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合集下载

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教学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温巧玲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应用于生活。

”因此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认为应体现以下两点:一、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教学中,因以教材为主,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学生对观察自己熟悉的环境兴趣高涨,表述的语言就会更流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就更高。

二、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

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以后,让学生模拟生活中的购物情景,进行购物活动,让学生通过购物,懂得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加强学习数学的决心。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的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记得荷兰的一位数学教育家曾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显示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教学又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知识,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欢的体育运动等等,在调查的基础上。

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发问,如果我们要看出喜欢哪种项目的学生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或者百分之几,哪我们怎么办呢?这样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这样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也有数学,我们学的数学知识还能为我们的生活解决这么多的问题,给生活带来这么多的方便。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 简单 的数据 整理 与统计 ” 后, 开展 “ 学生 优秀 统计 员” 活动; 在教学“ 元、 角、 分 的认识” 后, 开展了“ 学做 售货员 ” 活动 ; 在教学 “ 平 面图形面积计算 ” 和“ 土地 面积单位” 知识后 , 开展 “ 农 田计算员” 活动等等 。通 过这些活动 ,让学生体会 到数学遍及生活 的各个角 落 ,应用在生活 中的各个行 业 ,体会 到数学 的实用 性 。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 知识 和应用知 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3 . 设计 开放 问题 , 培养学生应用的独创性 。 练习设计上 , 注重开放题 的设计 , 给学生 留下广 阔 的空 间 , 让 学生补充 问题 、 搜集 条件 、 探 索不 同的 答案 ,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 决实际问题 的独创
三 、应 用数 学 知 识 解 决 实 际 问 题— — 感 受数 学 有 用
1 . 开 设 数 学 实 践课 , 创造应用环境。
“ 死胡 同” , 使 本来容易理解 的知识 , 人 为地复杂 化 , 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 ,深不可测 ,产生厌学情
绪。
在课堂教学 中结合学科 活动 ,强调数学与现实 生活的联系 , 开设生活数学实践课 , 是培养运用数学 知识解 决实际 问题 的能力 的重要保证 和有效途径 。 例如 , 在教 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 后, 安排学生用面积 单位测 量书本 、 课桌 、 教室地面 、 自家客厅 的地 面面 积, 让学生把在学校学到 的知识 , 及 时运用到实际中 去, 使学生感到学 习数学知识的确有好 处 , 同时又能 诱发要解决实际问题 , 还需探索更加丰富的知识 , 感 到身边 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从 而增强继续学
教坛 天地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让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然而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和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它的趣味性的缺乏,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厌学心理,影响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如果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就能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那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在寻找生活素材中体验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认识升和毫升》一课时,可要求学生课前在家里或超市里搜集一些标签上使用升和毫升物品,如包装盒、饮料瓶、标签等。

上课时,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各式各样的饮料瓶、包装盒或标签,介绍标签是从哪里剪下来的、里边装的是什么、用的是哪个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通过交流,学生对新知有了直观认识,明确了这些物品都是容器,知道了升和毫升都是计量液体的单位。

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在创设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教学生活化例如在教学《找简单搭配规律》一课时,可问学生:今天你吃早餐了吗? 吃了些什么? 在数学课,讨论吃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

有的说:“我吃了馒头和牛奶。

”有的说:“我吃了面包和牛奶。

”有的说:“我吃了馒头和豆浆。

”有的说:“我吃了面。

”有的说:“我吃了粥和牛奶。

”……通过交流,归纳得出,学生吃得早餐有牛奶、豆浆、馒头、面包、面、粥。

接着让学生从中选择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可有几种搭配方法?怎样搭配?这样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经历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发现了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还让大家明白了营养早餐的重要性。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教案)第一章:生活中的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学会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思维批判性。

1.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其中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问题的关注和好奇心。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发现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整理问题并进行分类。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问题提出的质量。

评估学生对问题分类和整理的能力。

第二章:生活中的信息收集与整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收集相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2.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收集的方法和途径。

教授学生整理信息的基本技巧,如归纳、总结、分类等。

2.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确定一个生活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采访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教授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进行信息整理。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程度和问题确定的准确性。

评估学生在信息收集和整理过程中的能力和技巧运用。

第三章:生活中的分析问题与制定解决方案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问题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教授学生制定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3.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所收集到的信息。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表现。

评估学生制定的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四章:生活中的实施解决方案与评估效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实施解决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实施方案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授学生评估解决方案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最新文档资料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最新文档资料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们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去实现由“生活”向“数学”的过渡,而且还应当帮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在学校学到的各种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思想和经验方法。

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灵活运用生活是数学知识产生的基础,数学来源于生活。

但是数学终归还是数学,它不能永远在生活中徘徊,数学有应用的广泛性,又有严密的逻辑性,生活化的数学只有上升到逻辑化的数学才能广泛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数学教学既要有生活化作基础,又要有数学化作保障,实现生活化和数学化的统一,这样才能体现数学的工具性和普遍适用性。

一、合理选择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1.选择适合于数学教学的生活材料,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凸现有用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游戏)活动,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合理选择生活材料不仅要从知识系统出发,考虑前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更要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选择生活化学习材料既要关注现实性,又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既要体现适度的开放性,又不宜过分繁杂;既要关注趣味性,还应减少生活经验对数学思考的干扰和影响。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利用动画展示狗熊掰玉米的故事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了解、感知0的产生和意义。

再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分别让学生用“米”作单位来描述、估测两条彩绳的长度,使学生经历不够整米的长度无法再用整数表示的过程,凸显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同时激发了学生研究小数的兴趣。

再比如,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时,课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到银行、商店去调查,了解关于存款、取款、利息、折扣等方面的一些知识。

课堂上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有关利息和折扣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研究解答。

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探讨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探讨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探讨生活化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数学这门学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就目前而言,教师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才能让小学数学的课堂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将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从而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意义和魅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化教学;应用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由于小学生不成熟的思维能力以及有限的学习理解能力,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难度[1]。

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数学知识由抽象转换为形象具体的日常生活现象,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将自己所学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经验完全发挥出来,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数学学习,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生活化教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一)符合小学生学习规律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对于事物的感知来源于直觉。

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融入小学数学课程中来,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到学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符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加深对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调动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吸收和消化课堂知识。

如果在以后的实际生活中出现这类情况,学生便能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运用,最终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二)符合学科知识的特点数学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2]。

数学知识和数学规律就是将实际生活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在现实生活中也属于问题的模型。

让学生懂得用数学语言描绘世界、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用数学眼光观摩世界,这三点是新课标对于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均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论文:数学---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中外计数方法的演变都证明了这一点,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数学高于生活意思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树立学生探索规律的信心,开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

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最真切的体会来源于电影《一个也不能少》。

主题词: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

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

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

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

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

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

”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内容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善用生活经验,生活数学化;重视思维训练,渗透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生活化。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学生现在基础为生长点,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总结归纳数学方法,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

”吴文俊先生语。

可见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

小学数学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虽然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但前人总结的经验方法、发现的一般规律要在教学中传承,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高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善用生活经验,生活数学化。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按照生活经验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

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
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

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

这样的生活经验,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

例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我们可以运用学生太阳每天周而复始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循环"的含义。

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

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也必然导致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经验本身便是错误的。

比如在学习"质量单位"的时候对"质量"的理解,学生日常生活理解为“重量”,而"质量"通常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许便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一些"干扰"。

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作为教育者,只有善用这些生活经验,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科学的数学知识,才能让数学教学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重视思维训练,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除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的训练,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

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通过特定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然后再应用这一方法解决同类的
其他问题的过程。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让学生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我没有停留在教材编排的内容上,而是重点突出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转化的概念,然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知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思维的训练,渗透学生一些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才能真正实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三、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生活化。

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人们劳动和学习必须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具有更现实的应用性,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用结合,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例如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后,我选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和信息,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可以用到生活中去。

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可以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一些特例出发,总结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这才能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既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以学生现在基础为生长点,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又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总结归纳数学方法,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让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参考文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生活教育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