表一般应当包含在数据库中,叫做数据库表(简称库表);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叫做自由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学习重要笔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学习重要笔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笔记重要点概括)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1、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根据表示计算机信息逻辑元件的不同,将计算机的发展分成4代。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美国宾州大学诞生,取名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简称ENIAC。

2、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中的两位主要人物(并称为“计算机之父”)。

A、奥地利数学家冯·诺依曼主要贡献:提出了现代电脑的体系结构。

B、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主要贡献:创立通用计算机的理论,即“图灵机理论”。

3、电子计算机发展中经历的的四阶段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5、计算机的分类6、计算机的应用7、计算机的特点A.运算速度快。

B.运算精度高。

C、存储能力大(记忆容量大)D、逻辑判断能力。

E、自动控制能力。

8、数制及各进制的转换第二章一、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二、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系统通常是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的,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三、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硬件系统是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它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在一起。

1.运算器: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Arithmetic Logic Unit,简称ALU),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

2.控制器:控制器是计算机的指挥控制中心,它按照主频的节拍产生各种控制信号,指挥整机工作,即决定在什么时间、根据什么条件执行什么动作,使整个计算机能够有条不紊自动执行程序。

3.存储器:存储器的主要功能是读取数据和存储数据,读取数据称为存储器的“读”,存储数据称为存储器的“写”。

存储器4.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简称I/O(Input/Output)设备。

用户通过输入设备将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

四、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硬件系统的性能指标是由其硬件组成部分的性能指标构成的。

综合衡量一台微型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有:1.字长:字长是指计算机信息处理中,一次存取、传送和加工的数据长度,标志着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和精度,所以说字长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技术性能指标。

计算机应用技术笔记

计算机应用技术笔记

1:推动计算机发展: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更新换代的主要特征;2:发展趋势主要:微型、巨型、网络、智能;3:微弄机重要特点:将中央处理品CPU(运算器控制器的总称)制作在一块电路芯片上:微处理品MPU。

平均2-3年的速率更新换代。

一代:4位、8位。

二代:8位,集成度和速度有了较大提高。

三代:16位。

4代:32位。

4、计算机特点:1运算速度快;2计算精度高;3记忆能力强(存储器);4具有逻辑判断能力;5能自动执行程序;5可靠性高,通用性强。

5、计算机的分类:1巨型机;2、大型机;3、小型机;4微型机;5工作站;6、服务器微型机:采用微处理器、半导体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接口等芯片组装,体积小价格低可靠性高,灵活性好使用方便。

工作站:介于PC机和小型机之间的高档微型机,配大屏幕显示器和大容量存储器,较高运算速度、较强网络通信能力,有大、小型机多任务多用户能力。

兼微型机操作便利和人机界面友好的特点。

独到之处:很强的图形交互能力。

服务器:可供网络用户共享的高性能计算机。

大容量存储设备、丰富外部接口,运行网络操作系统,较高运行速度。

常用于存放各类资源,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服务。

6、计算机的应用:1、科学计算;2数据处理;3计算机辅助系统;4过程控制;5人工智能。

7、运算器(ALU):算术逻辑部件,是计算机用来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

(使得计算机具因果关系分析能力)算术运算:加、减、乘、除逻辑运算:与、或、非、比较、移位8、存储器(Memory):具有记忆能力的部件,用来存放程序或数据。

是一种根据地址存取指令和数据的装置。

分:内、外两种。

内称内存或主存,半导体器件构成,存取速度快:存取计算机运行中执行的程序和数据。

每个存储单元有惟一编号,称为存储单元的地址。

一般可存入8位二进制数。

内存分为:1、随机存储器(RAM):加电既可读写信息;2、只读存储器(ROM):只能从中读出信息,不能写入信息;住处不会因计算机断电而丢失。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

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自考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点====================目录--------------------1.电脑基础知识1.1 电脑硬件组成1.2 电脑操作系统1.3 电脑网络基础1.4 电脑维护与安全2.计算机软件2.1 操作系统2.2 办公软件2.3 数据库管理2.4 网页设计与开发3.网络与互联网3.1网络基础知识3.2 网络通信协议3.3网络安全与防护3.4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4.程序设计基础4.1 程序设计概念4.2算法与流程控制4.3 数据结构4.4编程语言5.数据库管理与SQL语言5.1 数据库基础知识5.2数据库设计与规范5.3 SQL语言基础5.4数据库管理工具6.网页设计与开发6.1 网页设计基础6.2 与cSS6.3gavaScript与前端框架6.4 网站发布与维护7.信息安全与密码学7.1 信息安全基础7.2 加密技术与密码学7.3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7.4 网络安全与防御技术1.电脑基础知识--------------------1.1 电脑硬件组成- cPU- 内存- 硬盘- 显卡- 音频设备-输入设备- 输出设备1.2 电脑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 MacOS操作系统- Linux操作系统1.3 电脑网络基础-网络拓扑结构- iP地址- 子网掩码- 网关- 网络协议(如TcP/iP) 1.4 电脑维护与安全- 防护- 防火墙设置-数据备份- 硬件维护- 软件更新2.计算机软件--------------------2.1 操作系统- 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 MacO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2.2 办公软件- Microsoft Office套件- google docs- WPS Office2.3数据库管理- 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 数据库表的设计与规范- 数据库查询与更新2.4 网页设计与开发- 基础- cSS样式设计- gavaScript编程- 前端框架的使用3.网络与互联网--------------------3.1 网络基础知识- 网络拓扑结构- iP地址的分类与子网划分- 网关与路由器的配置- 局域网与广域网的区别3.2 网络通信协议- TcP/iP协议族- hTTP协议与hTTPS协议 - fTP协议与SMTP协议3.3 网络安全与防护-防火墙与入侵检测- 数据加密与解密- 网络攻击与防范- VPN与代理服务器3.4 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电子商务的发展与模式- 网络营销的策略与工具- 电子支付与金融安全- 电子商务的法律与法规4.程序设计基础--------------------4.1 程序设计概念- 概念与定义- 程序设计方法- 编程范式4.2 算法与流程控制- 基本算法与数据结构- 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 递归算法4.3数据结构- 数组- 链表- 栈与队列-树与图4.4编程语言- c语言基础- Python语言基础- gava语言基础-gavaScript语言基础5.数据库管理与SQL语言--------------------5.1 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的定义与分类-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的增删改查5.2 数据库设计与规范- 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实体关系模型(eR模型)- 数据库规范与约束5.3 SQL语言基础- SQL语言概述- 数据查询与过滤- 数据更新与删除- 数据库关联查询5.4 数据库管理工具- MySQL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 - Oracle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 PostgreSQL数据库管理工具的使用6.网页设计与开发--------------------6.1 网页设计基础- 网页设计的原则与规范- 网页的结构与布局-网页的色彩与字体设计6.2 与cSS- 语言的基础概念- 标签与元素- cSS样式表的引入与应用6.3 gavaScript与前端框架- gavaScript语言基础-dOM操作与事件处理- 常用前端框架的使用6.4网站发布与维护- 网站的发布与部署- 网站的访问量分析- 网站的性能优化7.信息安全与密码学--------------------7.1信息安全基础- 信息安全的概念与原则- 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 社会工程学与网络攻击7.2加密技术与密码学-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 数字签名与认证机制-密码学算法与协议7.3 安全管理与风险评估- 安全策略与管理体系- 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安全管理的法律与法规7.4 网络安全与防御技术- 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理与应急响应附件--------------------1.示例代码文件2.网页设计案例文件3.数据库实例文件4.网络安全案例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对作者的作品拥有权力的法律保护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信息:对事物运动状态和特征的描述,而数据是载荷信息的物理符号。

2、管理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影响的数据。

3、信息间的递归定义:管理数据和信息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一个系统或一次处理所输出的信息,可能是另一个系统或另一次处理的原始数据。

低层决策所用的信息又可以成为加工处理高一层决策所需信息的数据,这就是信息间的递归定义。

4、信息反馈:控制物流的输入信息作用于受控对象后,把产生的结果信息返回到输入端,并对信息再输入发生影响的过程。

而上述作用于受控对象后的结果信息称为反馈信息。

5、DSS:在半结构化决策活动过程中,通过人机对话,向决策者提供信息,协助决策者发现和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案,评价、预测和选择方案,以提高决策有效性的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信息系统。

6、GDSS:支持一群决策者为获得有效决策结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7、智能支持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决策支持系统而形成的一种信息系统。

8、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II)系统:COPICS是美国IBM公司开发的适用于各类制造业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最早推出的MRPII商品化软件。

9、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根据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描绘出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II基础上,适应全球市场竞争供应链管理的需求,对企业资源全面管理的思想。

10、企业信息化: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11、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eted Manufacturing System,CIMS):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与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两个方面的结合,组成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12、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对企业的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求得企业的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关键经营绩效指标有巨大的提高。

13、供应链管理: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14、虚拟企业:具有企业功能,但在企业体内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实体组织的企业。

15、企业组织的虚拟化:一是企业内部的虚拟化。

二是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化。

16、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EC):对整个贸易活动实现电子化。

即交易各方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信息的发布、传递、存储、统计,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纸介质信息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17、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程序、程序所使用的数据以及有关的文档资料的集合。

18、系统软件:直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通信设备及其他外部设备的软件。

19、操作系统: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硬件、软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工作,并为用户使用计算机提供服务的软件。

20、数据通信:在收发站之间传送这些二进制代码序列的过程。

21、模拟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模拟信号,在时间和幅度取值上都是连续的。

22、数字通信系统:传递的信号为数字信号,在时间上是离散的,在幅度取值上是经过量化的。

23、基本频带:使用数字信号传输数据,终端设备将数字信号转变成脉冲电信号时,这种原始矩形脉冲信号固有的频带叫做基本频带,简称为基带。

24、调制: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叫做调制25、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的过程叫做解调26、通信协议:在通信过程中,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约定。

27、企业内部网(Intranet):一个企业为实现内部管理和通信而建立的独立网络。

28、企业外部网(extranet):企业内部网对企业外部特定用户的安全延伸。

29、数据库(Data Base,DB):以一定的方式将相关数据组织在一起并存储在外存储器上所形成的、能为多个用户共享的、与应用程序彼此独立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集合。

30、数据库管理系统:帮助用户建立、使用和管理数据库的软件系统,简称为DBMS(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

31、数据库系统(Data Base System):以计算机系统为基础,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综合系统。

32、模式:描述逻辑结构的称为模式(或概念模式、逻辑模式) ,它是数据库数据的完整表示,是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33、实例:模式的一组值称为模式的一个实例。

34、模型:对现实世界事物特征的模拟和抽象就是这个事物的模型。

35、实体: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36、属性:实体具有的每一个特性都称为一个属性。

37、码:在众多属性中能够惟一标识(确定) 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的称为实体的码。

38、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

39、实体型:用实体名及描述它的各属性名,可以刻画出全部同质实体的共同特征和性质,它被称为实体型。

40、逻辑数据模型:用户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看到的现实世界,它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41、物理数据模型: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的。

42、关系数据库系统:在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如果依照关系模型定义,就是关系数据库系统。

43、关系(Relation):一张二维表对应一个关系。

44、属性(Attribute):表中每一列叫做一个属性,属性有名和值的区别。

45、元组(Topl):由属性值组成的每一行叫做一个元组。

46、框架(rramework):由属性名组成的表头称为框架(关系型)。

47、分量:表中的每一个属性值。

48、域(Domain):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

49、主码(Primary Key):一个关系中往往会有多个候选码,可以指定一个为主码。

50、数据库表:数据表也简称表,在VFP中数据表一般应当包含在数据库中,叫做数据库表(简称库表)。

但是也可以独立存在,叫做自由表。

51、关键字:关系中的码在数据表中一般叫做关键字,主码叫做主关键字。

52、系统工程:为了合理地进行开发、设计和运用系统而采用的思想、步骤、组织和方法的总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属于系统工程的范畴。

53、系统的生命周期:任何系统均有其发生,发展,成熟,消亡或更新换代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系统的生命周期。

54、原型:首先由用户与系统分析设计人员合作,在短期内定义用户的基本需求,开发出一个功能不十分完善、实验性的、简易的应用软件系统的基本框架,称之为原型。

55、对象:数据和操作的封装通信单位。

56、对象的属性和服务:在面向对象技术里,将数据和操作称为对象的属性和服务。

57、类:一组具有相同结构、操作和约束条件的对象,对象类由“类说明”和“类实现”两大部分组成。

58、类继承机制:一个类的上层可以有超类,下层可以有子类,形成一种层次结构。

一个类可以有多个超类,也可以有多个子类。

超类是下层子类的概括,因此子类可以继承超类的属性、操作和约束规则,这就是类继承机制。

59、诺兰模型: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计算机应用发展的客观道路及规律,即所谓诺兰模型。

60、战略集合转移法(Strategy Set Transformation,SST):把组织的总战略看成一个信息集合,由使命、目标、战略和其他战略变量组成。

信息系统战略性规划过程,就是将企业的战略集转化为MIS的战略集的过程。

61、关键要素: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组织成功的重要因素,它们也是企业最需要得到的决策信息、是值得管理者重点关注的活动区域。

62、现状调查:在所确定的系统范围之内,对现行系统进行详尽、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收集一切有关的事实、资料和数据,彻底掌握现行系统的工作状况,为下一步的需求分析和建立逻辑模型提供依据。

63、业务流程图:以一项业务或一组相互关联的业务作为描述对象,对它们的处理过程及所涉及的信息进行描述。

64、数据流程图:既是对原系统进行分析和抽象的工具,也是用以描述新系统逻辑模型的主要工具。

它有两个特点:概括性,抽象性。

65、外部实体:不受所描述的系统控制,独立于该系统之外的部门、群体,或另一个信息系统。

66、数据流:与所描述系统数据处理功能有关的各类数据的载体,是各处理功能输入和输出的数据集合。

67、数据字典:给数据流程图中每个成分以定义和说明的工具。

68、功能分析:对数据流程图中处理过程的功能作详细的说明。

69、U/C矩阵:是一张表格。

它可以表数据/功能系统化分析的结果。

它的左边第一列列出系统中各功能的名称,上面第一行列出系统中各数据类的名称。

表中在各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写功能与数据类的关系。

如果在某功能中建立了一个数据类,则在该功能与数据类的交*处填上字母C,如果完成某功能要应用一个数据类,则在交*处填上字母U.70、非法耦合:一个模块与另一个模块内部发生联系,即一个模块中的某些内容在另一模块中以某种方式被引用,称为非法耦合。

71、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如果待分解的模块是一个数据凝聚的模块,即内部包含若干顺序执行且对某些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

这种模块可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三大部分。

72、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为一个确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选择一个最适合应用要求的物理结构的过程,就叫做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73、物理数据模型:数据库在物理设备上的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称为数据库的物理数据模型。

74、E-R图:描述概念数据模型的主要工具是E-R(实体一联系) 模型,或者叫做E-R图。

75、用户的视图:在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中,用户的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叫做用户模式、外模式,它是从用户的观点看到的数据库,所以也叫做用户的视图。

76、程序设计:实际上是对象的设计。

对象有自己的数据(属性) ,也包括作用于数据的操作(方法) 和对象的响应(事件)。

77、人机对话:也叫人机交互,是指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为了控制或校验目的,通过计算机显示屏幕,使人和计算机对话(交互)的操作。

78、数据源:报表数据的来源,可以是数据表、视图、查询或临时表。

79、布局:用来定义报表输出格式的文件。

一般提供了列布局、行布局、一对多布局、多栏布局等。

80、处理过程设计:对控制结构图中,每一个模块内部的处理过程,进行具体的描述。

81、程序设计任务书:详细地描述这个处理逻辑可以使用“输入一加工一输出”(Inpu Process Output,IPO)图。

IPO图将为编制程序提供指导,所以也叫做程序设计任务书。

82、系统设计说明书:又称为系统设计报告,是系统设计的最后成果,也是新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系统实施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