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老上海出版业“黄金时代” 终因为国土沦陷终结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名词解释
上海“孤岛”文学,是出现在抗日战争前期上海特定地区特定阶段的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
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这一时期,进步文艺界开展了许多轰轰烈烈文艺运动,对于推动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抗击敌伪的文化破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的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强大的经济影响力,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乡土知识的特色。
以下是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一些书籍推荐。
1.《万历十五年》 -许地山《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介绍明代晚期上海历史的书籍。
作者以上海人民在16世纪末期至17世纪初的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上海由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港口的过程。
2.《上海历史人物辞典》 -蔡德宁本书为上海历史人物辞典,介绍了上海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从上海的开埠到现代发展,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上海的历史人物,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全面了解上海历史的参考书。
3.《上海市志》 -新华书店上海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志》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书籍。
这本书将上海的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对上海的历史、地理、文化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地图。
4.《上海地理》 -浦东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上海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气候、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图表和文字的结合,直观地展示了上海地理方面的知识。
5.《上海经济发展史》 -钱理群《上海经济发展史》是一本介绍上海经济发展历程的书籍。
作者详细叙述了上海在清朝、民国和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变迁,以及上海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6.《上海魂》 -贾平凹这是一本描绘上海历史和文化的小说。
作为一本文学作品,它通过小说人物的生活和故事,展现了上海人民的风俗习惯、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7.《上海悬念》 -今何在这本书以推理小说的形式,通过一系列悬疑事件展现了上海的文化和乡土知识。
作者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带领读者逐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8.《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市文物局资料研究室这本书收录了上海地区一些历史名人的故居,包括近代政治家、文化名人和企业家等。
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文章

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文章《探寻上海的起源与发展史》嘿,大家知道不,咱今儿来唠唠上海这座大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史。
说起上海的起源啊,那可得追溯到很久以前啦。
上海这地儿啊,最早其实就是个小渔村,谁能想到后来能变成这么牛掰的国际大都市呢!就好像一个穷小子突然变成了大富豪,这变化,那可真是让人惊叹不已。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上海开始崭露头角。
它就好像一颗埋在沙堆里的金子,逐渐开始发光。
慢慢地,开始有了贸易往来,各种船只来来往往,这个小渔村变得热闹起来啦。
那时候的上海就像是个初入江湖的小子,有着无限的活力和冲劲。
到了近代,那可不得了啦。
外国人也瞄上了这块风水宝地,开始在这里搞起了租界。
这租界虽然不咋让人待见,但也给上海带来了一些新鲜玩意儿,什么西方的建筑风格啊、先进的技术啊。
上海就这么吸收着各方的养分,一点点成长起来。
再后来呢,上海就像坐了火箭一样飞速发展。
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大公司、大企业都在这儿安了家。
这里成了时尚的前沿阵地,引领着潮流的方向。
走在上海的大街上,那真是啥样的人都有,南腔北调,热闹非凡。
如今的上海,那可是牛气得很嘞。
东方明珠塔高高矗立,黄浦江两岸灯火辉煌,外滩的夜景那叫一个美啊。
上海的交通也便利得很,地铁四通八达,想去哪儿都方便。
还有各种美食,生煎包、小笼包……哎呀,说得我都流口水了。
不过呢,上海这么厉害也不是一天练成的,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才成了今天这样。
它就像是一个不断奋斗的勇士,一路披荆斩棘,才取得了如今的辉煌成就。
作为一个来过上海的人,我真心觉得这座城市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里既有现代化的繁华,又有老上海的韵味。
你可以在高档商场里疯狂购物,也可以在弄堂里感受那份宁静与悠闲。
总之,上海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哎呀呀,希望上海以后能越来越厉害,一直这么牛气下去,让全世界都知道咱中国有个这么棒的城市!。
“_黄金时代”是怎样创造出来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电影产业的应对策略

2023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风云激荡,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如经济危机的爆发、国共合作的分裂、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抗日战争等,这些政治大事件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也深刻地影响了刚刚兴起的上海电影文化产业。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这种极为不利的社会环境中,上海电影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还获得了迅速发展。
现今,中国电影产业早已走向世界,但当年上海电影产业在困境中的自强奋斗,对于今天的中国电影文化产业发展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早期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概况对于早期上海电影产业来说,20世纪30年代是市场处境极为险恶的年代,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首先是当局对武侠神怪电影的打击。
上海早期电影多以武侠神怪为题材,这类电影虽然粗制滥造,但是容易博人眼球,且制作成本较低,吸引了许多民间资本,出片量之高、市场之活跃成一时之盛。
但是民国政府成立后,以破除封建迷信为由,制定了限制、打击武侠神怪电影的措施,致使许多小型公司由于财力、人力不足,只能宣告破产。
生存下来的公司也因暂无好的电影题材与类型,举步维艰。
加之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爆发。
“引发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银价猛涨,出口锐减,外国投资转向其他国家,对上海的贷款顿时锐减;同时,由于1931年东北几乎被日本占领,使上海与该地区原本极为活跃的传统贸易大幅滑落。
上海郊区大部分工业区也在1932年1月被侵华日军所摧毁。
”“这场危机沉重打击了金融业。
70家上海传统钱庄中,17家破产,对外贸易急剧减少。
”“上海各行业的破产工厂翻了一番,从1934年的510家到1935年的1065家。
”[1]经济危机对电影业的影响非常大,诚如时人所说:“国产电影到了今年这样的年头,真是再凄惨没有了。
没有一家公司不欠薪,而一欠总是在三个月以上。
……几乎连日常的开销,也无法维持了。
”[2]其次是国外电影的冲击。
由于外国电影本身具有较大优势,处于极其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成为上海电影最大的竞争对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
历史上海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前后。
最早的城市就是古吴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吴国的都城。
后来,随着吴国的灭亡,这个地区开始被宋朝的统治,形成了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渔港。
明朝时期,上海渔村开始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市场和商业枢纽。
清朝初期,上海的商贸活动持续扩大,趋于繁荣。
在18世纪末,上海成为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随着兵船商贸的兴起,上海渔村逐渐发展为一个繁华的城市。
19世纪上半叶,上海成为了东亚地区最大的港口和交易中心
之一。
当时的上海租界成立,外国势力开始介入上海的发展与管理。
此后,上海的发展迅速,各类建筑物如外国教堂、英国领事馆和外国企业纷纷建立。
在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也是国内外投资的热门地区。
20世纪,上海的发展进一步加快。
在中华民国时期,上海彻
底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
然而,上海也经历了一些动荡的时期,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占领和解放。
在解放後,上海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级城市,发展得更加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又迅速融入全球化的潮流,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上海的金融、贸易、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

有关介绍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乡土知识等方面的书籍
以下是关于上海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乡土知识的一些书籍推荐:
1. 《上海简史》- 罗振玉
这本书是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上海历史的读物,包含了上海的起源、演变过程、重要事件等。
2. 《上海地理》- 崔耀华
该书介绍了上海的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人文等方面,有助于了解上海的自然地理特征。
3. 《上海岁月的记忆》- 陈丹燕
这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线索,生动地讲述了上海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
4. 《上海的历史建筑与文化遗产》- 宋德鲁、杨英明
该书通过对上海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介绍,展示了上海的文化多样性和建筑风貌。
5. 《上海群星闪耀》- 杨洪涛
这本书以一系列上海的名人传记为主线,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上海的文化、艺术和学术成就。
6. 《上海经济史》- 崔耀华
该书详细介绍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历程、重要产业、商务和金融特点,对于了解上海经济的演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7. 《上海的乡土文化》- 张舜德
这本书探讨了上海的乡土文化,包括方言、民俗、传统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展示了上海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
这些书籍涵盖了上海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乡土知识等方面,对于想深入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读者来说,是很好的参考和阅读资料。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

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上海的历史上海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其历史可以反映出城市形态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近代上海是一个从渔村发展成都市的典型代表,其悠久的历史、别样的文化与世界级的经济实力,让上海成为了中国最耀眼的城市之一。
在其繁华的“金色年代”中,上海几乎成为了亚洲的纽约,而由于历史原因,上海不仅有着不同寻常的文化底蕴,也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现状。
一、城市发展的历史及其背景上海历史悠久,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上海是吴王许由所辖的管辖范畴里。
唐代后期,上海发展成为一座渔村,但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到清代初期,上海渔村已经成为了一座有数十万居民的城市。
外商纷纷进入了上海,城市的发展也得到了大大的促进。
而在20世纪初,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最发达的城市。
在上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城市建设总是跟进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社会变革不断,上海城市的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上海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影响,而在独特的背景下,上海城市的形态也逐渐发生变化。
二、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从城市形态来看,上海既有东方风格的市容,也有西方建筑的风格,因此上海也有着独特的文化融合和特定的气质。
在上海的城市设计中,建筑的细节显示了上海的历史和文化特征,例如那些非常具有特色的“弄堂”地区和旧式的“四合弄堂”,这些区域反映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某些方面。
要想真正了解上海城市景观,必须要先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上海市区现在有许多现代化的建筑,但是很多城市老旧的建筑也基本上都得以保留,包括一些民居和梧桐树。
这给上海市中心带来了很好的特色,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并打破传统的建筑规则和惯例。
但这一次勇敢的尝试是值得的,因为它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上海。
除了建筑风格的影响,上海的城市形态还有其他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对上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城市内涵的扩容。
当城市继续扩张时,往往会损失一些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这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形态。
上海历史的书籍

上海历史的书籍
上海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历史悠久。
以下是几
本关于上海历史的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上海的百年》- 作者:萧红
该书以散文的形式,描述了上海从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初的社会变迁,以及上海人民在近代史上的奋斗和改革。
2.《上海的使命》- 作者:茅盾
这本书是茅盾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以上海民族工商界的典型实力人
物为背景,展现了20世纪初上海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
3.《老上海的记忆》- 作者:王庆国
该书以回忆录的形式,记录了作者在上海长大的经历和见闻,为读者
展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老上海的繁华和风貌。
4.《上海滩风云》- 作者:梁实秋
梁实秋先生通过这本小说,描绘了上海滩的商战风云和浓厚的人情味,被誉为揭示上海社会现象的经典作品。
5.《上海文化史》- 作者:周志芳
该书通过对上海历史文化沿革的梳理,全面介绍了上海在中国文化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上海文化的重要参考。
这些书籍无法提供具体的网址、超链接和电话,但你可以通过在
图书馆、书店或电子书平台搜索书名和作者进行查找,购买或借阅这
些书籍。
希望这些书籍能让你更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老上海出版业“黄金时代”终因为国土沦陷终结
导语:1920-1930年代,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都集中在上海。
其中商务、中华、世界三大书局的出版物册数占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60%以上。
1920-1930年代,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五大书局都集中在上海。
其中商务、中华、世界三大书局的出版物册数占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60%以上。
上海自清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现代出版业的最大基地,“这里不仅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出版社、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和最健全的发行网络,而且汇聚着大批出版、印刷和发行方面的优秀人才,由上海出版、发行的图书和期刊,占全国出版总量的半数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的出版中心,被誉为出版之城。
”
去年适逢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远东出版社推出由上海社科院近代上海史创新型学科首席专家周武研究员主编的《二战中的上海》,试图全景式地深入考察上海这座国际都市在二战中的命运,其中一章就讲述了战时上海出版业的艰难时日。
为什么说战前的上海书业是“黄金时代”?上海出版业在战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少损失?日本怎样通过控制出版业而引导舆论?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务印书馆命运如何?近日,早报记者对《二战中的上海》主编周武进行了专访,请他讲述战时上海出版业的烽火岁月。
战前上海出版业
处于“黄金时代”
东方早报:“八一三”事变之前,上海出版业的总体情况如何?
周武: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说战前是上海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开埠以后,上海就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出版优势,并取代雕版时代的
生活常识分享。